杂病 第4页
- 
	
	通络法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论叶天士对张仲景通络法的继承与发挥 叶桂, 字天士, 号香岩, 江苏吴县人, 清代著名的医 学家, 也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代表作有《温热 论 》 《临证指南医案 》 《未刻本叶氏医案》 等。叶天士不 仅在温病学方面成就突出, 而且在内伤杂病治疗方面 也颇有建树, 提出“初病气结在经, 久病血伤入络” 理 论, 发扬了 “通络法” 。下面就其对仲景通络法的运用 做一简要探讨。 1 通络法的源流 通络法源于 《内经》 ,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 中初 步奠定... 
- 
	
	《伤寒杂病论》脉诊部位 脉法定位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脉法探析 桂林古本 《伤寒杂病论》 是我国近代发现的 《伤寒 论》 古老版本之一, 由张仲景第 46 代孙张绍祖传出, 据其自述为 《伤寒杂病论》 第 12 稿 [1 ] 。本书面世后争 论较大, 有人认为是伪书, 也有相当部分人认为是真 本, 虽然真伪难以考证, 但作为仲景书传本之一, 其篇 章齐全, 法律谨严, 条理清晰, 载方完整, 错讹较少, 实 是一种较好的传本。全书载方 326 首, 比宋本《伤寒 论》 和 《金匮要略》 多出 88 方和不少条文, 整体较宋本 《伤寒论》 多出... 
- 
	
	攻邪治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张从正,字子和,金元四大家之一,以善用攻邪而著称,认为病由邪生,良医疗疾,当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主张以汗吐下三法先攻其邪气,邪气去而正气自复。张德英,河北中医学院教授,认为膏粱厚味而致脾土壅实,脾实酿生痰浊之邪,流淫四脏,百病由生。主张从痰论治疾病,先祛痰邪,后治他病。笔者有幸侍诊张德英教授,亲见先生以痰证之论,攻邪取效,屡起沉疴。本文欲通过分析比较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探索攻邪思想跨越时空的相承与发展,以飨读者。 应时而生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时代特点并有与之相应的流行病,随之产生应时之医。张... 
-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主要病证之一《伤寒杂病论》探析《伤寒杂病论》癥瘕积聚的辨治特色探析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的主要病证之一, 是指腹内结块, 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的一类病证的统称[1]。中医有关癥瘕积聚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如《灵枢·五变》曰:“皮肤薄而不泽, 肉不坚而淖泽, 如此则肠胃恶, 恶则邪气留止, 积聚乃伤。脾胃之间, 寒温不次, 邪气稍至, 蓄积留止, 大聚乃起”。《难经》亦有对癥瘕积聚的论述, 如《难经·五十五难》曰:“积者, 阴气也, 其始发有常处, 其痛不离... 
- 
	
	陈潮祖用经方治杂病验案三则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陈潮祖是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他临床治病,善于把握病机,依法处方,用药看似平常,却每能获良效,有独到之处。临证尤擅运用经方,或单投,或合用,或师其法而随证加减,颇为精彩。今精选数例,以示治验之妙。 温经汤治腹痛案 沈某某,女,31岁。2001年10月18日初诊。患者自诉常于凌晨6点半左右,屋外噪音一起即绕脐腹痛、发胀,已1年多。反复发作,每次腹痛即大便,大便次数增多,严重影响睡眠,以致情绪不佳。近1年来,多次寻中西医治疗,西医检查B超、CT、肝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