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病 第4页

杂病 第4页

  • 李士懋:“八面受敌法”研习《伤寒杂病论》

    李士懋:“八面受敌法”研习《伤寒杂病论》

    治学方法对学者来说至关重要,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 “八面受敌法” 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提出的读书方法,属于精读法的一种。对重要的作品,不能一下子完全领会,就分多个角度多次学习,有重点地研究,“每次做一意求之”,集中精力打“歼灭战”,逐一攻克再融会贯通。初读经典,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有四顾茫然之感。八面遇敌,不能四面出击,当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就是“八面受敌法”的读书思路。...

  • 通络法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络法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论叶天士对张仲景通络法的继承与发挥 叶桂, 字天士, 号香岩, 江苏吴县人, 清代著名的医 学家, 也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代表作有《温热 论 》 《临证指南医案 》 《未刻本叶氏医案》 等。叶天士不 仅在温病学方面成就突出, 而且在内伤杂病治疗方面 也颇有建树, 提出“初病气结在经, 久病血伤入络” 理 论, 发扬了 “通络法” 。下面就其对仲景通络法的运用 做一简要探讨。 1 通络法的源流 通络法源于 《内经》 ,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 中初 步奠定...

  • 首辨病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纲目

    首辨病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纲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提出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倡读经要“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悟出理论玄奥,实践中批判“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在活用中创新。这就是张仲景提出的临床思维。 【象数思维是基石】   张仲景认为要认识与利用天人相应的客观规律,就必须运用象数思维。运用象数思维分辨疾病,预测疾病,使用各种方术调和阴阳象数,便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中医历来强调,要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知人事。在理论与临床的...

  • 《伤寒杂病论》脉诊部位 脉法定位

    《伤寒杂病论》脉诊部位 脉法定位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脉法探析 桂林古本 《伤寒杂病论》 是我国近代发现的 《伤寒 论》 古老版本之一, 由张仲景第 46 代孙张绍祖传出, 据其自述为 《伤寒杂病论》 第 12 稿 [1 ] 。本书面世后争 论较大, 有人认为是伪书, 也有相当部分人认为是真 本, 虽然真伪难以考证, 但作为仲景书传本之一, 其篇 章齐全, 法律谨严, 条理清晰, 载方完整, 错讹较少, 实 是一种较好的传本。全书载方 326 首, 比宋本《伤寒 论》 和 《金匮要略》 多出 88 方和不少条文, 整体较宋本 《伤寒论》 多出...

  • 杂病原本出伤寒

    杂病原本出伤寒

    众所周知 , 《金匮要略》 是杂病证治的专书, 它和 《伤寒论》 原为一书。前人曾说, 不擅治伤寒者, 必不能 治杂病, 即六经证治对杂病仍然管用。但是, 如果要进 一步追问 , 《金匮要略》 和《伤寒论》 到底内在的联系是 什么 ? 《金匮要略》 的杂病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格局? 也许深入思考的人不多。其实, 清代莫枚士在《研经 言》 中已经明确指出 :“所谓伤寒杂病论者, 为伤寒中之 杂病说, 非为一切杂病说。丹溪谓《金匮要略》 为论杂 病之书, 以示别于 《伤寒论》 似也。抑知《金匮》 即论伤 寒中...

  • 回医放血治杂病

    回医放血治杂病

    回医治疗疾病有着自已独特的方法,其中放血就是常用的—种。—敷选用三棱针或是缝衣针,在穴位以及患处或是—些特定的部位放血,可以治疗多种杂病。 大阳穴放血:首先用拇指由患者前额向外捋几次,再用拇指和食指揪起太阳穴处的皮肤,用针快速点刺放血。此法常用来治疗感冒头痛、瘀血头痛、高血压头痛。 外耳廓放血:将患者的耳廓外侧暴露,用手固定住,暴露小静脉,取其上三分之一处,用针轻轻刺破小静脉,使之出血。病情严重者可以用手挤刺处,以助出血。此法一般用来治疗咽喉红肿热痛、扁桃体炎、口疮、皮肤疥癣...

  • 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之义

    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之义

    《伤寒杂病论》又作《伤寒卒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 著,该书创立了伤寒病“六经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 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 床诊疗专书。对于“伤寒”之义,后世认为“一切由于外来 邪气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在古代都叫做伤 寒”,笔者认为,过度引申“伤寒”之义会严重制约中医学 发展,不利于中西医相互融合。本文探讨《伤寒杂病论》 中“伤寒”之义,以期为临床提供理论...

  • 攻邪治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攻邪治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张从正,字子和,金元四大家之一,以善用攻邪而著称,认为病由邪生,良医疗疾,当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主张以汗吐下三法先攻其邪气,邪气去而正气自复。张德英,河北中医学院教授,认为膏粱厚味而致脾土壅实,脾实酿生痰浊之邪,流淫四脏,百病由生。主张从痰论治疾病,先祛痰邪,后治他病。笔者有幸侍诊张德英教授,亲见先生以痰证之论,攻邪取效,屡起沉疴。本文欲通过分析比较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探索攻邪思想跨越时空的相承与发展,以飨读者。 应时而生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时代特点并有与之相应的流行病,随之产生应时之医。张...

  •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主要病证之一《伤寒杂病论》探析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主要病证之一《伤寒杂病论》探析

    《伤寒杂病论》癥瘕积聚的辨治特色探析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的主要病证之一, 是指腹内结块, 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的一类病证的统称[1]。中医有关癥瘕积聚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如《灵枢·五变》曰:“皮肤薄而不泽, 肉不坚而淖泽, 如此则肠胃恶, 恶则邪气留止, 积聚乃伤。脾胃之间, 寒温不次, 邪气稍至, 蓄积留止, 大聚乃起”。《难经》亦有对癥瘕积聚的论述, 如《难经·五十五难》曰:“积者, 阴气也, 其始发有常处, 其痛不离...

  • 结合“举一以概其余”文法读《伤寒杂病论》

    结合“举一以概其余”文法读《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一书言简意赅,文短理备,条文寥寥数字,列主症,详特殊,出治法,拟方药,方证相应,使病脉证治一目了然。“举一以概其余”是仲景行文的独特方式,也是历代医家常用的一种文法,指选择典型案例和内容,以举例说明的方式,概括其余内容。这种文法既体现在仲景对于症状描述上,姚荷生谓之“一症概其余”;也体现在仲景治法方药运用上,《临证指南医案》云“故古人云仲景之法,不但治伤寒,苟能悉明其理,即治一切六气之病与诸杂症,皆可融会贯通,无所不宜”。结合&l...

  • 从肝论治兼顾五脏 针药结合治疗各种疑难杂病

    从肝论治兼顾五脏 针药结合治疗各种疑难杂病

    谷世喆教授是国家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谷教授师出名门,且家学渊源,从事中医针灸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40 余年,擅长针药结合治疗各种疑难杂病,辨证精微,用药平和,选穴准确,针刺手法纯熟。 1 从肝论治,兼顾五脏 失眠的中医病名为“不寐” ,古代医籍称之为“不得眠”、“目不暝”等。《内经》提出了“阳不入阴”的基本病机,后世历代医家各有发挥。其病因病机大致有心脾两虚、阴...

  • 陈潮祖用经方治杂病验案三则

    陈潮祖用经方治杂病验案三则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陈潮祖是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他临床治病,善于把握病机,依法处方,用药看似平常,却每能获良效,有独到之处。临证尤擅运用经方,或单投,或合用,或师其法而随证加减,颇为精彩。今精选数例,以示治验之妙。 温经汤治腹痛案 沈某某,女,31岁。2001年10月18日初诊。患者自诉常于凌晨6点半左右,屋外噪音一起即绕脐腹痛、发胀,已1年多。反复发作,每次腹痛即大便,大便次数增多,严重影响睡眠,以致情绪不佳。近1年来,多次寻中西医治疗,西医检查B超、CT、肝功能、...

  • 杜怀棠对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均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

    杜怀棠对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均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

    杜怀棠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近60年,先后师承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董建华,对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均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 经验总结 杜怀棠擅用经方化裁治疗各科疾病。临证应用建中汤类方(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归芪建中汤等)颇具心得。建中汤类方由《伤寒杂病论》小建中汤化裁而来。原书载“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烦”“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妇人腹中...

  • 高仲山治杂病验案三则

    高仲山治杂病验案三则

    高仲山(1910—1986),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近代黑龙江省“四大名医”之首。他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家学渊源,独树一帜,开创龙江医派之先河。笔者有幸侍诊于高老左右,聆听教诲,耳濡目染,获益良多。兹摘其治验三则,以飨同道。 瘟黄 柴某某,男,35岁,1960年3月22日初诊。患者曾于1960年3月17日午夜,因意识不清7~8小时而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治疗。经检查,西医诊为急性传染性肝炎、急性黄色肝萎缩、肝昏迷。患者曾自述5日前突感全身不适,发热恶寒,至午...

‹‹ 1 2 3 4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