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太 第7页

太 第7页

  • 口干舌燥 是太燥还是太寒?

    口干舌燥 是太燥还是太寒?

    “最近气候干燥,总是感到口干舌燥,但同时又会出现闹肚子的情况,真不知道身体是太燥还是太寒?”最近,相信很多人都有和张女士一样的状况发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上燥下湿 最难调养 据西安市中医医院未病体检科主任张若平主任医师介绍,人们常说,“夏湿秋发”,也就是说,虽然从时令上说,现在是秋燥的季节,但夏天的暑湿仍未完全消散,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长夏多湿,湿气延到了秋天。这种天气首先殃及的就是脾胃。因为脾胃对湿最为敏感,这时就容易出现拉肚子、大便不好等肠胃不适的情...

  • 中医专家建议晒太阳最好晒背部

    中医专家建议晒太阳最好晒背部

      本报讯(实习记者/杨凯)晒太阳,晒哪里有利于养生呢?中医专家建议晒太阳最好晒背部。   《黄帝内经》认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苏宝祥说,从中医上讲,人体的前为阴,后为阳,因此晒后背能起到补阳气的作用,“晒晒后背,还能驱除脾胃寒气,有助改善消化功能。”当然,还可以适当晒晒肚子,不要让肚子受...

  • 春夏之交 享受“太阳进补”时机

    春夏之交 享受“太阳进补”时机

    春夏之交,日光暖而不晒,正是享受“太阳进补”的大好时机,而享受日光养生,不妨重点晒晒4个部位。 晒头顶 补阳气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是百脉所会之处。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晒头顶,且最好能晒到正午的阳光,即上午11点到下午1点之间,具有通畅百脉、调补阳气的作用。 晒后背 调气血 人体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均分布在后背,经常晒晒后背能起到调理脏腑气血的作用。阳气...

  • 中医认为出汗太少或太多都是病

    中医认为出汗太少或太多都是病

    高温之下,很多人认为出汗是正常现象。可是桂林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主治医生莫笛表示,出汗太少或太多都可能是病。 出汗少阳虚作怪 夏天一到,张女士就开始纠结了——老公怕热,只要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可自己却一点也感觉不到热,空调开也不是,不开也不是。她把这事跟朋友一说,朋友说你去看看中医吧。一看中医,张女士才知道自己原来是阳虚,所以不容易出汗。 “像张女士这样的患者我接诊过不少,大多是中老年人。”莫笛说,这些人虽然在体检时,指标显示没有多大异常,但是中医认为,这...

  • 阴湿天气体内湿气太重 怎样去除

    阴湿天气体内湿气太重 怎样去除

    如果你在阴湿天气时出现下列变化,说明你身体内的湿气太重了:肠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怎样去除体内的湿气呢?还得从改善生活习惯入手。 第1招:越懒越要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第2招:避环境湿气 我们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

  • 理中汤是治疗太阴病的主方

    理中汤是治疗太阴病的主方

    通常认为,四逆汤是治疗少阴病的主方,理中汤是治疗太阴病的主方。   四逆汤可用于治疗太阴病,但理中汤一般不用于治疗少阴病。即使是附子理中汤,也是以治疗太阴病为主的。   读清代医家郑重光《素圃医案》,见郑氏治疗三阴病,每以理中汤收功。更见书中有用理中汤和附子理中汤治疗少阴病者,录之可供参考。   “又如汪君,庚申年在瓜镇,时九月杪,得伤寒。初幼科医治,先发表,即大汗如水。继和解而热不退,益增烦躁。再投白虎、凉膈,即神昏默睡,唤亦不醒,摇之惟开目而已。病至十九日,自郡迎余至瓜...

  • 十月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是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减去尾数后的360日等分为十个月,并且运用十天干予以标记的历法。一年分为五季是十月太阳历的最大特点。十月历有天、月、行、年时间要素。即一年360天分为十个月,每月36天,每两个月72天为一行(即一季),五行(季)为一年,从冬至之日过年之后算起。将冬至日成为“阳旦”,夏至日为“阴旦”。上半年的五个月为“阳”。第一(甲乙月)、二季(行,丙丁月)依次属性为“木”“火”,...

    养生秘方 2024-03-07 8 0 太阳
  • 国学大师章太炎 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

    国学大师章太炎 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

    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专研,事半功倍。”这段话既是对医案作用和地位的最高评价,也是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治疗疾病的充分肯定。在中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医案作为传承中医理论,引领中医实践的载体,起到了发展中医理论,提高诊疗技术,促进学术交流,弘扬职业道德等作用。医案作为中医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特性。 真实性 医案是治疗疾病的真实记录。历代名医在记录医案时,患者的姓氏、住址,发病的时...

  • 养生四柔 女性健身练太极拳

    养生四柔 女性健身练太极拳

    从养生角度来看,人到老年应一切从“柔”。 性情要柔顺平 老年人应仁慈随和,凡事不强求,切莫大喜、大悲、大怒。要温和、豁达、开朗,这样才有利于生理和心理健康。 饮食要柔软暖 由于老年人牙齿松动、津液亏损、肠胃功能逐渐虚弱,应少吃不易消化和刺激性的食物。食宜早、缓、淡、暖。 着装要柔松美 老年人皮肤干燥缺乏弹性,应当穿柔软、宽松、透气性能好的衣裤、鞋帽、袜子等,避免穿紧身衣裤、高跟鞋及化纤衣物,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出现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当然,老年人的衣着也不要只满足于穿得暖,而要...

  • 小雪节气养生 防寒保暖晒太阳

    小雪节气养生 防寒保暖晒太阳

      11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此时北方已开始下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这个节气的养生,既要防寒保暖,又要注意糟糕的天气对情绪的负面影响。      情绪:多晒太阳防抑郁   小雪节气后,天气逐渐阴冷晦暗。原本精神状态不错的人脑袋可能会变得昏昏沉沉,嗜睡、情绪低落,有的人甚至会出现抑郁的现象,严重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中医认为‘病自心中生’,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过激就会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引发身体的健康问...

  • 赞叹中医 中医太神奇了

    赞叹中医 中医太神奇了

    春天来了,妈妈种在阳台上的花花草草陆续发芽的发芽、开花的开花。绿绿的吊兰长出了更多的匍匐茎,蟹爪兰在冬天开了几次花后又一次长出了紫红色的花蕾。看着这花草生机勃勃的样子,我觉得心情也像春天一样开朗和喜悦。 李阿姨是妈妈的好朋友,是个中医教授。这天,我正在阳台上帮妈妈给花草浇水施肥时,李阿姨来家找妈妈。阿姨看着我们忙碌的样子,笑着说:“春天阳光充足,气温上升,催生万物呀!人在春天,要顺应阳气的升发,调气养肝。”我听了,觉得阿姨很有学问,讲的知识很有趣,就追着她问:“...

  • 煎服中药别煮太浓

    煎服中药别煮太浓

    有的人在煎服中药时,以为把药液煎浓一点,这样有效浓度就更高,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首先,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由药物内向药液渗出,当煎煮到一定时间,药液达到一定浓度时,有效成分便停止析出,再继续煎煮,药物浓度也不会提高。 其次,有些药物长时间煎煮,有效成分会不断挥发减少,如解表药物薄荷等,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挥发,煎煮时间越长,挥发的越多,药效越低。 三是药物煎得太浓,苦涩味更重,更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煎煮时不要把药煎得太浓,一般每次煎煮药液量不能少于200毫升,儿童药量...

  • 太极气功与太极拳

    太极气功与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的重要项目,并一直受到国内外众多爱好者的青睐,它与气功的关系也常为大家所关注。太极一词出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由于太极拳的动作圆柔连贯、绵绵不断犹如太极图而名。   太极拳起源与流派   关于太极拳起源的时代与创始者,各家之说不尽相同。许宣平(唐代)、张三峰(宋代)、张三丰(明代)、陈王廷(明末)和王宗岳(清代)等曾被不同时期的不同专家认为是太极拳的创始人。这些研究虽因各有其依据而“互不相让”,...

  • 练太极拳 冬练三九 气顺入骨

    练太极拳 冬练三九 气顺入骨

    我练太极拳两年多了,一年四季雷打不动坚持早起锻炼,尤其是冬季,6点半钟,天还黑着,繁星点点,月亮挂在空中,有时候遇到下雪,漫天雪花,天地之间只有我自己踏雪健身,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练拳健身,贵在坚持。尤其是寒风凛冽的冬季,武术爱好者在健身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素质与意志的挑战。开始通过10分钟“热身运动”让身体动起来的同时,让心情平静下来,并伴随着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展开一小时的练习。只有真正静下心来,才能真正将精神集中于意识觉察自己身心的变化。练太极拳一方面可锻炼肌肉,舒...

  • 天地生命的核心是太阳

    天地生命的核心是太阳

    天地生命的核心是太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昼夜晨昏的变化孕育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而四季昼夜的变化,完全取决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及地球自转的天体圆运动规律。这个圆运动的圆心中点就是天阳。人生长于天地之间,天人合一,故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也就是人体内阳气从初生到衰竭的全过程。故《内经》中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与日光明。” 既然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那么扶阳就是固护人体之生命。扶阳护阳是生命全过程的需要,不能囿于疾病治疗阶段论长...

  • 太多治疗急功近利一味退热

    太多治疗急功近利一味退热

      ●在安全的前提下,发热顶多算是“短痛”;因发热处置不当带来如银屑病之类的复杂疾病则是心理、身体双重的“长痛”。合理处置“短痛”可以预防“长痛”、治疗“长痛”。而太多治疗急功近利一味退热。   ●发热时,人体郁闭的阳气被激发,同时会激发更多的阳气加入战斗,是难治病的“欲解时”。这个时候只要没有生命危险,最好的治疗就是帮助人体的阳气“一鼓作气,攻克顽结&...

  • 眼疾良药太阳石、太阴石寻觅记

    眼疾良药太阳石、太阴石寻觅记

      800余年的药石,陈列在安阳大眼科文化博物馆展厅内的被历代中医药学家尊称为治眼良药的奇石,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在中医药界被誉为“幽室一灯,中流一柱”的金代著名医学家、寒凉派的开山鼻祖刘完素独创出一种治眼良方,其主药为太阳石、太阴石……彩霞石等。该方收录在其著作《精要宣明论》一书中。待刘完素仙逝后,上述诸药因其来源(产地)不详,遂有方无药。   到了明代,被中国人盛赞为“医药双圣”、世界上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

  • “太岁”是什么?

    “太岁”是什么?

      提到“太岁”,人们马上会想到那句流传了数千年的俗语:“太岁头上动土”。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太岁”是一种神秘莫测、法力无边,能给人带来大福大祸的“凶神恶煞”!   在中国古代,“太岁”被传成一种地下的“凶神”,谁碰到它谁倒霉,不是倾家荡产,就是家破人亡。所以,在元明两代,民间即有祭祀“太岁”的习俗,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将“太岁&rd...

    养生秘方 2024-03-07 9 0 什么
  • 汗出得太多或太少都说明身体“虚”

    汗出得太多或太少都说明身体“虚”

      出汗能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汗出得太多或太少都不是好事,说明身体存在“虚”的症状。   对于出汗过多的人来说,首先要分动汗与静汗。所谓动汗即是指人体运动过后而出汗,这时出汗过多会大量消耗人的体力。汗液属于人体阴液的一种表现形式,过分耗散就会导致阴虚、血虚,对心脏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动汗过多要及时补充水分、盐分。   静汗则表现为自汗、盗汗等。一些人走两步就会大汗淋漓,这就属于自汗,多为阳虚、气虚。自汗过多的人一般毛孔较松、关不紧,很容易引起感冒,表现为气短、乏力等症状。而盗汗是...

  • 肝火太旺对症用药

    肝火太旺对症用药

    从中医临床观察来看,一个人肝火旺,除了容易急躁发怒外,还会有下列一些症状。 经常耳鸣:肝火上攻耳窍,导致耳鸣,其特点表现为时作时止,声音如雷鸣声,轰轰作响,或如潮声,声音大,音调高。另外,可伴有易怒、而赤、口苦、胁痛、耳窍胀塞等症状。适宜消肝降火,可遵医嘱用龙胆泻肝丸治疗效,每日1次,每次6克,连服3日即可。 眼睛发红:由于“火性炎上”,且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所以肝火上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目赤(即眼睛发红),或伴有眼睛肿痛。除此之外,还可见肝火的其他一些表现,如面红、口苦等。此时,可以泡菊...

  • 太阳病表证当发汗 但汗出病不解

    太阳病表证当发汗 但汗出病不解

    《伤寒论》第82条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表证当发汗,但汗出病不解,是原有表证不解,还是汗后又产生了变证而病不解呢?根据后述症状可知,此病不解是指原有的太阳表证没有完全解除,所以其人仍发热,“仍发热”的“仍”字,说明了发热的归属。尽管是原有表证不解,其人仍发热,但病证已经发生了变化,无论是从其他症状还是治疗用药来看,发热的表证已经退居次要地位,而主要证候...

  • 太阴实证腹痛治疗 太阴亦有实证

    太阴实证腹痛治疗 太阴亦有实证

    《伤寒论·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7条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暗示足太阴脾病以“脏有寒”为主要证候,包括了脾胃虚弱和中焦虚寒,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即指太阴病以虚证为主。 太阴亦有实证 尽管五脏以“藏精而不泻”为功能特点,以气血不足为症候特点,以补益正气为治疗特点,以养护潜藏为养生特点,但在临床上,有时也会出现气血凝滞,滞塞不畅的实证。如《伤寒论&m...

  • 论述了足太阴脾不常见的太阴实证

    论述了足太阴脾不常见的太阴实证

    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出的症候,临床表现以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盆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气,洒淅寒热,自汗出,臑或臂内前臁痛,掌中热,小便频数或色变等为主。 肺主气,司呼吸,连喉系,属太阴经,多气多血,每日寅时,周身气血灌注于肺。肺者生气之源,其脉循胃口,上膈属肺。《灵枢·经脉篇》载:“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

  • 练太极拳“按捶”养肺

    练太极拳“按捶”养肺

    大姐早年做过餐饮,长期遭油烟熏,肺部和气管都落下了毛病。 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每次天气一变化,就容易咳嗽,也够折腾人。尽管,每次去医院开点药,都能止咳,但医生告诉她,要除根还得靠日常的保养,养肺不是一时半刻能见效的,是长年累月坚持的结果。 大姐遵从医嘱,每天坚持做“按捶”养肺。 所谓的“按”,是指按摩咽喉。上半身端直,仰头,伸直颈部,拇指和其他手指分开,虎口对着喉部,适当用力,沿着咽喉向下按搓,直至胸部。接着,再换另一只手。两手交替20次为一遍。每...

  • 以太极拳培育养生理念

    以太极拳培育养生理念

    二十四式太极拳一等奖、三十二式太极剑一等奖……9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代表队在中央国家机关第四届职工运动会暨中央国家机关第三届职工太极拳交流大赛上,以优异表现赢得裁判肯定,以扎实的基本功获得业内外人士赞誉。 望京医院原骨伤科主任金阳告诉记者,太极拳与中医养生的理念互为表里,相容相通。太极拳、太极剑都属于中国文化,讲究气血流畅。练习好太极可以气血流畅。太极拳的运动对应中医的阴阳理论,虚实变换,有利于脏腑调养,也不容易对人体造成损伤。 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部委开始重...

  • 太阳表证汗之不及 下失序致误

    太阳表证汗之不及 下失序致误

      太阳病本应当汗,但要汗之得法,仲景在《伤寒论》第一首方剂桂枝汤“方后注”中名言,太阳病发汗应“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这就要求,太阳病发汗有两个条件:第一要汗出周身,不能只是局部出汗,否则发汗不彻,病邪不去;第二,要微似有汗,不可大汗,否则将有可能伤气耗阴或亡阳,酿患无穷。仲景之论看似平淡,其实恰恰点中了临床治外感病之要害,太阳病汗之不当,当今临证屡见不鲜,因此造成严重后果者甚重,所以有必要对《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之原文进行总结分析...

  • 太阳伤寒表阳证 要用辛温解表?

    太阳伤寒表阳证 要用辛温解表?

      冯世纶教授是全国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的门人,潜心研究经方,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随冯老临诊,在诊病之余探讨经方之学。一次他问:太阳伤寒表阳证为什么要用辛温解表?回来后,笔者认真学习了《伤寒论传真》的有关条文,疑惑迎刃而解。   《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脉证提纲,概括了太阳病的特征。太阳主表而卫外,为一身之藩篱,外邪侵入人体,太阳首当其冲。   笔者认为,“脉浮”就是血管内充血,血管内体液和废物郁积体表。尤其头项部位...

  • 少阳分布胸胁 太阴湿土主气 厥阴为三阴之尽

    少阳分布胸胁 太阴湿土主气 厥阴为三阴之尽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 源,而冲脉为血海,隶属 阳明,凡属脾胃虚弱.,气 血不足而致月经不调者, 每用调养脾胃,建其中气 而收功。又妇女经前呕 恶,头晕目眩,如坐船中, 多因水饮不化,停聚中 外浊气上逆而致,常用 温中化饮、降逆止呕之 法,如吴茱萸汤之类治 之。胃为燥土,以和降为 顺,如产后恶露不尽,,瘀 血内阻,以致胃失和降 而燥实发热,大便不通, 少腹硬痛者,亦可用桃 核承气汤泄热通便、活 血化瘀之法,从而收到 大便通、瘀血尽之效。总 之,“阳明居中,主土也, 万物所归”,不论阳明之 燥热或虚...

  • 安徽太和县中医院集团紧密化 发展后劲足

    安徽太和县中医院集团紧密化 发展后劲足

    作为全国首家县级三甲中医医院,安徽太和县中医院的发展经验成为全国中医医院发展的学习典型。在接待络绎不绝参观学习的兄弟单位的同时,太和中医院还在不断发展,也为他们提供了不少与时俱进的新经验。 医养结合担起公立医院社会责任 走进徐奶奶的房间,温馨淡雅的屋子里精心布置了许多绿植花草和字画照片,徐奶奶正在客厅悠然地绣着十字绣,里屋老伴钱爷爷正在上网,厨房里还飘来阵阵饭香…… 这里并不是徐奶奶的家,而是太和医养院居家式养老的房间。 “到这里连厨房...

  • 御医 皇朝称为太医

    御医 皇朝称为太医

      古代皇家享有的特权医疗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御医。御医,有些皇朝称为太医,是古代专门为皇帝及宫廷亲属治病的宫廷医师。因此,御医(太医),是早期国家体制下的医生职务称谓之一,专门服务皇帝及宫廷中的家眷。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封建帝国一去不返,御医连同封建帝制早就被历史文献尘封起来,束之高阁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大量的影视剧穿越千朝古代,看到御医的影踪。   御医究竟产生于何时如今很难说得清楚。不过,医生最早的确是出现在皇宫里的。因为民间最早也有医生的身影,但是,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证实,民间的医生最早并不叫做医生...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