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帝内 第2页

黄帝内 第2页

  •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仝小林北京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石,不读则“头重脚轻根底浅”;《伤寒论》是治病的实战本领,不学则“嘴尖皮厚腹中空”。 现代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药理等的不断进步,为理解中医的传统诊治理念以及推进中医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厥功伟矣。 @选择中医_董洪涛 中医理论源自古贤对于天文地理及人事的观察,可以说,中医是一门自然医学,中医强调我们的生活要顺应自然规律,越是自然的,越是健康的。令人欣慰的是,当前越来...

  • 黄帝内经 的作者到底是谁?

    黄帝内经 的作者到底是谁?

    羊年初的某天夜晚,我饶有兴趣的收看着中央电视台10频道播出的《探索发现》栏目,正在播放“岐黄春秋”(二)《黄帝内经》。在几十分钟内,主要介绍这部中医著作的学术价值、成书年代、内容形式,以及结构组成等,而对该书作者,只是一语带过,未作任何评价。我本满怀希望,想通过央视权威栏目制获知一些关于《内经》作者的一些新信息,但是,颇感失望。看罢,一个长期困扰我的疑问: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评价《内经》作者,又一次涌上心头。 《内经》的作者到底是谁? 《简明中医辞典》(《中医辞...

  • 樊代明将《黄帝内经》讲得如此浅显易懂

    樊代明将《黄帝内经》讲得如此浅显易懂

    “《黄帝内经》写得很好,现在超过它的不多。它提倡的是整体医学,整体考虑一个人,提倡阴阳平衡。什么叫做健康?就是要平衡。眼睛一睁一闭,呼吸一进一出,手脚一伸一缩,这就是平衡。有的人很强壮,强壮就是健康吗?三年前一个老太太找我看病,身子很弱,我以为她活不了多久,没想到三年后她又来看病,和当年还是一个样子。那是因为,她身体哪里都弱,保持了一个平衡。有人很强壮,昨天打篮球打得好好的,突然心肌梗死,走了。所以说,平衡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来讲,非常重要。那如何调节平衡?靠‘金木水火土’五行来...

  • 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平日反复阅读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其中的不少名句让我受益匪浅,每每能从这些名句中领悟些许人生哲理。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旧事物的发展就是“变”的过程,新事物的产生就是“化”的过程。新旧事物的更替就是“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会有整体观的体现,注意从病的全程考虑,并作出预见性的治疗。有句名言:这个世界除了“...

  • 《黄帝内经》理论给国学研究提供新视角

    《黄帝内经》理论给国学研究提供新视角

      作者简介:   顾植山,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江阴柳宝诒四传弟子。历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学术编委、新世纪全国《中医文献学》教材主编、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文献学》主审等。现任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中医疫病预测预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课题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代表性传承人兼项目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研究专家协作组组长等。出版独著和主编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黄...

  • 《黄帝内经》顺应自然养生

    《黄帝内经》顺应自然养生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在理论上建立了“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里面所涉及的养生理论,如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顺应自然的生死观念,和谐中庸的人本精神,防患未然的忧患意识等,都无不在中医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的理论和实践中贯穿始终。从本期开始,湖南省名中医、...

  • 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心态平和

    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心态平和

    《黄帝内经》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俗语也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动补不如静补,静补不如心补。”可见,人的健康和疾病,除了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及一些理、化、生物因素和居处环境有关外,还与心理情志因素有极大的关系。“体强谓之健,心宁谓之康”,只有形体和心理都健康稳定,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才能称之为“身心健康”。 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心理反应,正常的情志波动一般不会致...

  • 《黄帝内经》中春季养生论

    《黄帝内经》中春季养生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就是说,春季春阳上升,大地回暖,万物推陈出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体也应该顺应春季的特点,使机体与外界相统一,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也蕴含了丰富的养生学内容。 应肝养生 《黄帝内经》认为,养生重在顺其自然。《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

  • 《黄帝内经》的食养之道

    《黄帝内经》的食养之道

      当下,人们对《黄帝内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希望得到来自经典的价值理念上的引领和具体生活实践上的帮助。但人们对它的认识、挖掘、利用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在市场这支无形之手的指挥下,以《黄帝内经》为卖点的养生保健书籍大量涌现。公众希望有更多的现代方式,针对现代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的关于生命规律、养生保健、快乐存在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希望得到来自像《黄帝内经》等经典的帮助。   最近出版了张焱的《食饮有节身体好:<黄帝内经>的食养之道》一书,给养生保健书籍市场带来了清新之风,让人眼前一亮。   ...

  • 《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养生保健智慧的精华

    《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养生保健智慧的精华

    中医学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视养生保健,这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很深刻的认识。《黄帝内经》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还是中华民族养生保健智慧的精华所在,为我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称为中医的第一经典,也称为是“医家之宗”。《黄帝内经》建立了养生的科学理论体系,并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统称为“养生之道”,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

  • 解读《黄帝内经》传承中华文化

    解读《黄帝内经》传承中华文化

    •回顾中医药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自《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以来,其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与精气学说的核心观念与象思维模式一直呈现“传承”的态势。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其对于人体藏象、经络,对于疾病的因机证治以及养生理论完备而又系统,是本与源的首选。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从功能、整体、运动的角度认识事物,全面、综合、系统、联系、辩证地看待事物是其精髓,也是我们需要继承与发扬的重点。 今年4月24日,笔者...

  • 从《黄帝内经》中获取智慧和力量

    从《黄帝内经》中获取智慧和力量

    《黄帝内经》是来自遥远的上古文明 如果把中医譬喻为一棵参天大树,那《黄帝内经》这部经典就是这棵大树的树根。 《黄帝内经》开篇是“上古天真论”篇,文中借助黄帝的口吻,首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上古文明社会,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那是一个人人都懂得饮食有节度、起居有规律,每人都能严于律己而讲究诚信的社会;那是一个人人都清静淡泊、少欲心安、适度劳作的社会;那是一个人人都满足于现实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的社会;那是一个互不攀比,大家都能控制自己不被欲望淫乐所诱惑的社会;那是一个不管...

  • 《黄帝内经》奠定基础《金匮要略》沿用继承

    《黄帝内经》奠定基础《金匮要略》沿用继承

    《黄帝内经》首创 “大气”之名,近代张锡 纯在汲取 《黄帝内经》 《金匮要略》 《医门法律》 论述的基础上,完善了胸中大气学说,进而首创胸 中大气下陷学说,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 价值。我们通过分析 《黄帝内经》 《金匮要略》 《医门法律》对大气的认识,试图探寻张锡纯胸中 大气及其下陷学说的孕育过程。 1 《黄帝内经》奠定基础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 : “胃之大络,名曰 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 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 结而横,有...

  • 《黄帝内经》为什么能够雄踞医经之首

    《黄帝内经》为什么能够雄踞医经之首

    •《黄帝内经》的“内”字似乎表达了这部书探究问题的视角,隐含着这部书是从内求法的角度探讨宇宙之道。 •《黄帝内经》的思想即使在现代,即使在现代科学的背景下,仍然有深入探讨的广阔空间。作为一部以医载道的圣贤之书,它是超越时代的。 •中医应当自强,需要发展出属于中医自己的、着眼于生命能量运行的科研思路,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黄帝内经》是中医古籍中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这部著作奠定了中医发展的学术基础,这是古往今来学术界的共识。那么,《黄帝...

  • 临床需要读 《黄帝内经》应该如何读?

    临床需要读 《黄帝内经》应该如何读?

    读经典做临床是中医人才培养特别是优秀中医 临床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读经典做临床之 风蔚为壮观,但是在读经典做临床的实际操作过程 中,处于中医四大经典之首的 《黄帝内经》似乎 未引起足够重视。从读经典角度而言 , 《黄帝内 经》作为中医经典之首 、 “医家之宗” ,肯定需要 读; 但是从临床角度而言 ,《黄帝内经》显然没有 《伤寒论 》 《金匮要略》等经典来得实际。那么如 何认知 《黄帝内经》在读经典做临床中的地位? 做临床需不需要读 《黄帝内经》 ? 如何读 《黄帝内 经》 ? 读什么...

  • 《黄帝内经》夏季养生小常识

    《黄帝内经》夏季养生小常识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夏令三伏,自然界烈日炎炎,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机体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加上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生理特征,此时更应注意机体的调摄和保健,正确把握夏季酷暑时机,注意未病先防、冬病夏治则能达到养生的目的,甚至可以改善某些顽固疾病的病...

  • 养生学说《黄帝内经》养生思想

    养生学说《黄帝内经》养生思想

    养生学说是研究如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 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它以人 与天地相参、与自然融合、形神合一、经络学说为 理论基础,以协调阴阳、养神、裕气、保精为基本 原则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学说建立了中医养生 学体系,确立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即顺应自然、形 神共养、惜精固本、综合调养等,并详细论述了具 体的养生方法。指出养形要做到 “虚邪贼风,避 之有时 ”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节 欲保精; 养神则要 “恬淡虚无 &rdq...

  •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学说建立了中医养生学体系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学说建立了中医养生学体系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学说建立了中医养生学体系,确立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即顺应自然、形神共养、惜精固本、综合调养等,并详细论述了具体的养生方法,包括养神与养形两个方面。 养神 “恬淡虚无”,“和喜怒”,“无为惧惧,无为欣欣”,排除不良精神刺激,保持精神情绪的稳定。 养形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节欲保精。 辨年龄施养是当今中医养生理...

  •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结构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结构

      《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其中《黄帝内经》学术体系是其关键。《黄帝内经》主要围绕人的健康、疾病进行阐述,形成了有关人的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知识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形成,必有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的渗透与影响,它既是医学理论形成的基础,也是《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医学理论和医学基础两部分。   医学理论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医学理论的内容,基本上可以由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内容的分类来概括。在分类研究《黄帝内经》的...

  • 《黄帝内经》——中医思维之大成

    《黄帝内经》——中医思维之大成

      中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框架之上的。因此,中医的特殊就突出表现在它的思维方法上。中医的思维方法主要有:意象思维、辨证思维、直觉与灵感、逻辑思维、系统思维等等。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以文字、物象(图象、现象、符号)表达研究对象抽象含义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观察事物取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联想,运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文字或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以反映事物普遍联系与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简介意象思维的三个阶段:   观察现象:即对周围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此象有体用之别,即形质与功能之...

  • 阴阳——《黄帝内经》之大法

    阴阳——《黄帝内经》之大法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思想。阴和阳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动作状态的躁动和安静等等。   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相互对立和此消彼长的势力,并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如《周易&m...

  • 《黄帝内经》——中医流派的先导和源泉

    《黄帝内经》——中医流派的先导和源泉

      秦汉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就是诸子百家在学术上的创新与争鸣。成书于汉代晚期的《黄帝内经》之中也体现着各家学说的特点就不难理解了。   现在一般认为,《黄帝内经》的成书收纳了西汉以前众多医家学术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秦汉医学文献的本来面目,其中一部分是出自后人的增补,而且从内容中还显露出许多学术观点的分歧,这反映出其决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方域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众多医家学术思想的总结汇编。任应秋先生在《中医各家学说》里也说过:“既然在这一时期,有不同的师承授受关...

  •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81篇,共162篇。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发展史上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家和众多医学流派,从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来说,基本上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代不少史学家和医学家们对《内经》编纂成书的时代进行了考证,一般认为《内经》虽冠名“黄帝”,但绝非黄帝书写。   黄帝其人及托名   实际上,...

  • 《黄帝内经》的学术特征

    《黄帝内经》的学术特征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医学著作,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探索和研究与人体生命有关的基本规律。从学术特征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在医学理论形成初期,东西方都以解剖作为研究手段,如《黄帝内经》就有“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记载。但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古人难以将解剖发现的实质器官、组织与生命现象完全结合起来,其结果也难以指导临床实践的发展,当中国古代的先人们意识到解剖并不能直接解释生命现象与指导医疗活动后,转而采用当时盛行的古代自然哲学方法。他们首先对生命现象及与其相联系...

  • 《黄帝内经》与临床

    《黄帝内经》与临床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其对中医学的重要贡献不仅体现在建立了丰富而完善的理论体系,还在于其蕴含着丰富的临床应用内容。《黄帝内经》在临床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原文及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可以说现在中医临床的治疗思路、方法都与《黄帝内经》的临床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金元时代医家张子和说:“《黄帝内经》是一部治病的法书。”《素问》、《灵枢》的162篇原文不单是医学理论的基础,更是临床实践的指导。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

  • 《黄帝内经》方位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黄帝内经》方位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内经》 里论述的五行理论体系有如下两种, 即 方位五行理论和生克五行理论。生克五行理论中, 五行各自地位是相同的, 配属四时的关系为木春、 火 夏、 土长夏、 金秋、 水冬。而方位五行理论认为中为 尚, 中央控四方, 四方对应四时。方位五行理论以上 古殷商以前的五方时空观为萌芽, 经河图五行生成 数成形, 经 《管子》 《吕氏春秋》 的发展完善, 之后经 《淮南子》 提出医学五行五脏配属, 最终被引入到 《内经》 中。河图中体现的四时、 方位五行观念, 再 结合五脏配属后, 也就形成中- 土- 脾- 中央- 每季...

  • 《黄帝内经》阴阳脉析义

    《黄帝内经》阴阳脉析义

    阴阳是中医学阐释人体生理病理、 指导诊断治 疗的基本纲领。明·张景岳曾说 : “医道虽繁, 而可 以一言蔽之者, 曰阴阳而已 。 ” 《内经》 作为中医脉学 渊薮, 其在分析脉理、 阐述脉法、 分类脉象时多征引 阴阳, 确立以阴阳为纲的论脉总则 。《素问 ·阴阳应 象大论》 曰: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1] ” 《素问·脉 要精微论》 曰: “微妙在脉, 不可不察, 察之有纪, 自 阴阳始。 [1] &rdq...

  • 章太炎先生论《黄帝内经》理论探讨和俞曲园《废医论》之评说

    章太炎先生论《黄帝内经》理论探讨和俞曲园《废医论》之评说

    章太炎(1869年-1936年) , 浙江余杭人, 名炳 麟, 字叔枚。 初名学乘, 仰慕顾炎武(名绛) , 更名 绛, 别号太炎。 近代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 思想家、 小学家、 学者。 著作之富, 等若海山, 才大义高, 臻 俊抵极, 学问渊博, 堪称学海。 健在时, 为国内外推 崇数十载, 其殁也, 犹为后世敬仰思慕。 太炎先生经 学、 史学、 诸子、 小学成就与贡献均有专著论及, 唯 医学之成就与贡献鲜为人知。 1994年上海人民出版 社《章太炎全集》第八集为太炎先生 《医论集》 , 收 集先生自1899年至...

  • 《黄帝内经》时代对“脾脏”实体的认知

    《黄帝内经》时代对“脾脏”实体的认知

    所谓 “土为万物之母” “脾为后天之本” , 脾脏对 中医学来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脏器。 然而, 就其对应 的解剖学意义的脏器来说, 脾不似心、 肝、 肺、 肾诸 脏, 似乎缺少清晰的指向, 不但有文献指称为 “脾” (spleen) , 也有文献指称为 “胰腺” (pancreas) , 或 混称之。 虽说中医的藏象概念与西医的解剖脏器概念涵 义有别, 但是中医的藏象学说却也离不开实质脏器 这一基础。 在历代中医学发展...

  • 从《黄帝内经》肝主筋论慢性疲劳病因病机与证治

    从《黄帝内经》肝主筋论慢性疲劳病因病机与证治

    疲劳是常见健康问题, 影响工作效率与生活质 量。一般认为本病为气虚或兼肝郁所致。本文拟就 肝主筋及肝气虚与慢性疲劳辨证治疗谈点个人见 解。 1 肝主筋, 为罢极之本 肝主筋首见于 《素问 · 宣明五气》 [1 ] “五脏所主: 心主脉, 肺主皮, 肝主筋, 脾主肉, 肾主骨, 是为五 主 。 ” 《素问 · 痿论》 [1 ] 有 “肺主身之皮毛, 心主身之血 脉, 肝主身之筋膜, 脾主身之肌肉, 肾主身之骨髓” , 明确筋、 膜属肝所主...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