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方药 第11页

方药 第11页

  • 中医对心脏支架或搭桥术后的辨证施治 方药分析

    中医对心脏支架或搭桥术后的辨证施治 方药分析

    李庆海治疗心脏支架或搭桥术后心系病经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西医治疗冠心病多为药物和手术方法,大多患者行心脏造影或冠状动脉CT检查显示血管狭窄70%以上,建议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此法解决了危重心肌缺血患者的梗死问题,降低了病死率。但手术亦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心脏支架或搭桥后的并发症处理较为棘手[1]。研究表明,心脏支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达10.67%,部分患者出现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术后焦虑抑郁及药物不良反应[2]。随着冠心病术后...

  • 中医教授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五脏调治方药

    中医教授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五脏调治方药

    邓铁涛教授潜心研究中医学理论数十载,提出“五脏相关”理论与“五诊十纲”诊疗思维,简称“双五”理论,也将其应用于心律失常的诊治。邓老提出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医学具有整体调治优势,中西医结合疗法相辅相成。 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心律失常既可呈特发性又可继发于其他心血管疾病,严重者危及生命。心律失常可属中医学“心悸”“怔忡”“惊悸”等范畴。《素问&middo...

  • 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药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

    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药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

    归芪祛风合剂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观察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 其遗留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1]。针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仍是神经内科医生面临的难题。因此, 从中医活血通络方面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意义重大[2], 本文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药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 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许昌市中医院中风科住院的辨证为气虚血瘀的恢复期缺血性卒中患者...

  • 眩晕伴耳鸣半月余 无痰不作眩方药

    眩晕伴耳鸣半月余 无痰不作眩方药

    无痰不作眩   范某,女,42岁,2016年10月初诊。   患者患眩晕伴耳鸣半月余。刻诊观形体肥胖,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细。证属痰湿内阻,风阳上扰,治以化痰利湿,佐以平肝息风。   方药用姜半夏9克,生薏苡仁12克,白蒺藜9克,竹茹9克,泽泻10克,勾藤12克,夏枯草10克,菊花10克,天麻10克,甘草5克,生姜三片,水煎服,3剂。   再诊时可见药后眩晕稍缓,食后无恶心呕吐,睡眠转佳,但头部活动后仍有眩晕感。前方加胆南星6克,继服4剂,药后眩晕已止,颈部转动自如,自感听力有...

  • 眩晕健忘 治则方药

    眩晕健忘 治则方药

    吕某,男,46岁。血压偏高,常不规律时间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控制在170/140毫米汞柱,100/90毫米汞柱之间波动。两年前,患者出现眩晕且有加重现象。近段时间以来,记忆力明显下降,去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高血压,脑供血不足。 证见:血压150/90毫米汞柱,药后,心率88次/分钟、心律整、欲扑眩晕、无法站立、肢体麻木、无偏瘫、失眠、语言迟钝、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诊断:眩晕,健忘(肝阳上亢,清窍被扰)。 治则:滋阴潜阳,安神止眩,益智。 方药:葛...

  • 失眠不寐症 基本方药方义分析

    失眠不寐症 基本方药方义分析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珊珊 李英英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俗称失眠。患者多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或寐而不酣、多梦等。历代医家对不寐均有论述,且治疗方法丰富。不寐的病机可总体概括为“阳不入阴,阴阳失交”,包括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阴。临床治疗多从气郁化火,扰动心神;胃气不和,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胆气虚,易惊善恐;瘀血停滞,血不养神等方面考虑。   郭立中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急难症研究所...

  • 胸痹,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方药

    胸痹,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方药

    张某,男,75岁,因“反复胸痛11月余,加重1月”于2013-02-18入住我院 现病史 缘患者去年3月开始出现反复胸痛,以胸骨后明显,无向肩臂放射,多在活动后发作,休息后可缓解,每次持续10余分钟,无心悸,无气促,无嗳气返酸,无恶心呕吐,无脚肿,无头晕头痛,在当地医院就诊,予药物口服(具体不详),症状时有反复。今年1月19日患者胸痛剧烈,持续约1小时,在当地医院就诊,行冠脉造影示:三支病变。建议行搭桥手术,患者及家属拒绝,予泰嘉、阿司匹林、比索洛尔、单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等药...

  • 颜德馨教授治失眠方药撷萃 彻夜难以入眠治则探幽

    颜德馨教授治失眠方药撷萃 彻夜难以入眠治则探幽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杨志敏 老膺荣 汤湘江   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德艺双馨,医术精湛,在用中医药治疗疑难顽症方面独具匠心,颇有建树,尤其是在治疗失眠方面验识俱丰,疗效卓著。现结合一些医家对本病因机证治的认识和颜老治疗验案,冀以弘扬颜德馨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传承仁术。   病机阐微   对于本病的成因,有的医家认为多为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五志过极,饮食不节等影响心神而致。其中木郁不达,肝郁化火,阴血暗耗,心神失养是其重要病机。还有人认为导致本病的病因主要有痰湿内阻、食滞肠...

  • 胸痹常见体质的三辨诊疗模式及方药应用

    胸痹常见体质的三辨诊疗模式及方药应用

    胸痹为中医病名, 是指以胸部闷痛、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隐痛、呼吸不畅, 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1]。相当于西医冠心病, 多见于中老年人群, 男性多于女性[2], 是发病率日益增高的常见病、多发病, 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 胸痹一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 其《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记述:“胸痹之病, 喘息咳唾, 胸背痛, 短气”, 并将病因病机归为“阳微阴弦”, 即上焦胸阳不振, 下焦阴寒凝结;现代认为, 胸痹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

  • 心脾两虚型孤独症谱系障碍 治则方药

    心脾两虚型孤独症谱系障碍 治则方药

    赵某,男,3岁9月,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儿童。2021年01月26日初诊。诉发现叫名不应、目光交流差,伴言语简单1年余。2岁2月时发现叫名不应,目光不对视,不与同龄小朋友玩耍、语言简单、兴趣狭窄、行为刻板、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已学会的字词不再使用、出现原有的一定的交流能力减少、咿呀发声减少。2岁9月时确诊:孤独症谱系障碍。予以康复训练1年,患儿社交改善不明显,行为刻板固化。3岁9月时仍不与人交流,眼神游离、目光回避、叫名不应,对指令无反应、不能执行简单指令,兴趣狭窄(喜欢听儿歌)、独自玩玩具、玩法单一、行为刻板、动作...

  • 失眠不寐 治则化痰清热方药

    失眠不寐 治则化痰清热方药

    失眠,亦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多见于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等患者。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不深,时睡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睡,严重者可整夜不能入睡,妨碍其工作与生活。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45.4%的被调查者,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 全国名中医连建伟是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医术精湛,经验丰富。特别对失眠的治疗,常以经论为指导,察脉辨证,熟练运用...

  • 失眠不寐神志之病 中医治法方药百合生地黄

    失眠不寐神志之病 中医治法方药百合生地黄

    王行宽是首届全国名中医,临证56载,辨治心脑系疾病独具匠心,尤其在治疗不寐上,学验俱丰,疗效显著。王行宽认为不寐是多种原因致神、魂、魄失宁,难入其舍,与心、肝、肺关系密切;治当补虚去实、调和阴阳、安定神魂,宜多脏调燮、综合治理;创制百合安神汤以益气阴、养心肺、疏肝胆、清痰热、安定神魂。 病因病机 不寐是关乎心、肝、肺三脏神志之病,其病因主要包括“邪气加客”“他病波及”“脏腑既损”三端。心为君主之官,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

  • 慢性胃炎引起的胃脘疼痛 中药治方药组成

    慢性胃炎引起的胃脘疼痛 中药治方药组成

    方药组成 蒲公英30克,川芎15克,党参15克,黄连10克,吴茱萸6克,厚朴15克,紫苏梗15克,川楝子6克,玄胡索30克。   组方依据 该方所治胃炎,包括各类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诊断以胃脘疼痛、吐酸、嗳气三大症状为要点。该病因长期寒湿侵胃,郁久化热,湿热阻络,气血瘀滞,气虚津亏所致。治宜清热散瘀,理气和胃,制酸止疼。药用蒲公英清热解毒,化瘀解痉,蒲公英素有“疔疮圣药”之誉,有抑菌和杀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且能生肌活血,故对溃疡的修复、炎症的消退及清除幽门螺杆菌等起重要作用。川芎素...

  • 酸枣仁汤方药解析 酸枣仁汤的助眠机制

    酸枣仁汤方药解析 酸枣仁汤的助眠机制

    酸枣仁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原文为“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其组成为“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1]。方中重用酸枣仁补血调肝,清心安神,为君药;茯苓宁心安神,益气健脾,知母养阴清热除烦,共为臣药;川芎辛散,活血行气,调肝疏肝,与酸枣仁相伍,酸收辛散并用,补血行血,共奏调肝、养血、安神之功,为佐药;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与茯苓相伍健脾和中,...

  • 便秘小便多失眠 理法方药是中医治病的核心

    便秘小便多失眠 理法方药是中医治病的核心

    患者,女,45岁。初诊2018年7月3日,患者诉便秘、小便多、失眠10余年。刻下见精神一般,胃纳尚可,面色缺少血色,平素怕冷,容易口渴,上楼时腰腿乏力,失眠,整个晚上都难以入眠,除了非常疲倦时,才能入睡。长期便秘,小腹闷闷不适,淡红舌,薄白水润苔,脉象无异常。平素月经提前,有血块,时月经痛。 病机分析:理法方药是中医治病的核心,唯识证无误,与选方恰当,方可愈病。关于患者“小便多,口渴”,《伤寒论》里有五苓散“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还有猪...

  • 神经科疾病伴发病症《伤寒论》诊治思路方药应用

    神经科疾病伴发病症《伤寒论》诊治思路方药应用

    《伤寒论》在中医脑病领域的运用体会 《伤寒论》其自序中提到当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伤寒十居其七”。因此可以认为《伤寒论》大部分条文记载的内容是基于外感疾病, 或记载原发病证、或外感并传变、或为原发病失治、误治, 可以说在中医经典文献中, 是外感疾病诊治的百科全书、工具书。但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 笔者将其记载的诊治思路、方药应用于中医脑病领域 (现代医学称之为神经系统疾病、精神心理障碍) 这一内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 也取得一定效果, 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

  • 惊恐头昏方药:四逆汤合平胃散

    惊恐头昏方药:四逆汤合平胃散

    宋某,男,26岁。主因惊恐、头昏3月余,于2012年10月31日首诊。患者3个月前因惊吓不敢睡觉,后想睡也睡不着,于是出现白天头昏、纳食减少、大便干燥、排出困难等。曾在多家医院诊治无效。查见患者较瘦、神清、脉濡、指凉、舌淡、苔白厚腻、舌尖稍红等。诊为惊恐,属阳虚阴盛、痰蒙清窍、胆气虚弱等引起。 诊断:惊恐(阳虚阴盛,痰湿蕴结)。 治则:益火消阴、理气化痰。 方药:四逆汤合平胃散加减:制附子(先煎)30g,干姜15g,甘草8g,制半夏12g,茯苓12g,厚朴12g,丁香10g,砂仁10g...

  • 奔豚案眩晕辨证 治法方药

    奔豚案眩晕辨证 治法方药

    秦某,男,37岁,2014年2月26日初诊。诉头晕1月余,于2014年1月20日突发头晕,神志不清,伴左侧肢体麻木,查有“高血压、高血脂、肝功异常”。现服用降压药、降脂药。刻诊:血压120/95mmHg,发作性头晕、头胀、头部发热,伴胸闷、心悸(心率快)、四肢麻木、恶心、腹胀,有濒死感。发作前自感有气从腹部直冲到胸,继而出现上述症状。一日发作数次,每次发作都极度恐惧,已无法正常工作,身边随时需要人陪。平时睡眠欠佳,恶闻声响,脉弦滑,舌暗苔白,边有齿痕。患者日常应酬较多,过量饮酒,过食肥甘厚味...

  • 精神分裂症 治则方药

    精神分裂症 治则方药

    张某某,男,29岁。2021年2月27日其母陪伴就诊。诉近几年来,生活昼夜颠倒,最近数月渐渐杜绝一切社会交往,吃饭甚少,最初喃喃自语,发展到夜间上街狂呼喊叫,病情日益加重,住进了唐山市第五医院(精神病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西医称为躁狂型)。现病人两目呆滞,口中自语,脉整体软,弦滑而数,左寸虚细,舌红白腻苔。 诊断:痰迷心窍,元气不足,胃气虚弱。 治则:补益气血,涤痰疏肝。 方药:党参30g,黄芪30g,甘草20g,白术20g,砂仁6g,木香20g,柴胡8g,陈皮15g,半夏15g,胆...

  • 治帕金森病愈后复发中医方药

    治帕金森病愈后复发中医方药

    安肾丸源自《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腰痛》。安肾丸由葫芦巴、补骨脂、川楝子、川续断、桃仁、杏仁、小茴香、茯苓、山药等组成,盐汤为引。刘渡舟先生习惯在安肾丸中取独活寄生汤法加桑寄生,取青娥丸法加杜仲,临床取得满意疗效。曾治愈一陶姓患者,女,70岁。该患于1991年被北京某大医院确诊为帕金森病,经刘渡舟治疗,后痊愈。1998年9月2日,患者发现帕金森病可能会复发,见手颤,背强,下肢无力,站立、活动困难,多汗,舌黯红,苔白厚,诊为由帕金森病愈后引起的后遗症。药用安肾丸加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方药:...

  • 长时间失眠 方药即栀子豉汤与酸枣仁汤加减

    长时间失眠 方药即栀子豉汤与酸枣仁汤加减

    龚某,女,43岁,2014年2月20日初诊:长时间失眠,每晚口服劳拉西泮能够入眠,但多梦易醒,次日头痛,口干眼涩,心悸易惊,神倦乏力,大便偏干,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略数。 方药:山栀子9g,淡豆豉9g,连翘9g,炒枣仁24g,夜交藤45g,合欢花30g,川芎18g,知母4g,茯神30g,柏子仁20g,五味子10g,生龙牡各30g,天麦冬各12g,炙远志12g,甘草6g。7服,水煎服。 2014年2月27日复诊:药后睡觉改进,舌脉同前。上方夜交藤60g,加太子参15g,女贞子10g,决明子10g。7服。水煎服。...

  • 颈性眩晕中医论治经验 方药益气活血通络

    颈性眩晕中医论治经验 方药益气活血通络

    颈性眩晕属“眩晕”范畴。全国名中医王新陆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其诊治经验如下。 病因病机 络脉瘀阻王新陆在脑血辨证中首次提出脑病的发生应当首先责之于血浊,血浊是指精神因素、环境污染、不良的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导致血液失去其清纯的状态或者血液循行紊乱,从而扰乱脏腑气机的一种不平衡的病理状态。由于血液浑浊,循行混乱,不思其道,浊血上逆,扰乱清府,则发为眩晕。 痰湿中阻过食肥甘,劳倦太过,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职,则聚湿生痰,痰湿内阻,上扰清窍...

  • 以补脾之方药治疗出血 脾虚气虚可引起出血

    以补脾之方药治疗出血 脾虚气虚可引起出血

    脾主统血的源流 “脾主统血” 是脾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行的中医 教材中是指 “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 防止溢出脉外的功 能” , 其应用主要体现在补脾益气之法治疗血证上, 其地位与 “脾主运化” 并列。 本文对古代医书中 “脾主统血” 的理论进行 了梳理, 追本溯源, 寻找其理论发展的轨迹, 以更好的应用于 临床。 脾虚气虚可引起出血 1.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提出脾虚可致出 血 《内经...

  • 胃痞(反流性食管炎)治法:养肝和胃方药

    胃痞(反流性食管炎)治法:养肝和胃方药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孙润雪 刘小发 娄莹莹 张纨   病例   张某,女性,52岁,2008年7月31日初诊。诉间断胃脘部痞闷,胸骨后烧灼痛2个月。患者2个月前因饮食不规律,生气后出现胃脘痞闷,可以忍受,未曾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且伴有胸骨后烧灼痛。现患者胃脘痞闷,胸骨后烧灼痛,食后加重,反酸,嗳气频,口苦,纳呆,大便质可,2~3日1行,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   诊断:胃痞(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湿浊中阻型)。   治法:养肝和胃,清热化湿。   方药...

  • 胃肠湿热夹滞 方药枳实导滞汤

    胃肠湿热夹滞 方药枳实导滞汤

    胃肠湿热夹滞   临床表现:身热,呕恶,脘痞,腹胀,大便溏臭不爽,色如黄酱,内夹不消化食物,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分析:湿热内蕴,正邪相争,故身热。湿热阻滞气机,脾胃升降失司,故恶心呕吐,脘痞腹胀。湿热困阻脾胃,胃气呆钝,消磨功能障碍,脾之运化失司,则消磨与运化不利而食滞内停。湿热夹食滞黏滞于大肠,故大便溏臭而排出不爽,其色如黄酱,内夹不消化食物。舌苔腻,脉濡主湿浊内蕴;舌质红苔黄,脉数,则主热盛,是热重于湿之象。   治法:清化湿热,导滞通下。   方药:枳实导滞...

  • 吐逆病方药

    吐逆病方药

    李佃贵教授是第三届国医大师,五十余年临床实践中创立了浊毒学说,运用化浊解毒法医治脾胃病收效明显。现选取跟师李佃贵从浊毒论治法医治吐逆案收拾如下。 张某,女,41岁,2018年7月26日初诊。主诉连续吐逆4个月。患者于4个月前因饮食板面后呈现连续吐逆,日最多吐逆数十次,吐逆物为内容物,之后为胆汁,吐逆一般继续5~6天,呈周期性发生,隔7~10天发生1次,并与月经并发。曾连续于归纳医院住院医治,对症医治好转出院后又有反复,故来李佃贵教授门诊求中医诊治。刻诊:贫血面容,步态拖曳,连续吐逆,发生时吐逆数十次,无规...

  • 慢性胃炎方药 黄氏消痞方

    慢性胃炎方药 黄氏消痞方

    黄福斌,男,汉族,1959年生。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5年,主持和参与临床科研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擅长脾胃病的诊治,“黄氏胃科”在当地颇有声誉。   组成:党参10克, 炙黄芪30克,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枳壳10克,紫苏梗30克,陈皮10克,川厚朴10克,甘草5克。   功效:健脾益气,理气消痞。...

  • 湿热痢疾 方药加味白头翁汤

    湿热痢疾 方药加味白头翁汤

    湿热痢疾   临床表现:身热,口渴,下痢,腹痛,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病机分析:湿热阻滞大肠,正邪相争,故身热。热重伤津,故口渴。热迫大肠,则下痢频繁。湿阻气机,腑气不通,则腹中作痛。湿热郁蒸,血肉壅滞腐败,化而为脓,故便下脓血。里急及肛门灼热,是热邪逼迫所致;后重乃湿滞大肠,黏着难下之征。舌苔腻,脉弦主湿阻气滞;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则主热邪为重。   治法:清热燥湿,凉血止痢。   方药:加味白头翁汤(引《温病条辨》):白头翁9克,秦皮6克...

  • 胆汁反流性胃炎 化浊解毒方药

    胆汁反流性胃炎 化浊解毒方药

    【胆汁反流性胃炎】   楚某,女,39岁。2015年9月21日初诊。   主诉胃脘胀满伴口苦、口干6个月,加重10天。患者素来情志抑郁,6个月前由于情志不顺,而致胃脘胀满、口苦、口干。10天前因劳累加重,故来门诊就治。现症见胃脘胀满,口苦、口干,纳可,寐可,大便先干后稀,日行1次,小便调,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河北省中医院消化内镜示:胆汁反流性胃炎伴糜烂。   诊断 胆汁反流性胃炎(浊毒内蕴,肝胃不和)。   治法 化浊解毒,疏肝和胃。   方药 藿香15克,...

  • 浅表性胃炎 治则方药

    浅表性胃炎 治则方药

    患者李某,女,26岁。2017年7月21日初诊。诉胃脘痛2年余伴消瘦。胃脘时有嘈杂,饥饿时伴见胃中烧灼感,偶有吞酸;食欲尚可,不能多食;矢气频,饮食油腻则易腹泻;易疲劳,体消瘦;夜寐尚可,偶有做梦;怕冷,手心发烧。平素大便日一行,质偏黏腻,细软条状,时时挂厕,小便淡黄。末次月经2017年7月11日,7天干净,量少,色红黏稠,白带较多。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寸浮。胃镜示:胃体黏膜散在出血点,中度浅表性胃炎,Hp(+) 诊断:(肝胃不和型)嘈杂(西医称为浅表性胃炎)。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