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床 第4页

临床 第4页

  • 临床运用中医验方治疗急性荨麻疹

    临床运用中医验方治疗急性荨麻疹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方: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主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无汗,身痒者。 从组方来看具有疏风散寒的功效,主治寒邪在表,发热恶寒,气喘,以及一切感冒。麻桂各半汤组成较简单,看似平常,但是临床使用对证确实具有较好的疗效。临床报道对此方治疗疾病...

  • 临床上治带状疱疹 中医用蚯蚓

    临床上治带状疱疹 中医用蚯蚓

    地龙即蚯蚓,中医认为,地龙味咸性寒,入肝、胃、肺三经,《本草纲目》中记载:“地龙入药大解热毒、敷漆疮,涂丹毒,解射罔毒,主蛇伤痛,解蜘蛛毒。”临床上治带状疱疹效果显著。 方一干地龙5条,白草霜12克,研末,菜油调匀涂患处,每日2次,连涂1周。 方二鲜地龙20克,鲜韭菜根30克,共捣成泥状,调入少许芝麻油,贮瓶置阴凉处备用。用时以药糊涂患处,外用纱布包扎。每日2次,一般2-5日内可获愈。 方三鲜地龙10条,洗净擦去水分,置容器中,加入适量白糖(地龙与白糖用量比例为2∶1)。...

  • 四物汤合过敏煎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经验

    四物汤合过敏煎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经验

    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而出现的一种局限型水肿反应。临床表现为色鲜红或苍白且大小不等的风团, 泛发全身, 也可在四肢处、胸腹部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 24 h内风团消失不留痕迹, 但常反复发作, 难以治愈, 病程在6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环境影响、饮食多样化的改变, 导致荨麻疹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现代临床研究证明, 肥大细胞是荨麻疹发病的核心环节[1], 在物理或精神因素的刺激下肥大细胞易发生脱颗粒反应, 引起组胺及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 导致...

  • 临床中以阳和汤加减治疗冻疮

    临床中以阳和汤加减治疗冻疮

      冻疮好发于冬季,特别是“数九寒天”时节,寒主收引,受冻部位的皮下小动脉发生痉挛收缩,造成局部皮肤组织缺血缺氧,损伤甚至坏死。常表现为局限性暗紫色隆起的水肿性斑块或结节,表面紧张而光亮,严重时表面出现水疱,糜烂,溃疡,愈合后留有色素沉着。   冻疮好发于肢端及暴露部位,如手、足、面颊、耳廓等处,自觉瘙痒,受热后加剧。笔者在临床中以阳和汤加减治疗,疗效较好。   组方:熟地黄30克,鹿角霜20克,生姜皮10克,麻黄6克,淫羊藿30克,白芥子12克,桂枝10克,伸筋草20克。...

  • 白癜风应从寒辨治 中医临床治疗白癜风应用热法

    白癜风应从寒辨治 中医临床治疗白癜风应用热法

    中医皮肤科学重视皮损辨证,尤其是对于以斑、疹、渗出、水疱等,但对于白癜风相关论述较少。笔者深入研究皮损辨证理论,结合古代文献,提出白癜风属阴、属寒,当从寒论治,采用温药治疗等观点,不仅符合中医学阴阳、五行等辨证体系,契合临床实践,而且开方用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白癜风是由于原发性皮肤色素脱色而形成的局限性或泛发性白斑,病因不明,易诊难治。本病一般无自觉症状,不影响正常生理活动,但因影响美容,给病人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和精神上的痛苦。 中医学称白癜风为“白癜”“白...

  • 湿疹中医辨证施治临床疗效研究

    湿疹中医辨证施治临床疗效研究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皮疹呈多样 性, 易反复发作 [1 ] 。临床上西医治疗多给予抗组胺药, 糖皮质激素等治疗, 在短时间内效果显著, 但患者病情 恢复不稳定, 易复发。中医对湿疹的病因病机见解颇 丰, 运用辨证施治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分别给予不同 的汤剂、 中药外洗、 外涂等方法, 疗效显著。现取 95 例 湿疹患者, 进行临床研究,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均来自于2014 年2 月—2014 年11 月期 间就诊于本溪市中医院皮肤科门诊的湿疹患者,...

  • 中医脚气病的现代临床意义探析

    中医脚气病的现代临床意义探析

    自近现代以来, 中国学者对传统中医疾病中 “脚 气” 一病的病因, 多依西方医家的经验及逻辑解读为 “食用精制大米缺乏维生素B1” 所致, 进而全然不 顾传统文献中对该病丰富的症候观察和诊治方法记 录, 而把 “脚气” 归到了营养性疾病中, 以符合 “国际 的常识” 。 但是, 经过廖育群从亲身经历、 社会认知 度、 一般流行病学统计、 社会学资料及历史发展等方 面的考证可以得知, 此病仅仅在南朝晋宋时期至唐 代处于高发...

  • 临床中很多银屑病患者急于让皮损消失

    临床中很多银屑病患者急于让皮损消失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张缵的人写了一篇《瓜赋》,描述瓜类的生长过程,他写道,瓜类在播种之初,接受了天地之气,又在适当的时节发芽,而后吸收日月精华,开枝散叶。在藤蔓与茂叶的庇护之下,于低湿狭小的地方慢慢成熟后,瓜蒂就会从茎部自然脱落。“瓜熟蒂落”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从瓜类成熟的现象比喻时机成熟,事情自然成功。“瓜熟蒂落”这个“象”中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就是时机。 在临床中很多银屑病患者急于让皮损消失,经常能听到患者问:医生,我的皮损什么...

  • 中西医共研儿童中成药临床指南

    中西医共研儿童中成药临床指南

    2015年12月20日,“儿童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研究专家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中国中药协会和全国中药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主办,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研究评价技术中心和中国中药协会标准化专项办公室承办。《儿童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的工作任务,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批准中国中药协会立项的标准化研究课题《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的重点研究内容。 本次会议就指南研究团队在工作上如何兼顾进行了磋商,并就指南的研究角度和方...

  • 扎根中医儿科临床 擅治急危重症疑难杂症

    扎根中医儿科临床 擅治急危重症疑难杂症

    在江苏省盐城市,说起治疗小儿疾病的老中医,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小儿王”李乃庚。很多久治不愈的儿科急危重症、疑难杂症,在他的精准辨证与精心调理下,都能逐渐康复。 一本书建立的信任 李乃庚生于苏北的一个农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后考入江苏省盐城中医专科学校。在医专学习的5年时间里,他阅读了大量的古典医籍和经、史、文、哲著作,初步形成了“整体恒动、燮理阴阳、辨证论治”的中医思维方法。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作为盐城地区最早的科班中医毕...

  • 小儿长期低热 病理特性及临床表现

    小儿长期低热 病理特性及临床表现

    小儿长期低热是指体温稍高(在37.5℃~38℃之间),连续半个月以上的发热。临床常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也无明显异常,用抗生素及退热药疗效欠佳。笔者在实践中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性及临床表现,分6型辨证施治,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与同道磋商。 食滞中焦:小儿脾胃本虚,辅食添加或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恣食妄饮,致脾胃健运失司,食积于内,阻遏气机而发病。证见午后潮热,手足心尤甚,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 治宜消食导滞,方用三仙消食...

  • 调肝理脾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调肝理脾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脾为 “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肝 “贯 阴阳,统气血,居真元之间,握升降之枢” ,肝脾 二者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肝脾功能的协调是维持人体各脏腑功能正 常的关键所在。 1 小儿肝脾相关理论 脾与胃同属五行之土,位居中焦,以膜相连, 二者纳运相合、升降相因、燥湿共济,共同将饮 食物消化、吸收,形成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而 营养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人体正常的 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行使调节精神情志、促进 消...

  • 诊脉须重视儿科 儿科脉象拾取的临床体会

    诊脉须重视儿科 儿科脉象拾取的临床体会

    1.诊脉须重视儿科 儿科脉诊的难题在于,小儿寸口脉位短,难定位;易恐惧,哭闹不安,影响气血脉象,难配合;切脉气血未充,脉微难见,难感触。解决之道,通过多诊识脉,反而更呈现出儿科脉诊的价值,即儿科脉象典型、单一、主观认同、客观可评价的优势。因为历代医家业已形成的丰富经验积淀;相关学科脉诊研究的飞速进步借鉴;小儿脉诊较成人因素简单,小儿疾病相对较单纯,病程相对短,有关七情社会因素影响真实可确认。因而诊脉须重视儿科,尤其单元素典型脉象的学习和感悟应从儿科开始。“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临床脉...

  • 内热熏蒸多汗症 临床辨治

    内热熏蒸多汗症 临床辨治

    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 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 现象。中医认为本病多因 阳气亢盛,内热熏蒸;或湿 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或 阳气虚弱,腠理不固,津液 外泄所致。根据临床表现 的不同,中医可将其分为 以下六型辨治。 1.卫气虚弱型:证见 动则汗出,恶风,出汗后感 觉肢体寒冷,倦怠乏力,舌 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益气固表。方用:黄芪 30克,党参10克,白术10 克,防风10克,当归20 克,白芍10克,川芎10 克,龙骨_30克,牡蛎30 克,五味子6克,甘草6 克。水煎取液,早晚分服, 每日1剂。 2.胃热...

  • 邱明义 盗汗临床经验

    邱明义 盗汗临床经验

      郑某,女,69岁。2011年5月2日初诊。自述盗汗12年。现凌晨2点至4点每每醒来,发现身上汗如水浇,湿透衣衫,浑身乏力,平时口干苦,手脚心发热,苔薄黄,脉弦数。邱明义辨为阴虚火旺,迫津外出之证,治以滋阴降火,固表止汗,方以当归六黄汤加减。处方:生黄芪30克,生地30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黄柏10克,黄芩15克,浮小麦30克,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山萸肉30克,海螵蛸30克,五味子15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二诊:汗出减少,口干苦,苔薄黄,脉弦数。于上方加黄连10克,石斛15克以加强清...

  • 验方治小儿多汗临床常自汗 盗汗

    验方治小儿多汗临床常自汗 盗汗

    桂枝加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黄疸病》:“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全方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黄芪组成,具有调和营卫,通阳除湿之功,为仲景治疗黄汗,黄疸而有脉浮,表虚症状之主方。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孙浩老中医根据其中桂枝汤可解肌和营,调和阴阳,黄芪可补气固表之功用,临证多有发挥,现举四例验案简析其用此方经验。 小儿汗证 赵某,男,7岁。自3岁入托以来稍稍运动则大汗出,夜间睡眠时背部及头汗出,汗湿衣被,...

  • 小儿高热中医临床实践心得

    小儿高热中医临床实践心得

      小儿高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在小儿高热的治疗中,清热解毒,透邪化滞是祛除邪热的主要治法。可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小儿发热运用常规的清热解毒透邪之法不仅无效,甚至反而加重,且还会出现自汗、肢冷、脉微等正虚阳微证候。如不仔细辨别,往往会造成误诊而致不良后果。   《经》曰:阳胜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可见发热与热证,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即发热不一定是热证,热证不一定都发热。此类患儿发热应属假热真寒之证,即本属寒证,外表反见热象。笔者在内江市卫生局和内江市中医学会整理编辑的《内江市名老中...

  • 夜间出汗临床用霜桑叶治疗

    夜间出汗临床用霜桑叶治疗

    夜间出汗是临床很常见的症状,有的治疗较难,常常影响睡眠令人十分痛苦。临床用霜桑叶治疗,效果奇佳。 推荐验方:取霜桑叶6克,焙末,水煎,沸后,文火煎煮刻许,去渣留液,放入小米,再煮成粥,临睡前温服,每日1剂,连服5天。 评:此方临床应用30年,每用屡效。 如治胡某,男,28岁,干部。2011年3月13日诊。患夜汗症三年有余,每夜汗出,曾按自汗、盗汗遍请中医治疗多日不效,经人介绍就诊。嘱其用上方,服用三天后,夜汗大减,五天后,夜汗基本治愈,又服七天巩固,随访一年余未复发。霜桑叶有止汗之功,...

  • 儿科名老中医刘以敏临床运用滇药举隅

    儿科名老中医刘以敏临床运用滇药举隅

    《滇南本草》是一部记载滇南地区特产药品及少数民族医药经验的很有特色和价值的地方性本草学专著[1],系云南著名医药学家兰茂深入民间,采集药草,为民治病,同时收集民间防治疾病的经验,历经20余年编写的,这也是云南历史上第一部价值最大、影响最广的地方性本草。该书因切合云南的地理气候与民情病谱,对临床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倍受云南名老中医的推崇,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名老中医刘以敏主任也主张后辈们不但要悉伤寒神农,作为云南地方中医,还应熟读《滇南本草》,学会使用一些滇草药,才能突出自身特色优势,解除患儿病痛。现将刘主任...

  • 儿科推拿典籍之理论 临床经验

    儿科推拿典籍之理论 临床经验

    作者:业师单养和,江苏武进芙蓉圩人。父镇安,擅长小儿推拿,吾师承家学,尽得其传。悬壶沪上后,与江阴名医朱少鸿先生相互切磋,穷究义理,造诣益深。求诊者踵相接,名著一时。其临床经验极为丰富,精于望诊,对面、舌之观察,有精湛心得;处方用药,以轻灵、辛凉见长,并自制多种有效丸散;对小儿推拿,手技熟练,颇多独到之处。曾著《单氏尊传》四卷,既集历代儿科典籍之理论,并将临床经验参与其间,但未及付梓而存稿毁于兵燹,殊为可惜。茲就个人记忆所及,简介于下。 如何能使推拿起到一定的效果? 业师单养和说: 1.医者...

  • 姜之炎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临床经验

    姜之炎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临床经验

    姜之炎( 1960—) , 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全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 务理事, 世界中医药联合学会儿科分会副会长, 上海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 会副主任委员, 龙华医院徐小圃儿科学术思想研究室主任, 龙华医院名中医。长期从事中医、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 腺样体肥大、 慢性咳嗽、 反复呼吸道感染、 小儿肺炎、 支气管哮喘、 小儿肾脏病、 女童性早熟及婴幼儿胆道闭锁术后 肝胆疾病等临床与研究工作, 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儿童腺样...

  • 李宜瑞治疗小儿抽动障碍临床经验浅析

    李宜瑞治疗小儿抽动障碍临床经验浅析

    抽动障碍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点,主要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1]。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抽动障碍患病率在0.05%以上,抽动障碍的患病率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好发年龄5~10岁,男女比例为(3~5)∶1[2]。研究显示,我国贵州省黔南地区7~15岁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率为1.29%[3]。 李宜瑞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5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

  • 胸汗的临床辨证 胸汗的病案举隅

    胸汗的临床辨证 胸汗的病案举隅

    国医大师李士懋平脉辨证治疗胸汗经验 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在从医近60年中, 坚持平 脉辨证思辨体系 [1] , 擅长治疗急危重症、 流行疫病、 心脑血管疾病, 对内科杂病、 疑难病症, 疗效卓著。 先生著有 《汗法临证发微》 , 对汗证的认识深刻、 独 到。 其突出贡献在于确立了汗法的概念、 汗的正汗 和邪汗的分类、 发汗法的分类、 汗的本质、 汗出的机 制、 纹理网络概念、 服药辅汗三法、 测汗法、 汗法使 用指征、 疗效标准、 停药标准等系列标准。 胸汗是指胸前两乳部位局部多汗, 而其他部位 汗少或无汗的症状...

  • 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 辨汗诊病汗与五脏的关系

    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 辨汗诊病汗与五脏的关系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黄帝内经》有关汗的论述颇多,本文系统梳理《黄帝内经》有关汗的相关经文,包括汗的概念、汗出机制、汗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关系、汗证、汗的诊断价值以及发汗法的临床应用,并结合致病因素将汗出异常予以五脏分证。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完善,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汗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表现,汗证亦是临床常见病证。汗出异常在多种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价值。《黄帝内经》有关汗的论述计有200余处,其中许多内容被目前临床所忽略。为全面系统了解汗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

  • 发汗哲西疗法的临床应用 对神经性汗症的认识

    发汗哲西疗法的临床应用 对神经性汗症的认识

    发汗是一种反射性活动,下丘脑的发汗中枢是发汗的主要中枢,小汗腺主要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位于手、足、前额处的小汗腺受肾上腺素能纤维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时汗出增加,交感神经抑制时汗出减少。自汗、盗汗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即人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国医大师尼玛擅长藏医药炮制与神经性疾病的诊治。现将尼玛运用藏医哲西疗法治疗神经性自汗、盗汗经验介绍如下。 对神经性汗症的认识 藏医认为自汗、盗汗是三大基因失调引起阴阳失衡的一种典型表现。尼玛认为神经性自汗、盗汗主要是体...

  • 来复汤治疗汗证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体会

    来复汤治疗汗证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体会

    汗是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表现之一,汗证亦是临床常见病证。来复汤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对大病后不能自复者疗效卓著。笔者采用来复汤治疗外感后虚汗淋漓,甚至汗出欲脱之证,取得较好的疗效,故从元气和肝的关系,探讨来复汤的制方之道。 1 肝与元气之生理 1.1 肝应春性升发,助元气之布散 从四季而论,肝应春,又称厥阴之脉,所谓“两阴交尽,一阳初生”,经一冬之潜藏、收纳,蓄势而待发,于冬至之日,一阳初生,春生萌动,草木皆初生,引领地下阳热之气向上萌动。人应自然,张锡纯认为...

  • 赵继福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临床经验

    赵继福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临床经验

    全国名中医赵继福是吉林省长春市中医院主任医师,运用几十年积累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有效汤剂。现将赵继福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宝贵经验整理如下。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肺常不足,而肺开窍于鼻,肺的门户在咽喉部,所以当外邪来袭时,首先侵犯的是肺脏,并以鼻咽部为主。小儿本为稚阳之体,形气尚未充足,五脏六腑皆为娇嫩,由以肺脏尤娇,当肺卫失于固摄,治节功能失常,水津失于输布,最终导致痰液的生成。朱丹溪早在《丹溪心法·痰十三》中指出:“凡人身中有结核,不...

  • 小儿遗尿 名医临床经验艾灸大钟穴

    小儿遗尿 名医临床经验艾灸大钟穴

    【穴性特点】 大钟穴是肾经的络穴,沟通肾经和膀胱经。大,巨大也。钟,古指乐器编钟,其声混厚洪亮。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如瀑布从高处落下,声如洪钟,故名。 大钟穴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功可益肾平喘,调理二便。 《千金方》载:“大钟、郄门主惊恐畏人,神气不足。”《针灸大成》载:“大钟主淋沥洒淅,腹胀便难。”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及哮喘、咽痛、口腔炎、食道狭窄、便秘、疟疾等病。 【操作技法】 每...

  • 小儿湿泻,湿咳,湿温,黄疸临床治方

    小儿湿泻,湿咳,湿温,黄疸临床治方

    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肺脾本虚,易感受外邪。脾虚既容易遭受外湿侵袭,也容易滋生内湿。长江中下游一带,水泽众多,亦有长夏梅雨,即叶天士云“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小儿湿证常见泄泻、痢疾、湿疹、厌食、咳嗽、痰饮、黄疸、湿温等病。湿性黏滞重着,历代认为治湿均不宜速。但孙浩认为脾虚是生湿之本,健脾是理湿之纲,对于小儿来说,病情变化较快,但湿既形成,务必速祛。速祛之法有发汗、利水、祛痰三法,可根据不同证候灵活运用。 湿泻 曹某,男,2岁。手足欠温,头及胸背扪之...

  • 临床中应用以下方法治疗小儿口疮

    临床中应用以下方法治疗小儿口疮

    小儿口疮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症,以口腔黏膜出现疱疹、红肿、糜烂、疼痛为主要表现,可波及颊黏膜、舌、齿龈、上颚等处。 笔者在临床中应用以下方法治疗小儿口疮,效果较为显著,总结如下: ①吴茱萸30g,牛膝10g,细辛6g。将药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1~3g,用姜汁醋调成膏状,用医用贴胶布贴于神阙穴,每天1次,3天为1疗程。 ②五倍子10g,石膏6g,青黛1.5g,冰片0.5g。将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每用少许涂于患处,每天3~5次。 ③吴茱萸12g,生半夏9g,黄连6g,栀子3g。将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3~5g用姜...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