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寒 第173页

寒 第173页

  • 风寒咳嗽 食疗治方

    风寒咳嗽 食疗治方

      如果舌苔是白的,则是风寒咳嗽,说明孩子寒重,咳嗽的痰也较稀、白黏,并兼有鼻塞流涕,这时应吃一些温热、化痰止咳的食品。具体方法如下:   蒸大蒜水   取大蒜2~3瓣,拍碎,放入碗中,加入半碗水,放入一粒冰糖,把碗加盖放入锅中去蒸,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蒸15分钟即可。喂给孩子喝蒜水,大蒜可以不吃。一般一天2~3次,一次小半碗。大蒜性温,入脾胃、肺经,治疗寒性咳嗽、肾虚咳嗽效果好,而且方便简单,孩子也愿意喝。   烤橘子   将橘子直接放在小火上烤,并不断翻动,烤到橘皮发黑,并从橘子里冒出热气即可。待橘子稍凉...

  • 中医小妙招治寒易咳嗽

    中医小妙招治寒易咳嗽

      孩子受寒了,最容易感冒、咳嗽。咳嗽分几种,包括风热咳嗽、风寒咳嗽、食积咳嗽、干咳等,在孩子中最常见的是风寒咳嗽和食积咳嗽。   河南省中医院吕沛宛主治医师说,风寒咳嗽很容易判断,那就是孩子受凉了,典型症状就是流清水鼻涕、咳痰清稀、痰白稀薄、舌苔白。   生姜汁擦背   这个方法一岁以后的孩子可以用。具体方法如下:用生姜榨汁,对一半温开水,生姜与温水的比例是1:1,用此生姜汁擦孩子上背部周围皮肤,背部有肺俞穴、大椎穴、风门穴,这些穴位有补益肺气、宣散风寒的作用,姜的作用是温肺化饮,因此用生姜汁擦背可温宣肺气、疏散...

  • 脑梗死畏寒头痛扶阳法治

    脑梗死畏寒头痛扶阳法治

      弓某,女,46岁,2008年5月10日,因冒雨回家后半夜发热,畏寒头痛,右下肢无力,CT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经用解表发汗、泻火、服中药后,热退食增,但右下肢无力,两眉棱骨疼痛不可缓解,昼重夜轻。又作副鼻窦CT,诊断为额窦炎,血管神经性头痛。观其患者心烦意乱、隐屈不得言,食指、中指按压两眉中心疼痛可减。口干、腹胀、舌红、苔薄白、脉弦紧。   此属余热未清,肝阳上扰,热阳相持,扰乱上清,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可投柳枝散。   组成:柳枝40克,薄荷12克,白芷6克,防风12克,羌活12克,苦参10克。...

  • 冬天寒冷 预防中风

    冬天寒冷 预防中风

      大量临床统计资料表明,70%以上的中风病例发生在秋末和冬季,故医学家把中风称之为“秋冬季神经科的流行病”。据了解,全国每年约有200万人患中风,其中61岁以上的人约占65%。      老年人晨练别太早   近日,有媒体报道,有一位中风患者在晨练时猝死。医生提醒,晨练过早对于老年人并不适宜。   “经历一夜睡眠后,人的血液变得粘稠,如果老年人起得过早,天气又比较冷,血管突然遇冷容易骤然收缩。这样就会加重心脑血管的负担。”桂林市中医院铁西分院内科...

  • 小柴胡汤治疗寒热咳嗽

    小柴胡汤治疗寒热咳嗽

      通常认为,小柴胡汤治疗寒热往来而咳嗽者。   近代医家唐容川著《血证论》,称和法为“血证之第一良法”,在血证的治疗中广用小柴胡汤。   《血证论·咳嗽》:“《内经》云:五脏六腑皆有咳嗽,而无不聚于胃关于肺,上条分肺胃治已详。兹有一方,可以统治肺胃者,则莫如小柴胡汤。肺火盛加麦冬;心火盛加黄连、当归;肝火盛加当归、胡黄连;黄昏咳嗽为火浮于肺,加五倍子、五味子以敛之;五更咳嗽,为食积之火,至寅时流入肺经,加莱菔子;痰凝气滞者,加瓜蒌霜、旋覆花、杏仁、桔梗...

  • 常活血可防寒邪伤心脏

    常活血可防寒邪伤心脏

    每年入冬后,各地医院因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就医的老人就明显增多。在中医看来,这与老人的心脉已被寒邪侵害有关。 中医认为,冬季的主气为寒,冬季也是一年之中寒邪最重的季节。寒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若天气阴寒太盛,人体阳气太弱,加之居住的环境寒邪较重,自然易被邪气侵袭而导致疾病。寒邪较重的环境主要是指:住宅靠近树林、水塘、河道,或小区(房屋)相对处于地势低洼处、居室处于阴面、空屋老宅、室内被高楼阴影遮挡、屋里常有背阴的穿堂风等等。 根据中医临床观察,寒邪在冬季危害尤其巨大。早在 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

  • 秋藕性寒 帮你远离中风烦恼

    秋藕性寒 帮你远离中风烦恼

      中医认为,生藕性寒,有通气利水,养胃生津,疏导关窍之功效,对于防治高血压有很好的效果。此外,张嘴叩齿、摇头晃脑等小动作对降低血压预防中风也有很好的效果。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秋天正是秋藕上市之际,平时常吃些鲜藕,对预防高血压也是很有好处的。藕也被称“灵根”、“荷藕”、“雨草”,平时人们叫得最多的还是“莲藕”。藕一般可分为三种,红花藕、白花藕和麻花藕。藕是一味美味的菜蔬,除此之外...

  •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寒积头痛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寒积头痛

      吴某,女,57岁,2008年11月15日初诊。反复头痛20年。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头颅CT、脑电图等检查均未器质性病变,脑血流图提示脑血管供血不足。诊断血管性头痛,神经性紧张性头痛,服用脑复康、谷维素、脑心舒口服液无效。症见头冷痛如凉水浸淫,痛如锥剌,疼痛难忍,恶风怕冷,以左侧为甚,得温痛减,每遇冬季而发作或加重,伴体倦懒动少言,似寐,舌淡苔白脉沉细。辨证属阳虚寒头痛,治宜温阳散寒,活络止痛。   药用麻黄10克,附子(先煎)20克,细辛10克,淫羊藿30克,葛根、白芷、川芎各15克,柴胡10克,蜈蚣一条(研末,...

  • 治心动过缓(心悸寒凝血瘀型)验案

    治心动过缓(心悸寒凝血瘀型)验案

    病例:患者,男, 61岁。 心慌、胸闷、气短反复发作9年余,加重1月。曾在外院就治,诊断为“频发室性早搏”。经治疗病情未能得到控制。现见:心慌气短,动则憋闷,头 晕乏力,倦怠懒言,自汗,心烦失眠,健忘耳鸣,腹胀食少,食欲不振,畏寒肢冷,大便秘结。查体:舌暗红,苔薄白,脉结代。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心率47次/分钟,频发室性早搏,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下侧壁心肌缺血型sT—T改变。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 中医诊断:心悸,寒凝血瘀型。治以益气温阳散...

  • 中医头痛 也分寒热

    中医头痛 也分寒热

      据了解,今年“世界疼痛日暨中国疼痛周”的主题是“消除头痛,身心健康”。   说起头痛的话题,27岁的南宁市民郭芳艳就“头痛”。她无论冬夏,只要稍微受寒,头就感到隐隐的疼痛。她回忆,自己夏天时喜好背对着空调直吹冷气,秋东季节时又喜欢穿单薄的衣服。时间一长,郭艳芳的头痛就不时发作了。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针灸科博士吴建文指出,她这就属于典型的寒湿型的头痛。通常是因背部、颈部直接受到寒邪入侵所引发的。   中医应付此类头疼的最有效方法是...

  • 虚寒黑便  黄土汤治

    虚寒黑便 黄土汤治

    曾治79岁的黑便患者,胃镜检查 提示胃溃疡合并出血,每天黑便1~3 次,采用奥美拉唑、立止血、凝血酶等 西药治疗半月无效,后采用黄土汤治 疗,取得满意的效果。 患者便血,排便无力,精神疲倦, 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从其脉 症来看,诊断脾胃虚寒,治以温补脾 胃、养血摄血,方用黄土汤加减。 药用:灶心土100克,阿胶20克, 熟地、白术、白芨各15克,炙甘草、炮 附子、黄芩各6克,三七粉(冲服)3 克。3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后发 现,病人黑便日渐减少。遂效不更方, 在继用黄土汤加减治疗的同时逐渐停 用西药,在...

  • 胃脘痛(糜烂性胃炎)中医寒热并用治之

    胃脘痛(糜烂性胃炎)中医寒热并用治之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梅国强教授认为,本病以脾胃虚弱(寒)为常见,但脾胃运化不利,水湿内停,或因肝郁乘脾,常可化热(湿热),在症状上常有热象,辨属寒热错杂。本病由于个体差异,上、中、下三焦的寒热偏向有所不同,临床表现的主症也有所差别:或见既有口干口苦,舌红泛酸,又见大便溏薄易通,甚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的上热下寒证;或见既有清涎自涌或呕吐清水,口淡,又见大便黏腻不爽,小便短赤的上寒下热证;或间杂痰湿而表现为胸闷,脘痞,腹满,小便不利,舌...

  • 艾叶鸡蛋治胃寒痛

    艾叶鸡蛋治胃寒痛

    去年3月的一天,邻居陈大伯忽然出现胃部疼痛,十分难耐,于是到我家寻求帮助,我便介绍了一个祖传验方,陈大伯用过之后,胃痛症状便消失了。 具体方法:用艾叶15克(鲜品 30克)洗净切碎,鸡蛋2个打在碗里拌匀,接着把艾叶放进碗里和蛋液一起搅扑均匀,然后在铁锅里放少许油,待油烧热后将艾叶蛋液放入炒至半熟,加入清水200毫升,点沸5分钟即成。舀出后待其稍凉,渣水共服。服用 30分钟后疼痛减轻大半,隔4小时再按上方加工,再服1次,胃痛痊愈。 艾叶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可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

  • 茴香炖猪肚调治胃寒痛

    茴香炖猪肚调治胃寒痛

    小茴香炖猪肚具有散寒行气,和胃止痛。适用于寒性慢性胃炎,胃寒腹痛者尤佳。 原料:小茴香6克,猪肚1只,姜、葱、盐、料酒各适量。 做法:把猪肚洗净;姜切片,葱切段。小茴香用纱布袋装好扎紧口,放人猪肚内。把小茴香猪肚放人炖锅内,加水适量,放人姜、葱。将炖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1 小时,加入盐拌匀即成。佐餐食用,每日1次,每次吃猪肚50克,喝汤。 董 卫...

  • 胃寒疼痛 敷五香粉

    胃寒疼痛 敷五香粉

    当胃部受寒后疼痛,可取五香粉(一种厨房常用烹饪调料)6—9克,用热白酒调成稀糊后敷在肚脐上,纱布覆盖,脱敏胶布固定。 注意:敷药前,应先将患者脐部用热毛巾擦干净。我使用该偏方多年,通常 5—10分钟迅速暖胃止痛,2—3小时后除去五香粉糊即可。 韩少波...

  • 治风寒头痛验方

    治风寒头痛验方

    冬季,很多人外出被风吹后会头痛,主要症状为头痛起病较急,痛连颈背,恶风怕冷。中医理论认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若感受风寒,经络不通就引起头痛,外敷法止头痛效果好,不妨一试。 1.将川芎3克、花椒2克研成细末,用葱汁调匀,做成药饼2个.贴敷于太阳穴上,外用胶布固定.4 小时后取下药饼,可疏风散寒。治疗风寒头痛。 2.将吴茱萸6克研为细末.生姜30克捣烂,一同放入锅内炒热.平摊在纸上,再加适量白酒调成稀糊状,趁热将调好的药糊敷在两脚心涌泉穴,临睡前贴敷,治疗风寒头痛。...

  • 头晕头胀 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法

    头晕头胀 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法

    病案 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法 李某,女,50岁,2004年5月12日诊。 患者头晕头胀,头皮麻木、胀痛,双上眼睑下垂,上睁无力已一月有余。经多方治疗无效,舌暗淡,苔薄白,脉弦。患者自诉晚间洗头后当风受凉,次日即发病。 证属风寒客络。治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处方:羌活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秦艽15克,菖蒲30克,蝉衣15克,葛根20克,全蝎5克,蜈蚣2条,白芷10克,细辛3克。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 5月19日):服药后诸症大减,睁眼较前有力。效不更方,继服原方7剂。后来电告知已痊...

  • 寒泻莫食马齿苋

    寒泻莫食马齿苋

    野菜马齿苋止泻尽人皆知,但是并不是说马齿苋能够治疗所有的腹泻,寒性腹泻吃马齿苋不仅不能起到止泻的效果,还会导致腹泻更为严重。 野菜马齿苋性寒,味酸,具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利水止泻的功效。中医临床常用来治疗痢疾、黄疸、血淋、便血、痔疮、疖肿、蛇虫咬伤等病症。现代研究发现,马齿苋含有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胆固醇浓度,改善血管壁弹性;马齿苋还可预防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栓的形成;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特别是对痢疾杆菌的杀灭作用更强;有杀灭...

    精品偏方 2024-03-08 9 0 马齿苋
  • 治胃寒痛方

    治胃寒痛方

    鸡蛋上打一小洞,倒出蛋清(蛋黄不用),用蛋清与核桃仁3个(研成粉)和白胡椒粉3克,一起拌匀蒸熟,每晚睡前,趁热食用。每日1次,5天为1疗程。适用于胃寒痛。...

  • 冬寒腹胀 莱菔子消除

    冬寒腹胀 莱菔子消除

    冬季外界寒冷,许多老人受寒后出现腹胀等不适,此时可以用莱菔子热敷来缓解,效果甚好。 莱菔子即萝卜子(中药店有售),具有理气消胀的功效。将莱菔子250克装入自置小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微波炉中,用高火加热2分钟。取出待温度适宜,患者采取仰卧位,置于患者腹部热敷,每次热敷20-30分钟。若1次治疗后腹胀未消失者,可重复治疗。热敷过程中应注意保暖,不要过度暴露躯体,避免吹风,防止受凉。 中药莱菔子具有增强小肠运动、消食除胀的作用,热敷可刺激局部体表及深处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给。本法借助温热之药力,通过腧穴、经络...

  • 胃寒疼痛服陈皮粉 小腿抽筋饮木瓜茶

    胃寒疼痛服陈皮粉 小腿抽筋饮木瓜茶

    胃寒疼痛服陈皮粉 秋冬低温,极易诱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用陈皮研成粉末干吞,有利于直接附着于胃粘膜的糜烂、溃疡创面,使陈皮中多种具有抗炎、抗溃疡的成分发挥作用。方法:陈皮(药店有售)100克,研成粉,装瓶密封备用。每次取l小勺陈皮粉(大约3克),放在口中,干吞或用口水湿润吞下,每天 2~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刘勋元 小腿抽筋饮木瓜茶 秋冬季的夜晚,因温度较低,许多中老年人人睡后,经常出现小腿肚抽筋的现象。单味中药木瓜,即可防治。方法:宣木瓜干品(药店有售)10 克,泡水代茶饮。胃酸过多...

  • 辨证寒积腹痛 以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

    辨证寒积腹痛 以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

      李某,男,47岁。   主诉:腹胀、腹痛1周。伴见大便偏稀,1日2~3次,量少不畅;排气少,自觉有气上攻胃脘、两胁。腹部怕凉,喜暖;语音重浊,神色不衰。查体:腹壁软,弥漫性压痛,无固定压痛和反跳痛。舌根苔白厚腻,脉紧数。   既往有糖尿病史,7年前因腹腔肿瘤手术继发肠粘连,行肠粘连松解术。   辨证:阳明病(寒积肠腑)。以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   处方:当归20克,川芎12克,香附20克,木香10克,槟榔12克,厚朴15克,炒枳实15克,大黄12克,制附片12克(先煎40分钟),细辛10...

  • 胃寒的症状及治疗偏方

    胃寒的症状及治疗偏方

    胃寒,病症名。指脾阳虚衰,过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阴寒凝滞胃腑的病症。症见胃脘疼痛,得温痛减,呕吐清涎,口淡喜热饮,食不化,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虚寒证即脾胃虚寒证,是由脾胃阳虚、消化功能衰退引起的疾病。老百姓口中的“胃寒”多属于这一类型,主要症状有腹部冷痛绵绵、喜温喜按、泛吐清水、口淡不渴、吃饭不香、食后腹胀、四肢发冷、大便清稀、进食生冷症状加重等。特点为病程长、病势较缓,治疗以温中散寒为主,可用附子理中丸。 对胃寒的人来说,最好遵从下面的原则。首先多吃熟食。不少青菜都属凉性,...

  • 胃部寒凉疼痛 中医艾灸

    胃部寒凉疼痛 中医艾灸

      胃寒主要是由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   胃寒的症状表现为:常因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后症状减轻。   谈到因寒而导致的疾病,无论是哪种寒导致的,都是非常适合艾灸的。因为艾灸驱寒不仅仅是表皮驱寒那么简单,艾灸的穿透性是其他热疗所不具备的功能。另外艾灸的灸感也是您做其他热疗所不能体会到的。   艾灸治疗胃寒:主要针对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关元、足三里、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腹部:可以使...

  • 治胃寒暖暖中脘穴

    治胃寒暖暖中脘穴

    胃寒表现为胃痛连绵、不敢吃凉东西。胃寒的人有个特点——天越暖,胃越寒。有一个治胃寒的方法:每天中午用电热宝放在中脘穴上暖半个小时。 中脘穴在哪儿?五指并拢,将第五掌骨小头放在脐上,大指与腹中线相交的点就是。中脘穴有调理消化系统、补中气、行气活血的功效,而中午阳气最盛,电热宝的暖气可以透过中脘穴,很好地将阳气输送到胃部。 胃寒的时候,吃生姜水冲鹌鹑蛋,效果也非常好。具体做法是:用生姜10克煮开水冲鹌鹑蛋3~5个,每天清晨空腹食用。鹌鹑蛋性热且营养价值高,胃寒的人身体大多比较虚弱,而...

  • 肉豆蔻方治虚寒久泻五更泄泻

    肉豆蔻方治虚寒久泻五更泄泻

    肉豆蔻,温中散寒而不燥,涩肠止泻而不滞,止泻之良药也。余治疗虚寒久泻、五更泄泻,常用自拟四神三仙散,每收良效。   方用:肉豆蔻(煨)、补骨脂(盐炒)、五味子(醋制)、吴茱萸(制)、大枣(去核)、茯苓、白术、石榴皮各50克,共研细末,每日服3次,每次服5克。   本方有温肾暖脾、固涩止泻的功效,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黄肢冷等症。...

  • 寒冬保胃食疗方

    寒冬保胃食疗方

    花生红枣蛋糊粥梗米100克,清水2500毫升,花生仁50克,红枣5只,鸡蛋2只,盐2克,蜂蜜100克。梗米淘净,用腌料腌渍60分钟。花生米煮熟,去衣。锅内清水烧滚,方梗米、花生仁、红枣,烧滚,用小火熬2小时,加蜂蜜,鸡蛋液即成。 鲜虾鱼片粥大米100克,清水1400毫升,大虾8只,鱼片100克姜丝、葱花、料酒、淀粉、胡椒粉、盐、油适量。将大虾洗净,备用。鱼片用少许淀粉,料酒,胡椒粉抓匀,腌制15分钟。将水放进锅中,烧沸后,放入淘洗好的大米,加入一小勺色拉油,继续煮至沸腾,然后改小火慢慢熬45分钟。改大火,将...

  • 胡椒作药引 治好胃寒证

    胡椒作药引 治好胃寒证

    明代温补派大医家张景岳老来得子,50岁时第一个儿子才出生,两年后有了第二个儿子,到小三儿出生时,他已经54岁了。 小三儿是正月出生的,那年秋天白露时节,刚刚半岁的他不慎外感风寒,又吐又泻,张景岳开了些温脾和胃的药,但是没有效果,后来又在方子里加了人参、生姜、肉桂、吴茱萸等药,仍然无效,小三儿还是吃了就吐。 张景岳看到孩子一天天消瘦,自己也非常着急,心想:“这该怎么办啊?难道我连自己的孩子都救不了吗?”张景岳开始仔细分析,孩子分明是受寒引起的吐泻,为什么人参、附子、干姜等温热药不能...

  • 胃脘痛属脾胃虚寒证敷脐治疗

    胃脘痛属脾胃虚寒证敷脐治疗

    近年来笔者采用丁桂芒硝散敷脐对胃脘痛属脾胃虚寒证,临床多表现为胃脘痛,喜温喜按,遇冷加重,得热缓解者疗效肯定。   治法:取丁香10克,肉桂10克,芒硝15克,冰片1克研为细末,混匀,分成3份,用时取1份用纱布包裹成药饼,直接外敷于肚脐眼(神阙穴),再用伤湿止痛膏覆盖固定(外加用热水袋热敷效果更好),24小时更换药饼。贴1~3天。   方中丁香和肉桂具有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芒硝消肿散结功能更强,冰片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对脾胃虚寒性胃脘痛疗效迅速。方中药物挥发性较强,因此应每天更换1次,以保证疗效。...

  • 胃寒疼痛治宜暖胃散寒

    胃寒疼痛治宜暖胃散寒

    胃寒常因天气冷、吃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胃寒的症状表现如下: 胃寒呕吐:因真阳不足,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谷所致的呕吐。见《症因脉治·呕吐论》。其证畏寒喜热,不思饮食,遇冷即呕,四肢清冷,二便清利,口不渴,唇不焦,食久不化,吐出不臭,脉沉迟。真阳不足者,宜八味肾气丸;脾胃虚寒者,宜理中汤、四逆汤。 胃寒恶阻:多因妇女平素脾胃虚寒,孕后胞门闭塞,脏气内阻,寒饮逆上。症见呕吐清水,倦怠畏寒,喜热饮,兼见面色苍白,肢冷倦卧。治宜温胃止呕。方用干姜人参半夏丸。 治宜暖胃...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