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仲景 第3页

仲景 第3页

  • 养生旅游 仲景文化遗产和南阳宜生自然环境

    养生旅游 仲景文化遗产和南阳宜生自然环境

    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的转化创新任重道远。作为中医药根脉源头所在的医圣故里南阳,不仅会源源不断地为国人输送一江清水和数以万吨计的粮食,还将提供丰富多彩、独具环境价值的仲景健康服务。随着仲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演化,会有更多人认识到仲景文化遗产和南阳宜生自然环境的珍稀价值,更加看重南阳、关注南阳,合作共赢建设南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曰水有七善之则,孔子论水有五德之范。长期以水著称的南阳,自...

  • 张仲景“脾旺不受邪”的养生思想探析

    张仲景“脾旺不受邪”的养生思想探析

    汉代张仲景所著的 《伤寒杂病论》 不仅开辨证论 治之先河, 亦为重视中土脾胃思想的肇端, 论著虽为治 病方书, 匮乏说理词藻, 但其诸病皆养胃气思想在治疗 中比比皆是, 应用得当, 广为流传, 启迪后世 [1] 。 张仲景 还提出了 “养慎” 的观点, 即内养正气, 外慎风邪, 这正 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伤寒论》 中虽无明文述及, 然而 在辨证论治中, 处处都体现着养生为主的思想。 《金匮 要略》 中将 “ 上工治未病” 列为全书之首, 突出了治未病 的重要意义。...

  • 张仲景巧除沈槐心病

    张仲景巧除沈槐心病

    东汉时期,南阳有个誉满全城的名医叫沈槐,由于年近六旬无子嗣,慢慢地忧虑成疾,从此也不去为病人诊治疾病了,整天闷闷不乐、神志恍惚。家人请遍当地名医,均不能减轻他的病情。一晃4个月过去了,沈槐竟卧床不起、毫无精神了。 此时,家人听说张仲景有绝招妙法,保证能治好沈槐的病。于是,家人就将年刚二十的张仲景请至家中,为沈槐诊治疾病。 张仲景来到沈槐的床前,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得知沈槐是因思虑过度,使气结于脾而患病。张仲景对其家人说:“思虑过度、气机滞结、耗伤心神,影响心脾功能,又暗耗阴血,导致心神失养,脾的健运失司,...

  • 仲景用酒的方法 仲景用酒的目的

    仲景用酒的方法 仲景用酒的目的

    酒在我国的酿造历史已有四千多年,古代用稻米做原料,以稻草煎熬,使之成为祛病强身的滋补剂,即“汤液”,又在“汤液”的基础上,酿造为酒。《素问·汤液醪醴论》中云:“必以稻米炊之以薪……自古至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尔。”醪是醇酒,醴为甜酒,可见酒早已应用于医药方面,并被誉为“百药之长”。酒的品种繁多,因原料、酿造、加工、贮藏等条件的不同而各异,但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蒸馏酒(烧酒类)和非...

  • 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

    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

      “六经病欲解时”是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   我们研究发现,“六经病欲解时”是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却不被历代伤寒注家重视,我们用“六经病欲解时”这把金钥匙揭开了《伤寒论》的诸多奥秘,为正确解读《伤寒论》铺平了道路。“六经病欲解时”告诉我们,《伤寒论》理论根源于《内经》是不争的事实。太阳、阳明、太阴、少阳四经分主一日或一年之四时,彰显了《伤寒论》是以阴阳“时”为纲而六经为目。...

  • 仲景论消渴

    仲景论消渴

      消渴为临床常见症状,它以口渴明显为主,但又不尽同于糖尿病,也就是中医所讲的消渴病,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及尿有甜味等临床表现,而《金匮要略》消渴篇,把口渴都归属于消渴,有口渴多饮,也有口渴不欲饮,但无论什么情况,它不外乎有五种原因:厥阴之消渴;气血津液不足之消渴;小便不利之消渴;小便利之消渴;阳明内热之消渴。   《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它以阴虚,津液不足为主,津液亏虚内无津液上承于口...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仲景消渴
  •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下)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下)

      附子的应用事宜   仲景用附子不仅配伍精当,而且在用法、剂量及毒性的杀减等方面都非常审慎细致,示人以规矩。   附子的生熟用法和煎服法纵观有关附子的经方不难发现,仲景凡取附子回阳救逆之功则生用,凡取其温阳补肾,温经逐湿止痛之功,则均炮用。凡用生附子必入汤剂,而用炮附子则有汤、丸、散三种剂型。但凡用汤剂者,皆以三份水煎至一份药液时服用,而具体服法则又有“顿服”、“分温再服”、“分温三服”,“日二服”、“日三...

  • 回归仲景原意 在临床中诠释经典

    回归仲景原意 在临床中诠释经典

      近读《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方证相对医案与经方问对》,获益匪浅,感慨良多。黄仕沛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正步杏林,从医多年,体验非凡。上世纪90年代起转攻仲景之学,于经方致力尤勤,尤其服膺仲景方证之学,大有“觉今是而昨非”之感。书中不仅通过大量经方治疗危急重症病案展示出一位当代中医临床名家疗效卓著、屡起沉疴的大师风范,更展示出先生对中医学的真挚感情,对中医学子的提携厚爱。黄师谆谆告诫后学学习中医学的关键与捷径——方证相对,笔者对此感...

  •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上)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上)

      附子乃阴证要药,用之得当功效非凡,然用之不当则为患不浅,故近代名医恽铁樵云:“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古代医家中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在其所注《伤寒杂病论》一书(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附子的论述共有51条,33方(附方除外),为附子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就有关附子的功用、配伍及运用事宜作一浅析,以便提高我们运用附子的能力。   附子的功用与主治   根据仲景方(后称经方)中关于附子的运用,归纳其功用主治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回阳救逆仲景每用附子辛温大热“斩...

  • 仲景用细辛组方配伍探要

    仲景用细辛组方配伍探要

      《伤寒论》中虽仅有5方计7处用了细辛,其用量少则一两,多则六两,然可窥仲师善于妙用细辛组方之一斑。简要分析如下。   细辛与干姜、五味子配伍   细辛味辛性温,为少阴经之表药,能疏腠散寒,通阳化饮;干姜可温中散寒,健脾化饮;五味子酸收敛肺,降逆止咳,并可防姜、辛过散之弊。细辛与姜、味配伍的方剂是主治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之证的小青龙汤。仲景治寒饮阻肺的咳喘证,最喜用细辛与干姜、五味子配伍,首创姜、辛、味伍用以止咳平喘之妙法,开后世散、敛并用之先河。细辛助五味子宣降肺气,协干姜温化痰饮。《本草求原》曰:&...

  • 辨证论治仲景方

    辨证论治仲景方

      沈钦荣认为仲景方是学习辨证论治方法的楷模,仔细揣摩,勤于总结,总能拓展思路,提高疗效。   桂枝汤治术后盗汗   术后盗汗是临床常见证,一般患者在术后1周内偶有1~2次盗汗,不必治疗,但如患者术后盗汗时间长,次数多,则必须治疗。沈钦荣常用仲景桂枝汤出入治疗术后盗汗,效果满意。他认为桂枝汤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剂,凡属卫阳不足,营气虚寒,在里阴阳不和,在外营卫失调,均可用桂枝汤化裁。术后盗汗的病机,多由患者骨折及术后出血较多,营卫虚弱,卫外不能,与桂枝汤证相符。一男性患者,51岁,2011年1月14日就诊,左肱骨...

  • 跟医圣张仲景学习毒性药物的煎煮方法

    跟医圣张仲景学习毒性药物的煎煮方法

    《伤寒论》是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学经典著作,书中张仲景对于毒性药物的运用颇为广泛: 全书用药 84 种,其中16 味中药为毒性药物,毒性药物占用药总数的 19% 。 全书共载方剂 113 首,含毒性药物的方剂60 首,占方剂总数的 53%。 在含有毒性药物的方剂中,张仲景所应用的特殊煎煮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先煎: 先煎是指入汤剂的中药需在未入其他药时先行煎煮。先煎或为更好地煎出药力,或为缓和药性,或为降低毒性。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当“先煎蜀漆,减二升&...

  • 《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杂议

    《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杂议

    近日翻阅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北京中医药大学贾春华教授编写的《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思绪仿佛又回到了20多年前。我与贾春华教授都是刘渡舟先生的弟子,但其在1990年来京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我已留校工作。师弟在攻博期间,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刘渡舟“喜其超拔不群,又知难而进”。1993年以《日本汉医古方派研究》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并选择回家乡发展。2004年,早已晋升为教授多年的贾春华师弟流露出想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的愿望,我第一时间将其举荐给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界的三位“领军人物&rd...

  • 从《伤寒论》太阳篇浅探张仲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思想

    从《伤寒论》太阳篇浅探张仲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思想

    “同病异治” 与 “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根据现有记载应首见于 《素问 ·五常 政大论》 , 原文是 “西北之气, 散而寒之, 东南之气, 收 而温之, 所谓同病异治也” [1] 。同一种邪气侵袭人体, 由于个体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的正气盛衰不同, 即使是 同一种疾病, 发病机理和发展转归也会有所区别, 再 加上处于不同的病理阶段, 因此表现出的证候、 病型 有差异, 所以要采用不同的治则治法, 开方抓药要因...

  • 仲景定位论治瘀血初探

    仲景定位论治瘀血初探

    张仲景不仅将活血化瘀法作为治疗瘀血的主法、常法,还根据瘀血所在部位而用不同的方药施治。 1.瘀阻经络:瘀阻头面,见赤小豆当归散证等;瘀阻肢体,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大黄座虫丸证、旋覆花汤证。 2.瘀阻脏腑:瘀阻肝脏,见鳖甲煎丸证;瘀阻小肠,见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瘀阻大肠,见抵当汤证、大黄牡丹汤证;瘀—阻胞宫,见土瓜根散证、温经汤证、抵当汤证、桂枝茯苓丸证、枳实芍药散证、下瘀血汤证、大黄甘遂汤证。 (陈 洪)...

    养生秘方 2024-03-06 7 0 仲景
  • 医圣张仲景治病趣事

    医圣张仲景治病趣事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名医,被后人尊为“医圣”。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流传至今,是每个中医大夫必读的经典。 张仲景生于现在的河南南阳, 自幼饱读医书,青年时在乡下已小有名气。相传,当时南阳有个誉满全城的名医叫沈槐,年近六旬仍无子嗣。他茶饭不思,慢慢忧虑成疾。当地的郎中来给沈槐看病时都畏首畏尾,生怕出偏差。结果老人卧床不起。 听说此事,张仲景从乡下直奔沈槐府上。他知道沈槐是忧虑成疾,就告诉门童用五谷杂粮面各1斤,做成鸡蛋状,外面再涂上锅底的黑灰串成串,挂在屋檐下晾着,叫病人一天吃一个。沈槐听完管家传...

  • 张仲景退黄诸法

    张仲景退黄诸法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发黄的论述,并且于《金匮要略》中设专篇“黄疸病脉证并治”。对于发黄的治疗,仲景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经验。现将仲景退黄诸法简要归纳如下。   解表退黄法   适用于阳明湿热蕴结,表邪未解的发黄证。《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太阳阳明合病,表邪未解,使邪热与湿相合,熏蒸肝胆而发黄。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自外而解表散邪,内则清热利湿。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

  • 张仲景的脏腑相关理论

    张仲景的脏腑相关理论

    四神丸出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泄泻门》,其组成是:肉豆蔻6克,补骨脂12克,五味子6克,吴茱萸(浸,炒)6克。主治脾胃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泄泻腹痛等症。笔者经研究发现,该方的立意和功效多受示于张仲景的脏腑相关理论。   立足于大补脾胃   王肯堂认为,四神丸治脾胃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泄泻腹痛等证。无论是普通的泄泻还是五更泻,从总体看,都不外乎脾气下陷,故四神丸重用生姜,其用量为补骨脂的两倍。姜、枣在王肯堂的心目中无论是食、是药还是食药两兼,悉为君...

  • 不懂南阳方言 误读仲景千年

    不懂南阳方言 误读仲景千年

      5月16日第4版刊登了贾延利老师“《伤寒论》几几之我见”一文,他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几几”实是“沉沉”的坏字,并指出“沉沉”是“沉重”之义。近年来,我们从民俗文化方面对仲景引用到《伤寒杂病论》中的“几几”等南阳方言用语进行了逐一研究考证,现将考证结果公示于下。   南阳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因其在“中原之南,居于阳地”而得名。早在四五十万年前&ldq...

  • 仲景用“水” 特色独具

    仲景用“水” 特色独具

      姚文轩、贾延利《再议“几几(无钩挑)”之音义》一文,文中“从可食的角度看,做浆面条的浆水最有可能就是张仲景用的浆水”,并进一步推测“做浆面条用的浆水,是河南人做绿豆凉粉的副产品”云云,对于这种将仲景临证选用不同浆水,一概而论为同一物品的观点和随意凭个人主观想象的推测性判定,笔者认为有悖于仲景原旨原义。   仲景方选药精当,君臣佐使层次分明,煎服将息,法度严谨,且方随法出,法依证设,每一环节均紧密贴切,丝丝入扣。为使相关方药效能发挥至极,仲景...

  • 仲景治疗心中懊

    仲景治疗心中懊

      “心中懊?”一症,可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阳明病篇,《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中酒疸的证治,但其发病机理各有不同,因此必然采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药进行治疗,这就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栀子豉汤证   《伤寒论》67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文中明确指出,此乃汗吐下剧烈所致。太阳病汗吐下后,有形之邪虽去,然而余热未清,内扰于胸膈,故见&...

  • 拜谒仲景 重走医圣伏牛山采药之路

    拜谒仲景 重走医圣伏牛山采药之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其《画旨》一文中,传授作画六法时,写到的第一法。细思之,唯有知行合一,方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窃以为对于中医人来说,赴医圣故里南阳拜谒,是读万卷书之外,此生必行之路。我的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傅延龄深谙拜祭仲圣对后学的意义,故精心策划,于今岁霜降之后,率我等同门诸生踏上南阳祭拜之旅。 在南下的火车上,巧遇应是朝枚之年的老者,身着军装,胸前佩戴数十枚军功章,步履蹒跚却精神抖擞,令人肃然敬起。大师姐见此情景...

  • 仲景书所论的脉诊内容皆为八纲理论

    仲景书所论的脉诊内容皆为八纲理论

    •经方、仲景书的首要理论是八纲,而《内经》首要理论是经络脏腑,是显着不同的两大理论系统。 •仲景书辨证施治根据症状反响,《内经》看病方式办法首要为审因论治。用《内经》的看病办法注释仲景书,会形成对《伤寒论》原文知道过错。 •仲景书所论的脉诊内容皆为八纲理论,无脏腑经络概念,与《内经》是不同的脉诊理论系统。 第一次听经方大家胡希恕讲课是1966年冬,标题是:“根据仲景作品的研讨试谈辨证施治”,当讲到“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

  • 李时珍会把张仲景论述方,证,药,禁忌总结归纳

    李时珍会把张仲景论述方,证,药,禁忌总结归纳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其最大的贡献是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书虽为药物学专著,但书中不少地方阐释发挥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相关内容,不乏真知灼见,对研究发扬张仲景学说做出了同样重大的贡献,本文拟就这一方面做一些探讨。 提供校勘依据 《本草纲目·序例·第一卷·引据古今医家书目》列出张仲景著述有:《张仲景金匮玉函方》《张仲景伤寒论》(成无己注)《张仲景金匮要略》。从所列书目名称及李时珍所处的...

  • 浅析张仲景阿胶运用规律

    浅析张仲景阿胶运用规律

      阿胶,为驴皮经漂泡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出自《神农本草经》。性味甘、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等功效。《金匮要略》11首方剂应用了阿胶,除去重复,张仲景以阿胶入药10方次。但仲景之书“察证候而不谈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岳美中语)。历来注家往往以后世用药经验诠释仲景用阿胶之方法,似未能体味其使用阿胶之内蕴。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百种录序》中说:“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

  • 经方的起源和发展 误以医经注释仲景书

    经方的起源和发展 误以医经注释仲景书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中六经的实质争论不休,有40余种说法。胡希恕先生提出“六经来自八纲”之论,阐明经方六经实质是六证,是由八纲变化而来,受到广泛认可。笔者通过考证学术渊流、中医发展史、张仲景原书等,现将六证演变为六经之过程阐述如下。 经方是指一个原创思维理论体系,不仅指药方、经典名方。史书中早有对经方定义和概念的明确记载,如《汉书·艺文志》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rd...

  • 张仲景论“暑”与“暍”辨析

    张仲景论“暑”与“暍”辨析

    基于“太阳中暍”谈张仲景治暑之法 《素问·热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当与汗皆出, 勿止”。暑病由此而来, 并将夏至作为命名温病与暑病的分界线。另外,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关于暑病的论述亦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移精变气论篇、刺志论篇等。张仲景在此基础上, 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提出“太阳中暍”, 并详尽阐述。 “暑”...

  • 仲景示范对中医方剂的加减运用进行粗略分析

    仲景示范对中医方剂的加减运用进行粗略分析

    千百年来,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治疗经验,积累了盈千累万的治疗方剂,为临证的选方用药提供了极大便利。总体而言,这些方剂大都循证而立,即每个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证。但由于疾病复杂及个体差异,应用时大都需要对其作出化裁。兹对方剂的加减运用进行粗略分析。 仲景示范 作为“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毕生心血之作。书中详细记述了其对六经病及杂病的诊疗经验,并演示了灵活多变的加减方法,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总结张仲景...

  • 赵开美《仲景全书》收录的翻刻宋本《伤寒论》

    赵开美《仲景全书》收录的翻刻宋本《伤寒论》

    赵开美(1563-1624)《仲景全书》收录的翻刻宋本《伤寒论》有增补之文,今以台湾故宫宋本《伤寒论》为底本,检其增补而说之。   清叶德辉(1864-1927)。字焕彬,号鄎园,光绪十八年进士。《书林清话》引明嘉靖十一年十二月刻书牒文云:“严督务要照式翻刻,县仍选委师生对同,方许刷卖。书尾就刻匠户姓名查考,再不许故违官式,另自改刊。如有违谬,拿问重罪。追版剗毁,决不轻贷。”叶德辉云:“足见明时法制之严,刻书之慎,而建宁匠人之盛。自宋以来至明五六百年,流风不坠。观于此牒...

  • 张仲景也因对医药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也因对医药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中医第一部临床治疗学巨著,被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因对医药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在两汉四百多年间,南阳作为大郡,隶属于荆州。刘秀起兵于南阳,在洛阳称帝,因刘秀发迹于南阳,故南阳有“帝乡”“南都”之称,诸多重臣将帅均来自南阳,名门望族遍布境内,仲景张氏族姓亦为望族之一。 汉...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