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伏 第2页

三伏 第2页

  • “三伏”将至 选取中药穴位贴敷

    “三伏”将至 选取中药穴位贴敷

    许多中医外治法可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在其缓解期预防急性发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常见方法如穴位贴敷、穴位注射、针刺治疗、艾灸穴位及拔火罐,皆用以扶正祛邪,温阳散寒,和调脏腑,平衡阴阳。而这些方法中,则以穴位贴敷的穴位经皮给药方式应用较为广泛。 穴位贴敷源于《张氏医通》 一般认为,中药穴位贴敷用于治疗呼吸喘咳症状源于清代《张氏医通》中的“白芥子涂法”。 《张氏医通》原以“白芥子涂法”治疗冷哮:“冷哮灸肺俞、...

  • 中医三伏贴也走进了千家万户

    中医三伏贴也走进了千家万户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治疗多种慢性过敏性疾病效果最好的时候。而对于一些饱受过敏性鼻炎折磨的“资深”患者来说,“冬病夏治”三伏贴也许并不陌生。 据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普薇介绍说,过敏性鼻炎的主要症状为打喷嚏、流大量清稀鼻涕、头胀头痛、鼻酸鼻痒,且反复发作,极易诱发过敏性哮喘。中医认为其多因正气虚弱,卫阳不固,风寒外邪乘虚而入而诱发。而三伏之时为阳气最盛之日,人体气血旺盛,腠理开穴,“气易泻,血易行”,此时用白...

  • 三伏天可多吃三薯

    三伏天可多吃三薯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时期,气温最高,专家介绍说,天气炎热可适当增加薯类替代主食。 吃马铃薯——预防情绪中暑: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紫金馆治未病中心食疗专家徐大成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马铃薯含有维生素C,而且发热量高。“情绪中暑”的人,最容易受到抑郁、灰心丧气、不安等负面情绪的困扰。马铃薯可以帮你补充维生素A和C,代替由于过多食用肉类而引起的食物酸碱度失衡,让你远离坏情绪。 吃紫薯——护血管抗过敏:紫薯富含铁、硒元素和花青素。硒和铁是人体抗疲...

  • 三伏天出汗较多腠理开泄 易致风寒湿邪侵袭

    三伏天出汗较多腠理开泄 易致风寒湿邪侵袭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   指导专家 宋兴华   今年的三伏天将长达40天,气温高,湿度大,起居调养不仅要注意防暑降温,也要注意不要凉出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宋兴华指出,三伏天出汗较多,腠理开泄,易致风寒湿邪侵袭,乘凉时间过长容易受风邪而得阴暑症,或患“手足麻痹疼痛,言语不清”等疾病。   市民不可过分贪凉,睡眠时不宜风扇直吹,更不宜夜晚露宿,有空调的房间,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乘凉时间不要过长。可以晚睡早起,晚睡并不是提倡大家...

  • 三伏天 养阳避炎热 养心重养神

    三伏天 养阳避炎热 养心重养神

    三伏天尤以中伏最热。今年中伏“加长”至20天,高温闷热,且是雷阵雨最多,易挟湿。中伏之时,暑湿之气乘虚而入,最易使人心气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会引发苦夏、中暑等病。加长中伏需注意: 养阳避炎热 伏天,人体阳气外发,阴伏在内,气血运行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汗孔开疏,出汗较多,用来调节体温。由于人体阳气旺于外,若暑热过度,最先损害的就是阳气,因此,加长中伏养生首先要避炎热。盛夏紫外线强度大,外出活动或工作时,避开正午,携带凉茶、藿香正气水等清凉...

  • 如何预防三伏天灸发泡?

    如何预防三伏天灸发泡?

    本期专家 宋兴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夏至三庚数头伏”,随着今年进入“初伏”,相信很多市民都贴上了三伏天灸预贴之后的正式第一帖。但是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街坊:为什么三伏天灸贴药的地方会起泡?如果起泡了该怎么办?如何才能预防起泡这种情况的发生?针对这3个问题,记者特地请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宋兴华作指导,请她讲解如何才能更加舒服地进行三伏天灸。   起泡后效果更好   宋兴华解释,其实天灸又...

  • “三伏天”介绍一套降火操

    “三伏天”介绍一套降火操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近段时间又雨水连绵,湿热难挡,容易让人烦躁不安,心火亢盛。下面向大家介绍一套降火操,不妨一试。 下蹲吸气 屈膝下蹲,两臂前平举,掌心向下。两腿慢慢站直,上体起立,同时慢慢吸气,两臂向上稍抬起。配合呼吸做4次后还原。稍休息,再做4次。这个动作可调和气血、宁静心神。 弓步伸臂 左脚屈膝呈弓步,两臂前伸与肩平,掌心向上。重心前移,右脚上步与左脚并拢,同时两掌心向外划弧至两腰时抱拳。换右侧,交替5~10次。这个动作有行气活血、疏郁...

  • 什么是“三伏六贴”养阳补益治寒疾

    什么是“三伏六贴”养阳补益治寒疾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三伏天了,这时最受热捧的莫过于“三伏贴”,也就是冬病夏治。可是,你真的懂三伏贴吗? 养阳补益治寒疾 冬病夏治疗法是在夏季气温高和机体阳气旺盛时,对冬季寒冷时好发及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给予养阳补益的治疗方法,从而祛除体内沉积的寒气,调整阴阳,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恢复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敷贴(三伏贴)、中药、针灸、拔罐及饮食调理等。 根据近年来实践经验表明,“冬病夏治”可以使人体阳气得到充实,抗病能力得到增强,为预防呼吸系统疾病起到了...

  • 三伏养生先养阳 洗澡擦穴赛灵丹

    三伏养生先养阳 洗澡擦穴赛灵丹

    三伏养生先养阳, 空调祛暑莫贪凉。 冬病最宜此时治, 健脾除湿莲子尝。 西瓜翠衣更宜餐, 洗澡擦穴赛灵丹。 三伏养生先养阳,空调祛暑莫贪凉。 【注解】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三伏天这么热还用养阳吗?所谓“三伏天”的这个“伏”字,“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因此,“三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春夏养阳&rdquo...

  • 学习“三伏天”的养生之道

    学习“三伏天”的养生之道

    一入伏,就到了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又闷热的日子。按照农历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此时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吸收,正是温养阳气,驱散寒邪的最佳时机。 在临床上“冬病夏治”法种类繁多,不仅可内服中药,还有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艾灸、针灸、按摩、理疗、泡洗等外治法。其中以穴位贴敷(简称“三伏贴”)应用最为广泛,该法结合了针灸、经络与中药学的原理,将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ldquo...

  • 三伏贴自己在家制作很简单

    三伏贴自己在家制作很简单

    7月17日正式进入“三伏天”的“头伏”了,很多患者选择去医院排队贴“三伏贴”,医院因此人满为患。其实,完全可以自己在家制作三伏贴,效果也不错。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三伏贴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伏贴的主要药材为细辛、甘遂、白芥子、延胡索、吴茱萸、人参、生姜等。其中,细辛以北细辛为好,性辛温,入肺经,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通窍的作用;白芥子辛温,能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主要起到刺激穴位的作用,帮助其他药效更好地深入人体,同时促进人...

  • 三伏苦热时 试试按冲门穴

    三伏苦热时 试试按冲门穴

    按古代的历法,夏至后 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 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 庚日为末伏,又称之为头伏、 二伏、三伏,合起来总称为 “三伏”。 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 伏”,冬三九为最冷的·段时 日,夏三伏为最热的一段时 日。因此,每至三伏,自古及 今,都予以极大的关注,民间 称之为“伏节”。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每 伏的头一天,讲究吃“伏 狗”、“伏鸡”,狗必须是子 狗,鸡为子叫鸡(...

  • 三伏天 炮制大黄炭

    三伏天 炮制大黄炭

    那是三伏天的一个早晨,来了一位大叔,腿有点跛,我迎上前去,他拿出一张中药方,我递给收银,就去中药柜铺开大纸,准备抓药。这时收银说:“没有大黄炭这味药怎么办?”我跑过去拿起电话问临近的药店是否有这味药,结果也是没有。 这时大叔拿起药方准备离开。我叫住他:“大叔,其他药材你可以在我们店买,大黄炭你再去别的地方买不行吗?”大叔摇摇头:“我腿脚不好,还是让孩子一块儿去别的地方给我买吧。”我又叫住大叔,拿了椅子让大叔坐下,倒了一碗酸梅汤,递给大叔让他歇...

  • 中医养生“夏补三伏”

    中医养生“夏补三伏”

    中医养生素有“夏补三伏”之说。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有神补、食补、药补、精补。 神补《黄帝内经》指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其意是指暑天可适当晚睡、早起,中午适当安排1-2小时的午休。在清晨和傍晚时,可选择在公园、河边、湖畔、庭院等空气新鲜处,进行散步、太极拳、导引保健功法,使心情舒畅、胸怀宽阔、神清气和、精力充沛、心神得养。如果条件允许,还可参加外出旅游、消夏避暑,既使人心旷神怡,又可锻炼身体。 食补体质偏于气阴虚者,可适当选些甘寒益阴补肾之品,如龟、鳖...

  • 三伏天上火的几种治法

    三伏天上火的几种治法

    每年的三伏天是一年之中热毒最重的时段,像牙龈炎、门腔溃疡、急性咽炎、眼结膜炎、皮肤疖肿等非常多见,皆与上火有关。 找国古代医家曾将进入伏天后,太阳的炙烤称为“天之热”,地表的高温叫作“地之火”。中医学认为,夏季人体阳气趋向体表,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这时人体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往往容易遭到破坏,从而出现上火,导致多种病症。 引起上火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气候因素外,还有不少原因。比如,旅游导致睡眠和饮食质量下降;熬夜会导致肝火上升,容易出现上火症状;忧...

  • 三伏天易生病 三伏天该如何养生

    三伏天易生病 三伏天该如何养生

    三伏天是每年夏季最炎热的时间,这个时候人体随酷暑伴随机能下降,这个时候是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好时机。悬壶TV特邀天津中医药大学于春泉教授教大家养生方法。 什么是三伏?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

  • 切莫盲目贴敷三伏贴

    切莫盲目贴敷三伏贴

    由于冬病夏治贴敷治疗具有方便易行、疗效明显的特点,又随着居民保健意识的增强,作为夏季养生的重要之举,“三伏贴”备受大家追捧。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中医师孙惠敏介绍,夏天阳气旺盛,在三伏天达到顶峰,趁此时治疗冬季加重的虚寒性疾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不少人会选择冬病夏治,目前,三伏贴已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导致一些保健机构、按摩院、小诊所也开始贴敷,甚至还有一些人从网上购买三伏贴,自己在家贴,为此,孙惠敏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跟风贴敷,“三伏贴...

  • 三伏已伏尽 哪些疾病最该防呢

    三伏已伏尽 哪些疾病最该防呢

      暑热消退,天气转凉,秋意渐渐浓烈起来,三伏已伏尽,哪些疾病最该防呢?   中医专家指出:天气由热转凉,早晚天气凉,中午比较热,昼夜温差大,这个时期的气候较容易引发疾病,是疾病多发的时节,应提前做好准备预防感冒、关节炎、气管炎、胃病、皮肤感染、秋雨病、肺炎秋燥症等疾病的发生。 另外,秋季也是胃病、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天气转凉,血管开始收缩,易出现心慌、胸闷、头晕、气喘等症状。秋天气候干燥,空气湿度相应减少,也易引发便秘、鼻腔干燥、声音沙哑等秋燥疾病。 专家提醒:初秋时期是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虫...

  • “三伏天”是怎么来的

    “三伏天”是怎么来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三伏天”概念,古人赋予了很多生动的内涵。 入伏的天文学背景 天道速,地道迟 在传统文化中,“阴阳”具有运动变化、此消彼涨的属性,对于一年来说,阳气之盛极在午月夏至这一天,夏至也是具有天文学意义的,此时太阳直射点到达地球的北回归线,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来说,这一天日照时间最长,日晷上正午12点时指针的影子在一年中最短,这是“天道速”,那么为什么此时不是最热呢,因为地球表面有一个吸收、转化热能的过...

  • 三伏已伏尽 哪些疾病最该防

    三伏已伏尽 哪些疾病最该防

      暑热消退,天气转凉,秋意渐渐浓烈起来,三伏已伏尽,哪些疾病最该防呢?   中医专家指出,天气由热转凉,早晚天气凉,中午比较热,昼夜温差大,这个时期的气候较容易引发疾病,是疾病多发的时节,应提前做好准备预防感冒、关节炎、气管炎、胃病、皮肤感染、秋雨病、肺炎秋燥症等疾病的发生。   另外,秋季也是胃病、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天气转凉,血管开始收缩,易出现心慌、胸闷、头晕、气喘等症状。秋天气候干燥,空气湿度相应减少,也易引发便秘、鼻腔干燥、声音沙哑等秋燥疾病。   专家提醒:初秋时期是肠道疾病、呼吸道...

  • 三伏贴的治疗原理

    三伏贴的治疗原理

    近几年来,利用“三伏贴”进行冬病夏治,成了一种时尚而有效的治疗方法。那么,为什么“三伏贴”能治疗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呢?利用三伏贴治疗疾病又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三伏贴的治疗原理 冬病夏治是根据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观和“春夏养阳”利用季节特点对抗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可收到标本兼治之效果。 具体而言,冬病夏治是指对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

  • 三伏如何“灸养”

    三伏如何“灸养”

    “三伏(Dog 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今年,初伏时间为7月12日。三伏天暑邪盛,清补养阳正当时。本微信订阅号将一连两天推出&ldq...

  • 三伏天粥疗三周治好冬天老毛病

    三伏天粥疗三周治好冬天老毛病

    伏天人体的气血最足、阳气最旺,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原理,此时是中老年朋友治疗冬季老毛病的绝好时机。北京中医药大学张文选教授提醒,支气管炎、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患者应抓住一年中阳气最足的时候,利用粥疗扶正固本,避免或减少这些老毛病在冬季发作。 记者日前采访张文选教授时了解到,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一种特色疗法,它利用伏天人体充沛的阳气来平衡机体阴阳,使一些宿疾得以治愈。张教授指出,粥疗非常适合中老年人进行冬病夏治,其操作简单,对不同的疾病可灵活组合治疗,对脾胃不好的中老年人效果尤佳。中医认为,冬病的发作或加重,主要原因在于...

  • 夏季三伏天调治

    夏季三伏天调治

    《黄帝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是顺应春季阳气生发,夏季阳气旺盛,在春夏之际顾护阳气,勿使阳气耗散之计。属于因时制宜的养生与治疗原则。若素有阴寒之疾,在盛夏之时,阳光充沛,更加适宜在此时补阳气,散阴寒。“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以达到“冬病夏治”之效。 在妇科而言,寒凝血瘀之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不孕症、产后身痛等,均适宜在夏季三伏天调治。 1 痛 经 原发性痛经以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较...

  • 三伏饮食 防“毒”为先

    三伏饮食 防“毒”为先

      夏季,一直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季。   日前,卫生部就指出,2011年第二季度,全国食物中毒人数已达2658人,其中死亡29人。数据显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人数最多,达1744人。中毒主要由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肉毒杆菌等细菌引起。中毒原因主要是,食物污染或变质和四季豆烹制不当以及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毒蘑菇引起。   疾控专家提醒市民,眼下正值三伏天,炎热的天气使细菌繁殖活跃,市民应该注意食品安全。要减少食用凉菜、熟食以及海产品等易被细菌污染的食品;采食野生菌要慎重,以防误食有毒菌;蔬菜瓜果用...

  • 三伏天运动悠着点

    三伏天运动悠着点

    在炎炎夏日的三伏天,稍微动一动就出汗,不动吧人又没精神。这三伏天到底要不要运动?又该怎样运动? 夏练三伏因人而异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一到这个时候,不少人就懒得动,甚至连体育锻炼也放弃了。其实,健身完全可以按照四季变化合理调节。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季节,只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同时,体质的增强,也能帮助我们安然度夏。 然而对老年人而言,一味强调“夏练三伏”,就不太适宜了。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体内的水分比年轻人少15%左右,因此抗热能力远远差于...

  •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三伏贴”

    近年来,中医传统的冬病夏治对于老百姓来说已经不陌生了,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疗法中最为盛行的一种。夏季三伏时,人体阳气最旺盛,此时治疗某些冬季易发的疾病,可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夏季全身经络最为通畅,皮肤毛孔舒张,此时将药物贴敷在穴位上,药物经穴位透入机体,通过经络而刺激全身,可全面调整脏腑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伏贴时间 三伏贴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贴敷效果最佳。每年三伏大概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是一年里最炎热的时候。20...

  • 三伏灸中 隔姜灸正宗

    三伏灸中 隔姜灸正宗

    入伏以后,“三伏灸”又成了各大医院的明星疗法。记者在多家医院、诊所看到,前来敷贴的市民排起了长队。多数就诊者认为三伏灸花钱少、不吃药、无痛无伤,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保健疗法。对此,专家提醒,“三伏灸”别盲目,“隔姜灸”最正宗。 贴敷时间要记住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中医针灸科副主任医师李黄彤介绍说,“三伏灸”起源于秦汉、被称世界上最早预防医学手段,系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以中药制成的药饼,在相应穴位进行贴敷湿热刺...

  • 冬病夏治三伏贴 三伏天灸

    冬病夏治三伏贴 三伏天灸

    随着三伏天的临近,越来越多的网友来电来函咨询关于三伏天灸的问题,带着网友的疑问,中医中药秘方网特地走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针灸科的相关专家。请教冬病夏治三伏贴 什么时候开始贴头贴? 该科罗鸿宇副主任医师介绍,天灸一般灸三次,其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中医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定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未伏。今年的7月14日刚好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也是一年中阳气最旺、气温最热的节气的开始,此时人体皮肤松弛,毛孔扩张,这样药物更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发挥效用,因此,从7月14日开...

  • “三伏贴”清朝就已流传

    “三伏贴”清朝就已流传

    “三伏贴”远在清朝以前就已流传,历史悠久,当时的医者便会使用此“贴穴”疗法为人治病;现今的中医医师也都知其好处并加以应用推广;但是百姓朋友、一般患者,能完全知晓其用义与疗效的恐怕寥寥无几。 何谓“三伏贴”?“三伏”是指“三伏日”,何以称“三伏日”?三伏日指一年中天气最炎热、阳气最旺盛、人体肌肤腠里全开的三天。它们分别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