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 第2页
-
三伏天易生病 三伏天该如何养生
三伏天是每年夏季最炎热的时间,这个时候人体随酷暑伴随机能下降,这个时候是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好时机。悬壶TV特邀天津中医药大学于春泉教授教大家养生方法。 什么是三伏?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
-
三伏已伏尽 哪些疾病最该防呢
暑热消退,天气转凉,秋意渐渐浓烈起来,三伏已伏尽,哪些疾病最该防呢? 中医专家指出:天气由热转凉,早晚天气凉,中午比较热,昼夜温差大,这个时期的气候较容易引发疾病,是疾病多发的时节,应提前做好准备预防感冒、关节炎、气管炎、胃病、皮肤感染、秋雨病、肺炎秋燥症等疾病的发生。 另外,秋季也是胃病、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天气转凉,血管开始收缩,易出现心慌、胸闷、头晕、气喘等症状。秋天气候干燥,空气湿度相应减少,也易引发便秘、鼻腔干燥、声音沙哑等秋燥疾病。 专家提醒:初秋时期是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虫...
-
三伏已伏尽 哪些疾病最该防
暑热消退,天气转凉,秋意渐渐浓烈起来,三伏已伏尽,哪些疾病最该防呢? 中医专家指出,天气由热转凉,早晚天气凉,中午比较热,昼夜温差大,这个时期的气候较容易引发疾病,是疾病多发的时节,应提前做好准备预防感冒、关节炎、气管炎、胃病、皮肤感染、秋雨病、肺炎秋燥症等疾病的发生。 另外,秋季也是胃病、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天气转凉,血管开始收缩,易出现心慌、胸闷、头晕、气喘等症状。秋天气候干燥,空气湿度相应减少,也易引发便秘、鼻腔干燥、声音沙哑等秋燥疾病。 专家提醒:初秋时期是肠道疾病、呼吸道...
-
三伏天粥疗三周治好冬天老毛病
伏天人体的气血最足、阳气最旺,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原理,此时是中老年朋友治疗冬季老毛病的绝好时机。北京中医药大学张文选教授提醒,支气管炎、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患者应抓住一年中阳气最足的时候,利用粥疗扶正固本,避免或减少这些老毛病在冬季发作。 记者日前采访张文选教授时了解到,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一种特色疗法,它利用伏天人体充沛的阳气来平衡机体阴阳,使一些宿疾得以治愈。张教授指出,粥疗非常适合中老年人进行冬病夏治,其操作简单,对不同的疾病可灵活组合治疗,对脾胃不好的中老年人效果尤佳。中医认为,冬病的发作或加重,主要原因在于...
-
三伏饮食 防“毒”为先
夏季,一直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季。 日前,卫生部就指出,2011年第二季度,全国食物中毒人数已达2658人,其中死亡29人。数据显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人数最多,达1744人。中毒主要由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肉毒杆菌等细菌引起。中毒原因主要是,食物污染或变质和四季豆烹制不当以及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毒蘑菇引起。 疾控专家提醒市民,眼下正值三伏天,炎热的天气使细菌繁殖活跃,市民应该注意食品安全。要减少食用凉菜、熟食以及海产品等易被细菌污染的食品;采食野生菌要慎重,以防误食有毒菌;蔬菜瓜果用...
-
冬病夏治“三伏贴”
近年来,中医传统的冬病夏治对于老百姓来说已经不陌生了,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疗法中最为盛行的一种。夏季三伏时,人体阳气最旺盛,此时治疗某些冬季易发的疾病,可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夏季全身经络最为通畅,皮肤毛孔舒张,此时将药物贴敷在穴位上,药物经穴位透入机体,通过经络而刺激全身,可全面调整脏腑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伏贴时间 三伏贴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贴敷效果最佳。每年三伏大概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是一年里最炎热的时候。20...
-
冬病夏治三伏贴 三伏天灸
随着三伏天的临近,越来越多的网友来电来函咨询关于三伏天灸的问题,带着网友的疑问,中医中药秘方网特地走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针灸科的相关专家。请教冬病夏治三伏贴 什么时候开始贴头贴? 该科罗鸿宇副主任医师介绍,天灸一般灸三次,其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中医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定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未伏。今年的7月14日刚好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也是一年中阳气最旺、气温最热的节气的开始,此时人体皮肤松弛,毛孔扩张,这样药物更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发挥效用,因此,从7月14日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