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 第134页
-
慢性胃炎 毛德西调节升降有验方
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毛德西,中医理论造诣精深,从事临床工作50载,学验俱丰;他对消化系统疾病有深入研究,疗效卓著。笔者有幸跟师侍诊,收益良多,兹将其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总结如下,与同道探讨。 慢性胃炎系多种原因所致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多无特异性,有症状者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无明显节律性,进食后较重。目前,西医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西医治疗主要采取根除幽门螺杆菌、抑酸、保护胃黏膜、控制感染等治疗。而毛德西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也取得了满意疗效。 调节升降有验方 有相当比例的...
-
虚寒胃炎保健粥疗
中医认为,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很容易发生肝气过旺。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还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这正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在春季容易复发的原因之一。 现介绍一款适合慢性胃炎患者的粥疗。 原料:熟牛肉500克,牛肉汤2500毫升,葱头、胡萝卜各150克,大白菜250克,土豆200克,大米100克,牛油140克,香叶2片,干辣椒 1克,胡椒粉、胡椒粒、味精和食盐各适量。制作:熟牛肉切成...
-
鹿茸益胃散治疗消化性溃疡
方药组成:炙黄芪20克,茯苓20克,木香15克,槟榔15克,干姜9克,焦白术20克,当归25克,砂仁18克,石斛20克,黄连9克,炙甘草9克,党参20克,炒杜仲15克,苏梗15克,青蒿15克,鹿茸9克,山药25克,草果15克,姜黄15克,藿梗15克。上药为散剂,每服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此方为已故贵州名医石玉书先生所撰,为治疗慢性虚寒型胃、十二指肠溃疡之专用方。此类消化性溃疡多有明确诊断,病程较长,其体质多虚弱,病人消瘦,胃脘近心窝处隐痛或痛甚,疼痛或引胁背或胸中,多食则加重,饥饿亦加重,夜间疼痛尤...
-
胃脘冷痛可用良附丸
月前,笔者曾诊治一六旬老汉,自述胃脘冷痛年余不解,余无明显不适,舌淡,苔白,脉沉迟。中医诊断为胃脘痛,中医辨证属寒凝气滞,治当温胃理气止痛,方用良附丸方改丸为汤,药用高良姜、醋制香附各9克,处方3剂,日一剂,水煎服。用药后患着未来复诊。日前笔者下乡时又见到这位患者,当我问到用药后的情况时,老汉说3剂药吃了就好了,再没有犯过病,所以没有再来看病。其实,在消化科经常能见到这种胃脘冷痛的病人,据笔者长期临床观察,每次用良附丸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良附丸出自《良方集腋》,由高良姜、香附(醋制)两味药物组成。原方是高...
-
温运脾阳法治慢性胃炎验案
病例:奠某,女,36 岁。胃脘痞满反复3年,加剧1月,以夜间或食后痞满为甚,或疼痛,痛势剧烈。曾多次行纤维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阳性。 西医予洛赛克及抗生素治疗,疗效欠佳,转诊中医服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陈夏六君子汤等,症状无明显改善,偶见反酸,稍嗳气,食欲差,口淡乏味,大便溏,两手冰冷,腰酸,精神疲乏,舌淡胖,苔白滑,脉濡细无力。证属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方用附桂理中汤加味。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干姜、白豆蔻、熟附子、海螵蛸、浙贝母各8 克,丁香、肉桂、炙甘草各3克。7剂,每天1剂,水煎...
-
和胃消胀 紫苏嫩叶做汤食用
紫苏是一味常见的药食两用的中草药,具有行气和胃的功效,夏季天气炎热潮湿,人们容易感到胃脘胀闷不适,此时可采摘紫苏嫩叶做汤食用,有和胃消胀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紫苏的嫩叶富含挥发油、氨基酸以及铁、钙、磷、维生素A、C等。种子含亚油酸、维生素B等,苏叶能扩张皮肤血管,刺激汗腺神经而有发汗作用,并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及增加胃肠的蠕动。此外,苏叶水浸液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紫苏还含有很多食物中少有的a-亚麻酸。科学研究已证实,这种物质不仅具有神奇的降胆固醇和抗衰老功能...
-
胸痹病案 胃痛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
杨某,女,76岁。2012年7月12日初诊。 患者自诉左侧胸膺处,往往因劳累诱发,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发作时就近在当地卫生院就诊,经过心电图检查呈特征性改变,V4—V6胸导联ST段压低呈水平型。诊为“心绞痛”。患者发病前一天傍晚,邻居送来一小盆已调拌好的凉粉,微辣,进食一小碗。次日凌晨突发上腹部近心窝处胀闷剧痛,按之痛增,胃脘灼热,恶心呕吐,口苦咽干,口渴不欲饮,汗出,心烦。无心悸气短、呼吸困难、喘息不得卧。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笔者根...
-
治慢性胃炎针灸印堂穴中脘穴
慢性胃炎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大多数病人常无明显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不适和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常常并不一致。慢性胃炎可由于治疗不规范、不彻底甚至不合理等,造成患者病情时好时坏,症状时轻时重,迁延难愈,给许多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带来长期、很大的痛苦和精神折磨。近年来,笔者治疗慢性胃炎针灸并用,对迅速减轻患者症状、加速病情好转疗效不错,简介如下。 取穴:印堂穴、中脘穴。 治疗方法...
-
慢性胃病的生活调理
慢性胃病主要和工作压力大、风寒湿热、精神高度紧张以及饮食没有规律等因素有关。慢性胃病在每次急性或反复发作时往往由于风、寒、湿、热、燥等外邪和饮食等外因所致,也可由于七情失调内伤而病,每次必须挖捌疾病根源。中医治疗胃病,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切勿盲目进补,尤其是急性发作期,必须首先驱除外邪,才能更好地调补肝、脾、胃。对于一些久病、杂病或多脏腑虚损、虚实夹杂的胃病患者来说,这一点很苇要。切勿操之过急,必须先抓住主要矛盾,攻补得当才能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劳逸结合生活规律 胃病患者要起居有常,生活有度,作息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