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第69页
- 
	
	六经辨证下使用经方治疗各种发热所谓的各种变证、兼证、坏证,恰恰正是因失治、误治后导致了各经合病、并病等病机复杂局面的出现,而合病、并病并未出六经之轨,仍然可以运用六经辨证来指导。 使用合方时,一是必须在病人正发寒热时服药,若在两次发热间隙服用,效果不佳甚或无效。二是对于已误用过寒凉药物,表邪郁闭甚深的病例,非大剂量麻黄解表难以得畅汗。三是应辨清楚有汗还是无汗和兼夹。 在临床上,常有医者机械使用经方治疗发热无效者,但笔者在六经辨证指导下使用经方治疗各种发热,疗效非常好,往往能迅速顿挫热势,使病情向愈。兹分述如下: ... 
- 
	
	分四型辨治内伤发热获得满意疗效临床观察发现,内伤发热以伤食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和五脏积热为多见,分四型辨治常能获得满意疗效。 伤食发热症见身肤发热,暮夜热重,不思饮食,嗳腐呕恶,腹胀便秘或泻下腐臭,舌红,苔黄腻。此证多因脾胃虚弱,饮食内停,瘀积化热而见发热。治宜消食导滞、清热化积,方用保和丸加减。恶心呕吐者,加藿香、竹茹;脘腹胀痛者,加厚朴、木香;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身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气虚发热症见发热绵绵,自汗,气短,面色白,舌淡,苔白。此证多因素体虚弱,或大病之后元气亏虚,以致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气浮于外而发热... 
- 
	
	中医药对发热的治疗总结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重在辨证施治,治疗方法也极为丰富多彩,有关发热的治疗,经总结就有十余种,应用得法,广施临床,疗效颇佳。 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中度发热,疗效很好,代表方:桂枝汤,多用于临床发热而用抗生素无效者。 辛温发表:对于外感风寒而发热者疗效可靠,代表方:麻黄汤,荆防败毒散 清解少阳:此方和解退热,应用范围大,代表方:小柴胡汤,主药为柴胡、黄芩、临床用量宜大。量小作用较弱。 清气分热:适用气分实热证,代表方:白虎汤,方中知母、石膏均有良好的退热作用,石膏配知母退热作用持续,相得益彰。 通便泻... 
- 
	
	夏天手脚发热怎么回事?夏天手脚发热怎么回事?手足心发热而未有其它症状相伴的是极少的,绝大多数手足心发热的多同时伴有未引起注意的或被看作是正常的表现,中医将手足心发热分为疳积脾虚和血虚阴亏两种。 1、疳积脾虚,手足心发热 其原因一是饮食不节,即有的饮食无度,食不定时,常吃零食,长期下去可损伤脾胃功能,引起运化失常,形成积滞,积滞日久,水谷精微不能吸收,形成疳积而发热。二是患其它疾病后,如吐泻,痢疾,寄生虫病等治疗不当,迁延日久,损伤气血,导致营养不良而形成疳积发热。这部分常见为手足心发热,面黄肌瘦,毛发干枯,腹部胀大,食欲不佳,常食异... 
- 
	
	发热月余,“三仁”“九味”成功退热2014年11月15日会诊一住院患者,李某,男,48岁,发热30余天,不能明确诊断。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分类高,C反应蛋白高,但不能找出确切病灶。骨髓检查提示:分叶核比例高,淋巴细胞比例低。临床不能明确诊断。每日下午发热较甚,体温超过39℃,伴肌肉酸痛,无明显恶寒。使用抗生素,可使体温降低至37℃~38℃之间,但不能恢复正常。饮食、大小便基本正常,咽欠清利,有少量痰,但咳嗽不明显。较长时间的发热对精神影响并不大。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腻,脉细稍数,不浮不沉。 辨证考虑湿热困阻上焦,影响气机出入。治以清化湿热、恢复... 
- 
	
	中医推拿疗法治小儿发热发热是指体温异常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为多种急、慢性病证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本节讨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儿科常见病证。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可伴有不同的兼证。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发热可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小儿形气末充、腠理疏薄、卫表不固,加之冷热不能自调,易为六淫之邪侵袭,其中尤以感受风寒、风热或暑热为多。邪气侵袭机体,正气奋起抗争,邪正相争于肺卫,卫外之阳被郁而致发热。内伤发热可因乳食积滞、环境改变等造成脾胃实热,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热病耗阴致使阴虚内热。 推拿治疗... 
- 
	
	孩子发热鼻塞缓解三方婴幼儿鼻塞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鼻黏膜柔软而又富有血管,遇到轻微的感冒就容易充血、水肿,鼻腔分泌物增多导致闭塞。如果感冒了鼻塞哭闹,家长也很着急,但一般没必要使用抗生素。要缓解孩子鼻塞症状,家长可在护理方面多下工夫。 第一,可在孩子的后脑勺下垫上一两块小毛巾,使头部稍稍抬高一点点,可缓解鼻塞。不建议两岁以下的孩子直接睡在枕头上或将枕头垫在床垫下,这样很容易引起窒息或颈椎损伤。 第二,清理孩子的鼻腔分泌物。如果分泌物是湿湿的,可用棉签将分泌物轻轻地卷拨出来。市场上有专门为宝宝定制的小头棉签,在婴幼儿用品店都能买到。如果分泌... 
- 
	
	发热怎么办 中医治疗发热药膳发热,人体体温高于正常体温,称为发热。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内伤发热,有虚热、实热。发热可见于许多疾病,如感冒、温病、淤血、阴虚、肝脏热盛均可导致发热。中医治疗发热的原则是: “热者寒之”,一般所用的药膳均为寒凉药物与食物烹制的药膳。 洋参烧鸡翅 【配方】西洋参20克,鸡翅400克,葱lO克,料酒、酱油各10 毫升,姜、盐各5克,味精、鸡精各2克,白糖15克,植物油50毫升,西红柿汁25毫升,上汤适量。 【制作】 1.西洋参润透,切薄片;鸡翅洗干净,挂芡后用植物油炸好,... 
- 
	
	中医推拿按摩治小儿发热秋冬季节,气候变化多端,儿科发热的门诊病人多了起来。对于小儿发热,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试试推拿按摩。 外感发热:患儿怕冷畏寒,发热而无汗或汗少,鼻塞,咳嗽,流清涕,舌苔薄白。治疗时,沿患儿前臂内侧正中线从下往上推按;按揉风池(项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弯横纹尽头处)、大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十宣 (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等穴。 食积发热:午后发热,上午热低,下午热高,患儿啼哭不安,并见嗳腐吞酸,肚胀腹泻,大便酸臭或有不消化物,舌苔厚腻。治疗时除用外感发热... 
- 
	
	刮痧治小儿发热效果明显刮痧不仅可预防保健,更有治疗作用。如今,多种小儿疾病可以通过刮痧治疗,绿色可行,无毒副作用。尤其是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中暑、咽喉肿痛、便秘、腹泻、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等常见病。 小儿发热用刮痧效果尤为明显,可采取刮拭曲池、列缺、大椎、风门、肺俞,重点是刮拭脊柱两旁膀胱经,使皮肤微微出现痧点。痧点因病情不同而颜色也不同,热势较深的痧点是紫红色的,风寒证者痧点是淡红色的,不出痧点是虚证。一般痧点5~7天消退,两次治疗要隔5~7天。不必追求出现痧点,小儿刮痧手法要轻柔。刮痧后嘱咐患儿喝一杯温... 
- 
	
	热证和发热莫混为一谈生活中,发热是人们经常碰到的事,西医要判断病人是否发热,只要用体温表给病人测量一下体温,便一目了然。而中医判断病人是不是属于热证,却不是测量体温就能明白的事。 中医所说热证,固然常有发热这一症状,而且在外感疾病中大多患者有体温升高,但在内伤疾病中,体温却又不一定升高。因为中医所说的热证,主要是指病人的主观感觉。例如病人自觉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体温都可以不升高,所以中医所说的热并不等于体温升高,体温有所增高而发热,也不一定都属于热证。例如感冒病中的风寒表证,虽然病人发冷发热,体温也可以较正常为高,但因其症状特... 
- 
	
	小儿发热的家庭护理发热是儿童患病的常见症状,如果仅为轻中度发热,可居家治疗与护理。如何在家中护理发热患儿,以下几点可供家长们参考。 体温监测一般应每4个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待体温恢复正常后的第2天减为每日2次。体温测量应持续至体温恢复正常后的第3~5天。儿童的正常体温为36℃~37.2℃。当体温达37.3℃~38℃时为轻度发热,38.1℃~38.9℃时为中度发热,大于39℃即为高热。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在39℃以上时,往往意味着患儿病情加重,此时应尽快带孩子去医院观察治疗。 生活与饮食调理患儿发热时应卧床休息,减少活... 
- 
	
	少阳病属“半表半里”当从少阳治“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首载于汉代医家张仲景之《伤寒论》,他在《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98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胸中痛,或胁下痞硬,或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其方由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半夏7味药物组成,是一首和解少阳病的主方。方中柴胡清解少阳之邪,且疏畅气机之瘀滞,黄芩清胸腹之蕴热,以除烦满,柴、芩合用,和解清热,以解半表半里之邪。半夏、生姜调畅胃气,以降逆止呕,人... 
- 
	
	调和营卫是《伤寒论》治疗伤风发热的一种方法调和营卫是《伤寒论》治疗伤风发热的一种方法。《难经》上说:“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卫分受了风邪,引起发热,鼻塞,自汗出,形成卫强营弱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病的主因风邪祛除,才能营卫和谐,所以调和营卫的目的实际上也是在于解表。只要看它的典型方剂桂枝汤,服药后须喝热稀粥和盖被安卧,助其出汗,便可理解。不过桂枝汤用桂枝祛风,又用白芍和血,用生姜发表,即用红枣补中,两两结合,与发汗剂的专仗发汗退热,显然不同。意味着调和营卫是增强本身功能来祛... 
- 
	
	瘀血内伤发热 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医案 瘀血发热案 王某,女,44岁。2014年10月20日初诊:间断性发热2月余。症见:面色晦暗,形体适中,语声正常,低热,乏力,口渴不欲饮,时有小腹部疼痛,纳差,月经先期,量多,睡眠和二便尚可,舌质紫暗、苔白,脉细涩。 诊断:(瘀血发热型)内伤发热。 治法:活血化瘀、凉血清热、益气养血。 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20g,生地15g,熟地15g,鸡血藤20g,川芎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5g,枳壳15g,桔梗15g,牛膝15g,甘草15g,黄芪20g... 
- 
	
	中医泄泻案 喉痹案 内伤发热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丽坤是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其治学严谨,中医遣方用药构思巧妙,临床擅用经方治疗肿瘤,笔者有幸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现整理随刘丽坤学习治疗验案三则,介绍如下。 医案一:泄泻案 患者,男,50岁,首诊2010年9月8日。诉胆囊癌术后近一年。患者于2010年7月因腹痛经检查诊断为胆囊占位,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为胆囊癌,术后未行特殊的检查处理。患者于2010年7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日行十余次,腹部胀满,下... 
- 
	
	韩明向用升降散治内伤发热经验升降散最早载于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该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而成其方。方中僵蚕、蝉蜕有升浮之力,能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有降泄之功,可降阴中之浊阴。全方升降相成,可调气机升降出入,使清阳之气升发上行,浊阴排出体外,使人五脏调和。全国名中医韩明向在近60载的临床、科研工作中治学严谨,抉微探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在跟随韩明向临诊中发现其运用升降散治疗内伤发热每收佳效。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