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第68页
-
面部发热病 中医药治案
发热一症包括全身发热和局部发热,虽为常见之症,但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故治疗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跟师戴天木教授,目睹其治愈两例面部发热病人,今总结如下。 案1 江某,男,22岁,2010年11月22日初诊。患者一周前拔右下智齿后即感右侧面颊部、耳后、颈胸部发热不退,伴咽痛,夜间体温38℃,次日微减,经西医消炎治疗三天后无明显改善。现口苦,咽干,口中有异味。舌红,中根部苔薄黄,边有齿印,脉数,左细右弦。辨为邪在少阳阳明,化火伤阴,立少阳阳明两解、养阴透热之法。方以小柴胡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柴胡15克,黄芩15...
-
中医辨治气虚发热 内伤发热
气虚发热在临床上误诊、误治者比比皆是,这与辨证施治不当有很大关系。 中医认为,气虚发热是内伤发热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为发热绵绵,恶风自汗,神怯气短,易受外感,面色胱白,舌淡,苔白,脉细数而无力。这种发热多因素体虚弱,或大病之后元气亏虚,卫阳不固,营卫不和,以致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气浮越于外而发热。对于这种发热,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是补中益气,用补中益气汤甘温以除大热,但用药后效果往往不理想。 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加减则疗效大增。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各15克,当归...
-
腹背发热 治宜补火生土安养冲脉
雷某,女,57岁,2011年6月24日初诊。 主诉:上腹及右背发热3年。患者每天早晚右上腹及背腰部发热,如火烧样不适,有时串疼。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十二指肠球炎。服奥美拉唑、洛赛克等药后症状未减轻,又以中药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和胃降逆等法治疗未见效果。 刻诊:上腹部不适,伴疼痛,胀满,口渴,喜热饮,有一片热气在右上腹、背部绕动发热难受,手足心发热,腰困痛如折,尿频、遗尿,大便稀溏,全身畏寒,头昏乏力,心悸气短。脉象沉细,舌淡苔白腻滑润。 辨证:肝脾肾三阴寒证,阴火上浮。治宜补火生土,...
-
张琪用柴胡石膏汤治疗各种发热性疾病
1981年秋天,我在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跟随著名的中医学家、国医大师张琪教授进行临床实习,张琪经常用柴胡石膏汤治疗无名高热,获得了极好疗效。张琪给我讲了一个治疗烧伤的验案,让我一生难以忘怀。他说了这样一段经历:1953年夏天,牡丹江市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烧伤数百人。黑龙江省卫生厅立即组织了一个医疗队前去救援,他作为唯一的一名中医也参加了这次大规模的救援活动。 当时伤员中因伤口感染而发高烧的十居七八。由于伤员人数太多,打消炎针也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他用大铁锅熬柴胡石膏汤给发热的患者服用,每人每次一碗,...
-
发热16天时有寒颤 治以小柴胡汤合清营汤加减
程某,女,28岁,1975年4月初诊。 患者发热16天,时有寒颤,口苦口渴,头昏身痛,心烦不安。问其病史知起病时恶寒发热,达39.2℃,头身痛,心烦乏力。前医曾给服柴葛解肌汤3剂,诸证不解,且热型驰张,口渴欲饮,妄言乱语。患者发病时正值月经来潮,近两日因高热经水已断。六脉弦数,舌红苔心黄。四诊合参,诊为热入血室。治以小柴胡汤合清营汤加减。 组方:柴胡9克,黄芩9克,党参12克,秦艽9克,鳖甲10克,知母6克,地骨皮10克,丹皮9克,玉竹12克,甘草5克。3剂,水煎服。 服药3剂后,午后稍有低热,体温38℃以下。已无...
-
白虎汤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伴发热中的应用
在医疗技术迅猛发展及医疗资源深度挖掘的今天,许多危重症患者得以救治的同时,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增加,多重耐药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而且常伴有发热症状[1]。因此使患者的病情更复杂、病程更长,使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增加[2],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挑战。多重耐药菌感染所致炎症的治疗,需要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一方面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另一方面治疗效果也不理想[3]。笔者临床观察发现,应用白虎汤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伴发热患者,其体温明显下降,病情好转,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
-
长期发热中医验方应用偶拾
龙某,男,30岁,5月18日就诊。1周前无明 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 37.5℃~39.5~C.以夜间为甚. 头晕,浑身乏力,口渴,无 汗.无咳嗽,不畏寒。在外诊 所予输注头孢曲松钠及清 开灵、口服布洛芬等治疗3 天.汗出热退,但过后又发 热。刻诊:体温39.4℃,背微 恶寒,口渴明显,心烦,神倦 纳差。皮肤灼热.近1周来未 解大便.无便意.舌质红苔 黄,脉洪大无力。 诊断为里热炽盛.气津两伤。 方用白 虎加人参汤:知母18克.石 膏50克,炙甘草6克。粳米 9克.红参10克。水煎服,2 剂.每日1剂. 二诊:...
-
血虚发热经验方益气养血清热汤原方
徐某,女,38岁,2013年12月7日初诊。 患者主诉因发热三个月来诊,主诉呈阶段性发热,尤其是月经前后发作明显,体温多在37.2℃~37.5℃左右,一般傍晚感觉肢体酸乏,四末发凉,午夜体温则升高,患者素有子宫肌瘤和贫血病史,月经量多,持续时间长,末次月经12月6日结束。刻诊见患者面色无华,唇淡口干,四肢不温,自述头晕头昏、动辄心慌气短、食欲不振、渴不欲饮、盗汗、睡眠不宁、耳鸣健忘,查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依据舌脉症候辨证,当属于崩漏失血,导致阴血亏虚,阳无所依,而浮散于外而发热。治宜益...
-
内伤发热 方拟四逆散加味治之
患者席某,女,34岁,2014年10月11日初诊。 发热3个月,西医经相关检查未能做出明确诊断,经对症治疗也未见疗效。现发热37.6℃~38.3℃,午后疲困无力,大便干结排出不畅,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短弦滑。患者有情志抑郁不畅史。 辨证:内伤发热(木郁土滞)。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方拟四逆散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15克,白芍20克,枳实15克,炙甘草6克,葛根20克,竹茹15克。服药5剂后,体温恢复正常,伴随症状消失,舌脉正常。1个多月来,随访患者未见再发热。 按 四逆散方出自《伤寒论》...
-
杜光明 银台芍六君子汤治疗气虚发热案赏析
杜光明主任医师从医50余年,素有军中名医美誉,曾任成都军区首任中医学会会长、高职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为昆明圣爱中医馆名医工作室特聘专家。 笔者有幸侍诊于侧,所见重症、顽症无数。近日,杜光明医师治一脾虚泄泻、气虚发热患者,临床表现:腹泻则发热,泻止则热退,如此反复月余,多次住院,西医数十项检查均无异常,诊断未明,束手无策,实属罕见。杜光明医师举重若轻,从脏腑辨证入手,抓住脾气虚弱这一核心问题,泰然处以银台芍六君子汤而取效。兹实录此案,以飨同道,并对银台芍六君子汤治疗气虚发热之机理试作浅析。...
-
王琦应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伏邪发热经验
名医简介 王琦( 1943—) ,男,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体质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从医50 余年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遣方用药崇尚精简,创立了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学科,提出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 葛根芩连...
-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汗证 瘾疹 心悸 发热
汪受传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儿科治验举隅 汪受传 ( 1946—) 男,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 究生导师,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 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 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研究所所长,兼任世界中医 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 分会名誉会长。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 50 载,医术精妙,尤善治小儿肺系疾病,见解独到。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 病脉证并治第六》 ,原文载 : &ldqu...
-
伏邪发热的认识 葛根黄芩黄连汤功效与主治
国医大师王琦教授熟谙经典,学验俱丰,临床运用经方治疗疾病时,强调要审机用方,做到圆机活法,异病同治。所谓圆机活法,就是运用经方时,如果病机相同,则可举一反三,扩大经方的使用范围,打破原来某一方应用的格局。本文通过王老师运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为主方治疗伏邪发热的经验,以体现本方的治法和所针对的病机,并阐明经方之理,介绍如下。 1 葛根黄芩黄连汤功效与主治 葛根黄芩黄连汤见于《伤寒论》第34 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rdquo...
-
三仁汤的临床应用 治反复发热
朱某,男,15岁,2013年6月30日初诊。 患者反复发热20天。病史:20天前受凉后发热,体温38.7℃,当日社区医院予退热、消炎药体温曾降至正常,次日下午再次发热,体温不超38.0℃,口服藿香正气滴丸、柴胡口服液、阿莫西林胶囊,效果不显。20天来时有发热,最高37.6℃,多在下午。刻诊:乏力身困,体温37.3℃,鼻塞流黄涕,口黏腻,纳差,大便溏,无明显恶寒汗出,舌尖红、苔黄稍腻,脉滑数。门诊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正常。 辨证治则方药:湿温困阻,治拟化湿清热,三仁汤加减。杏仁1...
-
补中益气汤,病案治内伤发热,习惯性流产,腹泻脱肛
补中益气汤 病案一:内伤发热 平某,男,37岁。素体虚弱,肝胃不和。十月中旬某日,突然发生吐血,咳嗽。伴见午后发热,饮食衰减,周身倦怠无力,二便尚调,其脉虚数,舌质淡,苔薄白。初用“加味救肺汤”,服二剂后咯血虽止,转增腹痛,泄泻,烦悸,脘闷,不欲食,午后发热达39℃,脉仍虚数。辨为虚劳腹痛,用小建中汤建中气,缓里急,服药后腹痛果愈。但仍发热不退,周身无力,头晕少气,不思饮食,腹泻不止,脉象同前。此“阴火上乘土位”,清浊失调之变,乃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另加生...
-
补中益气汤 病案治内伤发热,流产,腹泻脱肛
补中益气汤 病案一:内伤发热 平某,男,37岁。素体虚弱,肝胃不和。十月中旬某日,突然发生吐血,咳嗽。伴见午后发热,饮食衰减,周身倦怠无力,二便尚调,其脉虚数,舌质淡,苔薄白。初用“加味救肺汤”,服二剂后咯血虽止,转增腹痛,泄泻,烦悸,脘闷,不欲食,午后发热达39℃,脉仍虚数。辨为虚劳腹痛,用小建中汤建中气,缓里急,服药后腹痛果愈。但仍发热不退,周身无力,头晕少气,不思饮食,腹泻不止,脉象同前。此“阴火上乘土位”,清浊失调之变,乃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另加...
-
血虚发热案方用归脾汤加减
全国名中医孙伟正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中医理论渊博,临床经验丰富,临床过程中辨证治疗内伤发热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内伤发热验案3则介绍如下。 内伤发热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以低热为主,有时高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内伤发热的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辨证候之虚实,但内伤发热属虚者居多,临证时可针对病情补益气血阴阳,以促进脏腑功能及阴阳平衡的恢复,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以致耗气伤阴或伤败脾胃。...
-
冲和汤治术后发热 附子汤治畏风怕冷
冲和汤治术后发热验案一则 李某某,男,85岁。患者2022年1月28日在家摔倒,致左髋部疼痛、活动受限,被诊断为左股骨近端骨折。既往有脑梗死后遗症6年余。2月6日行左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加钢丝捆扎术。术后最高体温达38℃左右,2月21日请外院西医会诊,建议给予头孢噻肟钠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点滴,联合吸入氨溴索、硫酸庆大霉素及硫酸特布他林注射液,治疗后体温下降至37℃左右,2月28日下午邀请笔者会诊。刻诊:发热时发时止,发时伴躁动、多言,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淡,苔白,脉弦细。形体偏瘦,伤口愈合良好,双肺...
-
产后发热(秘方数:5)
产后24小时至10天内,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有一次体温达到或超过38℃者,称产后发热。引起产后病理性发热的最多见原因是产四感染即生殖道感染,泌尿道、乳腺以及呼吸道感染也易引起产褥期发热。产褥感染有会阴裂伤或会阴切开伤口感染、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盆腔结缔组织炎、输卵管炎、盆腔腹膜炎及栓塞性静脉炎,全身可出现不同程度发热,甚至寒颤、头痛、神态不安等中毒症状。会阴或阴道感染者出现局部组织器官红肿热病、白细胞浸润以及脓性分泌物等;炎症在子宫时还可出现内膜坏死现象,恶露多、混浊而有臭味,子宫有压痛或恶露不多;子宫...
-
婴幼儿发热(秘方数:10)
婴幼儿发热: 婴幼儿发热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常见的一种症状。婴儿时期,其大脑皮层发育尚不完全,对刺激的感受、分析和控制能力较弱,对微弱的刺激即可出现调节失常和体温增高现象,所以婴幼儿时期热度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如温度稍有增高也不一定有病理意义,只有温度超过其基础体温1℃时才考虑其为病态。小儿在活动或进食后可使体温升高,平时幼儿高子成年人,肛温高于口温0.5℃左右。小儿体温无绝对统一标准,一般以肛温36.2~38℃、口温36~37.4℃为正常体温。发热的原因很多,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