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第65页
-
荆防败毒散加减治发热
乔某,男,21岁。2012年2月21日初诊。自诉发热4天,经口服感冒、消炎药,肌注安痛定、柴胡注射液后,体温仍达39.2℃,现症见:精神不振,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口和不渴,大便畅,小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浮紧。查:咽微红。处方:羌活9克,独活9克,柴胡9克,前胡9克,枳壳6克,桔梗6克,茯苓12克,川芎6克,薄荷(后下)6克,银花12克,板蓝根9克,甘草3克,生姜3片。2剂,水煎服。 22日来电告知,昨夜热退,今晨又起,嘱继服余药。3日后来电,诸症悉除,未再反复。 按:荆...
-
治外感急性发热 柴银石膏退热汤
组成柴胡15克,黄芩15克,羌活10克,大青叶20克,葛根30克,银花20克,连翘15克,知母15克,生石膏30克,青蒿20克,芦根15克。 功能解表清里,解毒退热。 主治外感急性发热,包括伤寒三阳经证和温病卫、气分证发热,如呼吸道、胆道及泌尿道等急性感染引起的发热。 用法生石膏用文火先煎40分钟,再纳余药煎20分钟,水煎2次,共取药液400毫升,分2次服用,每日1剂,热退即止。 方解外感急性发热,病位多在三阳经或卫分、气分及相关脏腑。急性发热是邪毒内侵,肌体与邪毒相互作用,正气抗邪,正邪相争的...
-
发热恶寒头痛身痛 加味败毒汤
李玉贤,男,1948年生,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名中医、昌吉州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长期临床一线工作中,理论联系临床实践,逐步形成独特的辨证思路及诊疗方法,在中医内科、妇科、儿科以及外科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编辑出版专著《草山堂医验录》1部,获国家专利1项。 组成:羌活9克,独活9克,柴胡12克,前胡9克,川芎9克,枳壳9克,桔梗9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薄荷3克,蝉衣15克,甘草9克。 功能:...
-
精神疲倦神情淡漠间断发热 小柴胡汤加减
【基本资料】 谢某某,女性,29岁,已婚。 01 【发病过程】 患者素体康健,就诊前三周前曾冒雨涉水,当时适值月经后期,经水骤断。当日晚上出现畏寒发热,体温38℃,浑身疼痛,白天清醒,夜晚谵语,昏不识人。于第二日被当地诊所诊为感冒,予对症治疗(具体不详)后体温可降至正常。但自此以后常于午后出现畏寒低热,体温38.5℃左右,且入夜尤甚。并伴头重身倦,痰多,纳差,神倦,夜晚谵语恐惊。曾在多家医院以经期感染性精神障碍予以抗感染及抗精神障碍治疗,无明显效果。 02 【首诊证候】...
-
消食化滞治食积发热
赵某,女,72岁。患者自述,近一周以 来发热.每天下午约三时左右即感觉全 身酸痛.烦躁不适,皮肤发热,测体温在 37.2℃~37.6~C之间。曾在当地诊所就诊, 医生按一般感冒输液治疗3天.发热仍 然持续.转而延余诊治。诊见患者体型消 瘦,腹部胀大,食欲不振、厌食,大便5天 来一直未解.触之皮肤温度略高。舌质 红.苔黄欠润,脉弦滑稍数。辨证属年老 体衰.脾虚失运.纳食不化而郁结生热。 治宜健脾和胃.消食助运,化滞除热。 方 用:茯苓、炒鸡内金各15克,炒白术、党 参、槟榔、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各12 克.木香、...
-
应用寒疫理论治疗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反复发热验案举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有普遍人群易感性的一类新型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腹泻、流涕、鼻塞等症状[1]。笔者在参加抗击COVID-19的工作中,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认为该疾病可归属中医“寒疫”范畴,应用经方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根据COVID-19临床表现及“民皆病”的传染性,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疫...
-
治外感发热100例“柴芩石膏汤”
外感是指人感受六淫、疫疠之气等外邪。病邪或先侵犯人体皮毛肌肤,或从口鼻吸入,均自外而入,初期多有寒热或上呼吸道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就会出现外感发热。对于此类发热虽不算什么大病,但其发热会导致一系列不适,诸如头痛、乏力、呕吐、口渴等,如处理不及时会导致如心肌炎、关节炎、肾炎一类变证。因此,应及早治疗。自2002年来,我们以经方小柴胡汤为基础,自拟“柴芩石膏汤”,具有退热解毒、外透内清之功,用治外感发热100例,退热效果良好。 组成:柴胡15克,黄芩10克,石膏30克(先煎),连翘15...
-
退热方治小儿高烧 小儿发热
1.鸡血10滴,生石膏5克,共捣如泥敷于脐部,约1小时可退热。 2.黄连、虎杖各30克,用白酒或75%酒精500毫升浸泡1周,滤取药液,瓶贮封口。用时,取药棉团1个,用药液浸泡,以不流液为度,敷于脐上,约半小时可退热。 3.小儿高烧时,易发生抽筋,称为惊风。立即挖掘活蚯蚓5条,洗净泥土,捣烂如泥,加入适量蜂蜜(无蜂蜜可用白糖代替),摊于纱布上,盖住囟门,约1~3分钟惊止,约半小时退热。热退后则不再抽筋。 4.小儿流感、腮腺炎发热及小儿夏季热,可用生绿豆50克,研细,加鸡蛋清1 个,调成稠糊状,做成4个药饼,先...
-
受凉出现发热畏寒出汗 补肺健脾益气固表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汗为心液,属五液之一。正常出汗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生理性的汗液排泄可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凡异常出汗者皆属于中医的“汗证”。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症。中医古籍对汗证描述很多,如根据出汗的特征不同可分自汗、盗汗、战汗、脱汗、黄汗等,根据出汗部位分为头汗、五心汗、腋汗、手足汗、阴汗、偏沮等;根据出汗的特征不同可分自汗、盗汗、头汗、手足心汗、黄汗等。营卫不和、阳明热盛、阳明热结、湿热互结、肾阳虚弱、水气互结、肝阴亏虚、少阳开阖不利、...
-
婴幼儿长期发热称为夏季热 推荐几款食疗调养粥
在炎夏酷暑 季节,婴幼儿常 会患一种长期发 热的疾病,称为 夏季热,‘又叫暑 热症,多见于6 个月到3岁的婴 幼儿。由于婴幼 儿神经系统发育 不完善,体温调 节功能差,加之 发汗机能不健全,以致排汗不 畅,散热慢,难 以适应夏季的酷 热环境,造成发 热持久不退。 这里推荐几 款食疗调养粥: 荷叶冬瓜 粥:取新鲜的荷 叶2张,洗净后 煎汤500毫升左 右,滤后取汁备 用。冬瓜250 克,去皮,’切成 小块状,加入荷 叶汁及粳米30 克,煮成稀粥, 加白糖适量,早晚服用。冬瓜可清 热生津、利...
-
发热发烧的中医药疗法详解
【病因与症状】 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一般认为,正常健康人的体温保持在 36.2℃~37.2qC,当口温超过37.3℃、肛温超过37.6℃、腋温超过37.2℃ ,说明已有发热。根据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以下几种:低热是指体温在 37.4℃~38cc,中等热度是指体温在38.1 o(=~39℃之间,高热是指体温超过 39.1 clC;根据致热原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1.感染性发热可以急性起病,也可以缓缓起病形成慢性感染。主要见于局部或全身性的各种病原体感染,如细菌、病毒、肺炎...
-
发热恶寒头痛 周身酸痛 典型病案介绍
笔者于2014年1~2月期间,根据2014年甲午年农历运气特点,以少阳经和阳明经主方柴胡白虎汤为主,治愈10余例季节性流感高热患者,现将典型病案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病案 王某,男,56岁,2014年1月30日初诊。 患者主诉发热8天。患者因劳累受凉致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痛,查血常规示:白细胞9.13×109/L,N72%,胸片示肺纹理增粗。经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治疗3天,仍然发热,故来诊。刻下患者发热,体温40.1℃,以午后为甚,不恶寒,无身痛,咳嗽不显,口干欲饮,口苦,恶心,大便5天未...
-
成肇仁教授治疗发热验案两则
湖北中医药大学成肇仁教授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近50年,临证善用经方。笔者有幸随其侍诊3年,获益良多,现整理其治疗发热验案两则与同道分享交流。 案 一 笔者朋友邓某之母,女,50岁,于 2016年2月3日初诊。 主诉:午后低热1周。现病史:半月前因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清涕,数天后出现头痛伴咽喉不适,未予处理,后咽喉不适消失,余症未减,遂于当地诊所静脉输液3天,效果不显,自行要求停针剂。刻下症见:午后低热,体温波动在37℃~38℃之间,伴鼻塞,有稠涕,咳嗽,咳吐少量白色稠痰,咳甚则觉胸闷...
-
感冒发热热势不退 毛德西临床青白退热饮
青白退热饮是毛德西教授在临床中摸索的一张方子,由青蒿鳖甲汤、白虎汤、小柴胡汤3个方剂加减而成,主要用于发热持续不退,外感内伤发热均可用之。 组成:青蒿30克,白薇30克,银柴胡15克,北柴胡15克,黄芩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连翘30克,苏叶5~10克(后下),薄荷5~10克(后下),生甘草10克。 加减运用:无汗出者,加荆芥15克,防风10克;夜热甚者,加生鳖甲30克(先煎);头痛者,加葛根15克,川芎6克;苔腻口淡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小便短赤者,加白茅根30克,冬瓜皮30克;便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