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第64页
- 
	
	中医治疗产后发热特约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广西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张达旭 编辑同志: 我妻子生小孩后不久就出现发烧.体温38%:以上,服西药效果不好,请问如何用中药治疗? 湖南怀化周伟 周伟读者: 妇女产褥期间,出现发热(38cC以上)持续不退,称为产后发热。中医一般分为以下五型辨证施治。 一、感受邪毒型:患者产后高热寒战,发热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色暗如败酱、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处方: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鱼腥草、益母草、蒲... 
- 
	
	产后血虚阴虚发热 滋阴降火方吴某,女,24岁。产后四肢发热麻木1月余。患者产后出血多,恶露50余天才完。从产后20余日开始肘膝关节以下就感发热麻木,早轻夜重,活动加重;发热著时温水洗则轻,不敢用凉水,伴全身无力,纳差,睡眠差梦多;苔白,脉浮细弦。 治则:产后血虚阴虚发热;治当养血活血,滋阴降火。 处方:当归15克,生地30克,炒白芍15克,鸡血藤15克,白薇10克,丹皮12克,知母12克,合欢皮15克,乌药12克,珍珠母30克,牡蛎30克(后二味另包先煎)。3剂,日1剂。 方解:产后血虚濡养不足,则肘膝以下经络... 
- 
	
	月经期间夜间发热 治以少腹逐瘀汤加减刘某,女,27岁,2001年3月求诊。 诉:近半年来,每于月经期间夜间发热,测体温常在38℃左右,晨起体温即恢复正常。曾服中西药治疗罔效。家父详问病情,云其结婚5年,尚未生育。月经后期,量少,色黑,有块。经前或经期少腹疼痛,历5~6日,经净痛减,夜间发热也退。观舌质紫黯,间有瘀斑,脉弦涩,按之有力。 此实属血瘀少腹,治当活血化瘀,“血活则热自除也”。治以少腹逐瘀汤加减。 组方:桃仁10克,延胡索9克,没药5克,肉桂3克,炒干姜6克,当归18克,川芎6克,小茴香... 
- 
	
	经行感冒 经行发热 病案举例【病案举例】 例1:经行感冒 黄某,女,35岁,工人。 1年来经行周期基 本正常,色量一般,但每 逢经行之时则感冒。现 经行第一天,头晕,鼻 塞,泛恶欲呕,肢体腰脊 酸痛,苔薄白,舌质淡 嫩,脉沉不浮。证属经 行正虚,荣弱卫强,牍 理不密,邪得乘虚而 入,仿桂枝汤治之。归 身12克,川芎、桂枝、 白芍、生姜、炙甘草、大 枣各10克。连服3剂。 嘱以后经前服3剂,坚 持半年,病不再发。 例2:经行发热 李某,女,24岁,已 婚,司机。 经行第三天,量 多,色暗红,乍寒乍 热,口渴,胸胁苦满, 入夜加剧,脉... 
- 
	
	白虎汤与血府逐瘀汤合方治经行发热赵某,女,29岁。2009年3月7日初诊。主诉经行发热5年,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以及肝功能等,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变化,服用中西药未能达到有效控制,近因经行发热(38℃以上)前来诊治。刻诊:经行身热,经血夹块,小腹少腹疼痛,心胸烦热,夜间为甚,失眠多梦,口干咽燥,舌质暗红夹瘀紫,苔薄黄,脉细涩。辨为瘀热内结证,治当清泻郁热,活血化瘀。给予白虎汤与血府逐瘀汤合方:石膏48克,知母18克,粳米15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10克,川芎5克,赤芍6克,牛膝10克,桔梗5克,柴胡3克,枳壳6克,炙甘草6克... 
- 
	
	小柴胡汤合竹叶汤治产后发热有良效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其方由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组成。主治邪入少阳半表半里之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黄疸、疟疾等内伤杂病有以上少阳证者亦可参用。该方还可治疗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竹叶汤出自《金匮要略》,由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一两、桔梗一两、桂枝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五枚、炮附子一枚组成。主治产后中风兼阳虚,症见产后中风,发热面赤,喘而头痛。 我于... 
- 
	
	吴熙谈人工流产术后发热的治疗人流手术相对来说安全可靠,但也有个别患者因术后感染等原因导致发热。对此,西医一般采用抗生素治疗,其疗效并不十分满意。福建省福州吴熙妇科中医院主任医师吴熙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人工流产术后发热,疗效满意。 人工流产术后发热的病因病机较复杂,从临床实践体会可归纳为:人流手术后气血损伤,导致机体阴液亏虚,阳气相对偏盛,从而引起发热;人流手术后胎物残留于体内,气血郁遏不通,因而引起发热;人流手术后,元气受损,邪毒乘虚而入,引起感染则发热;人流手术后,失血过多,造成血分虚损,而血本属阴,阴血亏虚导致阳浮而发热;人流手... 
- 
	
	中医产后自汗案 产后发热案 产后乳汁自出案全国名中医、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奇文认为产后元气受损,百脉空虚,冲任不固,易感外邪。产后病的病机以虚为主,虚实夹杂。治疗应辨证论治,认真观察,仔细揣摩。遣药须遵法度,无论药味多少,还是剂量轻重,都应中病即止。现介绍张奇文辨治产后病验案三则如下。 产后自汗案 孙某,女,43岁。初诊日期:2016年4月19日。诉产后3个月,汗出多7天。患者自述受风后,汗出多,不能自止,时有恶风身冷,身着棉衣,重时寒气透骨,面色白,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大而弱。 诊断:(气虚型)产后自汗。... 
- 
	
	益气生血法治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热张某,女,46岁,2021年12月14日初诊。主诉: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术后持续发热3天。患者2021年12月17日行子宫全切术,术前中度贫血,术中出血500ml,予输注相同血型红细胞悬液2u(400ml),术后予第二代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出现体温升高,术后第1天体温最高为38.9℃,更换第三代抗生素后第2天体温仍高,最高为39℃。患者精神状态可,发热,无畏寒,无头晕头疼,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胀,肛门未排气,尿管通畅,已更换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奥硝唑抗感染。舌淡红,苔薄,脉细。既往史:平素喜吃素食,贫血状... 
- 
	
	王立忠教授治疗内伤发热的典型病案河南省中医院王立忠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40余年,对于各种发热的治疗效如桴鼓。笔者有幸从师,现将其治疗内伤发热的典型病案采撷一二,与同道分享。 痰火郁肺发热 患者桑某,女,49岁,2013年11月6日初诊。 主诉:低热3月余。 现病史:患者3月前行乳腺癌术后放化疗,后开始出现低热伴咳嗽、咳少量白黏痰,咽部不爽,每日于晚饭后发冷,体温升高约37.2℃,于某综合医院住院治疗半月余,行各项检查并排查结核... 
- 
	
	慢性肾病伴发发热 中医辨证方药慢性肾病,尤其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患者,如果伴发发热,治疗较为棘手,而根据中医辨证理念,同病异治,处以不同的方药,均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案1朱某,男,20岁。主因“间断双下肢浮肿10天,加重伴发热4天”于2010年7月13日入院。患者入院后查尿蛋白(3+),血浆白蛋白13.9g/L,肌酐88.3mmol/L,尿酸414.3umol/L,谷丙转氨酶175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84U/L,乳酸脱氢酶265U/L,尿素氮8.6mmol/L,血钙1.65mmol/L,诊断为:&l... 
- 
	
	肾周炎发热方药 五苓散小柴胡汤任某,男,30岁。2019年8月3日来诊。诉发热20天。患者于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5℃之间,在他院确诊为“泌尿系感染”,经治后效果不佳,遂转诊至北京佑安医院,2019年8月2日查:类风湿因子、抗链O、布氏杆菌测定、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尿培养及细菌、真菌、抗酸杆菌涂片均正常。予以抗感染治疗,补钾对症处理,但体温不降。随于次日就诊我处寻求中医治疗。 刻下: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5℃,午后为重,纳差,时有呕恶感,口... 
- 
	
	内伤发热中医方药治法医案 气虚发热案 牛某,女,45岁。2014年5月15日初诊:间断性发热、乏力、头晕1年余,加重5天。症见:语声低微,面色潮红,乏力,头晕,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形体消瘦,纳差,寐差,易感冒,大便秘结,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诊断:(气虚发热型)内伤发热。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药:黄芪50g,党参15g,白术15g,甘草15g,陈皮15g,当归15g,茯苓15g,砂仁(后下)15g,酸枣仁15g,夜交藤15g,柴胡10g,升麻10g,防... 
- 
	
	厥阴病 骨科外伤术后发热 方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减感染是骨科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因此骨科术后发热应先鉴别是否为感染引起。而对于非感染性发热的治疗,西医以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等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则讲究辨证施治,其优势在于能针对患者不同发热情况及其他兼症进行个性化治疗。本案在排除感染导致发热的前提下,从“厥阴为阖”理论着手,采用温少阴、阖厥阴的思路治疗,获得显效。现整理总结如下。 冯某,男,47岁,2022年5月21日入院。患者当日上午于工地2米高的高架工作时跌落,左侧肢体着地,致左侧胸部、腰部、左髋部疼痛,被送至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急...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临床可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便血等;可伴肺、肾、肝、心、脑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而死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专家委员会专家与来自河南信阳市商城、山东蓬莱、广东省等地的中医药一线专家,对近年来蜱虫传播疾病病例的中医证候特点、核心病机进行了研讨,总结了既往的相关救治经验,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瘟疫”范畴,初起邪犯肺卫,卫气同病,毒邪壅盛,毒损脉络,重症可表现... 
- 
	
	中医药治疗发热肠鸣腹泻某患者,发热肠鸣腹泻3天,1982年7月1日初诊。 患者腹痛局限在脐周,相继大便次数增多;呈暗红色血水样便,一日十余次,腹疼发热不能进食,食则即吐,体温39.8℃。在某医院补液加抗感染等,用药治疗两天未有明显好转,发烧腹疼如故,患者要求中医药治疗。 刻诊:精神不振,痛苦面容。皮肤灼热,腹软肝脾未触及,脐周疼痛,压疼明显,无包块,小便量少,大便呈酱水色稀便。体温38.5℃,脉沉数,舌质红,苔薄微黄而燥。 此乃暑热内郁,郁久气滞则血瘀,瘀阻胃肠致胃肠脉络损伤而血溢于胃肠。治宜清热活瘀解毒... 
- 
	
	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 治痢疾下血发热刘某,女,67岁,会诊病例。 1989年9月15日初诊。主管医生介绍病情:患者7日前入院,发热腹痛,泄泻每日达10余次,大便中夹有脓血,有明显里急后重,入院诊断为痢疾。从入院第三日开始,患者大便下鲜血明显增多,日下达10余次以上,发热持续不退,腹痛里急后重感。诊断为中毒性痢疾。由于大便所下鲜血甚多,且发热较甚,热势持续在39℃以上,故转请中医治疗。 刻诊:患者一身发热,胸腹部热炽如火,口干多饮,心神烦乱,躁扰不安,形体消瘦,面色淡白无华。询大便所下纯是鲜血,并有紫红色血片,日下十余次。大腹部... 
- 
	
	感冒发热后咳嗽4周 玄参利咽汤证余某,女,47岁,2014年4月14日初诊。 主诉:咳嗽4周。4周前感冒发热、咳嗽,医予抗生素后热退,但遗留咳嗽至今。咳嗽声音紧闷,咽痒咽干,自觉喉间有痰但难以咯出,并觉胸闷不舒,伴轻微鼻塞、怕冷、疲乏。因咳嗽日久,声音较沙哑。夜寐尚可,胃纳、大便正常。舌红,苔薄,脉细。 辨其证:玄参利咽汤证、玄参润痰汤证兼有,以后者为主。 处方:玄参2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南沙参10克,北沙参10克,桔梗10克,当归10克,丝瓜络10克,桔络6克,蝉蜕6克。7剂,水煎服,日1剂。... 
- 
	
	外感发热不退中医方处方:柴胡18克,黄芩、水牛角粉(先煎)、丹皮、法半夏各10克,生姜、甘草各8克,红枣4枚,党参、桔梗各12克,生地、白芍、葛根各15克。 用法:用清水4碗煎余1碗半,分2次服,隔4—6小时服一次。当天服药,次晨多可退热。小儿按成人体重比例酌减用量。 功效主治:解肌退热,凉血平肝。主治外感发热不退,中医辨证属热入营血型。症见外感发热数天不退,入夜热甚,或稍高热即易抽搐的小儿,可伴咽痛、流涕,少咳嗽,身疼,舌红,脉弦数。 专家点评:此方是小柴胡汤合犀角地黄汤化裁而来。方用小柴胡汤加桔梗、葛根解肌退热,对少... 
- 
	
	中药擦浴治疗外感发热中医将发热分为内伤发热和外感发热。外感发热多由感冒、流行性感冒引起,临床上退热方法虽有很多种,但用中药擦浴不仅降温快,还能消除高热带来的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痛等,比酒精擦浴效果更好,用中药擦浴治疗外感发热首先要对症治疗,对于不同类型的发热要使用不同的药物。 一、外感风寒:主要症状是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声重,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咳嗽痰多,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可用荆芥、羌活、防风各10~20克,加水100~200毫升,煎20分钟。 二、外感风热:主要症状为发热恶风或微恶寒,头痛,鼻塞流脓涕,... 
- 
	
	柴胡桂枝汤治疗“发热微恶寒”谢某,女,17岁,学生,于1995年6月就诊。患者于3天前不慎着雨,出现恶寒发热,腰背困疼,鼻塞声重,当时体温37.8℃,自服复方阿司匹林(APC)与感冒通片,略有好转,但寒热仍未去。刻诊:苦闷病容,身困肢疼,时值夏月,却着夹层衣服,口苦不欲咽,咽干不欲饮,体温37.8℃,舌苔薄白而润,脉象浮弦。此系太阳少阳合并证,治以和解太少二经之邪,方取柴胡桂枝汤加味。 方药:柴胡15g,桂枝6g,炒白芍6g,黄芩6g,太子参6g,清半夏6g,生姜6g,大枣10枚,炙甘草5g;另加藿香10g,香薷10g(此二味后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