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第62页
-
中药五倍子能缓解龋齿 风热胃火等导致的牙痛
江苏顾女士提供:我有的时候会牙疼,但是到口腔科又查不出什么毛病,看网上有偏方说取五倍子果实,用水煎两个含漱,几分钟就能止痛。还有网友说味精可止牙痛,具体方法是:用筷子蘸上一点味精,放到疼痛的牙齿上,据说疼痛会很快消失。想请专家点评一下这两个偏方是否有科学依据。 专家点评:中药五倍子能缓解牙痛,特别是能缓解龋齿、风热、胃火等导致的牙痛。具体方法是:取五倍子10~30克,加水250~500毫升,水煎含漱,每次10~15分钟,或研粉频擦牙痛处,或研粉贴敷腮颊红肿处,皆有即刻止痛作用。口含五倍子煎液,对实火...
-
治腮腺炎内服外用中药方
内服药 金银花30克,连翘20克,板蓝根18克,荆芥10克,桔梗15克,牛蒡子12克,生地12克,贯众12克,玄参12克,龙胆草10克,夏枯草10克,蒲公英12克。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完,连用3~5天。 外用药 大黄20克,胆南星、雄黄各10克,川芎15克,蜈蚣3克,青黛、冰片各5克,共研细末入于加热融化后的凡士林200克,搅拌均匀,调成软膏备用。每次使用前将软膏加热融化,取适量均匀地涂于消毒纱布上,厚约2毫米,范围稍超过肿胀面积,然后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张可堂)...
-
牙龈出血中药可止
以下四味中药可 缓解牙 龈出血: 薄 荷。发散 风热,透 疹解毒,可用于起病初期,有抗炎、镇痛、止痒的作用。 淡竹叶。清凉解热,可用于心火炽盛所致的牙龈出血。 两面针。活血散淤,行气止痛,可用于反复牙龈出血、疼痛明显,有镇痛、抗炎、抗菌及局部麻醉的作用。 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可用于牙龈出血流脓等急性炎症期,能抑菌、抗炎、解毒。 中药含漱液的制作方法如下:根据牙龈不同情况,选择以上一味中药,取15克药材,用100毫升水煮,至水沸5分钟,放凉即可使用。 方法:清洁口腔后,口含约20毫升中药含漱液,低头...
-
口腔清新 中药含漱是缓解牙龈出血
不少人经常因为上火或熬夜后第二天起床发现牙龈出血或口腔有异味,中药含漱是缓解牙龈出血和保持口腔清新的有效方法。 薄荷发散风热、透疹解毒。可用于起病初期、牙龈肿痛,有抗炎、镇痛、止痒作用。 淡竹叶清凉解热。可用于心火炽盛,有清热、抑菌作用。 双面针活血散瘀,行气止痛。可用于反复牙龈出血、色泽瘀深、疼痛明显,有镇痛、抗炎、抗菌及局部麻醉的作用。 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痛肿。可用于牙龈出血流脓等急性炎症期,有抗菌、抗炎、解毒等作用。 制作方法:根据牙龈不同情况选择以上一种中药,用15克药材,100 毫升水,煮沸5...
-
中药含漱 可治口臭
中医认为,口臭的发生除与口腔卫生有关外,脏腑积热是口臭多发的重要原因。这些人在有口臭的同时,常会伴有口渴、口干、牙龈红肿、便秘等症状。要缓解口臭,除了口服清热泻火的药外,也可用药物汤剂漱口。 下面介绍含漱缓解口臭的两个药方 方一:藿香、佩兰、金银花、甘草各10 克。 方二:芦根、甘草各10克。 方里的藿香、佩兰芳香化浊;金银花性寒味甘,气味芳香而药体轻扬,能清热解毒;甘草口味甘甜,能清热解毒、调和药性;芦根味甘性寒,能清热生津。 上两方中药物各取等分剂量,用200- 300毫升开水冲泡,盖上盖子,静置1...
-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守中药方加减
患者某, 男, 57岁, 杭州人。 2015年10月29日初 诊。 患者因行走不稳、 健忘1月余就诊。 10月3日浙江 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头颅MRA检查提示: 双侧 大脑前动脉走行迂曲, 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症 见: 行走不稳, 其妻搀扶, 健忘, 反应怠慢。 两尺虚 浮, 舌苔薄质红。 西医诊断: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中医 诊断: 瘖痱病; 此属肾之阴阳俱虚, 髓海失养, 拟地 黄饮子法。 处方: 熟地黄20g, 山茱萸12g, 麦冬12g, 五 味子5g, 上等铁皮石斛10g, 肉桂3g, 制附子6...
-
中药方治老人餐后低血压疗效好
餐后低血压在中老年人中较 易发生,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 量,并具有潜在危险。临床用补中 益气汤加味治疗本病58例,疗效 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共治疗58例患者, 男32例,女26例;年龄最大者67 岁,最小者32岁,50岁以上者51 倒;病程最长者5年,最短者l周。 临床表现:餐后出现头昏、头 痛、疲乏、气短、恶心及视物模糊等 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晕厥、晕倒,甚 至诱发心绞痛。餐后两小时收缩压 下降≥20.25毫米汞柱,舒张压下 降≥15毫米汞柱。所有病例均不 同程度具有上述...
-
刺络放血配合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
中风病属于危重急症, 历来有风、 火、 痰、 瘀、 毒、 气、 虚等多种因素, 最终形成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逆乱 上扰脑窍脉络发为中风的根本病机 [1 -2 ] 。所以, 针对 多元化的病因病机, 中风病的综合治疗应运而生, 并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3 ] 。同时, 中风病急性期又是治 疗整个中风病治疗的关键, 这个时期的积极救治对从 根本上降低中风病的致残率、 病死率有决定意义 [4 ] 。 本研究以刺络放血与中药汤剂口服的结合为治疗方 案, 以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 进行临床疗 效及相关指标的研究...
-
顽固性心悸针刺治疗取印堂透心区 中药验方
顽固性心悸 女,30岁,2015年10月31日初诊。心慌10年余,加重1年。 病史:患者自诉其高一时出现心慌,大学期间因考研压力大,心慌症状加重并伴体质量下降,心率每分钟130~140次,伴有头晕、情绪低落、喜悲喜哭,2012年怀孕期间症状减轻,产后7个月加重,近10年来四处求医,效不佳。 现症见:心慌,精神紧张、着急时加重,发作时心前区、后背部疼痛,平素胆小、害怕、喜悲欲哭不能自制,手脚发凉怕冷,右肾区疼痛,易烦躁,嗳气,脐周疼痛;14岁月经初潮,周期28 d,经期5~7 d,末次月经...
-
中医中药治疗围绝经期高血压
围绝经期指妇女出现绝经临、 床特征至最后1次月经后1年的 时间段。在此期间,妇女卵巢功能 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而下丘脑 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增加。导致 患者内分泌功能紊乱和植物神经 功能失调,出现激动易怒、抑郁多 烦、血压易波动等不适表现。因此, 有部分围绝经期妇女可能出现血 压升高、波动等心血管疾病。中医中药治疗围绝经期高血压,效果 好,现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 选取收治的86例围绝经期合 并高血压患者,患者年龄43~50 岁;病程2~22个月;均确诊为围 绝经期合并高血压;排除合并严重 脏器受损或血管类...
-
高血压病头晕 防治中药方
吴某,女,67岁。2017年3月7日诊。患者面色晦暗,自诉近十天来头顶常晕痛、记忆力减退、睡眠少、体乏、胸闷短气、胃纳减少、怕冷、四肢末端常痹痛、舌尖边有许多瘀点瘀斑、苔薄白、口淡、脉细、血压150/95毫米汞柱。经颅多普勒检查显示脑动脉硬化,血流减慢。心脏彩超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二尖瓣关闭不全。 处方 黄芪30克,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当归15克,丹参12克,田七12克,川芎12克,天麻15克,藁本12克,熟地12克,远志10克,茯神12克,桂枝8克,白芍12克,葛根15克,五味子10克(打...
-
芳香温通中药气雾剂与心血管疾病防治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 李立志 研究表明,芳香温通中药气雾剂在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的速效缓解方面具有与硝酸甘油相类似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有值得进一步扩展应用的临床价值。 芳香药物是指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芳香温通疗法即以芳香辛散、温经通脉之方药治疗“寒邪内闭”所致的一系列证候的最常用治法,也是传统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法则之一。目前国内缓解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多选用硝酸甘油片,而芳香温通中药气雾剂具有起效快、携带使用方便、毒副反应小的特点,是治疗心血管疾病急症...
-
单味和复方降血脂中药有哪些
血液黏稠与血脂高有极大关 系,它可导致血流速度减慢,大量 脂质沉积于血管内壁,容易形成 血栓。进而导致血管供血的组织缺 血与坏死,发生脑栓塞或心肌梗塞 或栓塞性脉管炎等病。 及时降低血脂,包括胆固醇、 甘油三酯,使血液黏稠度下降,使 血管流畅无阻,可预防血管粥样硬 化,改善器官供血状态,减少租防 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意义十分 重大。 常用降血脂的单味中药 1.降胆固醇药:山楂、泽泻、何 首乌、柴胡、川芎、当归、荷叶、党 参、人参、灵芝、刺五加、淮牛膝、生 蒲黄、沙棘、陈皮、法半夏、漏芦、大 豆、薤百等。...
-
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中药外治疗法
中风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 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 病率明显升高,偏瘫患者有所增多。 中风后常见的症状以偏瘫肢体肿胀 及肢体活动能力受限为主。常因血 管硬化、血液运行不畅及神经营养 不良所致。其临床表现为持续手足 肢体肿胀,低垂部位最为明显,轻者 可自行消肿,重者肿胀明显,长时间 不能消肿,导致肢体功能恢复受阻。 采用中药热熨进行治疗,获得了较 理想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共50例,男24例,女26例;年 龄48~53岁;其中脑梗死34例,脑 出血16例。 二、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及护...
-
糖尿病引发冠心病 民间中药方
山东省淄博市孙 传彬先生.现年80岁.自 述患糖尿病20年.现引 发冠心病、左心裹等求医 方。 按患者自述的病情, 笔者建议运用民间中草 药治疗,宜滋阴补肾、养 阴消渴、健脾益气、宁心 通阳为主。 黄芪15克,太子参 15克,山药15克,酸枣 仁10克,丹参12克,白 术10克,枸杞子12克, 茯苓12克,生地10克, 陈皮6克,葛根12克, 赤芍10克,天花粉12 克,麦冬12克,制半夏9 克,五味子10克,黄连3 克,瓜蒌10克,桃仁6 克,薤白10克,益母草 10克,山茱萸10克,丹 皮10克,甘草6克。...
-
中药治中风后遗症典型病例
中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老年人脑部血流减慢,血液粘 稠度增加,脑血栓逐渐形成,阻 塞血管,致使脑部瘀血、水肿压 迫脑神经,大脑中枢功能失常。 中风患者表现为突然语言障碍、 流涎、半身活动不利。临床用中药 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良好疗效,现 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共治78例患者,男性41例, 女性37例;发病年龄50~95岁;病 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半年。多 数患者在做此治疗前应用过青霉 素类抗生素及丹参、参麦等针剂输 液治疗过,病情没有彻底根治。中 医辨证属瘀血阻络型。 二、治疗方法 处方:白术、防风、桃...
-
几种中药材降血脂
(1)泽泻: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的块茎。味甘淡,性寒。具有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防治脂肪肝的功效。常用中成药有泽泻降脂片,每次3片,每日3次,2~3个月为1个疗程。 (2)决明子:为豆科一年生植物钝叶决明或决明的成熟种子。味甘、苦,微寒。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抑制血清胆固醇升高的作用,降血脂效果非常显著。可用50克决明子,加水适量,煎煮后分2次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 (3)何首乌: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何首乌的根块。气微,味苦寒。能促进肠道的蠕动,加快胆固醇的排泄,减少人体对胆...
-
面瘫 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中药方
面瘫总的病因病机是正气不足,阴阳失调,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因此正气不足、脉络空虚是其本,风、寒、痰、湿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肌肉弛缓不收是其标。本方中牵正散能够祛风解痉、化痰活血通络。方中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长于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干葛祛风通络;白芍、川芎、防风疏风通络、活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虫类药物性能走窜,搜风...
-
中药复方治疗心悸用药规律分析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1 ] , 是指病人自觉心中跳 动、 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多呈阵发 性。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均可归属 中医心悸范畴。西医抗心律失常药物常有导致心律 失常的不良反应,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大的优势。 本研究在收集近年来中药复方治疗心悸文献资料的 基础上, 以中药复方处方和药物为切入点, 探讨中医 药治疗心悸遣方用药的规律, 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1 纳入标准 临床研究有明确诊断; 用药处方为汤剂内服, 中 药复方、 药物组成和剂量明确; 中药治...
-
治高脂血症 中药处方加减用法
采用温胆汤加减治疗高脂血症患 者3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 下。 一、I临床资料 36例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 39~78岁;病程3个月~2年;肥胖者 24例,形体适中者12例;明确有心 脑血管疾病者19例,无心脑血管病者 10例,有头胀不适者3例。 二、治疗方法 处方:茯苓15克,陈皮、柴胡、 石菖蒲、泽泻各12克,半夏、枳实各 10克,甘草6克。 加减:肝阳亢盛,面红目赤,胁 肋胀满,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 弦数者,加白菊花15克,钩藤12克; 血瘀,面色晦暗,舌暗有瘀斑,苔白, 脉涩者,加...
-
下肢静脉曲张中药汤剂煎汤放凉以后泡洗
很多养生节目和书籍都会推荐观众(读者)泡脚,这种疗法简单易行,在家就可以轻松操作,睡前泡脚也确实能够解乏,改善睡眠。有老话说:“富人吃补药,穷人泡泡脚。”可见泡脚这样一种便宜方便的养生方式在人群中有多受推崇。对于大部分离开家在外的吃土少年,在冷冰冰的冬天接一盆热热的温水把双脚泡得暖呼呼的再钻进被窝,简直不能更幸福~~ 但是也有一些人群是不适合泡脚的,比如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指病变仅局限于下肢浅静脉者,其病变范围包括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分支,绝大多数病人都发生在...
-
中药祛湿通脉方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临床研究
近年来,下肢慢性缺血类疾病发病率越来越 高; 随着介入治疗水平的提高及介入器材的更新 换代,介入治疗在下肢慢性缺血类疾病临床治疗 应用越来越多,在介入开通了肢体动脉的狭窄及 闭塞的同时,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肢体缺 血再灌注(limb ischemia reperthsion,LIR)损伤,并 可能会有一些远隔器官的功能受损,如心、肺、 肝、肾、肺、脑及胃肠道等器官,严重者甚至出 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本研究观察加用祛湿通脉方治...
-
中医针刺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
患者梁某,男,59岁。2015年10月9日,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两周余”入住我院内科病区。患者于2015年9月22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肢体无力、麻木,伴口角歪斜,无意识障碍。遂至外院就诊,确诊为右侧半卵圆中心急性脑梗死,经治疗后病情趋于平稳,但患者仍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左侧肢体肌力3-级,难以行走,转至内科继续中西医结合治疗。目前,患者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欠清,易流涎,无饮水呛咳,胃纳可,夜寐安,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后予内科基础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固斑、营养神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