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 第7页

正 第7页

  • “安神以扶正”探微

    “安神以扶正”探微

    《灵枢·小针》 曰 :“神者, 正气也。 ” 睡眠与“神” 密 切相关, 良好的睡眠具有恢复体能作用, 可以调神、 养 阴、 养血、 护精而扶正, 失眠则会导致正气损耗, 虚损加 重, 抗病能力衰退, 影响疾病预后。而现代社会由于人 们生活模式、 饮食结构改变, 加之医疗水平提升、 人口 老龄化加深, 导致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发病率显著提 高 [1 ] 。慢性虚损性疾病在发生、 发展过程中常因气血 亏耗、 脏腑失养、 阳不入阴而伴发失眠, 如冠心病失眠 的...

  • 颜正华对便秘的论治 泄泻的治疗

    颜正华对便秘的论治 泄泻的治疗

    大便异常指大便不正常,本文医案中指的是便秘(如案1~案4)及泄泻(如案5~案6)医案。颜正华教授对便秘的治疗从以下几个方面论治:热秘、气秘、冷秘、气虚秘、血虚秘、阴虚秘以及阳虚秘。在治疗时,常用润肠、健运和攻下三法进行治疗。泄泻的治疗,临证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论治:寒湿壅盛、湿热伤中、饮食积滞、肝脾不和、脾气虚弱以及肾阳虚衰等。 医案一 张某,女,20岁。初诊:2009年9月12日。诉便秘2年,腹胀半个月。 现病史:便秘2年,4~5日1行,腹胀半个月,打嗝,恶心,口腔异味,纳、眠可,小便正...

  • 颜正华辨治胃痛经验

    颜正华辨治胃痛经验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常见于西医消化道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中医学对胃痛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胃痛的辨证治疗进行了论述,云:“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唐代孙思邈...

  • 中医对食复的认识 肠道微生态与“正邪”

    中医对食复的认识 肠道微生态与“正邪”

    从肠道微生态角度认识中医“食肉则复”理论 食复是指外感热病后期, 随着胃气来复, 患者饥饿索食, 倘若骤然盲进, 或饮食腥膻杂沓, 便会引起热病的复发或迁延, 并伴随干嗳腹满、便秘下利等诸多胃肠道症状。食复理论强调了饮食调护在外感热病中的重要作用。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食复”的概念, 经由后世医家的不断完善, 形成了较完整的中医食复理论, 并完善了预防、治疗方法, 但其微观机制至今尚未清晰。肠道微生态是与宿主关系密切, 和人体形成了互利共生...

  • 泄泻,颜正华从几个方面论治 医案举隅

    泄泻,颜正华从几个方面论治 医案举隅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泄泻首载于《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飧泄”“注下”等病名,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的论述,并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病。《难经·五十七难》谓:“ 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提出了五泄的病名。《金匮要略》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至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陈无择在《三因及一病证...

  • 肺气络伤 初病已虚久病更虚 治则扶正通络

    肺气络伤 初病已虚久病更虚 治则扶正通络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病因不明、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肺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特发性肺纤维化造成肺间质细胞被破坏,肺有效呼吸容量减少,造成长期反复的慢性低氧血症,最终可能发展为呼吸衰竭。笔者总结临床经验,以络病理论为切入点,提出“肺气络伤”是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基本病机,采用扶正通络法来治疗,在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初见成效,为临床治疗此病提供新的诊治思路。 病机:肺气络伤 肺络,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之肺络,见于《黄帝内经集注》中云:“盖络乃经脉之支别...

  • 内伤新咳的治疗要点 正邪并重 祛邪扶正 双管齐下

    内伤新咳的治疗要点 正邪并重 祛邪扶正 双管齐下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各家学说专业博士生导师宋兴长期深入研究伤寒、温病、温补等不同学派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见解和诊疗心法,对咳嗽治疗有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现将其治疗内伤新久咳嗽经验加以总结。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宋兴认为,治疗咳嗽时不能只着眼于司呼吸的肺系统,同时还需把各个系统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从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看,临床上一些疾病的病位和病根并不在同一处,如子病及母,或母病累子,很多时候是标在此,而本在彼,内伤杂病咳嗽尤其如此。如果没有辨明真...

  • 感冒 正柴胡饮颗粒和小柴胡颗粒

    感冒 正柴胡饮颗粒和小柴胡颗粒

    正柴胡饮颗粒和小柴胡颗粒都是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二者药名相似,对感冒的适应证却不尽相同。老百姓只知这两种药都是治感冒发热的,却少有人了解它们适用于不同的感冒。 正柴胡饮颗粒适合在风寒感冒初期阶段服用。正柴胡饮颗粒的主要成分是柴胡、陈皮、防风、芍药、甘草、生姜。适用于风寒感冒,患者会出现发热畏寒、头痛、鼻塞、打喷嚏、四肢酸痛等症状。使用正柴胡饮颗粒,能表散风寒,解热止痛。 小柴胡颗粒相对于正柴胡饮颗粒来说,更适合在风热感冒后期服用。患者若出现反复低热、胸部憋闷、心烦气躁、恶心呕吐、嘴巴干苦可以服用小柴胡颗粒。任何种类...

  • 梁宏正运用止嗽散经验

    梁宏正运用止嗽散经验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梁宏正擅用止嗽散加减治疗各种肺系疾病,笔者跟师侍诊,今就学习所得总结如下。 运用心得 止嗽散是治疗外感咳嗽的经典方,首见于清代程国彭所著《医学心悟》。止嗽散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宣肺疏风、止咳化痰之功效,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者。组成及用法为:炒桔梗、荆芥、蒸紫菀、蒸百部、蒸白前各1kg,炒甘草375g,陈皮500g。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9g,食后、临卧时开水调服,初感风寒者用生姜汤调下。...

  • 喝热粥 补充振奋体内的正气来抵抗外邪的入侵

    喝热粥 补充振奋体内的正气来抵抗外邪的入侵

    秋冬季节,感冒多见。常骤然发作,头痛难耐,活动时加重,发热不退,往往伴有恶寒,脊背觉有凉风吹,咳嗽、闭塞流涕等症状。对于大多数感冒,可以通过喝热粥盖被子发汗来治疗,而不是随便买些感冒药来吃。 实际上,对于普通感冒发热,可以在医师诊治的基础上,采用喝粥等方法辅助药物治疗。汉代张仲景在论述桂枝汤用法时,做出了详细介绍,对我们今天通过非药物疗法治疗感冒,提供了法例。《伤寒论》记载用桂枝汤后“服已须臾,啜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服药以后,要马上喝热粥来助药力。 桂枝汤重在扶正,发汗力不足。要...

  • 肺炎伴糖尿病 扶正祛邪病势转

    肺炎伴糖尿病 扶正祛邪病势转

    基本资料 戴某,男,47岁。既往有糖尿病病史。 发病过程 因“咳嗽气促8天”,于2020年2月14日入院。患者入院前8天开始出现咳嗽气促,咳少量白痰,间断低热,6天前至外院就诊,查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磨玻璃阴影,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症状未见缓解,仍咳嗽,活动后气促,间断低热,伴有胸闷,遂收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 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5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3.1%,淋巴细胞百分比21.5...

  • 中药治感冒见效快 培补正气

    中药治感冒见效快 培补正气

    中药治感冒不但见效快,而且还能迅速培补人体正气,提高人的免疫力。 处方:苏叶、藿香、荆芥、银花各 10克,防风12克,板兰根15克,薄荷(后下)、甘草各6克。 加减:体虚正气不足者加黄芪 15克,白术12克;咳嗽者加百部、前胡、白前各12克;咳嗽日久难愈者加浙贝母12克,橘络10克,枇杷叶6克;痰多者加陈皮10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胸闷痰黄者加瓜篓12克,薤白10克;痰黄胶化者加神曲10克,白芥子6克;肺部感染发热者加柴胡12克,鱼腥草20 克;燥咳者加沙参、玉竹各12克,麦冬15克;风热感冒加连翘、栀...

  • 感冒伤风 组方以散寒透热兼以扶正使寒散热退

    感冒伤风 组方以散寒透热兼以扶正使寒散热退

    感冒俗称伤风,是外邪侵入人体肌表而引起的一种病理反应。临床以恶风寒、喷嚏、鼻塞、流涕、头痛、全身酸楚等症为多见,或有发热,或有咳嗽,或见咽痛等。感冒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其发病之广,个体重复发病率之高,是其他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感冒是万病之源,可诱发或加重原有的慢性疾病,如气管炎、肺炎、心肌炎、肾病等。感冒不是小病,要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防止病情蔓延和加重。 感冒,早在《内经》已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邪气所致,其中,风为百病之长,故多为风邪挟寒、热等邪而致病。如《素问·骨空论》曰:&...

  • 纠正小儿贫血 及时补充营食疗方

    纠正小儿贫血 及时补充营食疗方

    小儿贫血主要与营养不足有关,如果不及时补充营养,纠正贫血,病情会逐渐加重。小儿应多食用含蛋白质、铁和维生素C较多的食物,如肉蛋类、动物肝脏、木耳、海带、虾、番茄、橘子、红枣等。下面推荐几个食疗方。 一、鸡肝芝麻粥 材料:鸡肝l副,鸡汤80毫升,大米 60克,酱油、研碎的熟芝麻各少许。 制法:将鸡肝放入水中煮,除 去血污后再换水煮10分钟后捞 起,放入碗内研碎。将鸡汤放人锅 内,加入研碎的鸡肝,煮成糊状。大 米煮成粥后,将鸡肝糊加入,再放 少许酱油和熟芝麻,搅匀即成。 用法:每日1次,随量服食。 功效:补血养...

  • 防治流感注意扶助机体的正气

    防治流感注意扶助机体的正气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暴发和流行。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城,那么流感就是攻城略地的“外敌”,人体就是“正义”“正气”,流感病毒就是“外邪”。若果我们想保卫自己的城池那么在这个战争中就应该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了解外敌---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有很多亚型,几年主要的亚型有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

  • 藿香正气水治中暑

    藿香正气水治中暑

    炎炎夏日来临,藿香正气水一跃成为各大药店的新宠,家中必备,总之,“恶心呕吐来一瓶,感冒发烧来一瓶,防暑解暑来一瓶。”藿香正气水已然被捧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然而真的有这么神奇吗?藿香正气水,你真的用对了吗? 首先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概念,现代医学中所说的中暑与中医中所说的中暑二者并不相同。西医对中暑的定义是: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或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叫作热射病,即指...

  • 正确“春捂”不感冒

    正确“春捂”不感冒

    俗话说“春捂秋冻”,意思是说春天要多穿一点,可是如何 “春捂”,是有讲究的。 棉衣不可过早脱去,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变化一件件地增减,这是比较科学的“春捂”方式。如今,我国许多地区的气温虽然已经突破了10℃,但气温不太稳定,应该再“捂一捂”。早晚温差大,早晚一定要多穿一些,中午气温比较高时,可以适当减衣。可以在外套里面加一件易脱的夹衣如皮夹克、夹衫等,既保暖又方便。 此外还要注意,“春捂&...

  • 炎炎暑热 到了藿香正气滴丸发挥功效的时候

    炎炎暑热 到了藿香正气滴丸发挥功效的时候

    进入夏季,炎炎暑热又将来临,又到了藿香正气滴丸发挥功效的时候。 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藿香正气方算起,时光流逝已经过去了近千年。历经千年时光的锤炼沉积,藿香正气所形成的“湿证圣药”的形象,已经在国人心目中厚重得不可磨灭。有专家学者曾经论断:在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只有中华民族延续至今,中医中药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藿香正气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剂。 藿香正气方中含有藿香、紫苏、白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曲、甘草、桔梗等成...

  • 糖尿病 正气内虚毒邪内聚 分期而治法有异

    糖尿病 正气内虚毒邪内聚 分期而治法有异

    安徽中医药大学主任中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张杰,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50余载,熟谙经典,学验俱丰,对许多慢性疾病的诊治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体会,现将其从虚、毒、瘀辨治2型糖尿病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2型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等病范畴, 历代医家论述丰富,多不离阴虚燥热之论。由于胰岛素等降糖药的问世,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同时也提前阻断了糖尿病自然病程,导致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少见,加之受现代人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心理情志等各种因素的...

  • 藿香正气水只对阴暑有效

    藿香正气水只对阴暑有效

    藿香正气水是根据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藿香正气散制成,方剂学里将其归类于“祛湿剂”,功用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等。例如,暴雨之后的闷热天气,或者长时间的“桑拿天”,这时环境湿度往往超过60%,人们会觉得恶心、头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用藿香正气水比较合适。生活中,不少人认为藿香正气水是解暑特效药,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中暑有“阴暑”和“阳暑”之分,一般我们把高温下人扛不住的情况叫...

  • 防治中暑 补虚扶正 祛暑开窍

    防治中暑 补虚扶正 祛暑开窍

    炎炎夏日,酷暑难当。夏至之后立秋以前,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天发病,有阴证阳证不同,有虚实的区别,症状表现复杂,应对症选药。 防治中暑 轻度伤暑、防暑可以用中成药进行防治。夏季暑邪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分为“阳暑”和“阴暑”。 阳暑 是夏季烈日暴晒从而引发的伤暑,老百姓常说的“热到了”,就是指中了“阳暑”,即西医所说的“热射病”。轻者症见头晕痛、身热、脸...

  • 廖品正治疗青盲临床经验

    廖品正治疗青盲临床经验

    国医大师廖品正临床经验丰富,对眼科疾病尤其是对青盲的诊疗具有独到认识及用药经验。青盲之疾不论中医还是西医,治疗都非常棘手,廖品正认为治疗青盲必须先探讨其病因病机,根据四诊资料,详细辨证,确定治疗大法,重视局部与整体的辨证统一,强调处方用药升降平衡、阴阳和抟,重视内服中药的同时综合运用针灸等外治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治疗青盲的临床佳效。笔者跟师总结其经验如下,与同道共飨。 析病机探古今医籍 青盲系中医病名,现存文献中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主要是指黑睛与瞳神之气色、形态正常,逐渐出现视力下降,或视野...

  • 牛兴东运用扶正化积法治疗胃息肉

    牛兴东运用扶正化积法治疗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上皮隆起性病变,属于胃癌前疾病,经内镜下切除息肉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目前治疗胃息肉多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活检钳钳除、激光、微波灼切等方法,但并发症多、复发率较高。目前尚没有有效的预防息肉复发的方法。全国名中医牛兴东是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善于治疗脾胃病,对胃息肉治疗有独到见解,创制了治疗胃息肉的胃息化积汤,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息肉”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水胀》谓:“寒气客于肠外,...

  • 过敏性鼻炎也称变应性鼻炎 权衡扶正与祛邪

    过敏性鼻炎也称变应性鼻炎 权衡扶正与祛邪

    过敏性鼻炎也称变应性鼻炎,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临床上以突然或反复发作的流涕、鼻痒、喷嚏、鼻塞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笔者充分结合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发作期辨证以肺经伏邪为关键,缓解期考虑存在气虚夹风痰,且恢复气机运行和活血化瘀,可贯穿过敏性鼻炎治疗始终。 疏风宣肺 通窍化瘀 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在过敏性鼻炎症状发作时,往往采用疏风宣肺、通窍化瘀之法,临证选用醒鼻宣窍汤作为基本方化裁治疗。 重在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鼻为肺之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

  • 梁宏正治疗五脏咳思路

    梁宏正治疗五脏咳思路

    五脏咳和六腑咳首见于《素问·咳论》,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但只提及症候和病名,并无具体治法与方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梁宏正在数十年临床实践中,系统研究了五脏咳、六腑咳的病因病机与治法方药。本文主要介绍其治疗五脏咳的思路。 肺咳 病因病机:外内合邪为导致肺咳的主要原因,外受寒邪,内伤寒饮,即所谓“形寒饮冷则伤肺”。 症状特点:为咳而喘息有声或咳逆倚息,心烦胸痛,甚则久咳后肺络损伤...

  • 失眠疏通调补正心守神

    失眠疏通调补正心守神

    失眠是指因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低下,从而造成自体精神和躯体损害的一类病症,实质是一种睡眠障碍,中医属“不寐”范畴。失眠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甚至有可能引发恶性意外事故。目前,临床治疗失眠以口服安眠类药物为主,如苯二氮卓类药物、褪黑素等,但存在复发率高、不根治、药物治疗依赖性高、睡眠质量提高效果差等问题。 国医大师郭诚杰是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医德高尚,治学严谨,临床经验丰富,除擅长治疗乳腺增生病外,对《伤...

  • 藿香正气治风热型感冒 治寒湿

    藿香正气治风热型感冒 治寒湿

      藿香正气类药物有4种剂型:   藿香正气丸:为浓缩剂型,易吞咽、服用量小。   藿香正气水:服用方便、携带容易。   藿香正气胶囊:具有药味淡的特点,对胃肠道刺激作用轻。   藿香正气片:传统剂型,药力均匀,剂量易掌握。      生活实例      7月,天气十分炎热,在某银行工作的汪小姐自觉身体不适,发热、头痛,口干咽痛。她想,可能是感冒了,就找出家中的藿香正气胶囊,按说明书服用。第3天早晨,汪小姐的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出现咯黄稠痰。汪小姐很疑惑:“这藿香正气胶囊不是治疗夏季感...

  • 教你正确煎中药

    教你正确煎中药

    生活中,有一些人在喝中药后抱怨效果不好,其实这很可能是由于煎药不当导致的。药煎得如何,会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的效果。因此,必须了解和掌握中药汤剂正确的煎煮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临床疗效。煎煮中药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煎药器具 煎煮中药最好用沙锅,因为沙锅材质稳定、导热均匀、热力缓和,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不要使用铁锅和铜锅,因为铁和铜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煮过程中易与中药的某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2.煎药用水 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井水、泉水、纯净水均可。加水多少应根据中药饮片疏密、吸水...

  • 藿香正气水的新用

    藿香正气水的新用

    藿香正气水是夏季十分常用的一种中成药。盛夏季节,出现恶寒发热、四肢倦怠、胸闷不适、恶心呕吐、舌苔白腻等症,选用霍香正气水有善良好的效果。随着临床上对藿香正气水应用的不断深入,发现它有更为广泛的用途。 治疖肿、痱子:祖国医学认为,疖肿、痱子为体内郁结湿热血热,或外受风热暑邪而成,藿香芳香化湿,白芷发表;祛风、胜湿,紫苏有抑制病菌的作用。外用涂抹能散郁除湿、通畅毛孔排汗,治疗疖肿、痱子久治难愈者。治痔疮:藿香正气水用凉开水稀释成50倍,一日多次外涂患处,在痔疮发作期间有消炎止痛、治愈创伤、促进萎缩的作用。治夏季皮炎:夏...

  • 古方八正散的临床新用

    古方八正散的临床新用

    八正散是宋代大观元年陈师文等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通淋名方。 药物组成:车前子 12克,瞿麦15克,扁蓄15克,滑石18克,山栀子12克,生甘草 3克,大黄(用面裹煨去面切焙)9克,木通 12克,灯芯草适量作药引,水煎去渣温服。 功能: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症见小腹急结,腰腹胀痛,小便淋涩混赤,尿频尿急,甚或癃闭不通,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实者。 该方为湿热下注膀胱所致之淋证而设。湿热下注膀胱,水道不利,故小便赤,淋沥涩痛,甚或癃闭不通;热邪上蒸,故口燥咽干;下蕴肠道,传导失常,故大...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