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调气 第3页

调气 第3页

  • 调治月经病 经前调气 经期调血 平时调肾

    调治月经病 经前调气 经期调血 平时调肾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沈宁   沈绍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医疗、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40余年。擅长治疗不孕不育以及妇科经、孕、产、乳等疾病,为上海沈氏女科19代传人。   沈氏女科源于明洪武(1368年)的浙江东阳,后迁至上海行医,因善治女性疾病,被称为沈氏女科,现历经650年,传至21代。沈氏女科在妇科诊治方面注重4个大法:必先调气;调养脾胃;固本培精;兼养心血。在经带胎产方面提出:分期调经;虚实止带;不孕调肾;胎前宜清;保胎重本;产后要温等临证治...

  • 调气解毒补虚 治强直性脊柱炎

    调气解毒补虚 治强直性脊柱炎

      很多人也许对强直性脊柱炎不太了解,但这种病往往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青少年,病程长、缠绵难愈、致残率高,目前尚无特异性疗法,疗效欠佳。西医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慢作用药、免疫抑制剂及部分新型生物制剂等,但药物不良反应多,长期应用可引起肺、肝纤维化。   南宁市民梁先生患强直性脊柱炎6年,反复腰背疼痛、僵硬,曾经在多家医院治疗。之前,他曾到河南等地治疗,吃药、敷药、按摩从没断过,但病情反复发作,腰背疼痛,而且出现脊柱弯屈畸形、无法平卧,痛苦不堪。经人介绍,...

  • 肝气窜案 疏肝调气方脐疗

    肝气窜案 疏肝调气方脐疗

    患者, 女, 66 岁, 2014 年 11 月 4 日初诊。主诉 全身走窜样疼痛伴频繁嗳气 1 年余。患者 1 年前发 怒后出现主诉症状, 多方治疗无效遂来诊。症见患 者全身走窜样疼痛, 自觉有气从四肢末端向头胸部 走窜, 拍打肢体后常出现嗳气, 嗳气后身痛明显减 轻, 此症每于情绪变化和午后加重, 伴有胸膈满闷, 口干苦, 咽干痛, 口中黏腻, 咳白色泡沫样痰, 纳眠 差, 大便偏干, 小便调。查体心下痞硬, 按揉肢体疼 痛部位患者嗳气, 嗳气后疼痛减轻。舌质稍红苔薄 有齿痕, 脉弦, 脐左侧压痛明显, 诊断肝...

  • 紫癜性肾炎 采用调气理血益肾养阴之法

    紫癜性肾炎 采用调气理血益肾养阴之法

    初诊: 2010年09月09日 姓名:刘某某 性别:男 年龄:34岁 地址:湖南省衡阳县 主诉:皮疹、血尿5年。曾在湖南衡阳就诊,诊断为"紫癜性肾炎",经CTX及中药汤剂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显。现症见:无皮疹,无咽痛,仍有血尿2+-3+,时有蛋白尿+,舌红苔黄。脉弦。 西医诊断:紫癜性肾炎 中医诊断:血证-尿血 处理: 西药处方: 肾炎康复片[0.48g*45s] 5片/tid/7天/po 3盒 昆仙胶囊[0.3g*30粒/盒] 2粒/tid/7天/po 2盒 中药处方:...

  • 运用通痹开结调气之法治疗经筋痹痛

    运用通痹开结调气之法治疗经筋痹痛

    经筋痹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其以疼痛及功能障碍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病情复杂、缠绵难愈等特点。笔者有幸作为深圳市第四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冯军教授临证学习,深感其运用通痹开结调气之法治疗经筋痹痛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将此法理、法、穴、术进行系统梳理。 理:溯源求本,从“结”立论 《灵枢·刺节真邪》曰:“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也就是说经筋痹痛是因为经筋闭塞不通而形成了...

  • 慢性萎缩性胃炎 调气活血化瘀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 调气活血化瘀法

      甘肃省中医院著名中医周信有教授临床善治肝胆脾胃疾病,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他主张在活血化瘀同时,采用健脾、益气、理气、温中、滋阴诸法治疗,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慢性萎缩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性病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病理上主要表现为黏膜腺体萎缩,并常伴有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当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在中度以上,则有癌变可能。根据临床特征不同,其应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

  • 主治失眠难寐眩晕 调气安眠止眩汤

    主治失眠难寐眩晕 调气安眠止眩汤

    王祚邦,1956年生,男,汉族。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于2005年被评为首届深圳市名中医。中国针灸学会会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理事、深圳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副会长。从医40余载,先后从事内科、针灸科临床及教学工作。擅长针药结合治疗内科、妇科及运动神经系统疑难顽症,尤其对中风、面瘫、重度失眠、慢性咳嗽、各类头痛、眩晕、月经失调及颈肩腰腿疼痛有显著疗效。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诊疗风格。 组成:白芍30克,姜半夏15克,炒白...

  • 抑郁症反复情绪低落 中医益肾调气法

    抑郁症反复情绪低落 中医益肾调气法

    唐启盛教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他临证经验丰富,辨证功力深厚,运用方药灵活,临床疗效显著,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笔者跟师数载,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抑郁障碍病案一则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陈某,女,49岁,于2014年6月24日初诊。 主诉:反复情绪低落8年。现病史:患者2006年因家庭纠纷出现情绪低落,烦躁易怒,表情呆滞,于某三甲医院诊断为“抑郁障碍”,服用喜普妙(西酞普兰)1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随即自行停药。2009年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服用怡诺思(文...

  • 反复呕吐 补脾莫忘调气机

    反复呕吐 补脾莫忘调气机

    全国第三、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家礼主任医师,临证多崇脾治,善用调气,燮理中焦,取得良好疗效,兹举一案,以供品鉴。 张某,女,40岁。于2015年3月16日前来就诊。患者主诉反复呕吐,纳食不佳两月余。两月前因家中有事突发呕吐,后纳食不佳。平素脾胃虚弱。现症见形瘦神疲,夜寐不安,时或心慌,眼睑色淡,头发稀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呕吐,证属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证。 治法:健脾益气,调肝和胃降逆。 处方:以香砂六君子加减治疗。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8...

  • 治痰调气 标本同治

    治痰调气 标本同治

    家住老河口的老张终于摘掉了多年的“老慢支”帽子,神清气爽的他要去感谢一位医生和治愈他的宁肺合剂。这位医生是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肺病科的主任医师孟德玉,由其研发的化痰妙方宁肺合剂已经过上千例的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91.67%,因而颇受患者青睐。2013年,此方销量2万余瓶。 老张今年50多岁,吸烟20多年,咳嗽有近20年,近几年明显加重,从早到晚,甚至是夜里也不能安眠,行走稍快或者爬楼就会胸闷,“感觉喘不上气。”老张说近来在多家医院诊治,反复住院,各种...

  • 中医传统运动疗法调气、调神治疗高血压病

    中医传统运动疗法调气、调神治疗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冠心病和脑 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最新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 血压患病率为 29. 6%,约有 3. 25 亿高血压患 者 [1 ] 。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证候、转归及并发症, 可归于中医学 “眩晕 ”“头痛”等范畴。长期以来 高血压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其方法简便、易于接 受,但长期用药、联合用药,极易产生耐药性和 不良反应。面对有些难治性高血压,联合用药等 措施仍难以控制,且长期药物治疗价格昂贵,给 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非药物 疗法...

  • 胃下垂虚中夹实 胃下垂补中调气法 肝胃同治法 温肾化饮法

    胃下垂虚中夹实 胃下垂补中调气法 肝胃同治法 温肾化饮法

    •徐景藩认为胃下垂的病机除了具有中气虚弱的一面,同时还兼有气滞和痰饮的病理因素。 •徐景藩发现单用补中升提法治疗胃下垂或有不效,甚至反见脘腹胀满加重者,因此临证常用补中调气法、肝胃同治法及温肾化饮法。 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一种功能性疾病,由于胃平滑肌或韧带松弛所致,临床表现为腹胀、嗳气、腹部下坠感,食后或行走时加重,平卧时减轻,常与胃炎、溃疡等相兼为病,反复发作,较难治愈。国医大师徐景藩在脾胃病诊疗方面...

  • 立行血调气治痢法

    立行血调气治痢法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二·泻痢论》载芍药汤治湿热痢,症见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等。方由芍药、当归、木香、槟榔、大黄、黄芩、黄连、炙甘草、肉桂组成,笔者将从两方面分析其配伍规律。 源于《伤寒论》 《伤寒论》葛根芩连汤原治太阳误下,里热挟表下利之证,方中葛根轻清以解肌,黄芩、黄连苦寒以清热燥湿,甘草甘平以和中,共奏清肠解肌之效,然方中葛根一味,具解肌与升阳之效,吴仪洛言其为治“清气下陷泄泻之圣药”,故葛根芩连汤既可用于表邪不解湿热下利证,...

  • 治胃痛以固其本 以调气机 以化瘀阻 以鼓胃阳

    治胃痛以固其本 以调气机 以化瘀阻 以鼓胃阳

    阮亦周系苏北名中医,师从清末民初兴化名医顾余斋,生前为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业务院长,德术兼备,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处方用药轻灵平和、配伍精妙、匠心独运,尤其对诊治胃痛颇有心得。现整理总结其治胃痛八法如下,以飨同道。 1.首重胃气以固其本 胃为五谷之腑,又号太仑。水谷入口,皆注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浊气归心”“经气归于肺”,故称“胃者,五谷之海”,其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

  • 诸法调气治失眠分脏腑

    诸法调气治失眠分脏腑

    失眠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不易入睡、寐后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严重者可彻夜难眠。随着社会压力的日益增大,失眠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调查显示,我国失眠的发病率超过15%。失眠影响因素包括药物使用增加,与年龄有关的昼夜节律变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国医大师葛琳仪是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诊疗工作,擅于治疗肺系疾病、脾胃病及内科疑难杂症。笔者有幸随师侍诊,收获颇多,现将葛琳仪治疗失眠的临证经验分享如下。 病因病机 失眠的病因复杂,葛琳仪结合历代医家所言...

  • 调气活血可用黄芪赤风汤

    调气活血可用黄芪赤风汤

      张某,女,51岁,2011年8月28日就诊。患者前因食道反流性胃炎在笔者老师、名医薛伯寿处就诊,经调治后烧心、呃逆不舒、胃脘痞满不舒等症基本缓解。7天前突感头目眩晕,潮热,两胁胀痛,夜间增多,左耳疼痛,睡眠较差,到某医院检查未见异常,舌偏红,苔根稍腻,脉弦细。治以和解少阳,调气活血,兼以辛开苦降。方以黄芪赤风汤、吴茱萸汤、小柴胡汤合用加潜阳安神之味调理。处方:生黄芪20克,赤芍10克,防风8克,葛根15克,丹参15克,浙贝母10克,黄连6克,吴茱萸1克,珍珠母30克(先煎),茯苓12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

  • 晒太阳 晒头部补阳气 晒背部调气血

    晒太阳 晒头部补阳气 晒背部调气血

    冬天里,不少孩子的手脚总是冰凉,为此父母总担忧其感冒。其实,多晒晒太阳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晒太阳时,不妨按照中医要求,多晒以下4个部位。 晒头部补阳气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士,可抵御外邪的入侵,可使身体强健,户外活动时就可多晒晒头顶部。 晒手心促睡眠一般家长会忘记给孩子晒手心,其实,手心上有劳宫穴,此穴位有活血化瘀、清心安神、促进睡眠等作用。气温较高时,可间断地晒,气温较低时,则可持续晒半个小时。 晒背部调气血人体腹为阴、背为阳。人体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经过背部,可在有暖阳的时候多晒晒背部,有益健康。...

  • 适当进补可以调气血、防疾病

    适当进补可以调气血、防疾病

    用中医方法进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十分常见——身体健康时,适当进补可以调气血、防疾病;身体亏虚,感到不舒服时,有针对性地进补则能起到缓解、消除病症的作用。      补法治虚证   我们知道,在人体内部存在着气、血、阴、阳等基本物质。这些物质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供应充足则人体脏腑功能就旺盛。如果脏腑自身功能强盛,可以相互协调工作,就能保障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顺利进行。   倘若由于起居劳累、纵欲过度、久病耗损、先天不足、失血等原因,造成了上...

  • 李时珍药粥养生 朱丹溪滋阴摄养 张锡纯调气养生

    李时珍药粥养生 朱丹溪滋阴摄养 张锡纯调气养生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有人一举成名天下知,也有人屡试不第落孙山。名落孙山者中不乏日后名垂青史的中医大家,但他们的名字远比那些状元们要叫得响亮,他们的经历都说明一个道理:在中医的殿堂上,只要你刻苦努力,甘于寂寞,勤于思索,一样能取得成功!那么,这些名落孙山的名医们都是谁?他们又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养生之道呢? 李时珍药粥养生 李时珍是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经也是落榜生。李时珍14岁考中秀才,之后9年3次落榜,于是他弃官从医,走遍大江南北,参考800多种医书,历经29年编成《本草纲目》这部具有...

  • 百病由气生 调气重在肺与脾胃

    百病由气生 调气重在肺与脾胃

    •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而使之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 •情志郁结,怒木直升,痰亦随之,堵塞华盖,故治节不行,脉道不利也。但宜宣肺,气行自愈。 •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健则气机周流不息,脾胃病则气机滞,诸病丛生。 •外感温邪或情志内郁化火,炼液为痰。而痰为有形之物,极易阻塞气道,壅滞经络,使枢机失灵,升降失调,故变证百生。 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临证每有出奇制胜之效。他温病宗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却多创见;...

  • 中秋赏月听古琴 琴音调气益肺脾

    中秋赏月听古琴 琴音调气益肺脾

    今年中秋适逢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正如白露的名称,从这天起寒气渐盛,空气中的水气每到夜晚常在树木花草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农历言:“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礼记·月令》记载这个节气的景象“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此节气正是鸿雁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之时。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白露特点 秋季天气特点多风少雨、气候干燥。中医认为秋季是由热转寒,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过渡时...

  • 惊蛰节气养生 舒筋活络 调气活血

    惊蛰节气养生 舒筋活络 调气活血

    3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惊蛰是中国农历的第三个节气,同时也是古人记载气象转变的一个标志。此时,天气渐暖,春雷声鸣,冬眠的蛰虫、蛰兽被惊醒。春耕始,万物长,一切生机勃勃。 《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顾名思义,即是蓄积力量,除旧迎新。春天万物始发,人体精气也顺应自然,开始疏发伸展。但经过冬藏后,人体的阳气如同早上初升的太阳,温煦而不热烈,未透达于全身。故在惊蛰复苏之时,养生的重点在于气机的调达、经络的舒展。 舒筋活络 调气活血...

  • 常海沧热性体质 清明养生调气血

    常海沧热性体质 清明养生调气血

    本报记者 韩彬 指导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秘书长 常海沧 主任医师 清明时节,杨柳泛青、桃花初绽,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养生专家常海沧教授建议人们要逐步增加户外运动,补充阳气。 我国历代养生家认为,春天外出踏青寻柳,登高赏花,游山玩水,是非常有益的养生活动,尤其是在清明前后,由于雨水增多,空气潮湿,人最好不要在家中坐卧太久。“久视伤神、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盘、久坐伤肉。”此时应有规律地早睡早起,切记熬夜。 专家建议,可约上亲朋好友外出踏春赏花、游山戏水、散...

  • “温运调气和胃”与临床

    “温运调气和胃”与临床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仲景治疗痰饮病之大法。痰饮病总由阳虚阴盛,气机失调,水津停骤于局部而成。总属阳微阴盛、本虚标实之疾。治以本法之核心,即是“温”与“和”二字。所谓温者,即以温化为主,言其温通气机为先;所谓“和”者,即和其不平为要。合而言之,其意如下:温能助阳,以胜阴邪 即《临证指南》“驱阴邪以复阳”之理。阳通则气机得畅,三焦得通,水津循环无滞而病愈。温运为主 治饮又不能过于刚燥,因刚...

  • 百病皆生于气 调气为养生之要法

    百病皆生于气 调气为养生之要法

    中医学重视气,因为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百病生于气也”。所以养生以调气为先,调气为养生之要法。只有气机畅达,元气充沛才能使机体保持健康,益寿延年。 明代张景岳曾述:“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可见,气是生命的动力,元气-宗气-营卫之气,调节机能运行,控制平衡稳定,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功能,防治疾病,保健养生[1]。人体疾病的发生,无外乎气的失调,或是气的功能减弱之气虚,或为气的运行失常的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机理。故此,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运行;反之...

  • 背部的保健和刺激经络调气血

    背部的保健和刺激经络调气血

    养生馆里推背、医院儿科的给小孩捏脊……这些针对背部的保健能起到什么作用? 背部可以说是整个人体的缩影,对背部的保健和科学的刺激,能对五脏六腑的功能调节起到有益而积极的作用。 背部首重保暖 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人体背部分布的基本上是人体的阳经,所以背部的脊柱是主一身阳气的督脉所在。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经之海”,故其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都与脊柱有关,因而,背的寒暖与脏腑的功能息息相关。 《养生四要&midd...

  • 摩胸调气法“倒捏脊”法降压

    摩胸调气法“倒捏脊”法降压

      有一句话,叫做“没什么别没钱,有什么别有病”。而在“病”中,高血压病可是令人最头痛的毛病之一。在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到来之时,教您几招按摩降压法。   推摩桥弓法   桥弓穴是指颈部翳风至缺盆的连线,此穴的部位正是人体颈动脉窦的部位。颈动脉窦是一个重要的体表-内脏反射点,起着调节血压的作用。按摩这个穴位,可使心率减慢,血管扩张,以至血压下降。另据报道,按摩推揉此穴还有降脂和防治咽喉、颈部、面部、头部等疾病的作用。   操作者取坐位,用大拇指的指腹...

  • 补气养血健脾之药谓之静药 调气活血之药谓之动药

    补气养血健脾之药谓之静药 调气活血之药谓之动药

    《中庸》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不仅仅是学习的递进层次,更是处事之道。在任何领域,如果可以达到如此程度,必定会成就一番事业。比如岳美中先生,先生医术高超,先生之书并无长篇大论,但读罢总会给人以启发。如此言简意赅之言,非深入思考不能达。从本文就“动静”二字讨论用药原则的问题,即可见一斑。 一般说来,补气养血健脾之药谓之静药,调气活血之药谓之动药。在组剂处方中,用静药,佐以动药,用动药,佐以静药,动静结合,常可收到好的效果。古人用方,补剂...

  • 中医学术之理论特色 疏调气血矫枉纠偏

    中医学术之理论特色 疏调气血矫枉纠偏

    •中医临床诊疗实践的最大特色是在识病的同时辨证论治。 •中医在顾护脾肾先后天的基础上,整体调节的思想在防治难治性疾病、复杂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等方面有自身优势和特色。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观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中医学术之理论特色 中医理论体系是在漫长历史里,大量的社会医疗实践过程中,历代医家们根据不断观察、反...

  • 中医临证贵辨证 遣方喜调气 神治重情志 八法以和统

    中医临证贵辨证 遣方喜调气 神治重情志 八法以和统

    编者按:陈意教授是第四、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精于中医经典,长期坚守临床一线。临证诊疾,以辨证论治为先,认为八法中当增涩法,并以和法统八法;遣方用药尤重调理气机,养生治病不忘调畅情志;提出湿病忌滋腻,湿热宜苦温。今年是陈意从医六十周年,特邀其学生结合临床验案,总结其学术思想,以启迪后学。 陈意,男,1945年生,杭州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