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 第7页
-
调理五脏 方才保持容颜不衰
女人很容易变成“黄脸婆”,也最怕成为“黄脸婆”,面色无华、皮肤粗糙、斑点丛生、黄褐斑累累。中医有句名言叫“有诸内必形于外”。需要由内而外,调理五脏,方才保持容颜不衰。 《黄帝内经》中说“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中医认为,心掌管着我们的血脉,而面部则是血脉最为丰富的地方,所以心的好坏状况会直接反映在我们的的头面部。 如果心血充足,则面色红润光泽;如果心血不足了,则会出现面色苍白无华的症状。而当心血瘀阻时血行不畅,脸面便会呈现出青紫状态,出现色素沉、黄褐斑等。而当心火过旺时,除了出现面色潮红等症状...
-
夏秋之交“肥胖开关”要合理调摄
秋天一到,“贴秋膘”又开始了,但很多人并不情愿,看着日渐丰满的体型,心里着急却没有办法。要想不“贴秋膘”,就要了解到底为什么要“贴秋膘”。一般来说,夏季天气炎热,出汗多,散热快,能量消耗增加,加上很多人“疰夏”,食欲降低,营养摄入不足,导致体内脂肪代谢加快,人体就会消瘦些。到了秋天,随着天气转凉,出汗减少,能量消耗减少,而且消化功能恢复常态,吸收增加,体内脂肪细胞逐渐积聚,所以人体开始发胖。由此可见,在夏秋之交有个“肥胖开关”,在这个“肥胖开关”开启的关键时期只要合理调摄,身体就不会胖起来。其关键措施有二: ...
-
抗衰老调肝脾 气色自然会有好转
《黄帝内经》说到,女子到了35岁就会显得衰老,面部开始变的憔悴,头发开始脱落,这是由于“阳明脉衰”的缘故,“阳明脉衰”就是胃与大肠的功能开始衰退了,消化功能的减弱,使得面部气色发生变化,面色萎黄,皱纹爬上了眼角。是否可以改变这种状态呢?答案是,可以的。那就是舒调肝气,健脾和胃。肝藏血,脾胃生化气血,肝脾调好了,气色自然会有好转。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经验,就是“三白汤”、“四白汤”、“五白汤”。三白汤即白芍、白术、白茯苓;四白汤即三白汤加怀山药;五白汤即三白汤加怀山药、薏苡仁。白芍是养肝的要品,肝阴充足...
-
皮肤瘙痒症外防内调防治方法
秋风渐起,人的皮肤最大的改变就是变得干燥、瘙痒,每到此时,医院的皮肤科也总会迎来一批皮肤瘙痒的病号。西安市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田润安表示,这种带有明显季节性的皮肤瘙痒症其实是由风、燥所致,采用外防内调双管齐下的防治方法最为有效。 探因:风盛易干燥 皮肤少滋润 专家表示,秋季皮肤瘙痒症的病因和病变机理跟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秋主燥,这个季节常有北风呼啸而过,风盛易干燥,暴露在外的皮肤受到空气中风燥之气的侵袭,失去了津液的滋润营养,所以容易出现瘙痒的症状,不少患者会因搔抓皮肤继而出现抓痕、血痂...
-
秋天皮肤瘙痒需内调外治
每天坚持晨运的赵阿姨近日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而全身皮肤都完好无损,未发现有任何疮疹,到医院医生说她患的是老年季节性皮炎,属“秋燥症”。专家提醒中老年女性,进入秋季,需注重养阴润燥。 内调:食秋梨养肺润燥 渐入深秋,天气慢慢转凉,空气比较干燥,有些人会出现皮肤瘙痒,眼睛干涩等症状,陕西省中医医院皮肤科丁郁教授建议,在食疗方面补充滋阴之品,同时适当补充水分。中老年人在秋季保健方面以润肺为主,兼滋养肝肾。丁教授指出,依中医理论肺主皮毛,肺喜润恶燥,若肺阴不足,则百脉失养,皮肤自然干燥而瘙痒。秋燥肃杀,阳常...
-
内外调理防治皮肤瘙痒
这几天,王先生的皮肤瘙痒越来越严重了,他常常是越抓越痒,越痒越抓。为什么冬春季节皮肤瘙痒较为严重呢?据河南省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周国秀介绍,冬春季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容易变得干燥,很容易出现皮肤瘙痒。此外春节期间,聚餐增多,食物过敏、酗酒、过食辛辣食品等都是诱因。 很多皮肤瘙痒较重的患者会去药房买些药膏,其实这是不可取的。首先,引起皮肤瘙痒的疾病有很多,要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对症用药。其次,在外用药物的同时应配合用一些内服药,因为内外同时治疗才能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中医认为,冬春季节燥邪当令,燥则肌...
-
外防内调预防冬季皮肤瘙痒症
冬季,医院皮肤科总会迎来一批皮肤瘙痒的病号。在医学上,这种带有明显季节性的皮肤瘙痒症其实是由风、燥所致,暴露在外的皮肤受到空气中风燥之气的侵袭,因而失去了津液的滋润营养而发痒,不少患者还会因搔抓皮肤继而出现抓痕、血痂等症状。 皮肤瘙痒症主要表现为在外观看似正常的皮肤上出现瘙痒,可以是全身皮肤发生广泛性的瘙痒,也有局部的,位置不固定,但以小腿、前臂、背部、腰腹部常见。也有由于情绪激动、温度改变、饮酒或食辛辣食物后引起加重。 瘙痒为持续性或阵发性,程度轻重不一,一般晚上较轻者痒感可以忍耐,不搔抓即可以忍过去...
-
春患麻疹食疗调治
一、薄荷芦根饮取薄荷12克,鲜芦根30克,白糖15 克。将芦根洗净、切片,放锅中加水适量,武火烧沸,文火煎熬半小时。然后把薄荷择净,放入煎锅中,加适量水,武火急煎3分钟起锅过滤。合并芦根、薄荷药汁,最后将白糖倒入药汁中,搅匀即可。用法是频频饮服,每次30~50毫升。本方功效是清热生津、透疹外出,适用于麻疹初期,发热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眼红多泪,目赤畏光,烦躁不安等。 二、菊花饮取菊花15克,薄荷10克,蜂蜜25克。将菊花择净,用水泡洗后放人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烧沸,文火煎熬10分钟,加入薄荷,再煎5分钟,滤渣取...
-
中医调内分泌治痤疮
痤疮与患者身体的内分泌调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医学研究已肯定痤疮的发病与雄性激素分泌量增加有关。内分泌失调雄激素增高是痤疮病之本,皮肤上的痤疮是病之标,调节内分泌才是治疗痤疮之本。这也就是很多患者仅仅外用药膏或美容化妆品来治疗痤疮效果不显著的原因。 治方:取白丁香、白僵蚕、白牵牛、白蒺藜、白芨各90克,白芷30克,白附子和白茯苓各15克,皂角9克(去皮弦),绿豆少许,共研为细末,调匀,常用于洗面,有润泽肌肤,去垢腻,除皮肤燥痒之功效,可使面如白玉,祛干黯、粉刺等皮肤疾患。 标本兼治、内外同治是中医治病的主要特色。中...
-
内外调理 中医阻击老年斑
人到老年,身体上常会出现一些黑褐色斑片,大小不一,好发于面部、手背,其次是躯干、四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年斑。 中医认为,老年斑的发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①长期遭受风寒暑燥等六淫邪气的侵袭;②七情不遂,肝气郁结,气滞则血行不畅;③皮肤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当,使虚者更虚,变生黑斑。要想预防和祛除老年斑,应内外结合进行治疗。 从内调理: 1.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脂肪含量,每日不得超过50~60克,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服用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2等药物,以抑制脂肪过氧化。 2.保持良好心...
-
治体癣偏方 白及调醋
笔者应用白及调醋外擦治疗体癣 410例,有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本组中男性230例,女性180例; 年龄2~67岁,平均17岁;病程7 天~3年,并发糜烂者52例,结痂者 45例。 治疗方法:将白及微火烘烤,研为 粉,加适量白醋调成糊状,用消毒刀片 将病灶上的鳞屑轻轻刮去,涂上药糊, 每日早晚各1次,5日为1个疗程。 治疗效果:疗效标准:显效:瘙痒、 皮损完全消失,停药1个月后不复发; 有效:瘙痒、皮损完全消失,停药1个 月后复发;无效:用药5日后瘙痒、皮 损无明显好转。 经治疗显效250例,有效12...
-
中老年人白发的药膳调理
何首乌羹:何首乌 100克,大红枣15枚,冰糖50克。先将何首乌加适量清水煎煮,然后去渣留汁,再将大枣、冰糖加入,煎熬成羹。每日2次,早晚食用。 黑芝麻面:白面粉 500克,黑芝麻150克,分别用微火炒熟,研成细末,混合调匀,装瓶备用。每次取30克开水冲服,早晚各1次。 鸡油青菜蛋花汤:取乌毛鸡油适量,洗净熬油,去渣。然后淋在烧好的青菜蛋花汤上,佐餐食用。 乌发汤:黑小豆3 克,枸杞、山萸肉、山药各 9克,生地、熟地、何首乌各10克,黑芝麻15克,小红枣10枚。共煎汤,早晚各服1次。此方对防治少白头尤为有效。...
-
芒硝青黛调水涂擦治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本病是因情志内伤、饮食失调、肝胆不和、湿郁化火等,导致热火毒郁阻经络,外攻皮肤所成。选用芒硝、青黛调水涂擦,对带状疱疹有较好的解毒、止痛作用。 办法:芒硝100g,青黛20g,用蒸馏水(或温开水)400ml谐和,用棉签蘸药液涂患处,每日数次,使患处坚持湿润。 芒硝味咸苦而性大寒,能软坚泻下、清热除湿、破血通经、消肿疗疮等。芒硝外用清火消肿力强,有很好的清凉、消肿、止痛作用。如皮肤疮肿、疮疹赤热、痒痛等,可用本品溶于冷开水中涂改;口疮、咽痛,也可硼砂、龙脑合用外...
-
调治脱发何首乌汤品两款
人到中年,总会掉发。 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 意思就是头发的营养来源于气血。气血充足, 头发乌黑亮丽,而气血亏虚,则会出现头发变 白、脱落的情况。养发治脱在食疗上则应该以 补益气血,滋补肝肾为主要方法。 一、首乌黄精炖鱼尾 制何首乌15克,黄精10克,当归6克,鱼 尾约O.5公斤,姜、葱、盐各适量。所有药材加3 碗水熬成2碗药汁备用;鱼尾洗净,放人锅内 煎,煎至金黄后倒人熬好的药汁、姜片一起炖 煮。放葱段、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补肝肾、益精血 乌发治脱。 二、五味养生鸡 母...
-
老年性黄斑变性如何调养 两款药茶方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 老人常见致盲性眼病。 经常有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多方 医治无效,而最后祈求中医能帮 助复明,但什么是黄斑变性?老年 性黄斑变性如何调养?很多人并 不清楚,甚至有诸多误解。 黄斑不是病,黄斑是眼底视 网膜视觉功能最重要的区域,它 掌控着眼睛的光觉、色觉、形觉。 一旦黄斑出现病变,可出现不同 程度的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色觉 异常等症状。黄斑病包含遗传、退 变÷炎症性病变,也可受其他眼底 病变所累及。与年龄相关的黄斑 病变有黄斑变性、黄斑前膜和黄 斑裂孔等。 老年性黄斑变性按病程发展 分...
-
调节胃肠标本同治方法治疗痤疮案
采用调节胃肠,标本同治方法治疗痤疮案 病例:林某,男,25岁。2009年6月8日初诊。主诉:患面部痤疮10年,加重6个月。患者自诉中学时代开始出现面部痤疮,经过药物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半年前由于工作紧张,过食辛辣,导致痤疮加重。刻诊:胸背部、额头、面颊遍布红疖,红疖顶头有白色分泌物,额部数个红疖呈脓疱样,疼痛明显。口臭,大便不畅,二三日一行,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胃肠积热,痰湿内结。治宜通腑泻热,化湿散结。 拟方:茯苓10 g,白术10 g,生石膏15 g,薏苡仁15 g,金银花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