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气 第44页

气 第44页

  • 治疗自汗 益气养阴补血

    治疗自汗 益气养阴补血

      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与血液有着密切关系,有血汗同源之说。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济生方·诸汗门》说:“人之气血,应乎阴阳,和则平,偏则病。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阳虚阴必乘,故...

  • 夏季天气炎热 进行夏季幼儿保健

    夏季天气炎热 进行夏季幼儿保健

    夏季天气炎热,幼儿抵抗力差,脏腑娇嫩,又喜好户外运动,稍不注意,极易生病,延庆县中医医院儿科医师提醒家长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夏季幼儿保健。 多喝白开水 夏季过多摄入汽水、果汁、可乐等含较多的糖分及电解质,除了对孩子的牙齿发育不利,还会影响到孩子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引起超重和肥胖。喝白开水对健康最有益,白开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体内毒素的功能。 饮食营养均衡 宝宝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营养需求量较大,夏日饮食应多样化,要清淡,少油腻,补充鱼类、瘦肉、蛋类、奶制品和豆制品,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给孩子适当吃一些绿...

  • 小儿发热 “承气”急下

    小儿发热 “承气”急下

    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傅山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中医经典方剂临床应用的研究。临床中强调“明辨外感、内伤,经方、时方并重”的学术主张。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举其验案一则与大家分享。 李某,女,6岁。2016年3月11日初诊。 患者发热4天,先后口服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阿莫西林、利巴韦林等,每次药后热退,转而体温又升高。3天前,因大便2日未行,自服“肥儿丸”1次(6粒),大便1次,发热稍减,继又转甚。现症见:体温38.6℃,面赤,无恶寒,无汗出,伴...

  • 风池气池望诊在儿童抽动障碍中的客观化研究

    风池气池望诊在儿童抽动障碍中的客观化研究

    风池气池[1]为儿童面部望诊的部位,风池位于眉毛上缘、鱼腰穴的稍上方,气池在目下胞。古籍中对此诊法仅有简单的描述,如《小儿推拿广意·上卷》言:“风气二池黄吐逆,若黄青色定为风,惊啼烦躁红为验”[2]。《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又有“风气青惊紫吐逆”[3]之论。第三、四、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郑启仲教授借鉴面部望诊的五色主病理论,将风池气池异常变化概括为青、赤、紫、黑、垂5种典型特征,并应用于儿科临床。抽动障碍[4](t...

  • 从“气一元论”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探讨

    从“气一元论”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探讨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发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以持续存在的社会交往交流障碍、异常狭窄的兴趣范围或活动内容和行为表现刻板重复为核心特征。研究表明,中国ASD患病率从2000年的9.59/10 000增长至2014年的21.71/10 000,有逐年升高趋势[1]。目前,现代医学对ASD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法以教育和行为疗法为主。ASD归属中医“童昏”“语迟”“胎弱”等范畴...

  • 儿童鼾症 中医从气痰火论治 痰浊临证思辨

    儿童鼾症 中医从气痰火论治 痰浊临证思辨

    •儿童鼾症当从气、痰、火论治,三者常常夹杂而致病,其中又以痰浊更为关键。 •根据中医“形神合一”理论,疾病与情绪关联密切,在诊疗中需关注患儿的情志变化以改善躯体的症状。 •儿童鼾症的自我调护非常重要。家长首先要加强孩子的日常防护,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儿童鼾症归属于中医“鼻鼾”“鼾睡”“鼾眠”等范畴,指以气道阻塞、气息出入受阻造成的以睡眠中出现鼾声、气息滞涩...

  • 小儿脾虚泄泻 脾气虚泄泻 脾阳虚泄泻

    小儿脾虚泄泻 脾气虚泄泻 脾阳虚泄泻

    孙浩主任中医师为江苏省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征市“臣”字门儿科中医第五代继承人。临证善用中医多种外治法治疗儿科杂症。现将其运用外治法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的经验总结如下: 脾气虚泄泻 患儿多形体瘦弱,面色欠华,泻下稀便,其色淡黄,夹杂未消化之食物,腹软不痛,肠鸣漉漉,纳少,舌淡、苔白腻,指纹淡暗,脉细弱。大便检验脓细胞、白细胞、隐血试验均阴性,可见脂肪球或未消化食物。 此缘...

  • 营卫失和之偏汗 阴虚阳亢之自汗 阴虚火旺之盗汗 心阴气虚之自汗

    营卫失和之偏汗 阴虚阳亢之自汗 阴虚火旺之盗汗 心阴气虚之自汗

    营卫失和之偏汗 左某,男,58岁,农民,1979年8月6日初诊。患者左半身汗多、发热,右半身无汗、发凉2月余,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用西药谷维素及维生素制剂未效。症见:左半身出汗偏多,润湿不已,甚则淋漓,右半身不出汗,发凉并感畏寒,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肢体乏力,懒于行走,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浮弱。辨证为阴阳失调,营卫失和。试以桂枝汤调阴阳、和营卫为治。方用: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7枚。服方5剂,左半身出汗偏多即止,右半身汗出恢复正常,左右体表温度如常人,精神亦爽。...

  • 运气思路辨治小儿遗尿的验案分享

    运气思路辨治小儿遗尿的验案分享

    运气学说是古人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研究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有力法宝。笔者拜师顾植山教授以来,学用运气思路指导临床,在很多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中,屡获奇效。今将运气思路辨治小儿遗尿的验案分享如下。 病案一 王某,女,3.5岁,农历2016年1月9日出生,2019年9月4日初诊。患儿近1月来天天尿床,伴急躁、夜卧不安、有口气、肛门色红、食欲不佳、易汗出,舌淡尖偏红,苔薄白,脉沉细。观患儿症候舌脉,速投黄连茯苓汤...

  • 从湿、瘀、气滞论治黄疸

    从湿、瘀、气滞论治黄疸

    黄疸,中医又谓“黄瘅”,主症为小便黄、目黄、身黄,包括西医学的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血液胆红素异常升高等疾病。《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黄疸,提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金匮要略》将黄疸分为黑疸、女劳疸、酒疸、谷疸、黄疸五种。《景岳全书》论述“胆黄证”时谓“凡此数证,皆因伤胆,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 黄疸发病内因多为正气不足、脾胃虚寒,外因多为饮食不节、感受外邪,内因与外因往往相互...

  • 遗尿“尿床”清热益气辩治

    遗尿“尿床”清热益气辩治

      遗尿亦称“尿床”,是指小儿年龄超过3岁,夜间仍有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发病与小儿元气不足,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婴幼儿时期,形体发育未全,脏气未充,排尿自控能力尚未形成;学龄期有的儿童因白天嬉戏玩耍过度,夜晚熟睡不醒,偶有睡中遗尿者,均非病态。   该病在辨证上,主要应辨清脏腑。夜尿多而清长、畏寒肢冷、神萎智弱者,为肾虚遗尿;尿短而频、神疲气弱、容易出汗者,为脾肺气虚;尿少色黄、臊臭异常、烦躁口干者,为肝经郁热。在治疗上,肾气不固者温肾固涩,脾肺气虚者补肺健脾,肝经郁热者疏肝清...

  • 中医儿科学术流派与五运六气

    中医儿科学术流派与五运六气

    中医学的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研究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学说。五运六气理论凝聚了古人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疫病的流行是在一定时空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黄帝内经》认为疫病的发生是天、人、邪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三虚致疫”,若没有相应的运气条件,仅有病毒是产生不了大疫情的。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说:“凡大疫之年,多有难识之症,医者绝无把握,方药杂投,夭枉不少,要得其总决,当就三年中司天在泉,推气候之相乖者在何处,再合本年...

  • 盗汗治法方药 方予补益气阴

    盗汗治法方药 方予补益气阴

    全国名中医王行宽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长期采用中医药治疗盗汗,其学术特色为“杂病治肝、微观辨证、多脏调燮、疏通督脉”,师古而不泥古,理论创新而验之于临床。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聆听教诲,受益良多,现将其运用柴芪生脉散治疗盗汗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汗的形成过程有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津液、腠理及阳气。《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即谓汗由阳气蒸化人体津液,津液从玄府达于体表而形成。汗液生于水谷,源于津液,...

  • 盗汗 夜间寐中易醒醒后难眠 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

    盗汗 夜间寐中易醒醒后难眠 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

    患者刘某,女,35岁。2019年7月7日初诊。诉自盗汗、手足心热5年。近5年来反复汗出,动则尤甚,夜间盗汗、手足心热,汗出肢冷,畏寒;寐中易醒,醒后难眠;肢倦乏力,面色苍白无华,大便虚坐努责;舌淡嫩、苔薄白,脉细。 诊断:(阴虚火旺型)汗证。 方药:酸枣仁30g,茯苓30g,知母10g,川芎6g,炙甘草10g,当归10g,黄芪30g,白术10g,生地黄10g,白芍30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7月21日二诊:服药14剂后,自盗汗、手足心热明显改善,仍肢倦乏力、寐中易醒,2019年...

  • 口疮反复不愈治疗理气行瘀之法

    口疮反复不愈治疗理气行瘀之法

    关某,女,45岁,2017年5月初诊。患者自诉患口疮反复不愈已3年余。多方求医诊治,服中西药无数,效果未显,发作日趋严重。现舌体口疮遍发于口内颊黏膜及舌体,形如黄豆或粟粒大小,触之痛甚。舌质暗有瘀斑,脉细弱。患者自诉,脾胃不健,常有腹泻,甚则完谷不化。月经延后,常伴痛经,体型消瘦,面白光无华,头目眩晕。 此案为脾肾阳虚。治疗使用健脾温肾,固本调冲,理气行瘀之法。 处方一 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5克,焦术18克,茯苓12克,陈皮6克,半夏6克,煨肉蔻6克,煨柯子6克,神曲9克,焦山楂9克,木香6克,...

  • 治小儿厌食症 疳气 乐膳散

    治小儿厌食症 疳气 乐膳散

      孙浩,原名孙亮臣,男,1928年生,江苏仪征人。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征市“臣”字门中医儿科术第五代继承人。   他早年跟随其父孙谨臣学医,尽得薪传,后又跟随当代中医儿科泰斗江育仁教授左右,将其“运脾法”充分运用于临床。临证擅治内儿科杂症,尤专脾胃系和肺系疾病的诊疗,特别擅长使用中医多种外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症...

  • 通阳逐瘀 化气利水治前列腺增生

    通阳逐瘀 化气利水治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生为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生在50岁以上。由于精阜以上的前列腺、尿道周围腺体的增生,逐渐将前列腺组织挤压而成假包膜,肥大的腺体与前列假包膜可压迫尿道,造成小便不利或潴留。临床以排尿困难、小便频数、尿流无力,甚或尿闭为主要症候,常可合并局部感染而使病情急重。本病属于中医学“癃闭”的范畴,或称为“精癃”。   辨治方药   中医学对本病发病机理的认识,主要着眼于老年肾气亏虚,三焦气化失司。临床辨证可分为肾阳虚衰、肾阴亏耗、肺热气壅、脾虚气陷、湿热蕴结、下焦血瘀...

  • 补肾益气利尿 治老年前列腺肥大

    补肾益气利尿 治老年前列腺肥大

    处方:车前子25克,滑石、怀牛膝各15克,甘草、淫羊藿、黄芪各10 克,升麻6克。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15 克;尿道涩痛者,加蒲公英20克,通草7克;咳喘者,加杏仁、细辛各3 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餐后服。 功效:补肾,益气,利尿。 主治:老年前列腺肥大,症见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或小便不能控制,时有夜间遗尿,神疲倦怠等可选用本方。傅兰露...

  • 男性不育用金匮肾气丸伍当归片

    男性不育用金匮肾气丸伍当归片

      男性不育在临床颇为多见,笔者自2005年至今辨证应用金匮肾气丸伍当归片治疗多例不育患者,效果显著。   严某,男,28岁。2008年3月初诊。自述五年前结婚,婚后育一女,现3岁,身体健康。一年前准备要二胎,妻子取出节育环,一年来性生活正常,而妻子未孕。妻子妇科检查:输卵管通畅,排卵正常。患者精液检查:精液量少,不足1.5毫升,成活率不足50%,30分钟内不液化,畸形精子超过50%。刻诊: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精液清稀量少,睡眠不佳,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肾阳亏虚,血虚不育,予金匮肾气...

  • 高兆旺“形精气味”理论男科应用经验

    高兆旺“形精气味”理论男科应用经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厘清“形”与“精”、“温”与“补”的含义是理解“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关键所在。 高兆旺,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男科主任,山东中医药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西医结合男科诊疗工作30余...

  • 益气温肾调气法治疗精索静脉曲张

    益气温肾调气法治疗精索静脉曲张

    常某,男,35岁。1989年3月12日初诊。近半年阴囊肿痛坠胀不适,站立行走稍久可加重。会阴部、大腿内侧亦酸胀莫名,腰背亦觉不适,平躺可以缓解,身体素质较差,经常头晕耳鸣,畏寒乏力,曾在某医院诊断前列腺炎,运用各种抗生素治疗,愈发身软困倦,行步拖沓,精神焦虑,睡眠不安,小便频频,或有遗尿情况。面色似有灰垢,双眼无神,检查见阴囊松弛,触诊右侧精索静脉充血,似蚯蚓盘绕。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弱微弦。证属脾肾两虚,寒湿结滞,宜益气温肾、调气疏肝之法治疗。方药:黄芪18g,柴胡12g,肉桂5g,炒小茴9g,炒王不留行30g...

  • 脚暖和 阳气充足 性生活才强

    脚暖和 阳气充足 性生活才强

    自古以来,脚与性爱就密不可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洗脚、捶脚的意象,暗示着主人公即将享受性爱。中医中认为,脚暖和了,阳气充足,性生活才会达到极致。 脚的温度会对性爱造成直接影响。现代医学认为,寒冷会使体温下降,体表各个器官迅速收缩,触觉也会明显弱化。男性一遇冷,阴茎就容易萎缩。寒冷也会降低女性皮肤的敏感度,影响性欲。在身体各器官中,脚是对温度非常敏感的一个部位,哪怕只是0.1℃的微妙变化,它都能迅速感知。所以,脚部暖和,达到性高潮的几率就能增加30%。从中医角度看,双脚是人体经络的集中处,与机体各个脏器关系紧...

  • 练元气治阳瘘

    练元气治阳瘘

    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由元气来完成的。“元气”禀于先天,藏于肾中,又赖后天精气以充养,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原动力,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上了年纪,人体元气逐渐衰退,性功能也随之减退,出现阳痿、早泄、性欲低下等。练元气可以通过自我锻炼,以及呼吸、姿势、心神的调整,来培补元气,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性能力。下面介绍凝神功和导引功两种功法。 凝神功: 姿势: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呈八字形,双膝微屈,两臂慢慢抬起至胸前,手心向内,十指分开如握球状...

    精品偏方 2024-03-08 8 0 元气
  •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血精案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血精案

    栗某,男,42岁。2015年6月12日初诊。 患者5年来,性交时射精带血,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精色淡红,夹有血块,伴腰膝酸软,头晕心悸,气短乏力,纳少便溏。服头孢氨苄片后,稍有好转。无射精疼痛、尿血、尿频、尿急、尿痛。舌淡红,脉细弱无力。直肠指检:精囊腺肿大、变硬、压痛。精液化验检查:精液量2毫升,精液颜色棕色,红细胞(+++),精子活动率20%~30%。 西医诊断:慢性精囊炎。 中医诊断:血精症。 证候诊断:脾肾两虚。 治 法:补脾益肾、补血止血。 方...

  • 滑精怎么办 补中益气汤治之

    滑精怎么办 补中益气汤治之

      柳某,男,28岁,村民。2006年5月20日初诊。患滑精一年余,每因劳倦而发。曾多方求医,遍服金匮肾气丸、金锁固精丸、六味地黄丸、朱砂安神丸等以及中药补肾固精之品,病情未见明显好转。刻诊:患者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神疲倦怠,气短乏力,纳差,失眠多梦,头晕便溏,舌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诊为滑精,证属脾虚下陷,升降失职,并兼肾虚。治以益气升阳,佐以补肾固精。   处方:人参(另炖)10克,金樱子10克,黄芪30克,炙甘草12克,当归12克,芡实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陈皮6克,白术6克。  ...

  • 用气冲穴治疗阳痿痿证效果很好

    用气冲穴治疗阳痿痿证效果很好

      穴性特点   气冲穴,别名气街,属足阳明胃经。《医经理解》曰:“气冲又名气街,在归来下,鼠溪上一寸动脉处,气所冲行之街也,为胃脉所入,胆脉所处,冲脉所起”。   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素问·热刺篇》王冰注谓:“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同身寸一寸动脉应手”。故具有疏肝益肾、调经种子的功效。   《灵枢·卫气失常》认为此穴可治疗“卫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

  • 急性睾丸炎 湿热蕴结睾丸气滞血瘀

    急性睾丸炎 湿热蕴结睾丸气滞血瘀

    唐某,男,35岁,1985年9月1日初诊。 患者主诉急性睾丸炎三日。患者因痢疾住院十几日,痢疾治愈出院后,继发急性睾丸炎已三日,表现为睾丸灼痛下坠,伴小腹痛,走路或活动加重,外观不肿大,轻触即痛,大便每日2次,有下坠不利感,苔薄黄,脉沉弦。 病机与治则:湿热蕴结睾丸,气滞血瘀;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处方:白鲜皮30克,土茯苓15克,苍术12克,石膏30克,车前子15克,莪术12克,三棱12克,没药10克,地龙12克,槟榔5克,炒白芍12克,生黄芪12克。水煎服,3剂,每日1剂。 二诊:睾丸痛及下坠感...

  • 治气血失调静脉性阳痿 充润宗筋方

    治气血失调静脉性阳痿 充润宗筋方

    血管性阳痿是器质性阳痿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血管性阳痿又可进一步分为动脉性、静脉性、动静脉混合性三种类型,其中以静脉性阳痿最令人们关注,它在血管性阳痿中占绝大多数。静脉漏多数是自发形成的,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中医论治阳痿的理论和经验虽较为丰富,但缺乏客观的诊断依据,临床治疗以功能性阳痿为主,对静脉性阳痿治疗少有总结。王琦教授从事中医男科临床、科研多年,其“阳痿从肝论治”的理论对中医治疗阳痿产生较大的影响。笔者作为王琦教授的博士生,跟随临诊学习,深感其对静脉性阳痿论治的思路与经验较为丰富...

  • 阳痿源于脾气差

    阳痿源于脾气差

    人到中年,各种压力会让你时而大发雷霆,时而郁郁寡欢。但是,你知道心情不好的同时会有什么尴尬事跟着来吗?是阳痿。 中医认为怒伤肝,看上去肝和男性的性功能似乎没什么联系,但专家的解释让人豁然开朗:事实上,阴茎的勃起就决定于肝经。 作为男性,难以避免的烟酒应酬本就让肝脏不胜负荷,再加上压抑、郁闷和暴怒的情绪,更会导致肝郁、血瘀、肝经不畅,使得肝脏的功能不能正常地发挥,甚至因气生病。这样一来,城门失火,自然殃及池鱼,严重影响到阴茎功能的发挥。 专家说,在临床上有一半以上的阳痿患者都长期情绪不良。 如何对付不良情绪?...

  • 性冷淡 治则疏肝理气散结化瘀处方

    性冷淡 治则疏肝理气散结化瘀处方

    患者,女,36岁,幼儿教导教师。2013年2月1日以“性冷淡2年”初诊。患者结婚10多年,婚后前10年,有2个孩子。后老公外出务工2年后,患者发现对同房有厌倦感。1周前,老公回家春节,再次与之同房,自我感觉无动于衷,再次前往三甲医院医治,仍旧未查出本质性疾病,前来就诊中医。诊见:性欲下降,阴道干涩,时有叹息,郁郁寡欢,四肢时而冰凉,时而潮热,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经行下腹部肿痛,舌红伴紫,舌苔薄,脉弦。 确诊:(肝气郁结型)性冷淡。 治则:疏肝理气,散结化瘀。...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