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痛 第97页

痛 第97页

  • 治关节痛方

    治关节痛方

    黑豆500克,炒熟,研成细末,每次服5克,黄酒送服,30天为1个疗程。1天3次。适用于关节痛。...

  • 膝痛的中老年人的关节保健和功能锻炼

    膝痛的中老年人的关节保健和功能锻炼

    中老年人出现膝痛,多数是逐渐发生的。大多由走路时间过长或站立过久而致,过度疲劳会导致疼痛加剧。膝痛的中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以下的关节保健和功能锻炼: 床前保健法起床或睡前,两膝跪在床上,练习跪坐。跪坐时要保持上身直立,膝关节弯曲,臀部要尽量向下坐,要接触到脚跟部,以增加膝关节的屈伸范围。下床后,手扶床栏杆做下蹲动作,再做直压腿动作。这些动作不要求做得次数太多,但要求达到一定程度,每天都应比前一天有所进步。 直腿高抬练习可仰卧于床上,直腿高抬15度左右,股四头肌收缩,使腹部被拉紧固定。开始...

  • 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治足踝扭伤肿痛

    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治足踝扭伤肿痛

    伸筋草、透骨草各30克,五加皮、海桐皮、赤芍、当归、红花、桑枝、鸡血藤、三棱、莪术、秦艽、苏木、红花、木瓜、川牛膝各15克,王不留行、路路通各10克。加水3000毫升,先浸泡1小时,再煮沸30分钟,待温度适宜时,洗浴患处,每日3-4次。药液可保留,以后每次加热至温度适宜时即可洗浴患处,每剂药可用5天,以两剂或10天为1个疗程。 本方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之功,对足踝扭伤的局部肿痛有显著疗效。...

  • 治痛风配合选用食疗方

    治痛风配合选用食疗方

    痛风是由体内尿酸排泄减少、嘌呤代谢障碍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等。该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配合选用食疗方,可对痛风起到辅助冶疗作用。 1.茄子200克,洗净后切成条,放锅中蒸熟,加酱油、麻油、盐、蒜泥、味精适量,拌匀后食用,隔日1次。 2.白萝卜100克洗净切块,加柏子仁10克、水500 毫升,同煮至熟,加盐少量,食萝卜、柏子仁,喝汤。 3.芹菜100克,冼净后切碎,与大米30克同入锅,加水750毫升煮熟,加少量盐食用。 4....

  • 痛风 从“浊瘀”化解 对脾肾调养

    痛风 从“浊瘀”化解 对脾肾调养

      痛风是指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血尿酸增高,而出现关节红肿、疼痛、变形等的一种疾病。中医多从驱除外邪、清热化湿解毒、活血止痛为治,但长期效果不甚理想,易反复发作,且有久用损伤脾胃的弊端。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该病久治效果不佳,且易反复发作,其原因是对痛风的病机认识不够明确,应重新审视痛风的病理机制,痛风的发病主要责之“浊瘀”,而不是“湿热”,现在的治疗往往着重清热利湿,而忽视对脾肾功能的调养,使得主要病因“浊瘀”不能从根本上化...

  • 针灸治腰痛

    针灸治腰痛

      腰痛极为普遍,其病症较为复杂,但主要病因无非是由于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导致疼痛。针灸在于激发经气,疏通经络,通调气血,以达到镇痛的目的。临床上针灸治疗腰痛,对急性腰扭伤、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都有明显效果。   急性腰扭伤   先在风市穴和阳陵泉附近找压痛点,常用穴位有殷门、申脉、委中、风市、阳陵泉,每次选3~5穴,进针后中等刺激,留针5~10分钟。局部取阿是穴,以及相应的夹脊穴、后溪、殷门,进针后强刺激,持续运针1~2分钟,不留针。   骨关节炎   取相应夹脊穴、肩髃、曲池、环跳、阳陵泉,进针后...

  • 中药药饼治足跟痛

    中药药饼治足跟痛

    取川芎、桃仁、红花、威灵仙、地龙、炮穿山甲、乳香、没药各10克,川乌6克,鸡血藤15克。 将上药共研为细末,贮瓶备用。用前以食醋及50度白酒各半,调药粉至干湿适中(手握成形、不淌流),摊纱布上约厚3毫米,稍压成饼即可。 晚上临睡前,将药饼置纱布上,外敷患足跟部,以胶布固定,再以热水袋热敷患处30分钟。每晚1次,30天为1疗程。 本法适用于足跟痛单侧或双侧,晨起下床或久坐起身后行走疼痛或负重后更甚,经X线摄片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骨刺)者。 点评:足跟痛病源肾虚,肾虚则骨失所养,骨髓空虚,骨质疏松,为风湿瘀血...

  • 中医方治腰痛(肾虚夹瘀)

    中医方治腰痛(肾虚夹瘀)

      杜某,男,47岁,2009年2月6日初诊。   患者1年前闪腰,CT等检查未见异常,用七厘散、云南白药等治疗,腰痛止。2月前跌倒致腰痛发作,续按上方治疗不愈。腰部CT、B超、尿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   诊见:腰痛,稍动加重,揉搓后缓解,神疲乏力,食少,舌苔淡白,脉细涩无力。   中医诊断:腰痛(肾虚夹瘀)。   处方:炒山楂20克,当归20克,白芍30克,山茱萸10克,乌药10克,杜仲10克,伸筋草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   3剂后腰痛减轻,10剂后诸症悉除。为防复发...

  • 蝎蜈蚣治急性疼痛

    蝎蜈蚣治急性疼痛

    经验方:全蝎(连尾)50克,蜈蚣(去头、足) 30克,丹参100克。 用法:共研成粉末,混匀。成人每次取10 克,加白糖调成糊状服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服7日为1疗程,可连服3个疗程。 疗效:本方治疗急性疼痛患者132例,其中头痛者42例,肩周痛者38例,手足或腰痛者 52例,结果:7日内疼痛消失者96例,15日内疼痛减轻者22例,治疗21日疼痛无改善者14 例。...

  • 腰酸背痛自疗有招

    腰酸背痛自疗有招

    有腰酸背痛的老年朋友不妨借鉴我母亲的锻炼方法:双腿自然站直后,先用双手掌轻轻地搓揉左右腰部各20下;然后用双手掌轻轻的拍打左右腰部各20下;最后用双手掌一先一后地拍打左右背肩部各20下。 在拍打背部时,可以拍打较重些,以能承受得了为宜。此锻炼方法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尤其适合中老年人。平时锻炼可以促进健康、保肾护肾和活络腰部肌肉;腰酸背痛时可以进行辅助治疗,并使腰酸背痛病得到较好的控制。...

  • 外洗治老人足跟痛

    外洗治老人足跟痛

    方药 伸筋草、透骨草各15克,制乳香、制没药、川芎、川牛膝各10克。 制法及用法 将上药加水1500~2000毫升浸泡30分钟,煎沸后改小火煎约15—20分钟,将药液滤入盆内,先熏后洗。待药液温度适宜时,浸泡足跟,并用纱布浸药液不断敷揉,每次浸泡30分钟,若药液变凉可稍加温后再洗。每天2-4次,每剂药液可加温后重复用2次,3天为1疗程。 说明 中医认为,足跟痛是足跟部气血瘀滞、经络不通所致。多因长期牵拉、负重、磨损发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西医认为,主要由于足跟部软组织、韧带、骨质等的粘连、痉挛...

  • 每周走路两三次缓解背痛

    每周走路两三次缓解背痛

    许多人都有下背痛困扰,而下背痛患者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接受复健、物理治疗。以色列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如果每周走路两三次,一次走路20到40分钟,即可舒缓下背痛。 以色列台拉维夫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招募了52名下背痛患者参与研究计划。其中一半的患者接受临床肌肉训练计划,另外一半患者则进行有氧走路运动,一周走两三次,刚开始先走20分钟,然后逐渐增加到40分钟。结果显示,有规律的走路运动与复健治疗同样有效。 研究人员说,人走路时,腹部、背部肌肉都需要用力、运动,运动量与复健疗程进行的肌力训练所差无几。但比起需在医...

  • 急性腰痛发作用凉毛巾冷敷

    急性腰痛发作用凉毛巾冷敷

    当人体肌肉、椎间盘、腰椎、韧带发生损伤,都会引起腰痛。如果发生急性腰痛,第一时间要采取让身体舒服的姿势,安静休养。横躺、像虾一样弯起身体、抱膝等都是可以选择的姿势。然后,在疼痛的部位敷上湿布或者冷毛巾,以缓解疼痛。要根据情况冷敷三天左右,在此期间注意不要淋浴和泡澡。 急性腰痛80%~90%都是由于肌肉疼痛引起的。所以,腰不痛的时候要注意锻炼腰肌,促进腰部血液循环,强化腰肌。此外,锻炼背肌也是很重要的,背肌是位于身体脊柱两旁的肌肉,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具体的锻炼方法是,俯身向下,两臂平行于脸颊放在两旁,然后上身向...

  • 常见腰腿痛自我巧按摩

    常见腰腿痛自我巧按摩

    腰腿痛是生活中的常见病,很多人都选用药物治疗。其实治疗腰腿痛,中医按摩有很好的疗效。中医按摩能调理机体气血阴阳、疏通气血、活血化淤、消肿止痛,还可解除局部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淋巴循环,改善皮肤、肌肉的血液供应。适当按摩配合药物治疗,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几种简单的腰腿痛自我按摩方法,具体如下: 按命门穴:站位或坐位。用一手或两手拇指按住命门穴。该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用力按住该穴至感觉有点酸胀,然后揉动数十次。 揉肾俞穴:体位同上。用一只手的拇指按住肾俞穴。该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即命门穴的外侧约...

  • 下肢疼痛 四逆汤加味治疗

    下肢疼痛 四逆汤加味治疗

      下肢疼痛是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患者以双下肢或单下肢疼痛为主,疼痛下至脚尖、上至腰椎处,有剧痛、隐痛、持续性疼痛,部分患者有麻木重感。食欲稍减,大小便无改变。笔者多年应用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效果满意。   基本方:当归15克,细辛2克,木通5克,桂枝20克,白芍15克,大枣12克,甘草6克,川乌30克,草乌30克。腰部疼痛加威灵仙30克,补骨脂15克;痛有灼热感,川乌、草乌减半,加金银花藤60克;游走性疼痛加秦艽20克,防风20克。治疗期间,不服其他任何药物。   病案举例:王某,男,61岁,双下...

  • 局部扭伤疼痛 止痛消炎膏

    局部扭伤疼痛 止痛消炎膏

      临床上常见局部扭伤疼痛,甚则红肿剧痛,而内服药治之不效,更有不接受内治者,笔者用止痛消炎膏治之有效。累用累验。   膏药组成:芒硝、乳香、没药、白芷、细辛各等分,研为细末,拌匀,用醋调成糊状即可。   使用方法:先将患处洗净,然后将药膏温热,趁热外敷,上面盖以不吸水纸,保持膏药湿润。膏药一般敷24小时。一般性疼痛,一次即可见效。若敷二次无效,不再敷。若患者皮肤过敏,敷药处痒甚,或见局部稍有红肿,可将药膏揭去,症状自会消失。笔者临床试用止痛效果明显,尚未发现不良反应。...

  • 肋间神经痛毛巾浸药液热敷

    肋间神经痛毛巾浸药液热敷

      肋间神经痛是一组症状,指胸神经根(即肋间神经)由于不同原因的损害,肋间神经受到上述疾病产生的压迫、刺激,出现炎性反应,而出现以胸部肋间或者腹部呈带状疼痛的综合征。   醋炒青皮30克,栀子30克,蒲公英50克,生甘草20克。诸药放入砂锅中,水煎两次,约合药液2500毫升,滤渣取汁备用。   用时以毛巾浸透药液热敷患处,热度保持在40~50摄氏度左右,以皮肤能够耐受为度。每晚一次,每次30分钟。注意:热敷后必须避风。本方清热解毒,理气止痛,适用于肋间神经痛。轻者两三次即愈,重者可以多次热敷直至痊愈。   痛甚于胀...

  • 主妇手腕麻痛巧用按摩法

    主妇手腕麻痛巧用按摩法

    我是一名家庭妇女,因长期做同一动作的家务劳动而患了腕管综合征,手腕经常麻痛、活动不便。 医生说此病又称为“主妇手”,可采用家庭按摩疗法,方法为:患者取坐位,前臂及腕部垫枕放在桌子上,掌侧向上;家里人可用轻柔的滚法在前臂沿屈指肌腱方向操作3-5分钟,再用一指推法在上述部位往复治疗。这样操作10-15分钟后,再嘱患者伸出患侧的手腕,家里人先予拔伸法同时配合摇法使患者的手腕部向各个方向活动,做3-5分钟后,继续使用擦法擦腕掌部,时间大约3-5分钟。操作完后,可配合活血祛瘀、温经通络的药物如红花油等...

  • 自制按摩垫治坐骨神经痛

    自制按摩垫治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因风、寒、湿三气侵袭,合而为痹。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经脉所过,气血所至,按摩足底可以很好地促进血气的运行,有助于除去侵入人体内的风、寒、湿气,逐渐消除疼痛。 这里介绍一种自制足底按摩垫的方法:用两块稍厚的棉布(约50厘米X50厘米)缝袋,装入蚕豆或黄豆100克,边上封口,平铺豆子中间纵横缝好,别让豆子滑动即可。按摩时将按摩垫铺在地上,赤脚踩上去踏步即可,每次20分钟。...

  • 膝关节疼痛外敷自制蓟麻膏

    膝关节疼痛外敷自制蓟麻膏

    很多中老年人的膝关节成了“天气预报器”,阴雨天气膝关节疼痛就加重,外敷自制蓟麻膏可缓解疼痛。 方法:取小蓟10 克,蓖麻子5克(去皮),共捣成膏,均匀敷于膝关节上,厚度约五分硬币厚。外用塑料薄膜包扎,上盖毛巾,4小时后关节处发热,可见米粒及豆粒大小的红色斑疹、微痒,一般敷药6—8小时可缓解疼痛。 一次敷药时间不可超过10小时,以免起水疱。每天1 次,2天为一疗程(皮肤过敏者慎用)。廖欣...

  • 痹证“风湿筋骨痛”中医简便方

    痹证“风湿筋骨痛”中医简便方

    痹证,一般称为风湿筋骨痛。以局部的肌肉筋骨发生疫痛,麻木、沉重,或者关节肿大,行动不便等为主证。每逢天阴下雨的时候就要发作,或者痛得更厉害,因此,一般认为受风、受寒、受伤是引起发病的外因。由刁:受邪有轻重和人的体质不一样,有的突然发作,有的是慢慢地加重的。临床上一般分以下二类: 风寒湿痹 大多是慢慢地发作的,多在手、足、臂、腿、 腰、背等处痪痛,活动则疼痛加重。若风邪偏胜,则可兼有 恶风,且痛不固定,有时在这里痛,有时在那里痛,若寒邪 偏胜,则痛势加重,且有冷的感觉,热敷一下就会感到舒服 一些,若湿邪偏胜,则...

  • 肩臂痛练上肢功

    肩臂痛练上肢功

    预备式: 双脚开立与肩同宽,挺胸、沉肩、伸掌,掌心紧贴大腿。吸气时,慢慢向上提胸收腹,微微吸气;呼气时,下肢不动,周身放松,以意领气,将气沉丹田(肚脐下三横指)。 旋首: 两臂贴后腰,尽量向后屈项向上望天,吸气。再低头向下看地,呼气。然后头向左倾,从左肩向前俯颈屈项,慢慢绕弧转向右肩,然后屈项后仰,再慢慢转到左肩。眼随头动、呼吸自然。然后动作同上,方向相反。最后还原成预备姿势。望天地各做8次,旋首左右各做8次。可活动头项,治颈背酸疼、颈项扭伤和落枕。 单举: 挺胸直腰,右手握拳紧贴后腰部。同时左手松拳成掌,手心向下...

    精品偏方 2024-03-08 9 0
  • 朱良春对痛风的研究颇为深入

    朱良春对痛风的研究颇为深入

      痛风是一种以关节红肿疼痛发作性的疾患,根源在于嘌呤代谢紊乱,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古代亦有痛风之病名,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丹溪就明确提出痛风之病名,其多部著作中均有痛风的论述,影响深远。《丹溪心法·痛风》篇中说:“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发热”,“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对痛风的病状作了生动的描述,与现代痛风病的描述非常相似。   朱丹溪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但又不同于历节风。对于痛风的病因病机,朱丹溪已经认识到有受寒...

  • 最简单的方法治足跟痛

    最简单的方法治足跟痛

    有些老年人在早晨起床下地时,足跟部会出现剧痛,但活动几分钟后即可缓解,再次站立后疼痛又出现,以致不能长时间站立行走。这主要是由跟骨骨刺、肥胖、足部受寒、过度疲劳等引起的足跟痛。 缓解足跟疼痛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在与足跟疼痛对应部位的鞋垫上开一个孔,使足跟着地时呈悬空状态,不再受压,就可以减轻疼痛,避免继续受到摩擦与损伤,外贴伤湿止痛膏或用正红花油、伤科灵等外搽患处,对缓解疼痛有一定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在每天睡前用艾绒煮水泡脚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严重时应及时就医。 此外,平时还应该避免长时间行走或站立...

  • 朱良春治痛风 注重“治未病”原则

    朱良春治痛风 注重“治未病”原则

      朱良春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除泄浊化瘀、调益脾肾、激浊扬清、善用虫药、标本兼治的用药特点外,还非常注重“治未病”原则,对痛风的各个环节进行干预性治疗。   对痛风发病机理的干预   基于高尿酸血症或痛风间歇期往往无主诉或没有明显症状,或临床无证可辨的情况,根据“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既病防渐”、“治未病”的原则,朱良春提出应从痛风发病机理上进行药物干预。   如对患者进行体质辨证,气虚型体质以六君子汤为主方;阴虚型体质以六味地...

  • 膝关节肿痛外敷药方

    膝关节肿痛外敷药方

    膝关节肿痛属中医“ 痹证”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多有阐述,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痹证的成因,不外两端:体虚是致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邪侵袭是致病的外在条件。肿因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痛因气血壅滞,阻塞不通而致。根据“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笔者对本病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湿经通络的方法进行治疗。自拟方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祛风化湿、清热温经之药。由于药物口服会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刺激,煎煮不当亦能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毒...

  • 土茯苓治湿热带下和痛风

    土茯苓治湿热带下和痛风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用。《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并记载用本品水煨治妇人红崩、白带;《本草再新》亦谓之“祛湿热,利筋骨”。本品原用于治疗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者,疗效甚佳,为治梅毒的要药。梅国强常以之治疗因湿热引起的热淋、带下、疮毒、痛风等病证,临证常将土茯苓与土贝母、土大黄、土牛膝三药同用,并将此四药戏称为“四土汤”,此药组清热解毒,燥湿止带,对于湿热带下尤为适宜。现代研究...

  • 穴位按摩防治腰酸腿痛

    穴位按摩防治腰酸腿痛

      感冒是一种最常见的疾病。如今正值冬季,是感冒高发期。人们如何防治感冒呢?中医养生专家指出,通过在身体相关的部位或穴位进行按摩,可提高抗病能力,防治感冒。同时,通过穴位按摩还能防治腰酸腿痛等不适症。   干洗脸:两手掌心相搓,搓热后反复摩擦脸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直至脸部发热。   梳抓头:两手五指分开放在头两侧,像梳头那样从前向后,从外向内梳抓头皮。   揉擦眼眶:两手拇指放在两侧太阳穴上,食指放在眼眶上,由内向外,先上后下,反复擦揉眼眶。   按揉太阳穴:两手拇指放在两侧太阳穴上,反复按...

  • “滚动操”缓解腰酸背痛

    “滚动操”缓解腰酸背痛

    不少中老年人都有腰酸背痛的经历,有一种简单易行的“滚动操”可缓解这些不适。方法如下: 抱膝而坐,自然抻拉脊背。在晚上临睡前或早晨起床时,保持抱膝而坐的姿势2-3分钟,可使有慢性腰背痛的人症状缓解。锻炼者亦可仰卧于床上,尽量屈膝屈髋,用双手指交叉抱住双膝于胸前,使腰椎呈屈曲状。家人用一手掌托住锻炼者双足底部,另一手掌托住锻炼者颈背部,在双手用力的同时,叮嘱锻炼者配合用力,做前后滚动10-30次,然后用力屈伸下肢3-5次。每日这样锻炼2-3次。 锻炼者也可自行练习这样的“...

  • 镇痛名方 治各种风寒湿瘀阻滞经脉所致疼痛

    镇痛名方 治各种风寒湿瘀阻滞经脉所致疼痛

      姚树锦,男,1937年出生于河北省武安市,解放前移居西安,为陕西太和医学第四代传人,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首届名老中医。他有极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作为学养基础,并以家学医疗理论体系为核心,兼收并蓄,对内科常见病、疑难杂症均建树颇多。   姚树锦临床善用经典,活承家传,形成独特的“扶正固本”思想及“阴阳升降”、“补脏通腑”学说;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临床诊疗体系,处方用药轻灵平淡而疗效卓著。...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