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 第3页
-
基于证候要素的病证结合辨治研究思路浅探
中医诊疗疾病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四诊信息采 集, 到证候类型辨别, 最后到理法方药确定, 辨证论 治思想贯穿诊疗过程始终, 而其中又以 “证” 最为关 键。 如何准确、 有效地进行辨证?如何运用辨证结 论, 准确、 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这是关系到规范中 医诊疗、 提高中医疗效的切实问题。 在病证结合前提 下 , 建立基于证候要素的辨治理论体系, 应是目前中 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笔者结合前期 工作基础, 并以冠心病为例, 对基于证候要素的病证 结合辨治研究思路进行了思考。 证候...
-
湿热病证 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热
湿热病证与脏腑相关理论探究 随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改变, 湿热病证的发 病率逐年增多, 因其湿热胶着、 缠绵难愈, 故成为医患 的共同难题 [1 ] 。因此, 从藏象理论出发探讨湿热病证 与脏腑的相关性, 对于发展湿热理论、 指导临床治疗多 有裨益。 以下将从脏腑功能失调内伤湿热、 湿热导致脏腑 功能失调两方面来论述, 探讨其湿热与脏腑的关系。 1 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热 1. 1 内生湿邪 内生湿邪是水液代谢输布障碍引起 的病理产物之一。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需多个脏腑的多种生理功能相互协调,...
-
以六经之法辨治湿热病证 临证验案举例
刘英锋从六经辨治湿热杂病特色验案举证 刘英锋教授, 曾先后师承于江西中医泰斗姚荷 生先生、 经方大家陈瑞春, 秉承先师病因病所病机 三维一体之辨证思想, 不拘伤寒温病学说之争, 融六 经、 卫气营血、 三焦辨证之法于一炉, 以应治临床疑 难杂病, 极具特色。 其擅长以六经之法辨治湿热病 证, 疗效独到, 特此介绍。 理论基本观点 首先, 刘教授认同明代柯琴的著名论点: “仲景 之六经为百病立法, 不专为伤寒一科” 。 即六经为人 身本有, 外感之风寒热湿燥火, 甚至内伤之情志饮食 劳,...
-
乳房疾病证治 肿瘤外科证治 周围血管病证治
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颇受中医青睐。本报记者就中医外治法的临床应用,采访了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副主任委员赵尚华教授。赵尚华教授认为:中医外治具有简、便、廉、验和副作用小的特点,针灸、推拿、膏药、敷贴、熏熨、溻渍、洗浴、耳针、灌肠等治疗方法各有所长,小病单用外治法即可治愈,而大病、难治病采取内外结合、辨证施治,既可提高疗效,又可缩短病程。对中医外治法应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突破口。 中医史上外治法丰富多彩,后人在学与用的过程中要...
-
络病证治 不同于血瘀证的新领域
从1979年开始,经过诸多专家的共同努力,共同传承创新发展,络病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成果,在一些重大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很好的效果。吴以岭院士团队2003年完成了《络病学》专著,并编写《络病学》教科书,2011年完成了《脉络论》专著,2018年年初完成了《气络论》专著。络病学是基础,脉络论、气络论是络病学科的两个分支。至此,络病理论三大理论框架基本形成。 以史为鉴— 理论创新推动中医药发展 秦汉时期,中医的基础理论、临床证治体系都已经建立起来,至今两千多年。金元时期,学术争鸣...
-
从西医病名与中医病证结合探讨中医未来发展之路
病名是临床实践中最基本的概念,代表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因中医病名较多,容易混淆难辨。中医和西医病名命名体系存在差异。由于现代人在古文修养方面的缺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和西医在临床上的结合应用,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成为制约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中西医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背景下形成的学术思想、学术传统,各有优点,又各有局限,直接借用西医病名、排斥西医病名、固化坚持中医传统病名均不利于中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医病名诊断应在挖掘、传承的基础上,拓展其内涵及外延,最终走向规范化。坚持临证中医和西医...
-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主要病证之一《伤寒杂病论》探析
《伤寒杂病论》癥瘕积聚的辨治特色探析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的主要病证之一, 是指腹内结块, 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的一类病证的统称[1]。中医有关癥瘕积聚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如《灵枢·五变》曰:“皮肤薄而不泽, 肉不坚而淖泽, 如此则肠胃恶, 恶则邪气留止, 积聚乃伤。脾胃之间, 寒温不次, 邪气稍至, 蓄积留止, 大聚乃起”。《难经》亦有对癥瘕积聚的论述, 如《难经·五十五难》曰:“积者, 阴气也, 其始发有常处, 其痛不离...
-
方证相应病证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结构框架
浅谈中医基础理论方证相应的病证研究方法 近代以来, 梳理方证相应的诊疗方法, 已成为中医基础理论探讨与临床实践经验总结, 在病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这是由于如果单从认识论或逻辑上,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临床实践诊疗病证的本质进行研讨, 很容易陷入到抽象概念或推理中, 不能自拔, 甚至会不能自圆其说。而从诊疗疾病整体本体论方证相应的角度, 来探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既可以借鉴前人的诊疗经验体会, 也便于更快捷地找到治疗病变的有效方药, 还可以较有效地积累大量临床经验。同时, 由...
-
病证结合观下的辨证论治与精准医学的对比研究
精准医学与中医学虽属于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两者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比性,通过对两者的异同性进行对比研究,以实现它们的互通与促进,丰富各自理论体系,为人类健康服务,为健康中国服务。 精准医学的背景、发展简史及概念 1. 精准医学产生的背景 20世纪以来,临床医学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从以前的直觉感受和经验的传统方式逐渐进入了依据实验室数据指标为标准的循证医学模式,循证医学随之兴起,其目的是寻找确凿证据支撑,随即以各类专家共识形成一些系列的临床指南报告诞生了,并产生了...
-
罗灵松擅长用针挑法 强调病证结合辨治
罗灵松是广东省梅州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临证精勤不倦,通读《黄帝内经》《针灸学》《中国按摩全书》《针灸甲乙经校释》等典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临床工作中重视辨证与辨病并举,长期从事筋伤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的诊疗,尤其擅长运用针挑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甲亢和用旋转扳法治疗腰源性膝关节痛等,遣方用药方面有独到之处。笔者曾师从罗灵松老中医,现将其辨治疾病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强调病证结合辨治 罗灵松临证时强调辨病辨证相结合,根据辨证的结果,再施以相应的手法,适当配合中药辅助治疗,方可取得佳效。具体在...
-
掌握膏方的适应病证 遵循中医理论处方遣药
传统观念认为膏方仅用于滋补强身,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弱性疾病。但实际上,膏方作为一种剂型,与其他丸、散、汤、丹等剂型一样,不仅能够补虚、治未病,也能治疗疾病。将中医膏方应用于临床,需注意以下两点。 掌握膏方的适应病证 近代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认为,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因此膏方尚适用于急性疾病恢复期的调养以及手术后、化疗、放疗的调治,补中寓治,治中寓补。已故著名中医学家王绵之认为,膏方适用于病情比较稳定,需要一定时间服药,而处方也基本固定者。需要注意的是,膏方不适用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