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证 第3页

病证 第3页

  • 基于证候要素的病证结合辨治研究思路浅探

    基于证候要素的病证结合辨治研究思路浅探

    中医诊疗疾病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四诊信息采 集, 到证候类型辨别, 最后到理法方药确定, 辨证论 治思想贯穿诊疗过程始终, 而其中又以 “证” 最为关 键。 如何准确、 有效地进行辨证?如何运用辨证结 论, 准确、 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这是关系到规范中 医诊疗、 提高中医疗效的切实问题。 在病证结合前提 下 , 建立基于证候要素的辨治理论体系, 应是目前中 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笔者结合前期 工作基础, 并以冠心病为例, 对基于证候要素的病证 结合辨治研究思路进行了思考。 证候...

  • 中医临床用药动和平观 病证变化的动态观

    中医临床用药动和平观 病证变化的动态观

    张磊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他精心研读四大经典,广采百家之长,勤于临证,形成独特的“动”“和”“平”观, 即和态下运动发展观、和态失常的疾病发生观、病证变化的动态观、动态的和平辨治观、临床用药动和平观。 和态下运动发展观 正常情况下,人与自然、人体自身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和态”中,即人在和谐状态下的运动发展变化。 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 湿热病证 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热

    湿热病证 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热

    湿热病证与脏腑相关理论探究 随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改变, 湿热病证的发 病率逐年增多, 因其湿热胶着、 缠绵难愈, 故成为医患 的共同难题 [1 ] 。因此, 从藏象理论出发探讨湿热病证 与脏腑的相关性, 对于发展湿热理论、 指导临床治疗多 有裨益。 以下将从脏腑功能失调内伤湿热、 湿热导致脏腑 功能失调两方面来论述, 探讨其湿热与脏腑的关系。 1 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热 1. 1 内生湿邪 内生湿邪是水液代谢输布障碍引起 的病理产物之一。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需多个脏腑的多种生理功能相互协调,...

  • 以六经之法辨治湿热病证 临证验案举例

    以六经之法辨治湿热病证 临证验案举例

    刘英锋从六经辨治湿热杂病特色验案举证 刘英锋教授, 曾先后师承于江西中医泰斗姚荷 生先生、 经方大家陈瑞春, 秉承先师病因病所病机 三维一体之辨证思想, 不拘伤寒温病学说之争, 融六 经、 卫气营血、 三焦辨证之法于一炉, 以应治临床疑 难杂病, 极具特色。 其擅长以六经之法辨治湿热病 证, 疗效独到, 特此介绍。 理论基本观点 首先, 刘教授认同明代柯琴的著名论点: “仲景 之六经为百病立法, 不专为伤寒一科” 。 即六经为人 身本有, 外感之风寒热湿燥火, 甚至内伤之情志饮食 劳,...

  • 咳嗽声音透露疾病证型

    咳嗽声音透露疾病证型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呼吸内科的梁爱武副主任医师表示,肺部疾病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证型的转变,比如气候、饮食等原因。有时,因为风寒而感冒的,可能因为阳气不足、抗寒无力而转变为肺热内郁。   这时,呼吸科的临床中医师大都会通过患者咳嗽的声音和状态,来帮助鉴别疾病到底属于哪种证型。   有力而重浊   如果咳声有力,且听得到浓重的痰声的话,多为外感实证。其中,痰液为黄色粘稠的属外感风热,若痰白清稀、流清鼻涕者,则为外感风寒。   解析:梁爱武说,咳声有力的,说明人体内正气还比较足,所以不会...

  • 中医分析病证

    中医分析病证

    病证是错综复杂的,虽是同一原因,它所表现出来的症 状千差万别,发病的部位有表(皮肤、肌肉,筋骨,血脉) 有里(经络,脏腑),病证的性质有寒有热,邪(邪气)正 (抵抗疾病的能力)的盛衰,有虚(正气虚弱)有实(邪气 强盛)。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具体症状,可概括为 表里,寒热,虚实等几类证型。一般以表,热,实属阳, 里、虚、寒属阴。 表证 由各种外因所引起的疾病,多先伤体表,常表现 为表证。 1.表寒:头身痛,发热,怕冷,身上没有汗,脉浮, 舌苔薄白。多属风寒引起。 2。表热:全身发热,稍微有点怕冷或不怕冷,...

  • “汗”与病证的关系

    “汗”与病证的关系

      “阳加于阴,谓之汗”出自《素问·阴阳别论》,其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汗为阴液,靠阳气的蒸腾与宣发,阳加于阴则汗出;二是脉来为阳,脉去为阴,阳加于阴即来者盛,去者衰,指脉象与汗出的关系。如张志聪注:“汗乃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而后能充身泽毛,若动数之阳脉加于尺部,是谓之汗。当知汗乃阳气之加于阴液,而脉亦阳脉加于阴部也。”笔者临床根据“阳加于阴,谓之汗”的理论,对前人所论之汗进行了思考。   汗的来源和生理功能   汗是津液所化生...

  • 《金匮要略》病证名国情文化特质

    《金匮要略》病证名国情文化特质

    有着 “治病之圭臬” 美誉的《金匮要略》 , 是我 国现存最早内科杂病专著, 讲求以病为纲, 分门别类 记载大量病证名, 涉及内、 外、 妇、 皮肤、 传染各科, 对后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由于成书年代湮远, 受 传统文化熏染, 这些病证名文辞古僻, 寓意丰厚, 加 之时代变迁, 语义转变时有发生, 使其英译难以实现 “信、 达、 雅” 。 目前, 病名英译主要包括借译、 造译、 直译、 意 译、 音译等。 不论采取何种译法, 译者纷纷认同以保 留文化内涵为前提,...

  • 中医病证关系的基础研究现状及引入中医体质维度的必要性

    中医病证关系的基础研究现状及引入中医体质维度的必要性

    病证关系是中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面临的 基本问题。 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病证结合 的诊疗模式逐渐成为中医临床普遍认可的模式 [1] , 病 与证的关系及内在机制也成为基础研究的重点。 以 下将从3个方面对目前病证关系基础研究取得的成 果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 并提出引入中医体质维度 的必要性。 证候生物学差异研究及引入“体质”维度的 必要性 从研究对象看, 疾病以 “病” 为研究对象, 体现 的是共性表现; 证候以 “机体” 为研...

  • 乳房疾病证治 肿瘤外科证治 周围血管病证治

    乳房疾病证治 肿瘤外科证治 周围血管病证治

    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颇受中医青睐。本报记者就中医外治法的临床应用,采访了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副主任委员赵尚华教授。赵尚华教授认为:中医外治具有简、便、廉、验和副作用小的特点,针灸、推拿、膏药、敷贴、熏熨、溻渍、洗浴、耳针、灌肠等治疗方法各有所长,小病单用外治法即可治愈,而大病、难治病采取内外结合、辨证施治,既可提高疗效,又可缩短病程。对中医外治法应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突破口。 中医史上外治法丰富多彩,后人在学与用的过程中要...

  • 络病证治 不同于血瘀证的新领域

    络病证治 不同于血瘀证的新领域

    从1979年开始,经过诸多专家的共同努力,共同传承创新发展,络病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成果,在一些重大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很好的效果。吴以岭院士团队2003年完成了《络病学》专著,并编写《络病学》教科书,2011年完成了《脉络论》专著,2018年年初完成了《气络论》专著。络病学是基础,脉络论、气络论是络病学科的两个分支。至此,络病理论三大理论框架基本形成。 以史为鉴— 理论创新推动中医药发展 秦汉时期,中医的基础理论、临床证治体系都已经建立起来,至今两千多年。金元时期,学术争鸣...

  • 从西医病名与中医病证结合探讨中医未来发展之路

    从西医病名与中医病证结合探讨中医未来发展之路

    病名是临床实践中最基本的概念,代表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因中医病名较多,容易混淆难辨。中医和西医病名命名体系存在差异。由于现代人在古文修养方面的缺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和西医在临床上的结合应用,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成为制约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中西医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背景下形成的学术思想、学术传统,各有优点,又各有局限,直接借用西医病名、排斥西医病名、固化坚持中医传统病名均不利于中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医病名诊断应在挖掘、传承的基础上,拓展其内涵及外延,最终走向规范化。坚持临证中医和西医...

  • 国医大师朱良春病证结合的宗师 经典的传承与发挥

    国医大师朱良春病证结合的宗师 经典的传承与发挥

    国医大师朱良春早在52年前提出“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学术观点(《江苏中医》1961年1月),相继又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的探讨”(《中医杂志》1962年3月)作了全面论述,这一业医者耳熟能详,乃至普通患者家喻户晓的学术思想,具有高度科学概括性,先进且可操作性强,至今仍为指导临床实践,最有实用价值、应用最广泛的中医理论创新。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朱良春在“中医药的现代化要突出原始创新”一文...

  •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主要病证之一《伤寒杂病论》探析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主要病证之一《伤寒杂病论》探析

    《伤寒杂病论》癥瘕积聚的辨治特色探析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的主要病证之一, 是指腹内结块, 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的一类病证的统称[1]。中医有关癥瘕积聚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如《灵枢·五变》曰:“皮肤薄而不泽, 肉不坚而淖泽, 如此则肠胃恶, 恶则邪气留止, 积聚乃伤。脾胃之间, 寒温不次, 邪气稍至, 蓄积留止, 大聚乃起”。《难经》亦有对癥瘕积聚的论述, 如《难经·五十五难》曰:“积者, 阴气也, 其始发有常处, 其痛不离...

  • 方证相应病证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结构框架

    方证相应病证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结构框架

    浅谈中医基础理论方证相应的病证研究方法 近代以来, 梳理方证相应的诊疗方法, 已成为中医基础理论探讨与临床实践经验总结, 在病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这是由于如果单从认识论或逻辑上,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临床实践诊疗病证的本质进行研讨, 很容易陷入到抽象概念或推理中, 不能自拔, 甚至会不能自圆其说。而从诊疗疾病整体本体论方证相应的角度, 来探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既可以借鉴前人的诊疗经验体会, 也便于更快捷地找到治疗病变的有效方药, 还可以较有效地积累大量临床经验。同时, 由...

  • 中医学中“厥”的应用 症状之厥 病证之厥

    中医学中“厥”的应用 症状之厥 病证之厥

    厥,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释为“发石也”,本意是指“采石于崖,憋气发力”。在中医学中其词意被进一步引申、扩大,得到广泛应用。有学者统计,“厥”在《黄帝内经》中即出现318次,涉及篇章87篇,并有《素问·厥论》《灵枢·厥病》的专篇论述,但其间词意纷繁,所指或为症状、或为病机、或为病证等,明显影响着理解与应用。兹对中医学中“厥”的应用情况加以梳理。 症状之厥 作为症状,厥的...

  • 经筋的功能论治 从经筋的循行和病证表现论治

    经筋的功能论治 从经筋的循行和病证表现论治

    经筋病证首见于《灵枢·经筋》篇,同时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目前文献报道治疗经筋病证的方法多为手法、针刺、火罐等。笔者根据经筋理论在临床运用汤药试治经筋病证,亦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01 从经筋的循行和病证表现论治 经筋隶属于十二经脉,位于人体表浅筋肉间互相联系的循行系统。张景岳言:“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大致而言,手三...

  • 中医燥之类征 燥之属性 燥之病证 燥之治疗

    中医燥之类征 燥之属性 燥之病证 燥之治疗

    燥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气候环境中缺水的干涸状态,即如《说文解字》言:“燥,乾(干)也。”中医学中的燥有病因、病机、病证、治法等多个义项。兹对此加以梳理分析。 燥之类征 燥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之一,是秋季主气,呈现出干燥、收敛、清肃的特性。一般认为从秋分、寒露、霜降至立冬,为燥气当令。燥气成淫,即成病因,其致病具有两大特点。 其一,易伤津。《素问·五运行大论》言:“燥胜则地干。”燥邪为害,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出现...

  • 病证结合观下的辨证论治与精准医学的对比研究

    病证结合观下的辨证论治与精准医学的对比研究

    精准医学与中医学虽属于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两者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比性,通过对两者的异同性进行对比研究,以实现它们的互通与促进,丰富各自理论体系,为人类健康服务,为健康中国服务。 精准医学的背景、发展简史及概念 1. 精准医学产生的背景 20世纪以来,临床医学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从以前的直觉感受和经验的传统方式逐渐进入了依据实验室数据指标为标准的循证医学模式,循证医学随之兴起,其目的是寻找确凿证据支撑,随即以各类专家共识形成一些系列的临床指南报告诞生了,并产生了...

  • 罗灵松擅长用针挑法 强调病证结合辨治

    罗灵松擅长用针挑法 强调病证结合辨治

    罗灵松是广东省梅州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临证精勤不倦,通读《黄帝内经》《针灸学》《中国按摩全书》《针灸甲乙经校释》等典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临床工作中重视辨证与辨病并举,长期从事筋伤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的诊疗,尤其擅长运用针挑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甲亢和用旋转扳法治疗腰源性膝关节痛等,遣方用药方面有独到之处。笔者曾师从罗灵松老中医,现将其辨治疾病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强调病证结合辨治 罗灵松临证时强调辨病辨证相结合,根据辨证的结果,再施以相应的手法,适当配合中药辅助治疗,方可取得佳效。具体在...

  • 掌握膏方的适应病证 遵循中医理论处方遣药

    掌握膏方的适应病证 遵循中医理论处方遣药

    传统观念认为膏方仅用于滋补强身,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弱性疾病。但实际上,膏方作为一种剂型,与其他丸、散、汤、丹等剂型一样,不仅能够补虚、治未病,也能治疗疾病。将中医膏方应用于临床,需注意以下两点。 掌握膏方的适应病证 近代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认为,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因此膏方尚适用于急性疾病恢复期的调养以及手术后、化疗、放疗的调治,补中寓治,治中寓补。已故著名中医学家王绵之认为,膏方适用于病情比较稳定,需要一定时间服药,而处方也基本固定者。需要注意的是,膏方不适用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