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第35页
-
肺癌药用清骨散加减
全国名中医胡国俊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在长期的临床诊疗工作中,胡国俊对于诸多呼吸系统疾病及一些内科疑难杂证的诊疗,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及理法方药,疗效颇佳。现将他辨治肺癌发热的验案介绍如下。 患者,男,66岁,2015年7月5日因“右侧胸痛伴咳嗽、痰血20余天”入院。患者6月份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右侧胸痛,口苦,纳差,就诊于当地诊所(具体用药、规格、剂量等均不详),症状未见好转。而后突然出现咳嗽、痰血,2015年7月3日就诊于当地某医院,行胸部CT示:右肺占位,考虑右肺下叶中央...
-
护脾对证选用药膳调理
中医认为,脾的功能是运化水谷,即消化食物并吸收其中的养分供身体利用。“四季脾旺不受邪”,即脾功能强的人抵抗力强,不易生病。脾属土,喜燥恶湿。夏季气候多雨而潮湿,湿浊寒凉之气易损伤脾之阳气,容易产生脘腹胀痛,食少倦怠,肢倦乏力,泄泻,水肿等症状。在此气候条件下,若饮食寒凉无度,易造成夏季胃肠疾病的高发。因此,饮食上宜清淡,多选用祛暑利湿、滋阴益气之品,适当控制冷饮等。平时可对证选用下列药膳调理: 荷叶绿豆粥 鲜荷叶1大张,绿豆20克,粳米30克,冰糖适量。先将绿豆、粳米煮成稀粥后,加入冰糖,搅拌均...
-
邪毒蕴郁是肺癌的病因病机 采用益气养阴方医治
康某某,男,58岁,长沙市人。 患者于1991年7月出现阵发性咳嗽,痰中带血,伴右侧胸痛,经对症医治数月未愈,1992年2月7日在我院胸外科行左上肺叶切除术,术中发现病灶坐落左上叶累及上叶开口,纵膈淋巴结增大,故行左上叶并左主支气管楔形切除及淋巴结打扫术。术后病理:鳞癌II级。术后未作化疗,于1992年2月17日求吾师中药医治。 症见:患者神疲乏力,咳嗽,少痰,活动后气促,术后伤口细微隐痛,低热38℃左右,食纳尚可,大便稍干结,舌稍红苔薄黄脉细数。 中医辨证:气阴亏虚,痰热内结。 治...
-
胃贲门癌方用救胃延龄汤
付某,男,54岁。2004年5月14日来诊。来诊时患者症见胃脘胀痛伴嗳气,食后加重,食纳尚可,无其他不良反应,唯脉来弦实有力。即告知脉与症不符,应立即检查,防患于未然。半月后,付某因病情加重来复诊,此时才得知其本人未遵医嘱,轻视病情。诊得其脉,惶惶然,如循刀刃。再三嘱托,病人才到某医院检查胃镜。胃镜提示:1.进展期胃贲门癌(隆起样病变)。2.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3.十二指肠球炎。活检病理:贲门腺癌。 患者立即到北京行手术切除治疗。出院回沈阳后,患者脉象由弦实有力转为沉细无力,此为邪去正安之象,为脉之顺证...
-
慢性脾胃病用中医来调理
余临床40余载,对妇科病的治疗,重视调理脾胃。喜用四君、六君、补中益气汤之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水谷精微生化之源。“脾为中土,以溉四旁,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皆赖以养”。调脾胃可培补人体正气,补益人体元气。认为诸病皆从脾胃而生。治病也总以调理脾胃为本,治脾又当分析而论。脾阳不足,胃有虚寒,一脏一腑皆宜于温阳升运。脾阴不足,胃有虚火,则当柔润养阴。脾气下陷宜升,胃气上逆宜降。寒湿宜苦温燥湿,湿热宜清热祛湿。凉燥宜温润,温燥宜清滋。虚实寒热,升降燥湿,均宜辨证。纠其偏,救其弊,燮理阴阳,使归于平缓,是治...
-
高启龙运用风药辨治肺癌经验
肺癌指原发于支气管的肺恶性肿瘤,现代医学治疗肺癌的方法包括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及近期流行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恶性肿瘤之首,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中医药参与肺癌的治疗与预防有积极的临床价值与现实意义。风药首见于张元素的五运六气学说,提出“药类法象”理论,将药物性能分析并归纳为“风升生……寒沉藏”。李东垣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风药”理论,认为风药主要包括具有升发外散、透达阳气作用,且气味轻薄、性轻清灵动的药物[2]。 高启龙主任系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科中西医结合病区主任,临证多年,...
-
姜良铎运用气化升降理论辨治脾胃病
笔者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对脾胃病的治疗提倡从调动人体各方面积极因素、促进脏腑之间生理功能协调出发,采各家之长,轻灵用药,以通为补,达到升降平衡得宜,气机转化正常。从各个脏腑的功能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胃主和降,脾主升清,大肠主传导,肝主疏泄,肾主关约等。由于消化系统有关的各个脏腑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彼此制约的关系,并以经络气血为媒介相互联系和传递信息,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所以临证辨治时,要有整体观。 升清降浊 为治脾胃基本大法 脾主升清,为脏宜藏,胃司降浊,属腑宜通,脾胃之...
-
脾胃病常用药对经验整理
周春祥治疗脾胃病常用药对浅述 周春祥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伤寒金匮教研室主任。吾师长期从事脾胃病的临床, 科研, 教学, 对脾胃疾病诊治经验丰富, 擅长以经方为 基础进行加减治疗脾胃病, 尊仲景之旨, 师其法, 不拘 泥其方, 其用药轻灵平淡, 辨证准确, 擅用药对, 屡起沉 疴。兹对吾师治疗脾胃病常用药对经验整理如下, 与 同道共享。 1 常用药对 1. 1 太子参配薏苡仁 太子参益气健脾, 养阴生津, 用于脾肺气阴两虚。其性略偏寒凉, 药性平和, 属于清 补之品, 补而不滋腻, 气阴兼顾,...
-
延缓衰老的中医药作用概括
中国传统医学延缓衰老的研究进展 衰老是在细胞和机体水平发生的渐进的功能退化的过程[1],生理性衰老是生物体自成熟期开始,受遗传因素影响,随增龄而渐进的全身复杂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可逆的退行性变化。病理性衰老是由于疾病或异常因素所导致的衰老加速。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挑战[2],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损害着人类健康与寿命,通过延缓衰老,降低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延长健康寿命已成为生命科学探索的主要目标。中华文明是孕育养生防病延寿理论的土壤,中国传统医学主要包括汉族医学、维吾尔医学、蒙古族医学、藏族...
-
万友生治疗脓毒症中应用甘温除热法
万友生认为应用甘温除热法治疗脓毒症的辨证应立足脾胃气虚,阴火内生。对于“阴火”的界定,他认为“火分阴阳,是以阳火病性属热而治法宜清忌温,阴火病性属寒而治法宜温忌清。 扩展看“阴火”的病因可以是寒湿、七情内伤、饮食积聚以及瘀血痰浊等阴寒性病理因素,夹正虚而表现为“内虚外实”兼杂的临床症候,其病位不仅仅涉及心、肾还包括了脾、肝、肺等脏器。在脓毒症的进程中,认识这点尤为重要。 万友生教授是当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江西省首批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之一。他从医60余年,著...
-
黄精虽补脾虚慎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黄 精“补诸虚,填精髓”,称黄精为“服 食要药”。 中医认为,黄精能补气养阴、健 脾、润肺、益肾。因黄精药效平和,身 体虚弱者也可以用来改善腰膝酸 软、体倦乏力、盗汗、口干、心烦等症 状。现代研究表明,黄精含有多种氨 基酸,因此自古就被作为著名的滋 补性中药应用。此外,黄精可提高男 性的生育能力,提升精子质量,改善 精液液化不良等;也可用于因阴精 亏虚引起的性功能障碍如阳痿、早 泄的调理。 但黄精的使用也有禁忌,体质 阳虚(畏寒怕冷)、脾虚湿气盛(容易 腹泻)的人要慎用,因为黄精可能影 响...
-
张声生脾胃病治疗用药特点举要
张声生运用祛湿药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张声生教授从事脾胃病的研究30余年, 精研古籍, 学验俱丰, 师古纳今, 用药精当, 每能药到病除, 屡起沉疴。 脾胃运化水谷, 化生人体所需的气血津液;还能运化水液, 使全身各组织器官得到滋养, 并将多余的水液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所由生也”[1], 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不仅水谷不能运化, 水液也不能正常输布, 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2]。同时, 脾喜燥恶湿, 湿邪侵犯人体, 常先困脾, 无论感受外界水湿之邪,...
-
胃体阳用阴 脾体阴用阳
“胃体阳用阴,脾体阴用阳”首见于清代名医喻嘉言,其著作《医门法令·中寒门方·论附子理中汤》言:“人身脾胃之地,总名中土,脾之体阴而用则阳,胃之体阳而用则阴。” 喻嘉言运用体用学说短小精悍的归纳了脾、胃的病理生理特性,为医治脾胃病供给了临床指导思想。 “体用”作为解说脏腑形体与功用的关联性,被使用在中医学理论中。脏腑体用学说包含五脏体阴用阳和六腑体阳用阴两方面,在中医确诊医治中均具有重要意义。《内经》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中医辨证司外揣内,经过观察“用”的改动来推测“体”的改动,即辨用...
-
常用补益药酒方
1.补肾生精酒:淫羊藿500克,锁阳、巴戟天、黄芪、熟地各250克,枣皮、附片、肉桂、当归各 100克,肉苁蓉210克,枸杞子、菟丝子、桑椹子各 150克,韭菜子、车前子各 60克,甘草110克。肾阳偏虚,精子数正常但存活率低者,重用黄芪、肉桂、附片,加党参、黄精、阳起石、仙茅、海狗肾、金樱子等;肾阴偏虚,精子数少,精液少,精子存活率基本正常者,重用熟地、枣皮、枸杞子、桑椹子等,叫』口首乌、桑寄生、女贞子等。上药用60度白酒10升浸泡 7—15天即可饮用。具补肾益精,滋阴壮阳,抗老延年之功。用于阳痿、精子减少症、精...
-
补肾的几种常用中药
时下,社会上补肾之风盛行,于是各种补肾药、保健品充斥市面,各种宣传令人心动,人们面对厂家的大力宣传,不知如何选购。然而,作为纯中药的补肾药或保健品,其配方虽不一样,但不外乎是几种常见中药的不同组合罢了。如能正确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补肾药或保健品,对于提高身体素质,愉悦家庭生活,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了使网友们能正确选用补肾药或保健品,下面将常用的几种中药的性能和服法以及注意事项叙述如下。 鹿茸 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等作用,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早泄,妇女宫冷不孕,小便频数,腰膝疼痛,筋骨无力...
-
有止咳化痰作用的中药
止咳化痰药 止咳化痰药物是指能够减轻或消除咳嗽、痰浊的一些药物,适用于咳嗽,痰饮气喘等症。 ①橘梗 橘梗为橘梗科植物橘梗的根,含橘梗皂甙,菠菜甾醇及其甙、橘梗酸等;其中橘梗皂甙能刺激粘膜,引起粘膜分泌亢进,使痰液稀释,促使其排出;同时皂甙还有镇咳、镇静和解热的作用;此外,橘梗还具有抗炎作用,因而应用橘梗配伍其它药物治疗咽喉肿痛,伤风咳嗽,及其它呼吸道炎症,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中医认为,其性平,味苦、辛,功能开宜肺气、祛痰、排脓,适用于外感风寒,咽喉肿痛,肺脓疡,咳...
-
护胃气“通”指运用“通法”调理脾胃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朱生樑是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陈存仁学术思想研究基地负责人。他从医逾四十载,对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脾胃病的辨治有独到的见解,临证提出通、化、宣、平之法治疗脾胃病,以护胃气为根本。 “通”指运用“通法”调理脾胃 通法有广义通法和狭义通法之别。 广义通法蕴涵于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之中,是使表里和解、阴阳平秘、气血和畅、寒热均衡之法。对于脾胃病,具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