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用 第113页

用 第113页

  • 附子汤中为何用附子两枚 为何不用姜

    附子汤中为何用附子两枚 为何不用姜

    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304条和305条,由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组成。《伤寒论》第304条言:“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第305条言:“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此方亦出自《金匮要略》第二十篇:“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笔者编著...

  • 小青龙汤辨证用方六环节

    小青龙汤辨证用方六环节

    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张仲景用它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寒饮之证。然而应该指出,此方乃辛烈走窜的峻剂,具有伐阴动阳之弊,如果用之不慎,往往会发生问题,反而促使病情加重。 辨证用方六环节 必须掌握小青龙汤的辨证,其辨证的关键,在于抓以下几个环节。 辨气色 小青龙汤证为水寒射肺,或寒饮内伏。寒饮为阴邪,必羁縻阳气,而使心胸之阳不温,如是则荣卫之行涩,而不能上华于面,故患者面部呈现黧黑之色,...

  • 乙未年应用备化汤治验及体会

    乙未年应用备化汤治验及体会

    笔者于乙未年应用运气方备化汤治疗疑难杂症3例,效果明显,现介绍如下。 案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陈某,女,81岁。2015年8月3日初诊。 病史:发作性心悸气短已5年,近一年来发作频繁,一周来发作2~3次,反复多次住院,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延余寻求中药治疗。刻诊:高龄体质瘦弱,能扶扙行走于诊室,神志清晰能简述病之所苦。语气低微,不犯病时饮食及二便可自理。脉沉细微弱,律齐50~60次/分,舌红少苔。诊断:心悸。病机:心气不足,阴血虚亏,心失荣养。药用生脉饮合复脉汤加减。...

  • 活用大半夏汤举隅

    活用大半夏汤举隅

    大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篇》,原文:“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尤在泾渭:“胃反呕吐者,胃虚不消谷,朝食而暮吐也。”方由半夏、人参、白蜜组成。又胃脉本下行,胃虚则反逆也,故以半夏降逆,人参、白蜜益虚安中。主治胃反呕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方中半夏降逆止呕,人参补虚益胃,白蜜甘润缓中。三药合用,共奏补中降逆之功。现将笔者临证活用大半夏汤治疗脾胃病偶有启悟,进行梳理,粗浅总结,采撷其案,供同道赏析,以资启迪。 案一:非...

  • 金杰运用加味四妙散经验拾萃

    金杰运用加味四妙散经验拾萃

    金杰教授从 1999 年至今一直从事临床教学科 研工作, 善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断治疗精神、 神 经及心理障碍性疾病, 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 随金杰教授临证学习, 受益匪浅, 现将其运用加味四 妙散的经验介绍如下。 1 加味四妙散的方解及其证治特点 四妙散载于清·张秉成《成方便读》 , 而本方源 自于元·危亦林 《世医得效方 · 卷第九》 的苍术散加 味而成。苍术散由黄柏、 苍术各等分组成。原作散 剂, 可治疗 “一切风寒湿热, 令足膝痛, 或赤肿,...

  • 乌梅作为乌梅丸之灵魂药物 必须重用

    乌梅作为乌梅丸之灵魂药物 必须重用

    临证治疗哮喘,只要具备“哮喘发作或加重时间在‘厥阴病欲解时’”,临床具有“‘喘逆上气’‘烦满’及风木犯肺出现的上热(头面、上胸热或口渴等)下寒(腿脚肤冷、或便溏)之证”两个特点,即可放胆运用乌梅丸。 乌梅作为乌梅丸之灵魂药物,必须重用,方能取效。 笔者跟随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侍诊有年,临床见证了顾师基于“厥阴病欲解时”理论运用乌...

  • 黄连汤的引申及应用

    黄连汤的引申及应用

    《伤寒论》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笔者认为,《伤寒论》172条的“太阳与少阳合病”与此条“伤寒”互换位置为宜,可能系古人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颠倒错误所致。黄连汤所治症状中既有少阳消化系统寒热虚实夹杂的炎症表达,又有太阳心血循环不畅导致的腹痛。除芍药外...

  • 三青汤应用极为广泛 医案三则

    三青汤应用极为广泛 医案三则

    张磊,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隶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第三届国医大师。他从医70年,医理纯熟,医术精深,积累了丰厚的临床经历,特别擅长于内科杂病的医治。 三青汤组成为桑叶、丝瓜络、竹茹。三味药皆色青入肝,故名三青汤。原为王孟英医治妊娠恶阻和血虚内热、胎动不安的方剂。方中桑叶、竹茹皆性凉,得秋金之气,可平肝气,行肺气而转胆枢;丝瓜络也为清凉降火之品。故此三味皆可清热而熄内风,为医治血虚内热胎动不安的佳品。 在清代沈尧封撰《沈氏女科辑要》第二十七节养胎篇,王孟英按曰:“条芩但宜于血热之体。若血...

  • 小议炙甘草汤之生地的用量

    小议炙甘草汤之生地的用量

    患者徐某,男,35岁,2015年9月16日初诊。主诉:心慌1月余。病史: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心悸,偶见下午疲乏、恶寒,性急易怒,口唇偏紫,无乏力气短,无胸闷胸痛等表现,纳可,寐欠安,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涩。既往体健,半年前体检,心电图呈窦性心律失常,未予诊治。即刻血压:146/95mmHg;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非勺形改变,晨峰血压明显升高,全天血压平均值125/80mmHg,白日血压平均值130/90mmHg,夜间血压平均值110/67mmHg。 西医诊断:窦性心律不齐,高血压;中...

  • 气短一年余 用补中益气汤化裁健脾益气为主

    气短一年余 用补中益气汤化裁健脾益气为主

    陈某,女,39岁,2015年3月17日初诊。 主诉:气短一年余。现自觉呼吸气短,言语无力,不爱说话,气短活动后明显,进食后腹胀,夜尿一次。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既往史:有乙肝病史,无家族遗传病史。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认为,此患者气短乃因脾气虚所致,当用补中益气汤化裁,健脾益气为主。 方药:生黄芪20克,党参15克,生白术15克,炙甘草5克,陈皮1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全当归10克,黄芩10克,法半夏15克,大红枣20克,生姜片10克,10剂,水煎温服,日1剂,分3次服。...

  • 二妙丸临床有新用

    二妙丸临床有新用

    二妙丸是常用中成药,由黄柏、苍术两 味中药组成,规格(丸剂:每10粒1.2克, 每瓶200克;散剂:每袋10克),具有清热 燥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下注、腿膝疼痛、 脚气肿痛、湿疮以及带下、淋痛等病症。 现将临床上较好的几则新用途介绍 如下。 急性细菌性痢疾内服二妙丸,每 次6克,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服。在 服用本药时,饮食宜清淡,忌油腻或生冷 之食物。 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口服二妙 丸,每次8克,日服3次,10天为1个疗 程。二妙丸与西药保肝药同时应用,能明 显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妇女白带过多取二妙...

  • 运用乌附剂经验和心得

    运用乌附剂经验和心得

    仲景运用乌、附剂最早,使用频率最高。仲景方中,乌、附大多生用,用量之大,古今少有。仲景使用乌附剂而不有损生命,全在经方的配伍、炮制与煎服方法上见真谛。 以《金匮要略》乌头汤为例:该方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各3两,川乌5枚。川乌1枚,大小平均5g,则为25g左右。炙甘草3两,汉代一两合今之15.625g,以16两计,则为48g,恰为川乌之两倍。乌头汤之煎服法,亦寓有深意。先以蜜2升(汉代1升合今之200ml)煎川乌,煎至1升时去川乌,留蜜待用。蜜煎川乌,有两层意义:一则蜜为百花之精华,善解百毒,尤善解川乌...

  • 乌梅丸临床运用体会

    乌梅丸临床运用体会

    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重视《伤寒论》经方,临床重视运气学说的应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中医院杨桂芹主任医师拜顾植山教授为师,多次跟师学习。本文为导师杨桂芹跟师顾植山教授临床运用乌梅丸之体会。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与《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乃厥阴病之主方。乌梅丸全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十味药组成。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常被现代临床用以治疗寒热错杂、...

  • 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

    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

    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复杂方剂并不多。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在这110多个方剂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汤,大名鼎鼎,举世闻名。为什么,伤寒论中的一批经典方剂能够流行至今,甚至,给人的感觉,其应用范围还不断扩大。原因何在? 我认为,临床上至今常用的伤寒论方剂中最大特点是,这些方剂无一不是着眼于调节人体整体的气机升降出入。现将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如下,供各位网友参考。 一、桂枝汤(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

  • 名方试用之临床 举例如下

    名方试用之临床 举例如下

    独活寄生汤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偏风第四》,用于治疗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痹证。历代医家著述也多引用此方治疗腰腿疼痛,然未引起笔者重视。及至有患者自持处方来抓药,极赞处方之效,云此方相传几代,他人旁抄无数,笔者取而阅之,乃独活寄生汤原方。笔者将信将疑,试用之临床,果然屡试屡验。针对不同人群,使用不同剂型,如水剂、丸剂、酒剂,皆收到良好的疗效,举例如下。 病案1 徐某,男,41岁。2014年3月6日初诊。腰疼1天。素有腰疼病史,上午劳作时腰部扭伤,...

  • 张杰运用经方辨治疑难杂症经验

    张杰运用经方辨治疑难杂症经验

    张杰, 全国第三批、第五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 国家级名中医, 安徽省国医名师, 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张氏幼承师训, 学验俱丰, 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50余年, 专攻中医内科杂病, 临床善从经方加减, 不囿成见, 多有发挥。笔者有幸随侍左右, 兹就其经方治疗疑难杂症学术经验介绍如下, 以飨同道。 乌梅丸合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慢性结肠炎 患者某, 女, 39岁。2017年3月8日初诊。2016年9月23日肠镜提示:慢性结肠炎。刻下眩...

  • 六味地黄丸的演变与应用

    六味地黄丸的演变与应用

    六味地黄丸为宋 代医学家钱乙编著《小 儿药证直诀》所收载之 古代补肾阴圣方。 药物组成由熟地 黄、山茱萸、山药、泽 泻、丹皮、茯苓所组成; 功能滋阴补肾;主治肾 阴不足.症见腰膝酸软、 头晕目眩、耳鸣耳聋、 盗汗、遗精、消渴、骨蒸 潮热、手足心热、牙齿 动摇、小便淋沥、舌红 少苔、脉沉细数。 六味地黄丸所主 诸证,皆属真阴亏损, 虚火上炎所致。为肝、 肾、脾三阴并补,以补 肾阴为主,故又谓补 肾之祖方。腰为肾府, 肾主骨而生髓。肾阴 不足,则骨髓不充;脑 为髓海,肾阴亏损,不 能生髓,则脑髓不足, 故见上述系列...

  • 百合固金汤 现代应用案例三例

    百合固金汤 现代应用案例三例

    □ 代春立 北京丰台兴隆中医院 咳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症状多种多样,北方尤以外感风寒、痰热蕴肺为多。笔者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多年,遇咳喘患者多以清肺化痰、止嗽定喘或养阴清肺疗之,亦有疗效。然《内经》有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百合固金汤虽古人专为肺痨(古称)所立,现今由于传染病法的设立,基层医院已见不到此类病人,然百合固金汤仍有其利用价值。 百合固金汤: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麦冬、百合、芍药、当归、贝母、生甘草、玄参、桔梗等。...

  • 顾植山从“少阳为枢”角度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验体会

    顾植山从“少阳为枢”角度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验体会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 治下》第147条: “伤寒五六日, 已发汗而复下之, 胸 胁满微结, 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 但头汗出, 往来寒 热心烦者, 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 笔 者2015年4月开始随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 植山教授门诊学习, 发现顾老师临证时经常运用柴 胡桂枝干姜汤, 效果很好, 同时顾老师运用该方时有 自己的独到见解, 现举案例如下。 讨论 柴胡桂枝干姜汤由柴胡、 桂枝、 干姜、 天花粉、 黄芩、 牡蛎、 炙甘草...

  • 鹿衔草狗脊膏制法 外用熨方 医治经过

    鹿衔草狗脊膏制法 外用熨方 医治经过

    辛某,女,46岁。初诊日期:1994年5月15日。自述颈部活动受限,右臂痛苦酸麻1年有时,时时发生,若遇气候寒湿,则痛苦必然更为剧烈,患臂常不能看重屈伸,若牵强运动或无意间活动扩展,则剧痛难以忍受。右足跟两年前开端感痛苦,行走触地某一视点不适,则刺痛也甚厉害,ⅹ片显现颈椎骨质增生,右足跟部有骨刺一枚。月经量较少,但每次来时常常淋漓不断,色黑有瘀,常10余日始净,舌淡紫,脉弦涩紧。综合观之,乃肝肾亏本,风寒湿痹之证,当滋养肝肾,去湿除痹。予鹿衔草狗脊膏。 鹿衔草狗脊膏制法:鹿衔草1500g,狗脊片500g。...

  • 两张活血方 临证用不同

    两张活血方 临证用不同

    从汉代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到清代王清任的多个逐瘀汤,活血化瘀法已经对后世医家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在临床上灵活应用。而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汤作为活血化瘀两张名方,常被后世医家加减使用并取得很好的疗效。 乍一看,似乎两方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在跟随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高建忠主任抄方中,见他在辨为有瘀血证时,最多用的就是这两张方剂。 最初我理解的桂枝茯苓丸,只能治疗瘀血阻滞胞宫或者下焦的疾病,治法为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但在跟诊过程中发现,老师运用此方,上可治疗声带结节,下可治疗子宫肌瘤等病,几...

  • 承气汤在临床运用现状

    承气汤在临床运用现状

    急危重症是一种紧迫、濒危的病症,需求及时的医学处理,否则可对患者身体重度损害或导致逝世。因为病况的紧迫性,西医“马到成功”的医治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选用以及开展,然后被称为“慢郎中”“治未病”的中医医治急危重症的办法作为一种辅佐办法受到忽视。但中医在医治急危重症方面历史悠久,经历丰富,其间《伤寒论》记载了很多的医治急危重症的丹方。在《伤寒论》很多丹方中,以承气汤为现代运用医治实证的急危重症较广泛。承气汤最早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其间有大承气汤、...

  • “方机对应”用经方

    “方机对应”用经方

    “方证对应”是胡希恕先生伤寒学术之要点,被其誉为“辨证的尖端”。此辨证者,先辨六经,再辨方证,要求对应点较多。 为探究经方功效的多维性和对应证机的多向性,拓展经方适应范围,灵活机动运用经方,发挥经方最大效果,笔者提出“方机对应”观点,与诸同道分享。 经方功效多维性 所谓“经方功效多维性”,即指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来看,一个经方的功效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亦即经方存在一方多法、一方多效、一方...

  • 乙未年用备化汤验案举隅

    乙未年用备化汤验案举隅

    •基于运气思路诊病抓的是气机、时机、隐机、先机,注重病机的整体性,病机相同则异病同治,不拘泥于某方治某病。 •运气方的组方原则遵药物四气五味,“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应用运气方,要牢记“三因制宜”和运气多因素综合动态分析的原则,结合实际气象、脉象、症象,“观其气至而致其治”,灵活化裁,方能取效。 2015年为乙未年,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针对乙未年五运六气分别立有紫...

  • 经方的辨病位运用探析

    经方的辨病位运用探析

    辨证施治是中医辨证的核心, 主要包括了八纲辨 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 证、 三焦辨证及方证辨证等, 在临床实践中, 辨病位用 方同样不可忽视, 与其他辨证方法相结合, 更能有效指 导临床 。《伤寒论》 的六经辨证, 给予我们辨病位用方 的指导, 如在外感类疾病、 肌肉关节类疾病、 皮肤病中, 常可选用太阳少阳病的麻黄、 桂枝、 柴胡类方;腑气不 通的里证则需要选用阳明病的承气类方;阳气不足、 全 身代谢低下的 “脉微细但欲寐” 则需选用少阴病的附子 类方。不...

  • 温胆汤加味 运用温胆汤的范围与指征 温胆汤与他方合方

    温胆汤加味 运用温胆汤的范围与指征 温胆汤与他方合方

    温胆汤出自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组成,功效清热化痰,原方主治“心虚胆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熊继柏教授临证常用温胆汤治疗各种疾病。 运用温胆汤的范围与指征 熊继柏运用温胆汤的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内、妇、儿、五官各科,内科涉及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其运用温胆汤的指征如下。 痰...

  • 仲景名方五苓散临床新用

    仲景名方五苓散临床新用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 论》载著名利水渗湿方剂五 苓散,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 气功能。主治:1-夕h有表证, 内停水湿,症见头痛发热,烦 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 利,舌苔白脉浮。2.水湿内停 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 及霍乱吐泻等证。3.痰饮、脐 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 气而咳者。为行水之总剂。 本方由猪苓9克,泽泻 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 桂枝6克等组成。方中重用 泽泻为主药,直达膀胱,渗湿 利水;辅以茯苓、猪苓之淡 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佐以 白术健脾以助运化水湿之 功;更佐桂枝,一则外解太阳...

  • 中医临证中经常应用的“辛开苦降”法

    中医临证中经常应用的“辛开苦降”法

    “辛开苦降”法,即是辛味药和苦味药配伍以达到“开”“降”的目的。中医临证中经常应用的“辛开苦降”法,其方剂首推《丹溪心法》中左金丸,主治因肝火犯胃所致的嘈杂吐酸,胁肋痛、口苦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至现代“辛开苦降”的应用,也不只是左金丸方证,亦多有发挥。“辛开苦降”法中之辛,不但是“辛开”,而且还能以辛温、辛通、辛散、辛化;苦不但能&ldquo...

  • 五参丸即可益气养阴 又具化瘀 解毒之用

    五参丸即可益气养阴 又具化瘀 解毒之用

    孙思邈一生精勤不倦,博极医源,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取得很高的成就,虽一生著作较多,但现多已亡佚,唯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流传至今。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方》的问世,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在中国医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极文字之初,下迄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扼。”《千金方》中的五参丸配伍精当,临床应用广泛。 “五参丸:主治心虚热,不能饮食,食即呕逆,不欲闻人语。方:人参一两、苦参一两半、沙参一两、丹...

  • 紫菀合生脉散 宣润肺气滋阴利水之作用

    紫菀合生脉散 宣润肺气滋阴利水之作用

    小便不利是指小便减少、排尿困难或小便完全闭塞不通。此症原因较多,如脾虚、湿热、肺热等都可引起。临床发现阴虚、暑热、大汗或失血后出现小便减少或困难者并不少见。现推荐一个治疗这类小便不利的有效方:紫菀、麦冬各15g,五味子12g,人参6g。煎水服,1日2次,连服2剂。主治热盛津伤所致的小便不利。 阴虚、大汗或失血后导致的小便不利,主要与人体化源不足有关,其病性属阴虚或热邪壅肺居多。 治疗宜滋阴为主,不宜渗利。肺主宣发、通调水道,肺气不利,既可致人咳痰气喘,还能引起尿少、水肿等。紫菀辛散苦降、温润不燥,苦...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