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第383页
-
回家不换衣服警惕铅中毒
很多人回到家没有把外衣脱掉的习惯,这样会无意中把铅带回家,造成慢性铅中毒。特别是有孩子和老人的家庭,对此应特别警惕。铅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尤其是在交通繁忙的地区,汽车尾气会造成严重的铅污染。在经常堵车的地方,频繁的停车、启动、慢速行驶都会让汽油的燃烧很不充分,铅随尾气进入大气的含量会更高。另外,大量晚间进城的货车使用柴油发动机,排放出的含铅尾气更易造成严重污染。环境中的铅污染,除了来自汽车尾气,还来自各种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蓄电池、农药、涂料等中都含有铅及其化合物。因此,回家后要把衣服脱掉,并把手与脸洗干净。...
-
人到中年应注意
每个人在变老的过程中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人到了50岁以后,应该每隔2年检查一次眼睛。 2.老觉得每个人说话都嘟嘟囔囔的,就说明你的听力已经开始下降了。 3.如果你的头皮上出现了形状不太规则的黑色或棕色斑点,就要小心是不是患上了可能致命的黑素瘤。 4.牙龈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仅会导致牙齿脱落,还能引起心脏病等问题。 5.一周吃两次鱼可以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6.经常锻炼身体有助于降低女性患乳腺癌风险。 7.男性比女性的膝关节损坏程度更重,男性因此不得不作膝关节置换手术的人也更多。 8.如果成年后...
-
孙光荣 弘扬中医药文化 始终在路上
孙光荣(1941.11-),男,汉族,湖南浏阳人(祖籍安徽庐江),自1958年7月14日起,从事中医临床56年,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委员会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顾问兼中医学院名誉院长,长春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教授等。 “没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就没有中医药学;没有中医药文化素养,就没有真正的中医药队伍;没有中医药文化的科学普及,就没有巩固的中医药服务阵地;没有中医药文化的发...
-
周岱翰教授 全国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和教育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岱翰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和教育家,从事中医肿瘤医疗、教学、科研50年,多次出国讲学,弘扬岐黄医术、拓展中医治癌特色,是振兴、发展、传承岭南肿瘤学术流派的领军人物,是中医肿瘤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代表人物。作为中医教授,登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和海外高等学府讲学,被澳洲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系聘为博士生导师,足迹遍及欧、美、亚、澳等20余国,每年有大量的外宾、华侨前来求诊,饮誉东南亚、港澳台等地。 用中医疗效结缘“洋”病人 周岱翰教授作为中医教授...
-
读马有度《感悟中医》
中医,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发明,有的在当代继续应用,有的被新的科学形态自然替代,都没有发生重大争执。唯有中医,存亡之说,兴废之争,旷日持久。令人义愤填膺,也令人魂牵梦绕。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遇到了现代科学。是文明冲突论,是文化融合论,还是文化多元论,这要靠学术环境的宽容和包容,更要靠体制和政策来支持与调整。在这中间,中医人自身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养生自信、疗效自信,至关重要。近日读马有度先生的《感悟中医》一书,被他的临床经验和学习精神所折服,也被他娓娓动听的高论宏议深...
-
记忆中的周文泉教授
认识周文泉教授,大概是25年前的事情。那时,我刚从山东中医药大学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攻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博士学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学科的老师要我联系西苑医院老年病学科的主任周文泉教授,想到北京参观学习中医老年病学科建设的经验。 当我和山东老年病科的老师一起到西苑医院老年病科时,周文泉已在他的办公室等候。他的办公室整洁而简朴,办公桌上整齐地放着老年医学的经典和现代医学书籍,墙壁上是传统中医老年医学相关的几个素描画,让人感到清馨。当时周文泉不到50岁,虽不十分魁梧,但让人感到非常儒雅、非常有学术味...
-
运用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理论:中医全科医师
中医全科医师:运用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理论,从事社区人群常见病与慢性病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和健康管理等中医药服务的专业人员。主要工作任务包括:运用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方法,诊断社区人群常见病与慢性病,并提供中医药及刮痧、拔罐、针灸、推拿、按摩等适宜技术治疗;进行急危重症急救或转诊;进行疾病预防性筛查、咨询,提供中医药防病服务;对社区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体质辨识、小儿捏脊等中医药特色服务;进行居家医疗照顾;建立社区人群健康管理档案;进行中医养生保健和健康教育。 清晨6点,家住北京水碓子东...
-
国医大师吕景山:书写中国医生的神奇
吕景山的著作 吕景山(1934—),祖籍河南偃师,第二届国医大师,全国第三、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1962年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山西省中医院)工作,任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针灸科主任。1991年调到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工作,任所长、主任医师。历任中国针灸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西分会常务理事、山西省针灸学会理事长。主要著作有《施今墨对药》(荣获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吕景山对穴》等...
-
屠呦呦教授再次重申了中国药学的重要性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从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中寻找创新源泉,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从现代科学技术中吸收创新手段,她和她的研究团队成功地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对于研制系列青蒿素类药品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成就是传统中医带给世界的礼物。笔者认为,青年中医科研工作者,应当下功夫研究屠呦呦教授的科研模式,并将其应用到自身的实践中。 屠呦呦曾回忆说“我们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