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治 第1955页

治 第1955页

  • 壮医食疗治病方六则

    壮医食疗治病方六则

    桃金娘瘦肉汤:桃金娘60 克,瘦猪肉100克,加水炖服。主治遗精;加鸡肉炖服,主治血虚月经不调。 芭蕉根瘦肉汤:芭蕉根30 克,瘦猪肉100克,加水炖服。主治血崩、白带过多。 千里光鸡肝汤:鲜千里光 30克,鸡肝1付,加水炖服。主治夜盲症。 鸡骨草瘦肉汤:鸡骨草、赤小豆各30克,半枝莲15克,瘦猪肉loo克,加水炖服。主治黄疸肝炎。 葫芦茶猪脚汤:葫芦茶60 克,猪脚O.25公斤,加水炖服。主治风湿关节痛。 蔷薇根瘦肉汤:鲜蔷薇根 30克,瘦猪肉100克,加水炖服。主治尿频,妇女月经过多。 韦 源...

  • 剥眼疗法:苗医治眼科疾病

    剥眼疗法:苗医治眼科疾病

    剥眼法是苗医用于治疗眼科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剥眼法是用缝衣针、银针作为治疗器械,对病人眼睛的结膜、眼睑等部位进行剥治的一种传统眼科治疗方法,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该疗法对部分眼科疾病,有其独到的治疗效果,如胬肉病、梅花病、沙眼病、泪囊炎、白内障、青光眼等效果最佳。 苗医认为,眼胬肉病的形成,是由于眼睛中的红筋过度增长,不断地延伸扩大发展所致,严重者则延伸至瞳孔,影响视力造成失明。又如洲艮病,是红筋分布在眼睑中的出口处水肿、充血扩大所致,泪道阻塞不通也是因红筋水肿。再如白内障、青光眼等部分眼科疾病都与红筋有因果关...

  • 张从正论治脾胃经验

    张从正论治脾胃经验

    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擅用汗吐下三法,后世尊为攻邪宗师。其治脾胃病,主张攻邪以复胃气,如调中汤(大承气汤加姜枣)、独圣散。调养首当益胃,提出“胃气和则五虚皆实也”、“水谷人胃,脉道乃行”,常在攻邪之后,施以调胃之药或“涌后用淡粥养之”,水泄“三法行毕,……先宜以淡浆粥养胃肠三、两日”等。食补以胃气为本,如治暑泄,“以绿豆、鸡卵十余枚同煮”养胃止痢。指出“粳米...

  • 单穴治疗急症 有毫针疗法三棱针挑刺疗法

    单穴治疗急症 有毫针疗法三棱针挑刺疗法

    单穴治疗急症,有毫针疗法、三棱针挑刺疗法、灸法、耳针疗法等多种方法,以上诸法用于急症,取得了某些药物所不能代替的效果。其技术操作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毫 针 多年来,我们用毫针治疗急症的范围越来越广,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病种上百种。笔者操作经验主要有: 进针三快一慢法 三快是指进针快,得气快,出针快;一慢是指捻转要缓慢进行。 进针快:一般采用拇、食指夹持住针身下端,中指尖抵住穴位,当拇、食指用力下压,找准穴位,将针尖快速刺入皮下...

  • 读李定明教授的《特效“险穴”治脑病》

    读李定明教授的《特效“险穴”治脑病》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医学竞争是国家软实力竞争的一部分。对中医的传承和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古代医籍《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大成》等书中明确指出了针刺风府、哑门治疗脑系科重症的功效,但此技术现今鲜有传承。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李定明教授通过针刺风府、哑门两穴,治好了许多脑系科的疑难重症、危症、急症,探索出了两穴安全的针刺方法,可谓在当今又重新发掘出了这颗深藏的明珠。   改革开放前,缺医少药的农村正是针灸等中医技术发挥简、便、廉、验效用的土壤。李定明在下放到农村大队劳动时,曾...

  • 中医防治中风优势明显

    中医防治中风优势明显

    在中风急性期,重症病人多有“五不会”,即翻身、咳痰、说话、进食、大小便均不能自理,所以需要严密观察,精心护理,积极治疗,以便减少和减轻后遗症。中风急性期容易发生褥疮,为防止褥疮的发生,必须做到勤翻身,当受压部分的皮肤发红时,应用手掌揉擦或外搽红花油,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对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病人,要鼓励和辅导他们进行功能锻炼。在瘫痪肢体不能自主运动时,应帮助病人进行被动运动,并给予病人肢体按摩,同时做大小关节的屈伸、旋转、内收、外展等活动,以促进气血的运行,而增加肌力。当瘫痪的肢体恢复到...

  • 按摩暖身 防病治病腹摩

    按摩暖身 防病治病腹摩

    凉已至按摩暖身 气温在逐渐降低,为防止冬季出现手脚凉、关节疼、怕冷畏寒等不适,建议大家有空不妨多按摩,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御寒保暖的目的。 暖身壮阳搓涌泉。涌泉穴位于脚心部,用手掌快速揉搓,直到有热感为佳,每天早起和晚上临睡前,揉搓涌泉穴90 下,接着揉搓各脚趾90下。中医学认为,人体诸多经脉都汇集于足底,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都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刺激涌泉穴,有益于补肾壮阳、强筋壮骨。坚持揉搓此穴会改善手脚冰凉症状。 温暖关节按合谷。合谷穴即老百姓常说的虎口,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

  • 瑶医治产后小腿抽筋方

    瑶医治产后小腿抽筋方

    产后小腿抽筋,又名产后小中风症,主要是因为产后气血不足,又因调理失宜,感受风寒,局部气血不足或不通,从而引发抽筋之症;可用以下之法治之: 1.生龙骨,煅牡蛎各10克,黑附片5克,生姜5克,红枣10枚,水煎温服。 2.黑豆100克,连根葱5根。先将黑豆炒至有烟时,再入葱和黄酒1杯,水2碗,共煎,温服。(钱学止) ·治呃逆 小腿抽筋 面神经麻痹 ·治静脉炎 小腿抽筋 结肠炎 牙髓炎 ·小腿抽筋 速治疗方法...

  • 松散功治疗心律失常

    松散功治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表现有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自觉心律不规则,有的心脏跳动加速,或心动有间歇感,当严重发作过频或连续发作时,可伴有心前区绞痛。 心律失常可见于非心脏器质性疾病的正常人和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者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明确原因,如有明显诱因或器质性疾病者需认真接受中西医药的对症治疗,以控制病情;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气功自我保健锻炼,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无论器质性心脏病还是非器质性疾病的心律失常,都与精神、性格及烟酒茶嗜好密切相关,故患有心律失常的人应重视精神、情志调养,冶情悦志,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分情绪激...

  • 脐疗治病二则

    脐疗治病二则

    尿潴留 将30克食盐填满脐部及其周围,取一块小毛巾放在热水中浸湿、拧干,折叠届用手测试毛巾温度.以不烫为度,敷于脐部,上盖棉垫保温,3分钟更换毛巾1次,既要注意保持毛巾的温度,又要避免烫伤。一般15分钟即可解除尿潴留。中医认为,食盐味咸.走肾经,有通利小便之效。脐疗刺激脐部的神阙穴。通过经络作用于脏腑.从而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松弛则可自主排尿。 痔疮术后疼痛将萝卜子300克(中药店有售)装入布袋中,在微波炉中加热至约50℃。痔疮术后1小时开始敷脐治疗,每隔2小时将萝卜子袋加热后敷脐.连续治疗4次可有效...

  • 家庭药浴 泥敷治病

    家庭药浴 泥敷治病

    泥敷也可治病 泥敷法是古人创造的一种治疗皮肤病、风湿病的方法,可使敷药部位相对密闭,延缓药物的消散,并使皮肤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从而起到促进身体康复的作用。 冷泥敷法用自来水调和黄泥、赤泥或灶心土泥,敷涂患部或穴位,每日一次,每次30 分钟,主治皮肤病。冷泥调醋治烫伤、烧伤;蚯蚂『泥调水敷于小腹,可治疗小便不通:燕窝泥调水治湿疹;灶心土泥调香油敷用,可治疗斑秃、秃头疮。 热泥敷法 以热水和泥涂于身体局部,外用纱布包扎,再用胶布固定后,裹上棉花以保温。每次30分钟,隔日1次, 15~20次...

  • 壮医治痢疾腹泻方

    壮医治痢疾腹泻方

    处方与用法:鲜杨梅 1000克,适量盐水浸2小时取出晾干,上等高梁酒 1500克浸泡杨梅密封。3 周后可用,日久更好。每次食杨梅5只,每日2 次。 功效:治恶心呕吐,痢疾腹泻。 (梁超越)...

  • 壮医治病重补虚

    壮医治病重补虚

    壮族地区动物药十分丰富,因而运用血肉有情之晶以补虚,虞为壮医用药的特点之—。对于以虚为表现的病症,壮医多用动物药-如妇女虚冷无子者,以山羊肉、麻雀肉、鲜嫩益母草、黑豆互相配合炖煮后食用。对气血虚弱,兼有风湿,颈、腰、肢节疼痛,历年不愈,每遇天气变化而加剧者,壮医主张用各种蛇肉汤或穿山甲汤或乌猿酒进补。对阴伤干咳者,喜用猪肉或老母鸭、水鸭、鹧鸪肉煲莲藕。 (林晋南)...

  • 瑶医治鼻出血单方

    瑶医治鼻出血单方

    瑶族居住的广阔山区是天然药物产地,鲜药的有效成份未经破坏,疗效比干药好,因而瑶族群众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草药的习俗。经过长期的实践,瑶族人民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现提供一款瑶医治鼻出血单方。 处方与用法:鲜木贼、鲜鱼腥草各100 克(干品50克),水煎,早晚分服,以愈为度。 功效:清热平肝,凉肺止血。治各种原因引起的鼻出血反复发作者,口臭口干,舌边尖红,苔薄贵,脉细数等。 (袁胜兰) 木贼性味归经 甘,苦,平。归肺,肝经。木贼草,首主目疾,及退翳膜,益肝胆而明目也。其主积块、疗肠风...

  • 风湿病不同治疗差异大

    风湿病不同治疗差异大

    一、关节痛(不等于)关节炎(不等于)风湿病 许多人认为,关节痛就是关节炎,也就是风湿病,其实关节痛、关节炎与风湿病虽互有关联,但不完全是一回事。 关节痛是一种症状。很多人在天气变化前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痛,并无关节红肿,几小时或几天后疼痛缓解,做各种化验检查、X线摄片甚至CT检查完全无异常,全身其他组织、器官也不受影响。这种类型的关节痛称为“良性关节痛”。对于这种关节痛,平时注意保暖,疼痛时作些对症治疗就可以了。 关节炎是泛指一组累及关节的炎症性疾病,关节有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炎症...

  • 辅助治疗食盐泡脚的好处及方法

    辅助治疗食盐泡脚的好处及方法

      俗话说的好:“中药洗脚,胜吃补药。”每天若坚持泡脚,不仅可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还对治疗疾病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若在泡脚水中加入中药,疗效更佳。下面说说盐水泡脚的好处及方法。   中医认为,食盐具有清火、凉血、解毒等功效,而生姜则具有散寒、止吐、解毒的作用,对于风寒感冒、喘咳胀满、咽喉疼痛等治疗效果比较好。一般感冒初期泡脚两次即可见效。   盐水泡脚的好处在于能预防脚气、助眠抗衰,可预防感冒。经常用盐水洗脚,再按摩涌泉等穴位,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眠抗衰之效,还能使双脚...

  • 治疗面瘫 祛除外邪疏通经络隔姜灸

    治疗面瘫 祛除外邪疏通经络隔姜灸

    面瘫是指面肌瘫痪,又名“口喎”、“卒口僻”,俗称“吊线风”。相当于西医学的面神经麻痹。临床一般认为发病1周以内的面瘫属急性期。中医学认为此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正气的不足,特别是面部阳明经、少阳经的脉络空虚,气血不足,复感外邪而致面部经络瘀滞,筋脉失于荣养,经筋纵缓而致。其外邪可以是风寒、风热、寒湿等。急性期的治疗原则应以祛除外邪、疏通经络为主。 病例1 杜某,男,43岁。 主诉: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3天。患者3天前,劳累后在窗台下休...

  • 治疗压疮 化腐生肌的中医理论

    治疗压疮 化腐生肌的中医理论

    自2011年至2013年5月,我科护理人员运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温阳散结、通经活络、化腐生肌的中医理论,采用马铃薯配合艾灸外敷治疗压疮,收到了明显的疗效。 治疗方法 压疮伤口用碘伏常规消毒创面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溃疡面,然后在创面周围皮肤处行按摩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取艾条一根点燃,在距创面3厘米左右处做回旋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每次灸10~15分钟。取新鲜马铃薯洗净后切成片约0.2~0.5厘米厚,敷于创面周围皮肤处。 治疗效果 患者伤口在一周...

  • 朝医辨象施治原则

    朝医辨象施治原则

    朝医药治疗疾病主张首先要调整脏器 天赋偏差,然后辨证施治。 第一,根据脏器天 赋“大者泻之,小者补之”。第二,脏器天赋 “阴阳盛,泻阴阳;阴阳虚,补阴阳”。第三,脏 器天赋涩则通利,郁则泻其清。第四,四象人 治则“太阳人泻肺补肝,补阴泻阳;少阳人清 热补肾,补阴泻阳;太阴人,泻肝,补阳通利; 少阴人补脾补阳,补气温补为主”。第五,“养 其性”,“修其身”,比如太阳人易患上焦噎 膈、反胃、便秘、尿...

  • 电针——又麻又颤才治病

    电针——又麻又颤才治病

    目前,中医“电针”作为针灸科普遍开展的一种外治法颇受欢迎。电针是在银针准确刺入穴位后,在针上接通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不少人都扎过电针,但您知道吗?电针“颤动”的频率不同,所起到的疗效也大有区别。电针的频率有每分钟几十次至每秒钟几百次不等。频率快的叫密波(或叫高频),一般为50—100次/秒;频率慢的叫疏波(或叫低频),一般为2—5次/秒。频率与节律配合调节可以形成疏密波、断续波等。如今,医院使用的各种脉冲电针机输出的波形,大体上是相似的...

  • 苗医外治疗痹证

    苗医外治疗痹证

    苗族的居住地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多雨,环境潮湿,是痹证的高发区。因此苗医在痹症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里介绍几种外治法,包括扎针法中的弩药针和硫磺针,以及药物泡洗法。 弩药针 弩药是古代捕杀猎物时涂在箭头上的剧毒药,后来苗医将其减毒后用于治疗人体疾病。配方为川乌5克、草乌5克、生南星5克、半夏10克、红花10克,煎煮后留药汁扔掉药渣,具有行气活血、祛风散寒、舒通筋脉等作用。取缝衣针一根,用75%酒精消毒后放置于经酒精消毒后的器皿内’,再蘸取药液点刺疼痛处2—3毫米左右,视情况点刺10~20...

  • 针灸治病补泻手法是关键

    针灸治病补泻手法是关键

    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盛灿若,男,生于1934年,江苏南通人,著名针灸学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针灸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名中医,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盛灿若认为,针灸治病补泻手法是关键。而且,针刺手法并不玄奥,并非常人所想的那样神秘莫测,倘能细心探求,自非难事。针灸手法效果的不同主要决定于捻转的幅度、提插的速度、进针的角度,最后得出一个综合力度。惜因目前操作不一,有人就认为玄虚神秘,如能研得真谛,确有独到之处,针灸原理也在其中。笔者在此简要介绍其针灸理论如下。 远道和...

  • 以脉定汗症治法方药

    以脉定汗症治法方药

    《伤寒论》曰:“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汗出如流珠者,属于中医的多汗症。当代中医将多汗症分自汗和盗汗。在《伤寒论》中,并没有严格区分自汗和盗汗,同样一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很多经方学者既用其治疗自汗,又用其治疗盗汗,效果都很好。究其原因,盖自汗、盗汗二者皆有内外两因:外因如风暑湿热诸邪为患,内因则同关五脏阴阳偏虚——其原因和证象大体相同,故治法亦可互用。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乃因“卫气衰”,对于此条...

  • 梅花针点刺治麻木

    梅花针点刺治麻木

    中医认为,四肢麻木、酸胀、僵硬,大多因气血痹阻、血行不畅导致。梅花针点刺可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治疗四肢麻木效果好。 梅花针疗法只叩击皮肤,不伤及肌肉。梅花针叩刺部位在点刺后泛起的红晕形状颇似梅花,故称之为“梅花针疗法”。治疗四肢麻木主要选取麻木局部皮肤,采用密刺放血法进行叩刺。右手持梅花针在所选部位轻轻叩剌,运用手腕部弹力,使针尖叩击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迅速弹起,仅在表皮上点刺,急刺速离,要有弹性,弹跳着连续有节律地叩刺,一般刺15~20下,至皮肤微出血为度,隔周治疗1次。 (孟伟凡)...

  • 擦涂疗法:蒙医传统外治疗法

    擦涂疗法:蒙医传统外治疗法

    擦涂疗法是蒙医传统外治疗法,它具有经济、方便、 副作用少、无痛苦、易操作等 特点。此疗法是用酥油、动植 物油与相应蒙药配制成涂 膏,直接涂于患者的病处或 在相应穴位擦揉,使涂膏的 药性渗透到皮肤、肌肉等组 织,并配合擦涂时手法的刺 激,可行气、活血、化瘀、通经 疏络,达到预防保健和治疗 疾病的目的。下面介绍一些 较常用的擦涂法,供参考。 1.心脏赫依症:取酥油 涂在患者胴窝(腿后窝)、手心、足心、第六、七胸椎上,擦揉20分钟,对主心脏活动的“赫依”失调,出现的心悸、胸痛、健忘、口干舌燥等症状...

  • 治扁平疣 火针针刺偏历穴

    治扁平疣 火针针刺偏历穴

    【穴性特点】   偏历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偏,指侧旁与倾斜,历,指行走与经过,偏历,言经穴皆位于前臂之偏旁,并从此分出旁支、斜络于太阴也。   《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医宗金鉴》载:从阳溪穴上行手腕后,上侧三寸。偏历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具有宣肺解表,通调水道的作用。   《灵枢·经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针灸甲乙经》:风疟,汗不出;癫疾多言,耳鸣,口噼,颊肿;喉痹不能言,齿痛,鼻鼽衄。《标幽赋》:利小便,医大人水蛊。《循经考穴编》:肠鸣...

  • 胃气上逆动膈 喜用翳风穴治呃逆

    胃气上逆动膈 喜用翳风穴治呃逆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灵枢·口问》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呃逆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而寒结胃中,引起胃失和降,气逆上冲,使膈间气机不利,发为呃逆。笔者临床上多喜用翳风穴治呃逆,均取得满意疗效。下面介绍一典型病例。 庄某某,男,35岁,2012年8月31日初诊。 患者主...

  • 蒙医“以震治震”愈脑伤:民族奇术

    蒙医“以震治震”愈脑伤:民族奇术

    “震脑术”是蒙古民族民间广为流传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专治脑震荡的奇特疗法,主要是通过“以震治震” 来治疗,具有取材容易、便于掌握、用之有效等特点。一般采用的震脑法有下面几种。 木臼法:备一木臼,以百会穴为中心把木臼扣在患者头上,臼口垫以柔软厚布压垫,使之紧贴于头皮。然后用小木棒敲打臼底,以3次为1 拍,共21拍。 棒击法:让患者端坐椅上,助手用双手固定患者头部,术前用宽绷带沿耳上包绕其头部,把绷带之两头接在疼痛一侧,右手拿木棒,距头部一寸处用力打击布头3 次。继而在头部...

  • 瑶医巧治带状疱疹

    瑶医巧治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好发于胸腰部,又叫“缠腰火丹”、“蜘蛛疮”。使用本地特产的中草药治疗本病,是瑶医的一大特色。瑶医治疗本病主要有以下两法。 涂擦法 一是用雄黄、明矾、百部、五倍子各30克,加 75%酒精浸泡7天后外涂患处,每日数次。二是用七叶一枝花、大黄各50克研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3次。三是用蜈蚣5条,全蝎、冰片各10克,加75%酒精浸泡 5天,外涂患处,每日数次。 内服法 一是取白花蛇舌草30克,板蓝根、蒲公英、马齿苋各15克水煎服。清热泻火,解毒利湿...

  • 治老人疝气 敷药戴肚兜 灸脚脚趾

    治老人疝气 敷药戴肚兜 灸脚脚趾

    疝气是老人常见病症。我国60岁以个人群中疝气的发病率约6%,以老年男性居多,并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导致老人疝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老人腹壁肌肉逐渐萎缩、腹壁变薄,再加上经常有咳嗽、打喷嚏、前列腺增生、便秘等问题,导致腹压增高,使腹内器官不正常突出腹壁,外表看起来像一个肿包(医学上称疝气袋),并且伴有压痛等症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包块大小也不同。 老人最常见的疝气发生于下腹部与大腿之间的腹股沟区域,医药上称为腹股沟疝。另外,小腹以及阴囊部也可发生疝气。中医认为,疝气的发生与足厥阴肝经密切相关。从发病原因来...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