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201页

医 第201页

  • 《金瓶梅》中的明末医药文化

    《金瓶梅》中的明末医药文化

    在《红楼梦》面世前,《金瓶梅》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是我国第一部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为鲁迅等大家所肯定。这部书表面上写宋代末年之事,实则写明朝末年的社会。其主要人物乃市井小民、下层官吏、商人、医生、僧道、地痞、无赖、娼妓、仆妇、三姑六婆等等,无不有生动的描绘,应该说它是明季社会生活风俗的画卷。 我们研究的不是迄今歧见甚多,久无定论的作者、成书年代、版本问题,而是鉴于《金瓶梅》充分暴露的社会现实状态,足以显示正史对底层百姓医疗状况记载如何的不足,从而论证明末医药文化的真实面目。 《金瓶梅...

  • 让中医规培基地“名副其实”

    让中医规培基地“名副其实”

    据《健康报》10月15日报道,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重庆市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会上指出,国家卫生计生委今后将强化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动态管理,对不达标者实行严格退出机制。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目前的重要工作。全国31个省(区、市)均启动实施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可谓遍及各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医住院医师医疗服务水平。但不可否认,有些中医规培基地还“名不副实”,硬件不达标,培训不规范,“走过场&rdq...

  • 传承创新齐驱,推进中医药科研

    传承创新齐驱,推进中医药科研

    中医药只有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挖掘和研究中医药学术理论和临床成效,才能产生更多有世界影响的科研成果。有关中医药的研究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方法学问题,以经验为主的中医疗法如何构建符合传统医学自身特点又被现代科学认可的研究模式,是目前中医科研的焦点和热点。那么,作为中医药人,又该如何应对挑战,巩固优势,创新发展呢? 突破瓶颈 建立多层次中医药传承模式 “中医的创新发展面临重大需求”,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表示,坚持中医理论的指导,并在实践...

  • 以文化提升中医药无形价值

    以文化提升中医药无形价值

    中医药无形资产市场价值的形成,内在为技术含量,外在于市场培育。举例来说,同样生产六味地黄丸,著名中医药老字号的产品就能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可;而同样是医生,名中医也更容易获得患者的青睐。反之,如果社会大众对技术或产品不知道不了解,这项技术或产品的市场开拓必定困难重重。 社会大众对中医药技术、产品的认可,或者说中医药产品市场的培育,应该通过文化建设润物细无声般的进行。 首先应加强宣传,培养大众中医意识。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途径,宣传中医文化。例如,前些年热播的《神医喜来乐》《大宅门》等影视剧,...

  • 如何走好中医院特色发展道路

    如何走好中医院特色发展道路

    中医学是一代代中医人历经数千年经验积累的瑰宝,有着独特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切实的防治疾病功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现在全国范围内中医院经营却存在中医院西化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就要求管理者转变思想,与时俱进,要以中医特色作为立院之本、兴院之基,大力支持和宣传中医特色疗法,而不是盲从于西医院的发展模式。 中医院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医特色 中医院要坚持走中医特色发展道路,是中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当下,中医院面临着大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医药工作,一系列重大利好的制度和...

  • 王海华:让中医传承创新延续

    王海华:让中医传承创新延续

    朴实无华、平易近人是山东省淄博市中医医院中医妇科副主任医师王海华给人的第一印象。作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王云铭的学术继承人,又是女儿的她,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跟父侍诊27年,尽得其真传。父亲治学严谨,指导她在中医妇科之路上越走越深入,父亲德艺双馨,成为她济世救人、不断创新的楷模。 王海华是山东中医药学会不孕不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参与编写《中医临床家——王云铭》和主编《中西医结合妇产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两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黑板 见证中医薪火相传 王海...

  • 中医药高等教育应培养全人

    中医药高等教育应培养全人

    •中医药高等教育一方面要适应现代大学规模化、标准化、制度化的体系结构,另一方面要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引领。 •中医具有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原创性和产业性五大属性,“格物致知”的观念应该充分体现在中医学习的各个层面。 •中医药高校应提倡“全人”教育理念,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素养的双重构建,强调以“大医精诚”为核心的传统医德思想的渗透。 《礼记·大学》开宗明义:&l...

  • 开辟中医药服务新领域

    开辟中医药服务新领域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明确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等内容。 而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无异于落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其中的诸多细化内容,对提升全民...

  • 大病不出县,中医可作为

    大病不出县,中医可作为

    日前,《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记者随国家中医医疗队赴甘肃省开展义诊活动期间,在临洮、康乐两县,对基层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看病难”问题有了直观体会,深感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10位专家一周内就接诊了2200余名患者,离别之际,“要是能再多呆几天就好了”成为专家们的共同想法。短暂的停留令专家难以持续观察疗效;对当地多发病、常见病缺乏充足了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辨证论治;当地居民体质也与专家熟悉的城市居民体质不尽相同。即便义诊形成常态...

  • 聚人才搭平台强化中医药科普宣传

    聚人才搭平台强化中医药科普宣传

    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健康养生理念、防病治病的理法方药等,全面、系统、完整地保有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整体观、统一变易的世界观、义利相济的人生观、仁者爱人的处世观、贵中尚和的价值观等六大核心理念,持续传承至今已逾五千年,独具特色、生生不息。要把这一“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交到广大百姓手中,中医药科普及宣传工作尤为重要,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呼吁“中医学呼唤科普”。 加大中医药科普宣传力度 目前,部分医学工作者仍存在...

  • 中医药继续教育要善用“云服务”

    中医药继续教育要善用“云服务”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对完成中医药专业基础教育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实施的以继承、增新、补充、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育,是卫生技术人员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继承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举措和中医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参加和接受继续教育是每个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医药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工作已经初显成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目前已经安排建设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网络管理系统,并正常投入使用,每年通过本系...

  • 法国姑娘感受中医魅力

    法国姑娘感受中医魅力

      近日,一位法国姑娘在桂林旅游时,出现严重的发烧、腹泻、咳嗽等症状。经桂林市中医医院(以下简称中医院)精心治疗,现在她已经基本恢复健康,不日即将出院。   11月21日下午,在中医院针灸科治疗室内,记者见到了这位法国姑娘柯泰茵(音译)。中医院针灸科中医师唐勇为她针灸了外关、合谷、丰隆、三阴交等穴位,以达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柯泰茵的主治医生李强介绍,柯泰茵是和男友一起来桂林旅游的,由于近段时间桂林天气转冷,加上旅途劳累,柯泰茵在11月15日就出现了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因为语言不通,一开始她只是在...

  • 当代文化对中医发展的阻滞及对策

    当代文化对中医发展的阻滞及对策

      自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医学进入我国,中医地位日渐削弱;尤其是20世纪中期之后,伴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医在百余年间明显发展缓慢,医疗市场渐次萎缩。是什么制约了中医的发展,应该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使古老的中医焕发活力?本文从文化视域关注中医的角度,从中医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探析中国当代主流文化对其产生的阻滞作用,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中医的危机实际是文化的危机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自然科学中硕果仅存的一支,它的理论体系形成于古代,其框架中蕴含了中国古老的自然观、...

  • 中医中药颂

    中医中药颂

    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至今,泱泱中华,先人经年累月传承,子孙时时刻刻秉受研习操作,使得中医中药,久积为术,久蓄为理,堪称国粹,其间恩泽浩荡,实乃吾国吾民之洪福也。 古人顺四时,顺天地,顺自然,感悟造化,食五谷杂粮裹腹,持七情六欲人生,深知养生祛病之道之法也。《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翼方》及《本草纲目》,均乃“神医”身体力行,由实践至理论,皇皇巨著,书香药香,醒耳目,长见识,提精神,历代悬壶济世者,仁寿操持者,无不奉为典范纲常。 良药苦口利于病。万物由来,皆有...

  • 运用经济学理论思考中医医疗机构改革

    运用经济学理论思考中医医疗机构改革

      目前,随着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公立中医医院的改革正在全面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笔者运用经济学理论对中医医疗机构改革作如下思考:   从“经济人假设”看,中医医院应属于&...

  • 社区中医药服务 社区中医院

    社区中医药服务 社区中医院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将区中医院和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而为一,无疑是一项创新举措。实践表明,此举使得社区居民得到更多、更快、更好的中医药服务,满足了基层百姓对中医药医疗保健的需求;同时,中医院通过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个“培养皿”,实现了服务能力、服务能级和业务量跳跃式提升;此外,中医院不仅是社会效益更好,而且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如今,在政府购买社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情况下,对基层卫生机构来说,得到该项财政补助不是小数。衢江区中医院所得“公卫人头费”和&...

  • “阴阳”概念在中医学中的特点

    “阴阳”概念在中医学中的特点

    从《黄帝内经》成书至清代,众多古代医家的医学著作中载有 “阴阳学说”。笔者认为,古代医学著作中的“阴阳学说”不仅是哲学的阴阳概念,而赋予其医学特点。试述如下。 阴阳可“体验” 《中医基础理论》说:“阴阳是抽象的属性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实体概念,也是一对关系范畴,它表示各种物质特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然而《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rd...

  • 见习于国医大师

    见习于国医大师

    最近,辽源市中医院《长白山杏苑新林项目》成功验收,我有幸成为这一新型师承模式的10名学员之一,我们到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实地跟师进行传统的师带徒学习,集体跟国医大师和名老中医学习。三年学业结束,在验收仪式上,国医大师孙光荣向我颁发了《长白山杏苑新林项目研修结业证书》,并赠送《中医大师诊籍》。 三年前,我踏入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跟师学习的情景历历在目。 我们10名来自吉林辽源的中医学徒,一踏入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赵朴初的“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名言便映入我们的眼帘,我不觉眼前一...

  • 《清太医院医家研究》三大特色

    《清太医院医家研究》三大特色

    编者按: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自上世纪80年代始,对清代宫廷原始医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相继有一系列研究成果问世。由杨叔禹教授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清太医院医家研究》一书,对清宫医案又进一步做了梳理和选析。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对清代宫廷医药档案的研究,已历经三十余年。先后出版了《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清宫医案研究》《清宫配方集成》等多种著作,向世人展示了清宫诊疗的原貌。皇室患者位尊体贵,医家医技精湛,其医案深有挖掘之价值。难得杨叔禹教授沉迷于此,心有灵犀,对清宫医案的研究兴趣盎然,锲而不舍,历数年而...

  • 从广义科学视角认识中医药

    从广义科学视角认识中医药

    •科学是人类对于客观事物(包括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知的过程。 •从广义的科学视角来看待中医药学,则完全应当得出另外一个结论:中医药学应当说是广义科学的一个精彩范例,代表着现代医学变革的未来趋势、道路与方向。 •从正确的科学观来说,青蒿素就是中药,因为青蒿素的治病原理和机制是符合中医思维的。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无疑给中医药界带来极大振奋,她从汉医方剂著作《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科研灵感成功提取中药有效成分青蒿素的案...

  • 把东直门医院的“精神”带回农村

    把东直门医院的“精神”带回农村

    2015年,对我而言极不平凡。这一年,我参加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第二届“乡村中医师3+3提升工程”,和20名河北基层中医一起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学习,从基层怀揣激情,奔赴千里帝都,经三月磨砺,是我作为基层中医人的一次蜕变。 回望这段日子走过的路程,感慨丛生。在为理想拼搏的过程中,我们刻苦、努力,用坚定的信念坚持着梦想;在实训中,东直门医院的老师用实际行动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时间过得真快,总感觉我们像昨天才来一样,没想到就要返乡了,很是不舍。...

  • 中医药教育莫忘传统文化

    中医药教育莫忘传统文化

    2015年,首届全国《黄帝内经》大赛开赛,更好地传播了中医经典、弘扬了中医文化,一些院校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也纷纷启动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像考四六级一样考察中医学子对于典籍的掌握程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在中医界由来已久,然而要让每个中医人真正将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在中医药教育方面,还需下更多功夫。 现代中医教育以院校教育为主体,规模化、规范化是其优势,多年来为我国中医药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但在实践中,中医学子传统知识素养不够高,对中医经典不够熟悉,重临床、轻理论的问题在一定范围...

  • 要加强中医理论研究队伍建设

    要加强中医理论研究队伍建设

      任何学科的理论建设与研究,都是具有独特规律的创造性精神劳动。中医理论的建设与研究,同样是辨章学术、提升思想、启迪智慧的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到中医药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是重塑“中华医魂”的系统工程。人才是学术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中医理论的建设与研究,人才是根本。开辟中医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呼唤着一批高素质的理论人才,呼唤着一批中医理论大家。当前和未来,是需要中医理论人才和中医理论大家的关键时期,也是能够产生中医理论人才和中医理论大家的重要时期。   我们要加...

  • 《秦医缓和》“女,阳物而晦时”释义辨析

    《秦医缓和》“女,阳物而晦时”释义辨析

    《秦医缓和》为中医学类专业《医古文》课程传统篇目,该篇节选自《左传》。由于《左传》年代久远,文字古奥,对后人的理解带来不便。因之历代注家及教材对一些词句的注解也往往不尽准确,如关于“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句中“降”注为“下降、减弱”即有违中国传统乐理,而注为“产生”,则合于乐理,文意通达。 文中另有“女,阳物而晦时”一句,历代注解及各版教材注释皆欠妥帖。关于该句的...

  • 莫被虚假中医绿色疗法迷了眼

    莫被虚假中医绿色疗法迷了眼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老百姓们追求治疗安全有效的要求提高,动不动就输液的危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输液治疗不再是基层医生的首选,这是一件很可喜的事。本来借着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的东风,给基层医疗机构推行中医特色敷贴和直肠给药等安全有效纯中药绿色方法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然而,就笔者这两年的观察,不少商业机构却打着“中医绿色疗法”的旗号,使用的并非为纯中药,这不能不说为广大基层医生埋下了隐患。 近几年,笔者发现,不少机构推广的中医贴敷和直肠给药处方里并非是纯中药,不少配方里都是中药...

  • 中医传承还得遵循中医规律

    中医传承还得遵循中医规律

    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中医药走出去、中医药的发展,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中医药教育水平的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参考的是西医的高等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学科体系等方面限制了中医的发展。年过九十的国医大师李今庸曾感叹:中医药高等教育在培养自己的掘墓人。 中医药教育如何体现中医特色?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正在进行一系列制度上的创新,力求摆脱束缚。 从“心明”到“指明”,从“书本中...

  • 中医古籍 濡和濡脉

    中医古籍 濡和濡脉

    濡,古代和现代都是常用字。它的常用义项是“湿”。如《史记·仓公传》齐中御府长信病案:“马惊即堕,信身入水中,几死。吏即来救信,出之水中,衣尽濡。”《素问·风论》:“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泻)。”再如《素问·痿论》:&ld...

  • 汇聚一方名医 传承中医文化

    汇聚一方名医 传承中医文化

    编者按:中医药在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医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辨证论治的思维特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通过名医馆、文化馆等建设,不仅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升医务人员的素养和凝聚力,还能更好地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提升医院整体的诊疗水平和服务水平。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拥有首届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第二届国医大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针灸传承专家郭诚杰教授,各级名老中医36位,汇聚了陕西省中医的优...

  • 中医可以有现代科学形式

    中医可以有现代科学形式

    •中医疗效好,根本原因在于有正确理论作支撑。其理论之所以正确,乃在于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由于它缺乏现代科学形式,因而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事实并未被凸显出来,以致人们按照现代科学的标准对它加以衡量而看不到它的科学性,甚至发生误解将它诬为“伪科学”。 •中医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思维逻辑,它完全具备整体科学特征,因而是地地道道的整体科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仅在于要具有现代科学形式。 文化与科学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 传承中医要让青年人热爱中医

    传承中医要让青年人热爱中医

    多年来的带徒工作,更深切地体会到传承教育是教好中医、学好中医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过去中医带徒只有散在的书籍,没有系统完整的教材,不像西医有正规的教材。中医大部分是经验医学,掌握在这些名老中医手里,只有口头传承,才能继承。比如脾虚舌质淡,什么叫舌质淡,这些无法确切地写到教材上,老师如果不指点什么叫舌质淡?淡到什么程度用什么药?学生很难明白。而师带徒传承的教育方法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我带几个学生,我会在看病过程中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舌苔必须要吃什么药。另外学生跟着我学习望舌苔,基本上看十个人的舌质舌苔...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