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药 第282页

药 第282页

  • 中医“抓药”的来历

    中医“抓药”的来历

    看完中医吃汤药时.需要拿着处方到药店去取药。这也被老百姓习称为“抓药”。 据传唐代时,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只要听说哪儿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险地去采摘.或进入深lJ_J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滩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孙思邈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格外方便。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只见围着一群人.原来有位村姑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他...

  • 中药剂量问题临床应用思考

    中药剂量问题临床应用思考

    《中国药典》及教材之类,将许多药物限定在极少量范围之内,这也许是受到古人“原方一两,今之一钱”影响,而许多医者将之视为“圣典”唯有遵从不敢变通,结果临床收效甚微,在此,本人对《中国药典》的药量问题谈些个人体会。 汉代,大部分中药剂 量使用少则—两,多则一 斤,当然.古今度量单位有 区别,如果按1981年考古; 发现的“权”来计算,—‘两 约合现今的15.625克,一 斤约为现今的250克,如 果按&ldq...

  • 吃中药时不宜吃哪些东西

    吃中药时不宜吃哪些东西

    1.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未透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其他诸如水肿病人少食食盐;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腻。 2.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应少吃鸡、羊、猪头肉、鱼、虾、蟹等。因为哮喘发作期间,蛋、牛奶、鱼虾等高蛋白食物会成为加重病情的“发物”,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无论服用什么药物,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 3.在服药时不宜同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疗效或加重病情。服用清内热的中...

  • 《四库全书》益寿药物的记载

    《四库全书》益寿药物的记载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全书共论及“延年益寿”有124条、论及“延年”有7287条、论及“益寿”有370条、与延年益寿有关的内容达5万多条,总计约300多万字。 1 儒家之益寿文献 儒家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在儒家十三经及其注疏、诠释的文献中,收录了大量的“益寿”内容。第一,儒家十分重视人的德行,并将之与养生有机地结合起...

  • 春雨畲山草药香——《中国畲族医药学》序

    春雨畲山草药香——《中国畲族医药学》序

    畲族是我国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70余万人,分布在福建、浙江和江西、广东、安徽等地。从其族群渊源、图腾崇拜和风俗习惯来说,与瑶族有密切关系。畲族自称“山哈”,畲语“哈”是“客”的意思,“山哈”是自称“客居山里的人”,并认定祖籍在广东潮州凤凰山地区,时间约在13、14世纪之后。畲族逢年过节迎客时,必有歌手与来客对歌。歌罢,主方要凑些钱赠给客方,称为“手信”,即随手携带之...

  • 丹,是中药的一种剂型

    丹,是中药的一种剂型

    丹,是中药的一种剂型。古今许多药方都名之曰“丹”以示灵验,如天王补心丹、至宝丹、山海丹等。有人统计,在古方中,丹药方名有2 400多个。这些方药主要由动植物药配制而成,与本来意义上的丹毫不相干,只是借用“丹”名而已。古代炼丹术对后世的深刻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的丹,是由炉火炼出来的。因为丹砂(就是朱砂,一种含硫化汞的矿物)是丹药的主要原料之一,所以这个过程叫做炼丹。古人把丹当作长生不死药,并美其名曰“仙丹”。相传,黄帝...

  •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开发和利用的几个问题(一)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开发和利用的几个问题(一)

    记者:为什么说中医学和民族医药是两个伟大的医药宝库? 诸国本: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惟其历史悠久,传统医药的资源特别丰富;惟其长期统一,主流文化的优势显然突出;惟其民族众多,“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自然形成。民族不分大小,每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传统医药,这是由生存的需要来决定的,也是由当时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来决定的,而不是哪一个皇帝敕封的,也不是哪一个官员或权威承认不承认所能决定的。在中国历史上,中医学是以汉文化为背景并吸收了众多少数民族的医药经验创造的传统医学,仅1...

  • 中药代煎还是自煎好

    中药代煎还是自煎好

    代煎目前基本使用煎药机,能将一周的中药剂量装在无纺布袋里一次性煎煮完成,然后真空抽吸到包装机上包装完成。 传统煎药是每帖煎两次,而煎药机只煎一次,灌装药汁一袋约150—200毫升,每天服二次量约300毫升。这也意味着一次煎药时要多加水,是目前煎药机“干锅一律”操作造成的一大不足之处。由于灌装机无法清洗,在包装机灌装药液时必须要丢弃前两袋药液;当包装机分装时又要将多余的药液丢弃;电煎药一般要经过两次过滤,而自煎药最多是用布滤一下,药液没有电煎药过滤得细。 自煎药属于有氧煎药,电煎药...

  •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开发和利用的几个问题(二)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开发和利用的几个问题(二)

    记者:《医保目录》中收入的民族药太少,这对民族药的生产销售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诸国本:大量的民族药进不了《医保目录》,医院就很少使用,意味着民族药基本上不能进入医药市场的主渠道,而只能在市场边缘奔突,有一部分则进入非处方药销售范围。《医保目录》中的民族药在城市医院使用时还得有“懂得民族医的医生开处方”,但有关部门并不号召他们学习民族医药,也不去培养他们懂得民族医药,实际上城市医院的医生很少开民族药,于是形成民族药流通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观。夸张宣传,虚假广告,...

  • “药对”又称“对子”“对药”和“姐妹药”

    “药对”又称“对子”“对药”和“姐妹药”

    “药对”又称“对子”、“对药”和“姐妹药”,早在春秋战国时即有《雷公药对》,而北宋医家徐之才著有《药对》。药物配伍乃中医之精华,用药如用兵,精于方者,必精于药之配伍,由博返约,执简驭繁。药对以其独有的灵活性和固定性,让医生在临证时游刃有余,达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之效。 党参 黄芪 气虚者,甘温以补之,参芪健脾气,培中土,益气升阳,对于妇科脾肾气虚所致的崩中漏下,月经过多,子宫脱垂,白带稀绵等症均...

  • 中医药引子主要有以下功效

    中医药引子主要有以下功效

    我们去看中医,医生所抓中药,有时会附上一小包药引。略懂中医的人,有时也会拿生姜、大枣等平常食物当药引子。中医为什么要用药引子?它对治病有什么作用?又该如何使用呢? 药引子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有个叫楼英的郎中,医术高明,人们都叫他“神仙太公”。有一年,当朝马皇后得了重病,御医百般诊治,病体仍未见好。朱元璋心急如焚,颁旨遍请天下名医,一个大臣便推荐楼英入宫诊治。 楼英一入宫,便向御医打听皇后的病情,御医们便拿来一小沓药方,方中用药却大同小异,都是些珍贵药材,问及皇...

  • 中成药治病 看证不看病

    中成药治病 看证不看病

    如今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越走越宽,不仅中医会应用现代医学的检测与治疗手段,西医也会给患者开一些中成药。但在运用中药治疗前,一定要先“辨证”,切莫仅凭疾病名称和说明书的内容想当然。 很多治疗盆腔炎、附件炎等病的常用中成药的说明书中往往有“用于盆腔炎、附件炎引起的白带多、腰腹痛”等字样,作用多是清热利湿、凉血消肿。某些医生由于受现代医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对此类患者的“炎症”统统归为湿热下注、气血淤滞,处方都是些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的药物。 实际上,中医原本...

  • 绿豆“解”中药吗?

    绿豆“解”中药吗?

      绿豆不仅是一种常见的豆类食物,其本身也是一味中药。据《本草纲目》记载:“绿豆生研绞汁服,治丹毒烦热风疹,补益元气,去浮风,润皮肤,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宜常食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绿豆含有蛋白质、B族维生素、胡萝卜素、矿物质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降低胆固醇、抗菌、保肝护肾等功效。   绿豆是否能影响中药疗效,主要取决于疾病的性质和中药的种类。夏天常见的中暑、风热感冒、咽喉疼痛等热性疾病,治疗中药多是黄连、板蓝根、金银花等,同时服用绿豆水不会对疗效产生影响。如果是胃肠炎、腹痛...

  • 看中医就是喝汤药 众人眼中的中医

    看中医就是喝汤药 众人眼中的中医

    人们到医院找中医看病,都是开方、抓药,拎着一包包中药回家熬制是天经地义的事。看了中医没开药,等于挂号费白花了。其实喝汤药只是中医多种治疗手段的一种。 众人眼中的中医 现在中医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毕业之后能从事本专业的越来越少了;开大方的中医是越来越多,真正能使用寥寥几味经方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诊断上借助现代仪器的中医越来越多,能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准确诊断的医生越来越少了;…… 中医怎么了,中医自己也病了吗?在这里我们不探讨中医自身发展所出现的问题...

  • 服用止咳药期间不要吃鱼

    服用止咳药期间不要吃鱼

      3月29日,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门诊,一位陈先生表示自己昨晚服用了止咳的方剂后,出现头晕、心跳加快等症状,他怀疑是不是医生开的药不对?   接诊他的翁惠主任医师检查后,问陈先生是否吃鱼了?陈先生表示昨天晚上和朋友去吃了日本料理,吃了一些鱼生。对此,翁惠告诫他,在服用止咳药期间是不宜吃鱼的,尤其是深海鱼。   因为中医认为“鱼生火肉生痰”,鱼吃多了容易导致内火蓄积,尤其是深海鱼,大多是温性的,吃多了就会出现“上火”。而咳嗽的人通常因为肺热,止咳药多是清...

  • “方药证”即“经方辨证”

    “方药证”即“经方辨证”

    疾病的证候,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四诊,可以把有规律的证候,系统地分别归纳为若干类型,作为识别疾病的方法及辨证论治的依据。如伤寒的六经证候,温病的卫、气、营、血证候及三焦证候,这些均属证候分类。从方证关系讲,证分为了“方药证”与“理法证”,或说“经方辨证”与“病机辨证”。   “方药证”即“经方辨证”,实际是中医学中最早的一种辨证模式,是以辨方证为主,以方证相...

  • 《伤寒论》治下利用药规律探讨

    《伤寒论》治下利用药规律探讨

    下利是指排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薄, 或带黏液、 脓 血及含未消化食物的一种病症, 在现代医学中称腹泻, 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 明确, 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其具有病机复杂、 难以根 治、 治后易反复等特点。张仲景所谓下利是对泄泻、 痢疾、 霍乱及便秘所致热结旁流等相关内容的统称。 下利是《伤寒论》 重要内容之一, 仲景治下利, 其理、 法、 方、 药为后世治疗下利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值得 研究。 为探求仲景治疗下利的证治思想, 我们对《伤寒 论》 原文条文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从方药入手,...

  • 中医药文化中的包容精神源远流长 根基深厚

    中医药文化中的包容精神源远流长 根基深厚

    中国文化历来强调包容精神,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包容精神促进各种文化要素的交流互鉴,激活出不同文化的潜在活力,不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文化新形态。而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容精神在其发展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医药文化中的包容精神源远流长、根基深厚。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异论篇》中列举了东方、西方、北方、南方、中央五个地域的地理特点、风俗习惯、好发疾病,以及对应的砭石、毒药(泛指治病的药物)、艾焫、微针、导引按蹻等五种治疗方法,提出“故圣人...

  • 建设一支中国特色的民族医药专家队伍

    建设一支中国特色的民族医药专家队伍

    中国民族医药近3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集中体现在造就了一支较高水平的民族医药专家队伍。不仅藏、蒙、维、傣医药有不少著名专家,而且壮、苗、瑶、彝、土家、侗、朝、回医药等在发掘整理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出色的专家。他们掌握的知识体系与中医西医不同,因而也就非中西医药专家之可比和可及。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独领风骚。其中许多人相继成为各民族医药的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在民族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和医药文化建设等方面担负了领导工作。除此之外,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中医药院校以及某些著名高等院校,...

  • 一药多性与配伍 一药多性与机体的状态

    一药多性与配伍 一药多性与机体的状态

    一药“多味” 一药“多味”是指一味中药 有两种或多种味。这里所说的一 药,是指中药处方所用的某一味 药,而不是指经过炮制后有多种 味的某一种药,因为现今《中国 药典》已将一种药的不同部位, 以及炮制品作为了不同的药味。 一药多味在f中国药典》或教材 《中药学》中较为普遍。如决明子 有甘、苦、咸三味。《本草求真》 曰:“决明子,除风散热。凡人目 泪不收,眼痛不止,多属风热内 淫,以致血不上行,冶当即为驱 逐;按此苦能泄热,咸能软坚,甘 能补血,力薄气浮,...

  • 中医药与碑帖

    中医药与碑帖

    碑帖是一种集历史文化內涵、艺术品位和加工工艺于一身的艺术珍品。“碑”主要指汉、魏、唐代的碑刻如墓碑、庙碑、造像、摩崖石刻等,“帖”指名人的书札以及书法家写在绢帛或刻在木板、石片上,再经过拓片、装裱而成的作品。 中医药与碑帖之间从表面上看并无明显关联,其实两者同属国粹又彼此影响。书家知医,医家善书,历代互见,文脉同源。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张旭的《肚痛帖》、苏东坡的《覆盆子帖》、黄庭坚的《方药墨跡》《苦笋帖》、徐渭的《水斋药方》、东晋葛洪书的“天台...

  • 服用祛火中成药别超1周

    服用祛火中成药别超1周

      中医将身体内火分为五种类型,即心火(舌尖发红、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等)、肺火(不断干咳等呼吸系统症状)、肝火(烦躁易怒、舌边尖发红、双目发红等)、胃火(口臭、牙龈出血、便秘等)、肾虚所致的虚火旺盛(盗汗、烦热、失眠等)。这些不同的上火症状必须用不同的药物进行调理。   祛火首选水煎中药   祛火首选水煎中药,因为汤剂可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量的增减、配伍,如上火时伴有脾胃虚寒症状,可在配药时加入温性的中药,以中和祛火中药对脾胃的伤害,而这种效果是中成药无法达到的。如果有些年轻人嫌在家煎药麻烦,也可到医院购买中药...

  • 论“药市”之起源

    论“药市”之起源

    宋人高承所撰《事物纪原》记载了“药市”的起源,在其书卷八《药市》条载:“唐王昌遇,梓州人,得道,号易玄子,大中祥符十三年九月九日上升。自是以来,天下货药辈,皆于九月初集梓州城,八日夜于州院街易玄龙冲地,货其所赍药,川俗因谓之药市,迟明而散。逮宋朝天圣中(1023-1031年)、燕龙图肃知郡事,又展为三日,至十一日而罢。是则药市之起,自唐王昌遇始也。有碑叙其本末甚详。”[1]是知宋人高承认为“药市”起源于大中十三年的梓州,即公元859年。然而笔者...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 汤药煎30分钟即可

    汤药煎30分钟即可

    许多老年人治病爱喝汤药,煎汤药的火候应该如何把握呢? 中药煎煮历来强调火候得宜,正如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所说:“火候失宜,则药无功”,且强调说“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 武火即急火,文火即慢火。实际火力大小与水量、时间密不可分,如祛风解表药,一般气味芳香,极易挥发,这时要求水量不要过多,火力要大,煎煮时间短,这样煎出来的药汁气味芳香,发汗解表作用就强,服后能迅速奏效。而滋补调理药,一般质地比较坚韧或黏腻(以根、茎类为多),一时不易煎出有效成分,这时就要求水量...

  • 玉林医药传奇(一)

    玉林医药传奇(一)

    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到中医药深广的内涵和科学价值,让更多的人与千古中医相对.息息相通,特别是玉林的古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延伸,编者阅览了一些有关中医药诸书和报刊及自己的见闻.编成《玉林医药传奇》,供关心玉林中医药事业的读者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苏东坡医事 北宋时期的苏东坡,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还是位中医药家、实践家。他懂医理,通医学、养生之道,广读祖国医学专著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文学著作的同时,他还撰写了医学专著《苏学士方》一书。后来,人们把《苏学士方》与医学家沈括的《良方》合编...

  • 中药炒炭 药性作用

    中药炒炭 药性作用

      看中医处方,有时会发现某中药名后加了“炭”字,如大蓟炭、大黄炭等。炒炭是中药的一种炮制方法,即将药物炒(或煅)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有焦苦味为度。   中药炒炭后,改变了药性,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增强药物的止血作用。中医五行学说认为,黑可制红,所以“血见黑必止”,如茜草炭、蒲黄炭等;二是缓和峻药药性,减弱补药腻胃,有利于中焦,如大黄炭、干姜炭、青皮炭、首乌炭等;三是增强药物的温热之性,而减其寒凉,如金银花炭、黄芩炭等;四是增强药物的收敛之性,使止血、止泻痢、涩...

  • 中药有克星千万别混吃

    中药有克星千万别混吃

      日常生活中,有些患者喜欢把中西药混合着吃,以为这样“药力猛”、“见效快”。殊不知,很多时候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因为有些中药和西药倘若在一起混着吃,轻者会影响药效,重者甚至危害健康。   蜜炼川贝枇杷膏与感冒清片:蜜炼川贝枇杷膏中含有大量蜂蜜,感冒清片中的退热成分与蜂蜜能形成复合物,减少药物的吸收速度,使退热作用减弱。   六味地黄丸与利福平片:六味地黄丸中含有山茱萸,内含有机酸成分,与利福平同服,能增加利福平在肾脏的吸收,从而加重对肾功能的损害。   羚羊感冒片与...

  • 代煎中药 最好量多点

    代煎中药 最好量多点

      免煎中药价格较高,自煎中药太麻烦,很多医院开展的代煎中药颇受欢迎。但有些患者发现代煎中药与自煎中药相比,似乎颜色淡了许多,难道是掺水太多,可是煎好的药汁并不比平常多啊?   医院代煎的中药都是送到专门煎煮中药的加工点,在那里,先将中药全部倒进一个不锈钢的高压容器内,然后自动控制煮药时间,由于该容器较大,每次煎药时其容量必须达到一定程度,如果中药少了,水自然就多了,而且由于容器是密封的,自煎中药容易蒸发的情景不会出现,所以会造成煎好的药汁较多、较淡的现象,但每次服用的中药又有一定剂量,就只能将多余的药汤倒掉了。因...

  • 基于象思维的中药五味理论解析

    基于象思维的中药五味理论解析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继承与发展中药学的前提和基础。五味理论用以 概括药物的功效特点,指导临床辨证用药,阐释药 物作用原理,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近年 来,众多学者从文献梳理 [ 1 ] 、理论探讨 [ 2 ] 、现代研 究思路及方法 [ 3 ] 等方面对五味理论进行了多角度剖 析,但五味理论在实践应用中仍存在着局限性,这 也是制约五味理论发展的最大障碍。为厘清五味理 论中的若干分歧,本文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着眼,为科学地揭示五味理论的内涵奠定基础。 1 象思维是中医学思维的核心...

  • 《秘珍济阴》用药特色感悟

    《秘珍济阴》用药特色感悟

    清代周诒观编纂本书,为妇产科专著,共3卷。其特点:1.把握古方遣药思路、机圆法活。如黄连汤、琥珀散等古方新用。2.强调方药遵古法制、一丝不苟。如保产神效奇方后详列服法、用道地药、炮制及剂量。3.好取生鲜植物为冶、雅俗并存。擅用民间单方、验方,如用乌苞根调经等。4.擅长食醋疗病济急、小物大用。如用醋熏法治疗产妇血晕、昏仆。...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