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 第215页

病 第215页

  • 小米和药材熬成粥 预防疾病

    小米和药材熬成粥 预防疾病

    小米粥是健康食品。可单独煮熬,亦可添加大枣、红豆、红薯、莲子、百合等,熬成风味各异的营养品。小米磨成粉,可制糕点,美味可口。《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发芽的小米和麦芽一样,含有大量酶,是一味中药,有健胃消食的作用。 小米有健脾暖胃、补肾益气、清热解毒等功效,因此用小米和一些药材熬成粥,可以预防疾病。 产后血虚:红糖小米粥 做法:小米200克,红枣10枚,红衣花生15克,红糖15克。小米淘洗干净,红枣洗净去核,花生洗净,上三味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

  • 脾胃升降失常病理机制

    脾胃升降失常病理机制

      因为“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素问·太阴阳明论》)。若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则脾气下陷,胃气上逆,升降失调而为病。李东垣说,若“损伤脾,真气下溜,或下泻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起矣,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其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若胃失和降,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则生内热,&ldquo...

  • 鱼鳞片食疗治病

    鱼鳞片食疗治病

      鱼鳞是种营养物质,亦食亦药。鱼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其中钙、磷含量最高。鱼鳞中含有较多的卵磷脂,具有增强记忆力、延缓脑细胞退化、养容抗衰老等作用。鱼鳞中还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从而防止动脉硬化,预防高血压和心脏病。鱼鳞中的甲壳素,其免疫强化作用有助于减少肿瘤细胞的伤害及促进肝脏受损细胞新生与正常化,具有无毒性抗癌效果。鱼鳞中含有大量胶原蛋白,能使皮肤结实富有弹性,胶原蛋白的使用,已成为现代美容热点话题。   鱼鳞片用于食疗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

  • 中医持方治病可分三类

    中医持方治病可分三类

    中医持方治病约可分为三大类。一曰辨证论治,立法处方,如古今诸名方麻黄汤、归脾汤等。二曰对病专方,如鳖甲煎丸治疟母、阳和汤治阴疽等。三曰单方治病,如青蒿1握绞汁治疟疾(《肘后方》),蛤粉、青黛治咳嗽(《差苍小乘》)等。 今世盛行专科专方治病,追求一方统治某科某病,于医者固然省事,于病者未必尽痊。更有一知半解者,执专药以牟利,鲜有不误人者矣。...

  • 新时代下的《伤寒杂病论》

    新时代下的《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虽博大精深,但非神秘难解,学习时要把握回归本源但不拘泥于本的原则。读懂伤寒之本,才能做好继承,发挥伤寒、创新伤寒才能做好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伤寒理论要充分借鉴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与方法,紧密结合于现代临床中,形成新时代下的《伤寒杂病论》,方能使伤寒理论在现代临床中亦能发挥自如。   抓住病机发挥伤寒   伤寒本病虽为疫病,伤寒之方却不局限于治疫病。仲景制方配伍精妙,组方严谨,历代医家将其灵活运用于临床各科杂病而屡建奇功,足见应用之广泛。古谓“医不执方&rdqu...

  • 中医疫病预测预警对当前流感分析

    中医疫病预测预警对当前流感分析

      ●我们依据2012年春寒湿伤于外、少阳郁于内的气候和运气特点,提出当时流感的病机为外寒内热,推荐使用九味羌活、柴葛解肌等方,疗效快捷,且愈后少见咳嗽等后遗症。   ●龙砂医学流派清代名医姜健善于针对每年的不同运气配合使用“三因司天方”,我们临床验证有可靠疗效,针对癸巳年(2013年)司天之气的运气方是“敷和汤”,可供参考。   对2012壬辰年疫情预测回顾   2012年元旦前后,流感发生较多,台湾B流感死亡多人,香港和深圳都有禽流感死亡的报道,猩...

  • 中医治病是一个系统工程

    中医治病是一个系统工程

      副医嘱就是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医嘱之外的必要提醒,让患者对疾病的治疗有一个积极的配合作用,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过失,尽可能地使其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样的医嘱,我们称之为副医嘱。常见的副医嘱有:心理提示、服药反应、忌口等。   中医治病是一个系统工程,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疗效,有的甚至会出现副反应。再好的医生和处方,如果患者煎药、服药落实不到位,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中药煎剂讲究更多。中药煎剂是将医生开好的中药饮片进行煎煮,有条件的医院或药房指定专人用煎药机按照相关规定煎药,患者取药后只需按医嘱...

  • 食疗治病生姜功效

    食疗治病生姜功效

    1.治呕吐不止:生姜汁一汤匙,蜂蜜2汤匙,加开水3汤匙调匀,煮沸后一次服下。 2.治风寒骨疼、关节疼:生姜、葱白各适量,捣烂炒热,用布包好熨敷患处,一日数次。 3.治胃病发作:生姜、桂皮各12克,加水适量煎汤服下,一日2次。 4.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生姜25克切碎,放在一个猪肚中,加水用文火炖烂,分数次食用。 (本版偏方验方,仅供参考,不可代替医生诊疗。 )...

  •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是指在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理论认识和技术方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   近年来,随着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工作逐步深入,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人民群众欢迎,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一批成果。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包括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构建尚不完善,技术方法的科学筛选与集成不够,技术标准和评价方法尚未系统建立,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缺乏有效机制,科技支撑的作用有...

  • 以“疫病”论治H7N9禽流感的探讨

    以“疫病”论治H7N9禽流感的探讨

      H7N9禽流感自2013年3月在上海、安徽两地爆发以来,至2013年4月10日,我国共报告33例确诊病例,死亡9例,涉及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四省市。针对疫情的不断蔓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3年4月3日迅速出台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相关省市卫生主管部门也纷纷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力争将疫情控制到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轻疫情危害。鉴于2003年中医成功参与SARS救治的经验,多省市向社会公布了中医药防治H7N9禽流感的相关方案,然部分方案自公布之日起,便在网络上引起了种种质疑,而问题的根...

  • “治未病”中医的特色

    “治未病”中医的特色

    “治未病”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说法,属于现在医学体系里的预防医学板块,类似于西医健康体检后的健康干预措施。陕西省中医医院原业务院长,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刘华为教授告诉记者,“治未病”有别于西医的健康干预,它有着中医的特色,它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体内的阴阳平衡。 治未病先要辨体质 “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其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

  • 中医找病的根源 对症治病

    中医找病的根源 对症治病

    “标”和“本”怎么个解释,凡汉语字典里都有注释,我之所以在此要啰嗦几句,实在是有些人,甚至所谓的名人,都不一定完全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前段时间方舟子就抛出了一个新的悖论,认为“坐月子是种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陋习”。此言一出,即受到了中医学界的严厉批评。方舟子之所以如此结论,即是对“标”和“本”不完全理解所致。“标”即是表面、表象(表面现象),是事物的外部特征。以一枚鸡蛋的外壳...

  • 从“汗”论治银屑病 理论实践

    从“汗”论治银屑病 理论实践

      许叔微在《伤寒九十论》麻黄汤后列一案:乡人邱忠臣……病伤寒,予为诊视。其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无力,自尺以下不至。予曰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营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见今本《伤寒论》第50条)。予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令饮之。翌日病者不耐,其家晓夜督发汗药,其言至不逊。……但以建中调理而已。及六七日,尺脉方应,遂投以麻黄汤。……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虽...

  • 典型病例“不药而愈”

    典型病例“不药而愈”

      中医必须开方用药吗?“治未病”一定需要用药吗?对于上述问题,很多基层中医有这样那样的误解。本文通过讲述冉雪峰先生的一个病案,以及笔者不用药或少用药治愈银屑病的一些事实,希望大家能对“方药为主”的误区,以及“理法为重”的中医正道有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冉雪峰医案》中有一伤暑案:武昌一程姓少妇,产后七日,正逢暑天,居处于小卧室内,门窗紧闭,按照习俗头包布帕、身着布衣。出现了身大热,汗大出,齿燥,唇干,舌干,心慌,口渴,烦躁异常,脉...

  • “时-人-病-症”的辨治思维框架

    “时-人-病-症”的辨治思维框架

      笔者曾提出“时-人-病-症”的辨治思维框架,在随后的实践中,笔者发现,遵此框架既尊重了中医理法为先的传统,又兼顾了方症经验的应用。于是不揣浅陋,介绍于下,以期能对中医同道临床疗效的提高有所裨益。   时   有很多的疾病是“与时俱发”的,比如冬季型银屑病和每年阳历10月发作的鼻炎。对于这类疾病,不考虑“时”的规律性,无疑是对中医“人与天地相参”理论的漠视。   冬主“封藏”,暴...

  • 王琦教授主病主方论

    王琦教授主病主方论

      王琦教授临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方剂的使用颇有心得,跟师学习,往往有恍然大悟之感,观其用方,往往由源及流,发微道隐,不断启迪和拓展我们的临床思路,提高我们的临床技能,跟师3年,颇有感触。   用方思想   经方论   众所周知,王琦教授推崇和重视经方的使用,临床治疗常以经方为基础加减化裁,如用寒温并用、安蛔止痛的乌梅丸治疗久痢、慢性结肠炎,皆多历验不爽;用滋阴清热、淡渗利水的猪苓汤治疗尿路结石、血尿亦用之恒效;用和胃补虚、清热消痞的甘草泻心汤治疗湿热内郁的复发性口疮疗效颇佳;用和解...

  • 巧用白萝卜祛病四法

    巧用白萝卜祛病四法

    古云:冬日萝卜赛人参。中医认为,白萝卜除了具有补气顺气作用外,还有镇咳化痰、消食化积、降压调脂、治疗偏头痛等功效。   镇咳化痰冰糖萝卜饮   冬季,人们常常会出现燥热痰多、肺部不适等症状,喝些这种萝卜汁对肺有滋养作用。   原料:萝卜一个,冰糖、蜂蜜适量。   做法:先将萝卜洗净,擦干水,在萝卜的上部1/3处横切一刀,上部放在一边,用小刀把下部中心掏空,注意留1厘米左右的边,在空洞中放入冰糖。把萝卜上部盖好,周边用牙签固定好,放入密封罐存入冰箱,6天后拿出来,打开萝卜,里面...

  • 适当“粥补”防慢病

    适当“粥补”防慢病

    老年人喜欢“粥补”.这对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预防老年性疾病十分有益。 如胡萝卜粥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玉米粉粥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等。 此外.慢性腹泻患者可吃些山药粥、薏苡仁粥: 肾虚腰痛并伴有腹泻者,可食用山药栗子粥: 有心悸、失眠症者可食柏子仁粥,有助于改善症状。 (翟边)...

  • 肝病食疗法 薏枣花生粥

    肝病食疗法 薏枣花生粥

      薏米50克、山药50克、红枣10克,另加花生衣10克。   将山药、薏米、无核红枣、花生衣四种原料淘洗干净、晒干打碎成粉,熬成稀粥。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薏米是常用中药,又是食物,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   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红枣能使血中含氧量增强、滋养全身细胞,是一种药效缓和的强壮剂。   花生衣味甘、微苦、涩、...

  • 朱良春对急性热病的治疗

    朱良春对急性热病的治疗

      朱良春先生经典理论深厚,他好学多思,遍览群书,博采众家,善于汲取他人的经验和理论,为我所用。   博采诸家之长   朱良春首先深研经典,然后博通诸家。强调继承和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发展。朱良春认为不熟读经典,深入钻研,精思敏悟,通过实践,融会贯通,是不可能得其精髓而有所造诣的。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辨证的客观方法,集中体现在四大经典著作中,朱良春对四大经典及部分医学著作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究。朱良春经典理论基础扎实,有些经典中的条文至今仍能背诵如流。   朱良春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分为四步,强调对于经...

  • 中医治病的“下法”

    中医治病的“下法”

      当人们出现消化不良、便秘、血液循环不畅等症状时,往往会觉得憋得难受。这时就可以采用通大便的方式将宿食、宿便、瘀血等病理物质排出去。这样的方法便是中医治病的“下法”,此法与汗法、吐法一起并称为“祛邪三法”。      五种病可用下法   当外界邪气侵入人体脏腑,干扰脏腑功能,从而导致痰、湿、脓以及燥屎等有形的病理物质时;当体内蓄积或人体自身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畅,导致肠中糟粕停留或产生瘀血、水湿、痰浊等有形的病理物质时,就会形成积滞,出现&ldq...

  • 痛感能辨病

    痛感能辨病

    疼痛是人们日常 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 种不愉快的感受,也 是医学上最常见的症 状之一。它包括伤害 性刺激作用于身体引 起的痛感觉,以及机 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 反应。人们一般将这 种感觉或反应统称为 “疼痛”,而在中医看 来,“疼”与“痛”还有 些微的差别,并且通 过痛感的不同还可以 辨别身体的病证。 专家解释,“疼 痛”在口语中一直是 并称的,一般不区别 开,“疼”、“痛”...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 气象病因学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识

    气象病因学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识

      气象病因学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识。自医和叙六气以降,历代不断发展。正虚时六气可以致病,其太过与不及皆属病邪。依据气化原理和五运六气格局,可以推判季节多发病及流行,以施上工之治。   对于燥和燥证的认识和实践,曾有刘完素与喻嘉言两次学术上的飞跃。金之刘完素以“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立燥证之病机,又认为诸邪皆可“燥化”。在《素问玄机元病式》中,补充此诸燥的一条。此后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列有“燥门”,虞天民有“燥证论&...

  • 心脏病性胸痛的特点

    心脏病性胸痛的特点

    导致胸前区疼痛的病因很多,如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肋间神经痛、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很多人一出现胸前区疼痛,就担心自己得的是心脏病,那到底怎样的胸痛才是心脏病? 下面的胸部不适多不是真正的冠心病症状:胸痛从一点转移到另一点,或秆叮以明确指出部位的尖锐性痛;疼痛持续超过一个小时,但不伴有呼吸短促或出汗,特别是此时患者仍可以到处走动;另外不伴有任何症状的心跳加快。 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要小心,并且需要马上就医:心绞痛的胸痛多发生在劳累或情绪激动的情况下,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向左侧肩部\。左侧背部和左上肢放射,有些...

  • 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的认识

    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的认识

    薛生白用药独具巧妙之处在于将熄风止痉药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认为熄风止痉药物既可走肌表分消湿热,又可疏肝解郁,还可活血通络,一药四用。故其选用地龙和诸藤,同时发挥熄风止痉、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之功,值得认真学习研究。 清代名医薛雪,字生白,自号一瓢。他所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后、鉴别等方面都做了精辟的阐述。笔者通过对方名、病机、诊断、治法、方义、鉴别六个方面的分析,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引起同道对该条文的重视,从而促进临床诊治湿热病水平的提高...

  • 喝中药为什么能治好病

    喝中药为什么能治好病

    “中医药现代化需要‘拿来主义’,我们要把所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地拿来发展中医药学”,这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沈朝斌在2008年对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考。 当时谈到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他首先提到了基因组学。时隔7年,沈朝斌课题组真的让基因组学与中药作用机理研究“牵起手来”,近日他们公布了一项发现:玉屏风散方中药物的煎煮液经过干燥、高温和微波处理后,仍然有大量的微小基因保留活性,它们的存在可能对解释...

  • 中医神志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神志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神志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等手段,研究神、志的本质及神志异常疾病,探寻其生理、病理机制及其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神志病医院院长赵永厚教授介绍,中医学自秦汉至明清即辑录了大量有关神志病理论的文献记载,也积累了丰富的神志病诊疗方法和方药,这些都是现代中医神志病学科构建和发展的重要借鉴,亦是中医宝库留给现代心理学及精神病学的宝贵遗产。...

  • 秋宜下与病宜汗

    秋宜下与病宜汗

      《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开篇即云:“大法,秋宜下。”这与《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处阴为收藏之意)的养生大法是一脉相承的。根据这个原则,在治疗有病的机体时,应该不违逆天的大趋势,尽量不用汗、吐的方法,特别是在为慢性病制定大法的时候,这点更应该给予足够的注意。   “病宜汗”是笔者总结的对于银屑病的治疗大法。   “下”与“汗”在治法上应该说是矛盾...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 试从麻疹一病浅谈对伏邪的理解

    试从麻疹一病浅谈对伏邪的理解

      《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根据温病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及病证特点是否符合时令病邪的致病特点,把温病分为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两大类。   其中,伏气温病是指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的一类温病。历代医家多以伏邪来解释伏气温病,但有些医家对于是否存在伏邪问题存在质疑,笔者认为伏邪是存在的,下面试从麻疹一病浅谈对伏邪的理解。   麻疹属于温病学中伏气温病范畴,从其发病症状即可判断,“初时发热,俨似伤寒,目出泪而不止,鼻流涕而不干。咳嗽太急,烦躁难安。以火照之,隐隐皮肤之下;以手抹之,亭亭...

  • 叶嗣高治好慈禧病得官位

    叶嗣高治好慈禧病得官位

    新编文史丛书之《海岱寻踪》一书中,记载了一位名医给慈禧治病的故事。这个故事主人公叫叶嗣高,是山东聊城人,他自幼习医,精于妇科内科,后来由于家道中落,到太原谋生,正巧他的一个亲戚当时充任太原令幕宾,竟然为他谋得了一个“候补佐杂”的低位,可是没有实缺。叶嗣高只有赋闲,没有收入,很凄凉。 正巧,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拳变,两宫西狩来到了太原。结果,慈禧生了毛病,命地方召医生诊治。太原府一时急着找不到人,听说叶嗣高精通医术,就把他给推荐了上去。当时规定,七品以下末秩,没有觐见资格。...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