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治 第667页
-
六君子汤治疗咳嗽
袁某,女,41岁,护士,2023年5月15日初诊。主诉:咳嗽、咳痰量多半月。患者素来体健,少有疾患。半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量多,色白,质地黏稠,伴咽干、咽痒,其他并无异常。血常规、胸部CT等检查未发现异常,予以口服止咳、化痰等西药,症状可临时缓解,但停药后又出现咳嗽痰多,并影响到工作,颇为苦恼。舌质淡,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弦。 诊断:咳嗽(肺脾气虚,痰湿困脾)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 方用六君子汤加减党参24g,炒白术18g,茯苓18g,甘草9g,枳壳12g,陈皮12g,法半夏15...
-
健脾养心汤治失眠症验案一则
肖某,女,26岁,2022年2月6日初诊。主诉:睡眠多梦1年余。患者1年多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睡眠多梦,但非噩梦,整体睡眠质量较差,白天头昏、头胀,精神不佳,纳差,易汗出,活动剧烈时心慌,月经周期正常,末次月经时间为1月20日,经量偏少,痛经,二便正常。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 诊断:西医诊断为失眠症,中医诊断为不寐(心脾两虚,心神失养)。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用健脾养心汤加减:党参30g,麦冬18g,五味子6g,焦白术18g,茯苓18g,炙甘草6g,陈皮12g,姜半夏15g,...
-
沙参麦冬汤治新冠后遗口干
在笔者所接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表现为寒湿疫特征者居多,但因所处地域气候、个人体质及生活习惯之不同,亦有表现出湿热疫特征的发病者。后者以湿遏热伏、邪阻膜原、三焦气滞、传变复杂为基本病机。火热易伤津劫液,解表时亦动津耗气。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多具辛散特点,善走肌表,能促使患者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气能生津,津能载气,发汗则伤津耗气。热无不燥者,而湿热疫中湿往往随燥热而解,其后遗症多以津液亏虚为主,症见皮肤干燥、口干、咽干、口渴喜凉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状。 经验方药 笔者临证治疗...
-
结节性红斑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验
患者,陈某,女,48岁。2010年3月6日初诊。述其双小腿红斑疼痛,反复发作3年余,遍服中西药,输液、外涂等均无效。查:双小腿散在红斑,小如黄豆,大如1角硬币,色红焮热,肿胀疼痛。足踝部酸困肿胀,晨起减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痰瘀蕴结。治宜清热祛湿化痰,破瘀消癥散结之法。方选麻杏薏甘汤合桂枝茯苓丸化裁。药用麻黄12克,杏仁、川牛膝各10克,桂枝、炮山甲各6克,茯苓、赤芍、丹皮、桃仁各10克,浙贝母20克,连翘、薏苡仁各30克。7剂,日1剂,开水冲泡后2次分服。外用益母草、泽兰各100克,熏洗双小腿。...
-
补中益气汤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补中益气汤系李东垣《脾胃论》名方,由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药物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屡获奇效。现举验案二则,介绍如下。 一、盗汗:秦某,男,45岁。患者夜间盗汗已1年余,前医予知柏地黄丸治疗近半年,未见好转。近期因工作繁忙,盗汗日甚,每于睡中汗出,至睡衣湿透,醒后方止。刻诊: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纳少便溏,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缓无力。中医诊为“盗汗”,辨为中气不足,卫外不固,营失内守之证。予补中益气...
-
芍药甘草木瓜汤治腓肠胍痉挛
腓肠肌痉挛又叫脚肚转筋或脚挛急。此病多见于成年男女,老年及体弱者尤为常见。本病虽可发生在吐泻或失血之后,但绝大多数患者是由于局部受凉引起。当然,也有劳累或无诱因而发作者。发作时,小腿后部肌肉痉挛,疼痛剧烈,其脚不可伸直,伸之则疼痛更剧,1~5分钟后,可自动缓解,笔者将《伤寒论》之芍药甘草汤加入木瓜,组成芍药甘草木瓜汤,作为基础方,并随证加味,用来治疗本病,效果满意,兹简介如下。 方药:白芍30~45 克,炙甘草10~15克,木瓜30克,加水1000 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早晚服。 随证加昧:但寒不热,四肢...
-
当归四逆加吴茱英生姜汤治疗胸痹
患者,女,43岁。初诊,左胸闷痛难忍20余日,心烦眠差,疲倦乏力,四肢冷,平素经期小腹冷痛难忍,胸但闷不痛,烦躁甚,舌质淡,脉沉细。中医诊断:胸痹。证属阳气虚衰,寒痹血脉,治以温阳祛寒,温经通脉。处方:当归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生姜50克,大枣30克,炙甘草20克,北细辛30克,吴茱萸30克,砂仁20克,白酒70毫升,川乌20克(先煎两小时)(编者按;《中药大辞典》中川乌用量1.5—6克,此处用量为作者经验,请读者慎重),黑豆20克(先煎两小时),3剂,水煎服。二诊,药后痛止,但仍闷胀,四肢冷...
-
补中益气汤治皮肤病新用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人参(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组成。功效: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临床中用治某些皮肤病,获效显著。 一、阿夫他口炎:贾某,男,37岁。上下唇内侧发生5处约绿豆粒大圆形浅溃疡,表面凹陷,上覆浅灰色薄膜,边缘淡红,疼痛进食尤甚,张口时流清稀涎液,反复发作半年余。其间曾用清热泻火中药,数种维生素类西药内服外用治疗未愈。患者述其近几个月来肢体倦怠乏力,口淡乏味,纳食不香。察其唇色萎黄不泽,舌质淡,苔白,脉弱。诊断:阿夫他口炎(口疮)。辨证为脾胃虚弱,运化失职...
-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验三则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方中麻黄发表散寒,附子强心肾之阳气助麻黄之发散,细辛搜剔、温散深入十二经之寒邪。本方药仅三味,配伍精练,功效卓著。现代临床应用已远远超过《伤寒论》所载治疗范围。可以用来治疗心肾阳虚兼外感寒湿所致的一系列虚寒性病症。笔者临床用本方加味治疗慢性颈肩背腰腿疼痛,收到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案1 张某,男,41岁。有20多年慢性腰酸痛史,体质偏弱,每逢冬季大便必...
-
肾脏功能失调 用真武汤或猪苓汤治疗
肾主水,肾脏功能失调,最容易引起水液内停,《伤寒论》根据不同情况用真武汤,或猪苓汤治疗。 肾主水的生理与病理 肾是人体泌尿系统的一个核心器官,有主水的作用,这一点中西医的认识是相同的,《黄帝内经》称肾为水之根本。肾主水是依靠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肾中的阳气是一身阳气的根本,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及气、血、津、液等都需要肾阳的温煦,才能维持各自的正常功能。肾主管水液的代谢,就是通过肾阳的温煦、蒸化,把水变成气运行到全身。 所以,一旦肾阳不足,体内的水液就会寒而不化,积存到...
-
活瘀消积汤治疗肝脾肿大
组成:荆三棱(炒)10克,连莪术(炒)10克,青皮(炒)10克,枳壳(炒)10克,柴胡8克,郁金 10克,当归10克,赤勺12克,鳖甲(醋制)15克,生牡蛎(先煎) 20克。 加减运用:腹水甚者加四芩汤 (白术、泽泻、猪芩、茯苓)。腹胀甚者加广木香、槟榔。衄血者加蒲黄炭、阿胶、茜草、白茅根。肋痛者加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 功能:养血活瘀,疏肝止痛,软化肝脾。 主治:肝脾肿大或肝缩脾大、多种病因引起的肝硬变。证见:脘腹胀满,两肋胀痛,腹大青筋,或有少量腹水,面色黧黑,或见蜘蛛痣、肝掌,唇青...
-
张琪用柴胡石膏汤治疗各种发热性疾病
1981年秋天,我在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跟随著名的中医学家、国医大师张琪教授进行临床实习,张琪经常用柴胡石膏汤治疗无名高热,获得了极好疗效。张琪给我讲了一个治疗烧伤的验案,让我一生难以忘怀。他说了这样一段经历:1953年夏天,牡丹江市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烧伤数百人。黑龙江省卫生厅立即组织了一个医疗队前去救援,他作为唯一的一名中医也参加了这次大规模的救援活动。 当时伤员中因伤口感染而发高烧的十居七八。由于伤员人数太多,打消炎针也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他用大铁锅熬柴胡石膏汤给发热的患者服用,每人每次一碗,...
-
炙甘草汤治心肌炎 早搏 病窦综合征
病窦综合征 患者,女, 19岁,1990年11月24日初诊。9年前患过病窦,经西医治疗获愈,近日劳累而复发,心悸,失眠,气促乏力,头晕目眩,查体:心率每分钟56次,心律不整。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面色萎黄无华,四肢不温,畏寒,自汗,便溏,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腻,脉象沉滑迟。西医诊断为病窦综合征。中医辨证为心阳虚弱,脾虚湿困。治宜温阳益气,活血化瘀,佐以健脾利湿。方用:附子、阿胶、肉桂各10克,炙甘草、人参、麦冬、桂枝、生地、当归各15克,川芎、黄芪、炒薏苡仁各25克,苍术20克,补骨脂、石菖蒲...
-
吴茱萸汤治神经官能症
李某,女,48岁。2003年3月初诊。患者自诉:患病8年,事由婚姻失败,精神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常感心烦易怒、恶心、吐涎沫、疼痛难忍。近日来病情时有加重,失眠多梦易惊,记忆力减退,精神恍惚,情绪暴躁,多疑伤感,甚则厌世,胃纳减少,形体见日消瘦,气短,肢冷,出冷汗。曾经当地医院检查,诊为神经官能症。刻诊:舌质淡,苔黄厚腻,脉沉滑。余认为此乃心脾两虚,一则病久体虚,心血暗耗。思虑不遂,必伤脾气,脾虚无以化源,此案气血虚弱无疑。加之肝气郁结,郁而化热,肝胆郁热,湿热壅滞,聚液成痰,痰热上扰。故立方以归脾汤合温胆汤加...
-
杜光明运用小柴胡汤治疗持续高热病案
侍诊恩师杜光明主任医师多年,常见一些西医束手之疑难疾病,经杜师诊治后云开雾散。杜师尤擅运用小柴胡汤,近期以该方为主治疗一例西医诊断不明之持续高热病案,患者服用中药后体温很快下降至正常,血WBC指标恢复正常,现介绍如下。 病案实录 裔某某,女性,26岁。不明原因持续高热、伴头痛24天。2014年1月9日无明显诱因发病,体温逐日升高,最高时达39.60℃,头痛以两侧为甚。社区医院按感冒治疗多日无效。昆明某三甲医院查血常规WBC达14.8×109/L,中性粒细胞为76.4%,X线胸片及...
-
麻黄桂枝各半汤治疗“若形似疟”
林某,男,32岁,于1997年8月就诊。患者恶寒发热已5日,每至下午约3~4时许,始恶寒而后发热,体温多在37.5℃左右,入夜可至38.5℃。伴见头疼身困,腰痛,食欲尚可,偶有咳嗽。曾服用抗生素和抗感冒药物,汗出后有所好转,但下午的寒热症状并未减轻。刻诊:精神疲惫,面有赤色,症状如前所述。体温36.8℃(上午),舌苔白滑,脉浮细。分析脉证,为风寒郁表,不得宣泄所致。治以辛温解表轻剂,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药:桂枝10g,炒白芍10g,麻黄5g,炒杏仁5g,炙甘草5g,生姜5g,大枣3枚。嘱上午煎服一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