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汤治 第669页

汤治 第669页

  • 三仁汤治疗多寐证,糖尿病性肾病,高脂血症,糜烂性胃炎

    三仁汤治疗多寐证,糖尿病性肾病,高脂血症,糜烂性胃炎

    处方来源: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药物组成: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8克,半夏15克。 功能主治: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用于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常规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药理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仁汤能抑制细菌繁殖,使细菌释放内毒素的总量降低,恢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源性内毒素入血,恢复肠道正常菌群保护屏障,减少内毒素肠源性入血,加快肝脏功...

  • 桃核承气汤治疗围手术期病症

    桃核承气汤治疗围手术期病症

    随着外科设备、器械和技术的发展,外科手术适应指征扩大,临床手术量大幅度上升,出现围手术期病症也日益增多。尤其对于许多脏器功能的恢复、调整,和临床症状的解除等方面,现代医学采取的对症治疗显得局限或单一。经方上溯岐黄,下逮百世,为“方术之祖”,是整体观与辨证观的典范。《金匮要略》治疗“肺痈”“积聚”“肠痈”“疮痈”等外科病多有丰富记载。近贤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以抵当汤治疗妊娠伴腹腔脓肿等,均证明经方在...

  • 经方脉证指导下运用加味栀子豉汤治验二则

    经方脉证指导下运用加味栀子豉汤治验二则

    仲景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陈建国《经方脉证图解》提到经方脉证是适用于某一张经方治疗的病机所对应的脉诊表现。笔者在临床中会偶尔遇到某些疾病,即使在辨证正确的情况下却无法取得如期效果,故笔者尝试从仲景阴阳脉法出发,找到对应脉证,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以下两则病案,一则为头痛案,另一则为头晕案,在经方脉证指导下均用加味栀子豉汤治疗,效如桴鼓。 头痛案 屈某,女,16岁,2023年8月15日初诊。主诉:头痛2日。头痛时需用手指按住两侧太阳穴来缓解疼痛,痛如针刺,眼、鼻痒...

  • 冲和汤治术后发热 附子汤治畏风怕冷

    冲和汤治术后发热 附子汤治畏风怕冷

    冲和汤治术后发热验案一则 李某某,男,85岁。患者2022年1月28日在家摔倒,致左髋部疼痛、活动受限,被诊断为左股骨近端骨折。既往有脑梗死后遗症6年余。2月6日行左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加钢丝捆扎术。术后最高体温达38℃左右,2月21日请外院西医会诊,建议给予头孢噻肟钠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点滴,联合吸入氨溴索、硫酸庆大霉素及硫酸特布他林注射液,治疗后体温下降至37℃左右,2月28日下午邀请笔者会诊。刻诊:发热时发时止,发时伴躁动、多言,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淡,苔白,脉弦细。形体偏瘦,伤口愈合良好,双肺...

  • 麻黄升麻汤治干燥综合征面部烘热 麻黄升麻汤方药解读

    麻黄升麻汤治干燥综合征面部烘热 麻黄升麻汤方药解读

    《伤寒论》厥阴病篇被近代医家陆渊雷称为“千古疑案”,历代医家对其中所载之麻黄升麻汤的见解更是百家争鸣。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当代中医学家程门雪早年评注《伤寒论》麻黄升麻汤时,认为其“方杂不纯,药不符证,非真无疑”,到后来再次评注该条“前谓此方之误甚明,今觉不然,记于下:此证为下...

  •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神经官能症验案举隅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神经官能症验案举隅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小柴胡汤类方中的代表方之一,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又见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药组成为“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二两,甘草(炙)二两&r...

  • 引火汤治颈椎病案 三叉神经痛案 高血压案

    引火汤治颈椎病案 三叉神经痛案 高血压案

    引火汤最早出处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辨证奇闻》,书中云:“斯少阴肾火,下无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于咽喉也。治法宜大补肾水,而加入补火之味,以引火归藏。”原方为:熟地黄三两,麦冬一两,巴戟天一两,五味子二钱。同时期的名医傅青主调整药方药量为:熟地黄三两,麦冬、天冬、巴戟天各二两,茯苓一两,五味子二钱。用来治疗小儿乳蛾肿大证属阴虚火旺之病。近代名医李可用引火汤加减治疗顽固性疾病,效果显著,如顽固性口腔溃疡、神经性头疼、高血压等等脑系疾病。李可认为“水浅不养龙”“水...

  • 孙浩用桂枝加黄芪汤治疗小儿肺系疾病验案三则

    孙浩用桂枝加黄芪汤治疗小儿肺系疾病验案三则

    桂枝加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全方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黄芪组成,具有调和营卫、通阳除湿之功,为张仲景治疗黄汗、黄疸兼有脉浮、表虚症状之主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孙浩临床运用桂枝黄芪汤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疗效显著。现摘录验案三则如下。 咳嗽案 田某,女,5岁。患儿自3岁入托以来反复罹患呼吸道感染疾病,病后久咳不愈。一月前患支气管肺炎治疗后,每晚睡前及早晨起床后阵咳,时咯吐清痰,白天单声偶咳,时流清涕,咳时伴汗出,胃纳不...

  • 黄连汤治胃痛腹泻腹痛 黄连汤治失眠 黄连汤治醉酒酒精依赖

    黄连汤治胃痛腹泻腹痛 黄连汤治失眠 黄连汤治醉酒酒精依赖

    •黄连汤方证是复杂的,笔者常用“虚人热病,上下格拒”去解释。所谓虚体,是其人面黄肌瘦,大汗以后或大病后,或营养不良者。所谓热病,多见热痞、烦悸、消渴、失眠、口腔溃疡等。为方便临床诊断,笔者将黄连汤证称之为“黄连汤综合征”——这是一种以营养不良、消化道障碍及失眠为表现的综合征,其病理机制可能与“消化道功能紊乱—新陈代谢紊乱—抑郁失眠”有关。 没有黄连阿胶汤的艳丽,也没有黄连解毒汤...

  • 补阳还五汤治验四则

    补阳还五汤治验四则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方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组成,主治中风气虚血瘀证。临床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等。 中医认为脑梗死等由脑血栓引起的疾病属于“中风(中经络)”范畴,风痰入络而致瘀血阻滞,如辨证为气虚血瘀证,可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方中大剂量黄芪,力专而行走全身,大补元气而起痿废,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足血行、络通瘀消。黄芪可从小剂量(30g~60g)开始,逐渐加量至100g~120...

  • 补中益气汤治验举隅

    补中益气汤治验举隅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甘温除热之功效。主治脾虚气陷证、气虚发热证。方中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陈皮理气,当归补血为佐;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为使。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张恩树在临床中,凡遇中气不足引起的诸证,用本方加减治之,多获显效。兹举案例2则,以窥一斑。 医案一 杨某某,女,43岁,2019年7月30日初诊。自诉罹患高血压病已两年余,常服缬沙坦胶囊、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有时也服中药,如天麻、钩藤、石决明之类,血压未见明显下降。...

  • 李今庸运用苓桂术甘汤治验拾零

    李今庸运用苓桂术甘汤治验拾零

    国医大师李今庸从医近70年,执教近50年。他治学严谨,不仅撰有大量的医学专著,而且在临床上善用经方、时方。笔者在校期间,有幸聆听李今庸教诲,根据临证笔记,对其临床应用苓桂术甘汤经验作初步归纳,尚祈明哲指教。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苓桂术甘汤主之。”本方是主治脾阳式微,寒湿内聚而成痰饮的著名经方,药仅四味,然配伍有度,选药精良,用之得当,疗效确切。方中茯苓淡渗利水,宁心益气;桂枝调和营卫,化气通阳;白术健脾燥湿,温运中阳;甘草...

  • 清心豁痰汤治疗脾虚肝郁肝阳上亢所致的脏躁

    清心豁痰汤治疗脾虚肝郁肝阳上亢所致的脏躁

    国医大师李振华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创制的清心豁痰汤从健脾入手,临床治疗脾虚肝郁、肝阳上亢所致的脏躁,疗效显著,兹介绍如下。 清心豁痰汤 方药组成炒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香附10g,枳壳10g,郁金10g,乌药10g,栀子10g,莲子心5g,石菖蒲10g,小茴香10g,胆南星10g,甘草3g,琥珀3g(冲服)。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能主治健脾疏肝,清心豁痰,主治脏躁病。 症见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神志...

  • 苇茎汤治甲流合并肺炎

    苇茎汤治甲流合并肺炎

      苇茎汤出于《备急千金要方》,原治肺痈咳嗽脓血,臭痰,胸痛。王孟英所著的《温热经纬》收载此方,加以阐释并推广其用。他说:“苇茎形如肺管,甘凉清肺。且有节之物生于水中,能不为津液阂隔者,于津液阂隔而生患者,尤能使之通行。薏苡仁色白味淡,气凉性降,秉秋金全体,养肺气以清肃,凡湿热之邪客于肺者,非此不为功也。瓜瓣即冬瓜子,冬瓜子依于瓤内,瓤易溃烂,子不能浥,则其能于腐败之中自全生气,即善于气血凝败之中,全人生气。故善治腹中结败诸痈,而涤脓血浊痰也。桃仁入血分而通气。合而成剂,不仅为治肺痈妙药,竟可瘳肺痹之危...

  • 钱乙黄土汤治愈皇子顽疾

    钱乙黄土汤治愈皇子顽疾

    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宋神宗赵顼的爱子赵煦(宋哲宗)患了泄痢,虽经御医们的多方治疗,却总不见疗效。身体日渐羸弱,奄奄待毙。正当宋神宗束手无策之际,长公主向他举荐了一位姓钱名乙的郓州郎中。 长公主何以会认识一位乡下郎中?原来,这位公主小时候曾流落民间,在一次讨饭的路上,病倒在郓州街头。幸被串乡行医的钱乙发现,为其免费治疗,方死里逃生。她重返皇宫后,不忘旧恩,曾多次请钱乙进宫养老。可钱乙认为,坐享皇俸,还不如串乡行医的好,既无拘无束,又能为平民百姓解除疾病之苦,故未从命。 钱乙被...

  • 小儿久咳鲫鱼汤治

    小儿久咳鲫鱼汤治

    鲫鱼性甘平,入脾、胃、大肠,有健脾利润止咳的功效。在《本草拾遗》中就有鲫鱼头“主咳嗽”一说。对久咳不愈的小儿可以用鲫鱼汤治疗。 方法:取鲜活鲫鱼150克,去肚杂洗净,加适量猪油、盐调味,水煮熟,再加葱白1根,生姜1片,鲜薄荷20克,水沸即可。汤和肉一起吃。 每天服1剂,连服3—5天。加葱白、生姜辛温解表,通阳散寒和胃,配薄荷可疏风解表。 全方有扶正祛邪、疏风散寒、健脾止咳之功,用以治疗小儿体弱长期慢性咳嗽。...

  • 花椒姜汤治“空调胃”

    花椒姜汤治“空调胃”

    前段时间天气炎热,长时间吹着空调使我的胃受凉,出现了冷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经中医朋友介绍,这种情况俗称“空调胃”,可以喝碗姜椒暖胃汤来治疗。 方法:生姜、红糖各10克,花椒粉3克,同人锅中,加水500毫升,煎煮10分钟,一次喝完。生姜擅长发散外寒,又能温中止呕;花椒粉有温中止痛等功效;佐以温中暖胃的红糖,对“空调胃”非常有效。...

  • 小柴胡汤治疗内伤病

    小柴胡汤治疗内伤病

      病有感于外者,有因于内者,即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尽管中医对病因认识的主体思维是“审证求因”,尽管临证多有外感合内伤者,尽管临证每有不易分辨外感与内伤者,但明辨外感与内伤,对临证者而言,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种分辨直接影响到治疗。   对于外感病,医者治疗的着眼点主要在于邪气,给邪以出路,使邪去而正安,这是治疗的终点。基于此,辨证模式多选用带有“层次”、“通道”等思辩痕迹的辨证法,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对于内...

  • 喝桂枝汤治“空调病”

    喝桂枝汤治“空调病”

    当人们从室外走进空调房时,毛孔会因受冷而闭塞,尤其是出汗的人,汗出到一半,就把湿气和邪气关在皮肤内,容易出现流清涕、怕风、头痛等症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空调病”,而这“空调病”恰恰类似于中医里的“桂枝汤症”(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所以一般的“空调病”喝点桂枝汤就可以了。 服用方法取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各9克,大枣(切)12枚、炙甘草6克。水煎服,吃完后再喝点热粥,以“...

  • 半夏泻心汤治疗内伤痞证

    半夏泻心汤治疗内伤痞证

      说到半夏泻心汤治疗内伤病,自然我们会想到一个问题:李东垣是如何使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内伤痞证的?   后世治痞名方中有一张方剂为枳实消痞丸,出自李东垣之手。我们不妨从分析这张方剂入手,看看李东垣如何使用半夏泻心汤。   《兰室秘藏·心腹痞门》:“失笑丸,一名枳实消痞丸,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饮食。干生姜一钱,炙甘草、麦蘖面、白茯苓、白术,以上各二钱,半夏曲、人参,以上各三钱,厚朴四钱(炙),枳实、黄连,以上各五钱。右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七丸,白汤下,食远...

  • 药膳汤治秋燥

    药膳汤治秋燥

    生地杏仁炖鳝鱼   原料:鳝鱼200克,北杏仁10克,生地5克,姜2片,黄酒3克,乳牛肝菌菇20克,精盐、高汤等适量。   制法:鳝鱼去内脏切段,氽水洗净血水与洗净的乳牛肝菌菇人盅内,将洗净的中药、姜片、黄酒、高汤注入盅内。以食用玻璃纸包住、橡皮筋封口,入蒸箱蒸炖2小时后,加适量精盐调味即成。   功效:杏仁主产北方,故有北杏仁之称。杏仁有较好的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作用,能治多种外感咳嗽、气喘及肠燥便秘等症。若配以桑叶、沙参等,则适于秋季温燥犯肺发热、口干、咳嗽、痰少之证。鳝鱼有补中益气、治风湿、强筋骨等功能,也可用...

  • 参芪麦梅汤治老年口干症

    参芪麦梅汤治老年口干症

    老年人全身器官功能减退,由于脾胃阴虚,运化水谷精气、水湿及输布津液的功能低下,加之神经生理调节功能较差,唾液分泌量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并失去弹性,故易引发口干唇燥等症状。 笔者自拟“参芪麦梅汤”,对100例老年口干症进行疗效观察,发现效果很好。经治疗后,口干症状消失者84例,明显好转者12例。该汤药物组成:太子参、茯苓各20克,沙参、玄参、麦冬、玉竹各15 克,五味子10克,黄芪、山药各30克。用法:每日1剂,文火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 方中太子参、黄芪、山药、茯苓补气健脾益胃;沙参、玄参、...

  • 月季公鸡汤治痛经、闭经及不孕

    月季公鸡汤治痛经、闭经及不孕

    中医认为月季花味甘、淡、微苦,性温,入肝经,有活血调经、疏肝解郁、消肿解毒之功效,主要用于肝血淤滞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及胸胁胀痛、跌打损伤、淤肿疼痛、痈疽肿毒、瘰疬等。《泉州本草》载:“通经活血化淤,清肠胃湿热,泻肺火,止咳,止血止痛,消痈毒,治肺虚咳嗽咯血,痢疾,瘰疬溃烂,痈疽肿痛,妇女月经不调。”月季花是一种活血调经药,与它同科同属的玫瑰则属于理气活血药,不能混同使用。中医认为鸡肉具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益五脏、补虚损的功效,用月季花炖鸡,对于痛经、闭经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但不能作为主...

  • 审平汤治疗严重口渴

    审平汤治疗严重口渴

    《黄帝内经》强调“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五运六气指导临床,贵在因时达变,辨运识机,《内经》强调“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2017年为农历丁酉年。宋代陈无择《三因方》中针对丁年的木运不足设有苁蓉牛膝汤,又针对“卯酉之岁,阳明司天,少阴在泉”的六气变化创制了审平汤。我们观察到,今年在一之气倒春寒时苁蓉牛膝汤还不是很好用,三月份后苁蓉牛膝汤证骤然增多,临床应用...

  • 食秋藕 正当时:莲藕汤治咳嗽

    食秋藕 正当时:莲藕汤治咳嗽

    俗话说:“秋藕最养人”。秋藕味鲜嫩,营养丰富,非常适宜于食疗。莲藕味甘,生藕性寒,能清热润肺、凉血化瘀;熟藕性温,可健脾开胃、补心生血、止泻固精。莲藕营养丰富,其中含有高达2驴/o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很丰富,既可当水果吃,也是美味的佳肴,且藕肉易于消化,适宜老少滋补。藕段间的藕节因含有2%左右的鞣质和天门冬酰胺,其止血收敛作用非常强,还能解蟹毒,也是食疗的佳品。 莲藕汤能防治咳嗽,可将带皮莲藕切薄片,同饴糖一起熬汤饮用;莲藕汤还可以消除口腔炎,将切细的莲藕加水熬汤,...

  • 山药奶肉羹治产后缺乳 骨脂鱼鳔汤治夜尿

    山药奶肉羹治产后缺乳 骨脂鱼鳔汤治夜尿

    骨脂鱼鳔汤治夜尿增多 材料:补骨脂12克,鱼鳔30克。 做法:共煮汤,汤沸50分钟后加 适量食盐调味,即可饮汤食鱼鳔。 主治:肾阳不足所致老年夜尿增 多,腰膝酸软、小腹急痛、下肢厥冷 等。 马世芬 山药奶肉羹治产后缺乳 材料:鲜山药0.1公斤,羊肉0.5 公斤,生姜15克,牛奶200毫升,食 盐少许。 做法:将羊肉洗净,与生姜同放 锅内,加水以小火清炖2小时,取炖 好的羊肉汤l碗,加入山药片,共煮 烂后,再加牛奶、食盐,煮沸服食。 主治:益气养血,适用于产后缺 乳或乳汁分泌不足。 齐慧玲 老年...

  • 王新陆运用枳实栀子豉汤治疗高热神昏

    王新陆运用枳实栀子豉汤治疗高热神昏

    王新陆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笔者侍诊左右,现举老师运用枳实栀子豉汤治疗高热神昏经验,以飨同道。 枳实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具有清热化饮、行气导滞之效,现代临床常用枳实栀子豉汤来治疗慢性胃炎、冠心病、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 黄连茯苓汤治顽固性寒证验案辨析

    黄连茯苓汤治顽固性寒证验案辨析

    笔者跟诊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学用五运六气理论,临床用三因司天方治疗疑难杂证,时获良效。现记录一则医案于下,意在通过病案及讨论,加深对运气理论的认识。 患者许某,女,1956年12月22日(丙申终之气)出生。 2021年6月18日初诊:全身怕冷十余年加重半年。患者头之巅顶部怕冷甚,夏季亦需戴帽眠时须盖物,今年怕冷尤甚,颈胸部不能吹一丝风,肩胛部易受凉酸痛,眠时手腕部亦怕冷,须盖严实,胃胀,不可食冷亦不可食油腻,晚饭进食极少,大便不成形,口干,汗出多,头晕,头昏,胸闷,尿频,饮水后短时...

  • 绿豆汤治好我的“癞夏”

    绿豆汤治好我的“癞夏”

    年少时我身子羸弱,常常“癞夏”。记得那年中考临近,我这毛病越发厉害,总是提不起神,汗出不畅,头昏脑涨。母亲带我去公社卫生院查了半天,也查不出所以然来。眼看考试临近,母亲和我一样焦急,她向人家讨得了土法子,熬绿豆汤喝,疗治我这“癞夏”病。 母亲到田里,摘上几把刚刚结出的青绿豆角,剥出青嫩的豆粒,与那些被虫蛀得半瘪的陈绿豆一起熬煮。那色先是青绿绿如潭水,后是红微微似红小豆汤,喝起来清爽甘甜,心里透亮多了。连吃两天,我的癞夏病渐渐好转,最后考出了优异成绩,被当地师...

  • 伍炳彩运用柴胡桂枝汤治验一则

    伍炳彩运用柴胡桂枝汤治验一则

    国医大师伍炳彩是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其治学严谨,勤求古训,临证善用经方。下文为伍炳彩运用柴胡桂枝汤治疗头两侧紧束样疼痛验案一则。 方证解析 柴胡桂枝汤见于《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其中发热恶寒、肢体疼痛为太阳表证未解、风寒束表之象,呕吐、心下支结为邪气内传、少阳枢机不利、胆热犯胃之证,太阳表邪未解而又并入少阳,形成太阳少阳并病,而微字说明病症俱轻,柴胡桂枝汤主之,以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取半量合而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