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 第2页
-
胸痹(心脾气虚痰瘀内阻)处方
罗陆一,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50载。笔者整理罗陆一临证运用经方治疗冠心病验案如下: 张某,男,64岁。于2018年3月3日初诊。患者于春节前突然发病,夜间胸痛如窒、痛彻胸背、不得平卧、大汗淋漓持续约20分钟,含服速效救心丸不效,急救送医院后诊为冠心病心梗,建议即刻施动脉造影术、PTCA术,但患者家属拒绝。现症见胸闷、痰多、气短,日间作2~4次,每次持续约5分钟,含服速效救心丸可缓解。兼见面色紫暗、山根晦暗有横纹、神疲乏力、舌...
-
丹蒌片详解 治疗痰瘀互结所致的胸痹心痛
丹蒌片是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复方制剂,由川芎、丹参、赤芍、泽泻、郁金等10味中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痰瘀互结所致的胸痹心痛,症见胸闷胸痛、憋气、舌质紫暗、苔白腻,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具有宽胸通阳,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之功效。丹蒌片复方药味众多,成分复杂,董娟等已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技术分析丹蒌片中的非挥发性成分,但对丹蒌片中的挥发性成分尚未有研究报道。丹蒌片中的郁金、川芎、泽泻等中药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酚酸、酮类、萜类和酯类等,其中的某些挥发性成分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
从痰瘀立论探讨分期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是一种累及 全身动脉血管的退行性、 增生性和炎性病变。 颈动 脉粥样硬化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CAS) 与心 脏的冠状动脉、 脑部血管、 肾动脉的粥样硬化有着 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基础, 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 要原因之一 [1] 。 颈动脉位置表浅, 易于探及检查, 作 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 “窗口” , 可用来判定AS整体 情况。 CAS可能造成颈动脉狭窄, 引起颅内血管的狭 窄、 阻塞或斑...
-
探讨冠心病心绞痛寒痰瘀结证治 气化的概念
基于气化论探讨冠心病心绞痛寒痰瘀结证治 在中医学中, 气化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 精、 气、 血、 津液等物质与能量之间的新陈代谢过程, 即 生命的运动与变化, 人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 精 微物质之间、 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 以及代 谢产物的形成与排泄等都属于气化 [1 ] 。气化失常, 引 起升降出入失调、 聚合离散紊乱、 开合枢无序, 都可导 致津液停聚形成痰饮, 闭塞于脉道聚而成瘀血。冠心 病心绞痛其病位在心, 与肝、 肺、 脾、 肾相关。病机总体 为本虚标实, 急性期以标实为主, 其病...
-
基于“痰瘀”交互理论论古代医家癫狂病辨治思路
癫狂病是以精神错乱、 神志异常为主要临床表 现的一类疾病, 癫病表现为精神抑郁、 表情淡漠、 沉默痴呆、 语无伦次、 静而少动; 狂病表现为精神亢 奋、 喧扰不宁、 躁妄不安、 骂人毁物、 动而多怒。 两者 在生理上相互联系, 在病理上互相转化, 故常以 “癫 狂病” 并称 [1] 。 当前中医界将癫狂病界定为神志病, 结合现代精神病学概念, 基本取得共识: 癫病符合 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状态和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 分裂症; 狂病则基本符合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状态 和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
-
沈绍功教授针对高血压病 痰瘀互结诊疗思路
“痰瘀互结,毒损心络”是沈绍功教授针对高血压病提出的诊疗思路,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疗路径。高血压病与冠心病往往是相伴相生的,其有共同的病机基础,然冠心病亦有特有的病机演变轨迹。冠心病所属的中医概念范畴,有胸痹、心痹、心痛、心病等诸多。有学者将胸痹病相当于冠心病,胸痹心痛相当于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悸相当于冠心病心律失常,胸痹心脱相当于心衰等,这种规范化的中医病名虽粗浅,然毕竟是创新的开端。其病因虽有六淫、七情、饮食与劳逸,但发病的前提是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脏腑虚损的基础上各种致病因素的...
-
顾中欣从痰瘀论治老年性痴呆验案
顾中欣为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从医五十载,精于内科疑难疾病诊治,临床效果显著。现将顾老从痰瘀论治老年性痴呆验案一例整理如下。 赵某,女,76岁,扬州人,2017年11月28日初诊。表情迟钝,健忘,渐至目不识人,进行性加重近一年。扬州市某三级医院诊断为阿尔兹海默氏综合征,经数家医院治疗乏效。刻下见,表情淡漠,行动迟缓,舌有紫斑,苔薄白,脉细涩。 处方:葛根30g,川芎15g,天麻10g,水蛭6g,丹参15g,覆盆子10g,益智仁1...
-
咳喘治肺不远温 痰瘀伏肺为哮病的夙根 肺阳虚弱为咳喘发病的内因
国医大师洪广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致力于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其学术观点渊源于中医经典著作,并善于撷取诸家精华,有继承、有发展,尤有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临床风格。 痰瘀伏肺为哮病的夙根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特征。洪广祥认为,哮喘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气痹阻,宣降失常,必然会影响肺的布津行血,而使津停成痰,血滞为瘀,痰阻血瘀,相互为患。就痰与瘀的关系来说,痰瘀同源,痰是瘀的基础,痰可酿瘀,瘀亦能变生痰水,故痰夹瘀血,结成窠臼,伏于肺窍,遂成哮病反复发...
-
痰瘀互结理论治疗黄斑水肿,麦粒肿,复发性葡萄膜炎
韦企平从痰瘀互结论治眼科杂病 随着现代医学病因病理的进展和检查治疗手段的丰富,中医眼科对疾病的认识更为深入和微观,加之现代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对人们体质的影响,中医眼科的辨证分型较之传统中医眼科有所改变。韦企平教授衷中参西、病证结合,因病、因证、因人制宜,从痰瘀互结论治多种不同病因的眼科疾病,疗效颇好。现将韦教授临证粗浅心得整理如下。 痰瘀互结理论溯源 痰瘀互结证,又名痰瘀内阻证、血瘀痰凝证、痰滞蓄血证,指在疾病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由痰证和瘀证两种临床表现所组成的一系列复杂的证候群。眼科...
-
五积散消寒湿痰瘀治痹证
案一黄某某,女,52岁。2002年9月12日初诊。患者少时生活辛苦不易,居住房屋潮湿不堪,冬日寒浸,夏天湿郁。中年以后生活条件大有改善,然已落下寒湿病根,全身肢体关节重着胀滞不能舒展,肌肤麻木,双膝关节肿胀变形,活动不便,雨天必然加重,晴日则稍好。平素食少,常感恶心,时咯出较多白色黏痰。近日又感冒风寒,寒热往来,体温38℃,头痛,项背胀痛不舒,胸脘痞闷,口渴,小便量少。舌质淡、有瘀斑、苔白腻,脉浮紧。 此系风寒湿郁痰滞痹证,先予和解散结、温里祛寒之方药:柴胡30g,桂枝12g,葛根30g,干姜12g,花粉...
-
千金苇茎汤 治疗热毒壅肺痰瘀互结之肺痈的主方
千金苇茎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原是治疗热毒壅肺、痰瘀互结之肺痈的主方。成都市名中医梁万发运用千金苇茎汤治疗湿热咳嗽收效较佳,现将验案二则整理分析如下。 案一 杨某,女,47岁,2023年8月18日初诊。主诉:干咳少痰2周余。患者近2周出现干咳少痰,咳痰色白黏稠,脘痞不适,困重乏力,口干,口苦而黏,大便黏滞不爽,伴咽喉不适。舌质微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咽喉肥厚肿胀。 诊断:湿热咳嗽。 处方:芦根30g,桃仁10g,薏苡仁30g,冬瓜子15g,桔梗15g,连翘30g,蜜桑白...
-
国医大师李士懋从痰瘀论治现代疑难杂病
•现代疑难杂病多符合中医痰邪黏滞胶结、缠绵难愈的特点。李士懋提出,治痰不可拘泥于肺、脾、肾三脏,而当从五脏全面考虑,辨证治疗,并贵在加减。 •现代疑难杂病亦多符合中医瘀血特点,李士懋在临床上治疗瘀血证推崇仲景和王清任逐瘀诸方,并强调应用活血化瘀法必须辨证论治,切不可一味活血。 •现代疑难杂病临床最为多见的是痰瘀互结证,较单纯的痰证或瘀证更加缠绵难愈,故治当缓图,应善于守方,既攻逐邪气,又不伤损正气,方为王道之法。 近年来,因自然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
-
冠心病的饮食 痰瘀内滞型冠心病药膳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缺血或坏死。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人,男性多于女性,且以脑力劳动者为多,在欧英国家是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我国近年来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吸烟是冠心痛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病范畴,其病位在心,发病与心、肝、肾、脾诸脏的盛耗有关,可在心气、心阳、心血、心阴不足或肝、肾、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变,总属本虚标...
-
关幼波重视气血痰瘀的关联
一是重视气血,气血是人体构成的最基本物质,周流全身,疾病发生必然与气血发生作用。二是强调痰瘀,痰瘀是气血失调的表现,强调痰瘀容易互相转化,应痰瘀同治。三是善用补法,对于气血不足的表现,强调用补法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一代名医关幼波教授,悬壶济世60余载,循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不论对肝胆疾病还是对杂病的治疗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他在临床实践中所形成的重视气血、强调痰瘀、善用补法的学术特点,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也可有效地指导临床,从而显著地提高临床疗效,执简驭繁,为治疗疑难怪...
-
痰瘀相关学说 痰浊和瘀血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涌现出来,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而痰瘀易停滞络脉,形成病络,逐渐发展为络病。研究痰瘀相关学说和络病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慢性疑难杂病及指导其临床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索痰饮、瘀血与络脉损伤之间的相关联系,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掌握络脉的病理变化,研究络病的病因病机,可指导现代多种疑难杂病的治疗。 理论溯源 痰瘀相关学说 痰瘀相关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它滥觞于《黄帝内经》中“津血同源”这一...
-
中医理论 痰瘀互结 邪实正虚 多脏同病
痰瘀互结 津血同源,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散于脉外、组织空隙之中则为津液,经过脏腑气化效果,收支于脉管表里,互为资生转化。在病理状态下,不只能够津凝为痰,血滞为瘀,各具特有的征象,但因均为津血不归正化的产品,同源异物,故在病理状态下,又有内涵的联络,往往互为因果,胶结难解。 既可在同一病因效果下,一起影响津血的正常输化导致痰瘀同生。如热邪能够炼液成痰,而血液受热煎熬,又可结而成瘀;寒邪客于络脉,寒凝血滞而瘀,寒邪伤阳,液聚为痰。另一方面,亦可体现为痰瘀互生。痰浊阻滞脉道,阻碍血液...
-
痰瘀同治常用方药 痰瘀同治的丹方
•人到晚年,五脏渐见虚衰,气血津液的化生和血行的调理、水液的输布功用日益衰减,气血运转反常致血瘀病证,水液疏布失调易引发痰湿病证。 •晚年心脑血管疾病虽有不同病种,临床体现也有不同证候,但按病机剖析痰瘀交阻是其一起的发病机制。 临证发现,晚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与痰瘀互结有关。这些患者临床体现往往既有血瘀的征兆,一起也有痰浊的症状,为了进一步临床证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曾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将1年的全内科60岁以上晚年病住院患者共292例做了计算剖析,其间因心血管疾病住院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