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痰瘀 第2页

痰瘀 第2页

  • 试析王旭高从痰瘀论治心系病证

    试析王旭高从痰瘀论治心系病证

    王旭高( 1798—1862) , 名泰林, 别字退思居士, 又 号九龙山人, 江苏无锡人, 清代著名医家。少时从其舅 父高锦庭习医, 精究医典, 心无旁鹜; 上追轩岐, 下迄明 清。其始为疡医, 后浸内科, 渐医名鹊起, 素以治肝三 十法盛誉医林。著述有 《王旭高医案 》 《西溪书屋夜话 录 》 《医学刍言 》 《医方证治汇编》 等。 王氏医案素有 “清华而不高深, 灵变而有规矩” 之 誉, 其辨治精详, 用药精准, 理法方药俱备。后学倘若 前后推究, 明其得失, 则必受益良...

  • 胸痹(心脾气虚痰瘀内阻)处方

    胸痹(心脾气虚痰瘀内阻)处方

    罗陆一,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50载。笔者整理罗陆一临证运用经方治疗冠心病验案如下: 张某,男,64岁。于2018年3月3日初诊。患者于春节前突然发病,夜间胸痛如窒、痛彻胸背、不得平卧、大汗淋漓持续约20分钟,含服速效救心丸不效,急救送医院后诊为冠心病心梗,建议即刻施动脉造影术、PTCA术,但患者家属拒绝。现症见胸闷、痰多、气短,日间作2~4次,每次持续约5分钟,含服速效救心丸可缓解。兼见面色紫暗、山根晦暗有横纹、神疲乏力、舌...

  • 丹蒌片详解 治疗痰瘀互结所致的胸痹心痛

    丹蒌片详解 治疗痰瘀互结所致的胸痹心痛

    丹蒌片是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复方制剂,由川芎、丹参、赤芍、泽泻、郁金等10味中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痰瘀互结所致的胸痹心痛,症见胸闷胸痛、憋气、舌质紫暗、苔白腻,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具有宽胸通阳,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之功效。丹蒌片复方药味众多,成分复杂,董娟等已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技术分析丹蒌片中的非挥发性成分,但对丹蒌片中的挥发性成分尚未有研究报道。丹蒌片中的郁金、川芎、泽泻等中药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酚酸、酮类、萜类和酯类等,其中的某些挥发性成分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 从痰瘀立论探讨分期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

    从痰瘀立论探讨分期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是一种累及 全身动脉血管的退行性、 增生性和炎性病变。 颈动 脉粥样硬化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CAS) 与心 脏的冠状动脉、 脑部血管、 肾动脉的粥样硬化有着 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基础, 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 要原因之一 [1] 。 颈动脉位置表浅, 易于探及检查, 作 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 “窗口” , 可用来判定AS整体 情况。 CAS可能造成颈动脉狭窄, 引起颅内血管的狭 窄、 阻塞或斑...

  • 探讨冠心病心绞痛寒痰瘀结证治 气化的概念

    探讨冠心病心绞痛寒痰瘀结证治 气化的概念

    基于气化论探讨冠心病心绞痛寒痰瘀结证治 在中医学中, 气化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 精、 气、 血、 津液等物质与能量之间的新陈代谢过程, 即 生命的运动与变化, 人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 精 微物质之间、 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 以及代 谢产物的形成与排泄等都属于气化 [1 ] 。气化失常, 引 起升降出入失调、 聚合离散紊乱、 开合枢无序, 都可导 致津液停聚形成痰饮, 闭塞于脉道聚而成瘀血。冠心 病心绞痛其病位在心, 与肝、 肺、 脾、 肾相关。病机总体 为本虚标实, 急性期以标实为主, 其病...

  • 辨治胸痹国医大师阮士怡 本虚标实痰瘀互结

    辨治胸痹国医大师阮士怡 本虚标实痰瘀互结

    国医大师阮士怡 •国医大师阮士怡认为,胸痹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肾虚损为本,因其虚所产生的气滞、血瘀、痰凝为标。基于此,结合“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理论,创胸痹治疗大法“益肾健脾,软坚散结”,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证实该法对胸痹疗效甚佳。 胸痹指因胸阳不振,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以胸闷及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等同于西医学“冠心病”...

  • 基于“痰瘀”交互理论论古代医家癫狂病辨治思路

    基于“痰瘀”交互理论论古代医家癫狂病辨治思路

    癫狂病是以精神错乱、 神志异常为主要临床表 现的一类疾病, 癫病表现为精神抑郁、 表情淡漠、 沉默痴呆、 语无伦次、 静而少动; 狂病表现为精神亢 奋、 喧扰不宁、 躁妄不安、 骂人毁物、 动而多怒。 两者 在生理上相互联系, 在病理上互相转化, 故常以 “癫 狂病” 并称 [1] 。 当前中医界将癫狂病界定为神志病, 结合现代精神病学概念, 基本取得共识: 癫病符合 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状态和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 分裂症; 狂病则基本符合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状态 和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

  • 中风“卒中”按痰瘀同治法分型论治

    中风“卒中”按痰瘀同治法分型论治

    中风又名“卒中”,常突然发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障碍、昏仆或神志昏蒙为主要表现。因本病起病急剧,变化迅速,与风邪致病之善行而数变相类,故以中风名之。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因此,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是治疗的关键。缺血性中风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小中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脑栓塞等,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在恢复期内及时治疗是促进康复,减少后遗症,降低致残率的关键。 国医大师沈宝藩擅治脑血管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

  • 沈绍功教授针对高血压病 痰瘀互结诊疗思路

    沈绍功教授针对高血压病 痰瘀互结诊疗思路

    “痰瘀互结,毒损心络”是沈绍功教授针对高血压病提出的诊疗思路,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疗路径。高血压病与冠心病往往是相伴相生的,其有共同的病机基础,然冠心病亦有特有的病机演变轨迹。冠心病所属的中医概念范畴,有胸痹、心痹、心痛、心病等诸多。有学者将胸痹病相当于冠心病,胸痹心痛相当于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悸相当于冠心病心律失常,胸痹心脱相当于心衰等,这种规范化的中医病名虽粗浅,然毕竟是创新的开端。其病因虽有六淫、七情、饮食与劳逸,但发病的前提是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脏腑虚损的基础上各种致病因素的...

  • 头痛,风痰瘀阻所致头痛,辨证施治方解

    头痛,风痰瘀阻所致头痛,辨证施治方解

    张志明,男,1964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名中医。现任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曾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卫生系统玉树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先进个人”和“甘肃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14项,出版专著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科疑难、危重病症。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被任命为甘肃省中...

  • 顾中欣从痰瘀论治老年性痴呆验案

    顾中欣从痰瘀论治老年性痴呆验案

    顾中欣为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从医五十载,精于内科疑难疾病诊治,临床效果显著。现将顾老从痰瘀论治老年性痴呆验案一例整理如下。 赵某,女,76岁,扬州人,2017年11月28日初诊。表情迟钝,健忘,渐至目不识人,进行性加重近一年。扬州市某三级医院诊断为阿尔兹海默氏综合征,经数家医院治疗乏效。刻下见,表情淡漠,行动迟缓,舌有紫斑,苔薄白,脉细涩。 处方:葛根30g,川芎15g,天麻10g,水蛭6g,丹参15g,覆盆子10g,益智仁1...

  • 哮喘核心病机是阳虚为本 痰瘀互结

    哮喘核心病机是阳虚为本 痰瘀互结

    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气道变应性炎症所导致的气道反应性增高阻塞为特点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甚至呼吸困难等为主症。根据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将哮喘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有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患者,与其免疫状态低下、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西医治疗首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β2受体激动剂,虽近期疗效显著,但远期观察发现,仍无法阻止哮喘患者的死亡率和肺功能的下降,所以越来越多患者青睐中医治疗。 中医学对其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金元时代医家朱丹溪首创“...

  • 咳喘治肺不远温 痰瘀伏肺为哮病的夙根 肺阳虚弱为咳喘发病的内因

    咳喘治肺不远温 痰瘀伏肺为哮病的夙根 肺阳虚弱为咳喘发病的内因

    国医大师洪广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致力于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其学术观点渊源于中医经典著作,并善于撷取诸家精华,有继承、有发展,尤有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临床风格。 痰瘀伏肺为哮病的夙根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特征。洪广祥认为,哮喘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气痹阻,宣降失常,必然会影响肺的布津行血,而使津停成痰,血滞为瘀,痰阻血瘀,相互为患。就痰与瘀的关系来说,痰瘀同源,痰是瘀的基础,痰可酿瘀,瘀亦能变生痰水,故痰夹瘀血,结成窠臼,伏于肺窍,遂成哮病反复发...

  • 痰瘀互结理论治疗黄斑水肿,麦粒肿,复发性葡萄膜炎

    痰瘀互结理论治疗黄斑水肿,麦粒肿,复发性葡萄膜炎

    韦企平从痰瘀互结论治眼科杂病 随着现代医学病因病理的进展和检查治疗手段的丰富,中医眼科对疾病的认识更为深入和微观,加之现代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对人们体质的影响,中医眼科的辨证分型较之传统中医眼科有所改变。韦企平教授衷中参西、病证结合,因病、因证、因人制宜,从痰瘀互结论治多种不同病因的眼科疾病,疗效颇好。现将韦教授临证粗浅心得整理如下。 痰瘀互结理论溯源 痰瘀互结证,又名痰瘀内阻证、血瘀痰凝证、痰滞蓄血证,指在疾病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由痰证和瘀证两种临床表现所组成的一系列复杂的证候群。眼科...

  • 雷忠义胸痹心痛痰瘀毒风互结理论的形成

    雷忠义胸痹心痛痰瘀毒风互结理论的形成

    国医大师雷忠义是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数十年来继承传统,师古创新,潜心研究胸痹心痛病中医诊治,上世纪七十年代即提出了胸痹心痛病痰瘀互结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雷忠义相继又提出了胸痹心痛病痰瘀毒互结理论、痰瘀毒风互结理论,在临床中论治均取得显著效果。 痰瘀互结理论 历代医家对胸痹心痛病的认识和经验是提出痰瘀论的基础。《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提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并创建了瓜蒌薤白汤等化痰宣痹通阳效方,创“...

  • 顾中欣从痰瘀论治急性脑梗死

    顾中欣从痰瘀论治急性脑梗死

    顾中欣系江苏省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其临证治疗急性脑梗死紧抓“痰”“瘀”这两个关键病理因素,紧守痰瘀阻络这一基本病机,重视配伍、性味、归经,用药精准,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经验整理如下。 病因病机 急性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突然昏仆倒地,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偏身麻木不用、言语不清或不能言语,或无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顾中欣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常伴有眩晕、恶心泛恶、呕吐痰涎、脘闷纳呆等症状,舌诊常见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

  • 从痰瘀同辩看中医临床辩证用药的思想

    从痰瘀同辩看中医临床辩证用药的思想

      痰指“痰浊”,是人体津液不归正途的病理产物;瘀指“瘀血”,是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征。《黄帝内经》对痰瘀相关的理论和治疗已有论述。在生理上,阐明了津血同源的相互关系。如《灵枢•痈疽》中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邪客》中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在病理上,也体现了痰浊瘀血的相关性。《灵枢•百病始生》说:“...

  • 从痰瘀论治下肢发热

    从痰瘀论治下肢发热

      冀某,女,52岁。2011年11月初诊。右下肢发热伴腹部胀满3年余。2008年3月,患者自觉右下肢膝关节以下发热,初起尚轻微,以后热势日甚,约半年后,症状表现为夜间发热,每晚12点过后至天明,右下肢发热如火烤。后即使在严寒季节,发热也丝毫未减,每晚必将右腿伸出被外,或靠贴墙壁,以图散热,如此3年有余,无有间歇。精神抑郁,腹部胀满。经多个医院检查,未发现实质性病变,服药多罔效。刻诊:舌苔薄黄,舌质紫黯,六脉沉滑有力。食欲尚可,口干不多饮水,小便短少,腹部涨满,大便正常。证属痰瘀交阻,经络不畅。治以化痰,通络,...

  • 五积散消寒湿痰瘀治痹证

    五积散消寒湿痰瘀治痹证

    案一黄某某,女,52岁。2002年9月12日初诊。患者少时生活辛苦不易,居住房屋潮湿不堪,冬日寒浸,夏天湿郁。中年以后生活条件大有改善,然已落下寒湿病根,全身肢体关节重着胀滞不能舒展,肌肤麻木,双膝关节肿胀变形,活动不便,雨天必然加重,晴日则稍好。平素食少,常感恶心,时咯出较多白色黏痰。近日又感冒风寒,寒热往来,体温38℃,头痛,项背胀痛不舒,胸脘痞闷,口渴,小便量少。舌质淡、有瘀斑、苔白腻,脉浮紧。 此系风寒湿郁痰滞痹证,先予和解散结、温里祛寒之方药:柴胡30g,桂枝12g,葛根30g,干姜12g,花粉...

  • 千金苇茎汤 治疗热毒壅肺痰瘀互结之肺痈的主方

    千金苇茎汤 治疗热毒壅肺痰瘀互结之肺痈的主方

    千金苇茎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原是治疗热毒壅肺、痰瘀互结之肺痈的主方。成都市名中医梁万发运用千金苇茎汤治疗湿热咳嗽收效较佳,现将验案二则整理分析如下。 案一 杨某,女,47岁,2023年8月18日初诊。主诉:干咳少痰2周余。患者近2周出现干咳少痰,咳痰色白黏稠,脘痞不适,困重乏力,口干,口苦而黏,大便黏滞不爽,伴咽喉不适。舌质微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咽喉肥厚肿胀。 诊断:湿热咳嗽。 处方:芦根30g,桃仁10g,薏苡仁30g,冬瓜子15g,桔梗15g,连翘30g,蜜桑白...

  • 国医大师李士懋从痰瘀论治现代疑难杂病

    国医大师李士懋从痰瘀论治现代疑难杂病

    •现代疑难杂病多符合中医痰邪黏滞胶结、缠绵难愈的特点。李士懋提出,治痰不可拘泥于肺、脾、肾三脏,而当从五脏全面考虑,辨证治疗,并贵在加减。 •现代疑难杂病亦多符合中医瘀血特点,李士懋在临床上治疗瘀血证推崇仲景和王清任逐瘀诸方,并强调应用活血化瘀法必须辨证论治,切不可一味活血。 •现代疑难杂病临床最为多见的是痰瘀互结证,较单纯的痰证或瘀证更加缠绵难愈,故治当缓图,应善于守方,既攻逐邪气,又不伤损正气,方为王道之法。 近年来,因自然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

  • 冠心病的饮食 痰瘀内滞型冠心病药膳

    冠心病的饮食 痰瘀内滞型冠心病药膳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缺血或坏死。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人,男性多于女性,且以脑力劳动者为多,在欧英国家是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我国近年来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吸烟是冠心痛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病范畴,其病位在心,发病与心、肝、肾、脾诸脏的盛耗有关,可在心气、心阳、心血、心阴不足或肝、肾、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变,总属本虚标...

  • 关幼波重视气血痰瘀的关联

    关幼波重视气血痰瘀的关联

      一是重视气血,气血是人体构成的最基本物质,周流全身,疾病发生必然与气血发生作用。二是强调痰瘀,痰瘀是气血失调的表现,强调痰瘀容易互相转化,应痰瘀同治。三是善用补法,对于气血不足的表现,强调用补法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一代名医关幼波教授,悬壶济世60余载,循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不论对肝胆疾病还是对杂病的治疗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他在临床实践中所形成的重视气血、强调痰瘀、善用补法的学术特点,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也可有效地指导临床,从而显著地提高临床疗效,执简驭繁,为治疗疑难怪...

  • 痰瘀相关学说 痰浊和瘀血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

    痰瘀相关学说 痰浊和瘀血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涌现出来,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而痰瘀易停滞络脉,形成病络,逐渐发展为络病。研究痰瘀相关学说和络病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慢性疑难杂病及指导其临床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索痰饮、瘀血与络脉损伤之间的相关联系,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掌握络脉的病理变化,研究络病的病因病机,可指导现代多种疑难杂病的治疗。 理论溯源 痰瘀相关学说 痰瘀相关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它滥觞于《黄帝内经》中“津血同源”这一...

  • 中医理论 痰瘀互结 邪实正虚 多脏同病

    中医理论 痰瘀互结 邪实正虚 多脏同病

    痰瘀互结 津血同源,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散于脉外、组织空隙之中则为津液,经过脏腑气化效果,收支于脉管表里,互为资生转化。在病理状态下,不只能够津凝为痰,血滞为瘀,各具特有的征象,但因均为津血不归正化的产品,同源异物,故在病理状态下,又有内涵的联络,往往互为因果,胶结难解。 既可在同一病因效果下,一起影响津血的正常输化导致痰瘀同生。如热邪能够炼液成痰,而血液受热煎熬,又可结而成瘀;寒邪客于络脉,寒凝血滞而瘀,寒邪伤阳,液聚为痰。另一方面,亦可体现为痰瘀互生。痰浊阻滞脉道,阻碍血液...

  • “痰瘀”学说是源自古典医经的独特创见

    “痰瘀”学说是源自古典医经的独特创见

    杨关林“痰瘀学说”理论发挥 《黄帝内经 》 : “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为 血……” 从生理角度阐释了津血同源 , “凝血蕴里不 散, 津液涩渗, 著而不去, 而积则成矣” , 从病理角度阐 释津血可化痰 。“痰瘀” 是中医近现代疾病研究的重 要证素, 对中医疾病病因病机学及治则理论的发展具 有深远影响, 杨关林教授是“痰瘀学说” 理论的倡导者 和实践者...

  • 痰瘀同治常用方药 痰瘀同治的丹方

    痰瘀同治常用方药 痰瘀同治的丹方

    •人到晚年,五脏渐见虚衰,气血津液的化生和血行的调理、水液的输布功用日益衰减,气血运转反常致血瘀病证,水液疏布失调易引发痰湿病证。 •晚年心脑血管疾病虽有不同病种,临床体现也有不同证候,但按病机剖析痰瘀交阻是其一起的发病机制。 临证发现,晚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与痰瘀互结有关。这些患者临床体现往往既有血瘀的征兆,一起也有痰浊的症状,为了进一步临床证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曾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将1年的全内科60岁以上晚年病住院患者共292例做了计算剖析,其间因心血管疾病住院为...

  • 痰瘀互结证新论

    痰瘀互结证新论

    怪病多痰,久病必瘀。痰瘀互结证是许多慢性疑难疾病共有的基础证,也是临床诊治的难点。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与痰瘀互结相关的慢性疑难疾病迅速增长,痰瘀互结证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颇丰,认识亦日渐深化。笔者在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自身研究结果及思考,对痰瘀互结证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证候)、分期、分型和治则治法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和修订,以待与同道商榷。 概念 痰瘀互结证,多因正气亏虚,推动、温煦、气化失司,湿聚成痰进而引起血行不畅,或先致血瘀再致湿滞痰生,痰瘀既兼,日久多有...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