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辨证论治 第4页

辨证论治 第4页

  • 胸闷气短辨证论治 处方大柴胡汤化裁

    胸闷气短辨证论治 处方大柴胡汤化裁

    基本资料 田某,女,67岁,退休人员。既往有高脂血症病史。 发病过程 2020年1月26日11时因“胸闷气短伴发热13天”入院。 患者2020年1月13日受凉后出现胸闷、气短,间断发热(体温不详),偶有咳嗽,伴咽痛及皮肤瘙痒感,并日渐出现喘息不适,稍活动即喘息,无流涕喷嚏,无胸痛,无咳血、盗汗,无恶心呕吐,无黑便腹痛。患者曾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就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予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具体不详),于1月26日...

  • 耳鸣耳聋二者的中医辨证论治基本相同

    耳鸣耳聋二者的中医辨证论治基本相同

    耳鸣是患者自觉耳部或头内嗡嗡作响;耳聋是听觉系统的传音、感音功能异常所致听觉障碍或听力减退。耳鸣、耳聋往往同时并见,二者的中医辨证论治基本相同,均可分为以下五型辨治。 风热侵袭型耳胀耳鸣、听力下降、头痛恶寒、发热口干,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散邪宣窍,方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芦根各15克,桑白皮、荆芥、淡豆豉、牛蒡子、菊花、桔梗、石菖蒲、蔓荆子各10克,竹叶、升麻、薄荷、甘草各6克,每日1剂,水煎服。 肝火上扰型耳如雷鸣、生气加重、耳胀耳痛、头痛眩晕、目...

  • 糖尿病性耳聋在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

    糖尿病性耳聋在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邝艳萍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郭宏  糖尿病性耳聋是糖尿病患者后期出现的一种以 听力损害为主的慢性并发症,一般在患糖尿病 5 年之 后开始出现,其发生的严重程度与血糖控制好坏、血 脂、血压、体重、病程等均有直接关系 [1] 。随着对糖尿 病的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糖尿病致听力损害逐渐引 起社会的关注。1875 年 Jordao 最先报道了 1 例糖尿 病患者合并感音神经性耳聋,但当时未有足够的证 据证明感音神经性耳聋属于糖尿病的并发症。2008 年 Bainbridge [2]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提出...

  • 听力减退 耳鸣耳聋同时并见 辨证论治

    听力减退 耳鸣耳聋同时并见 辨证论治

    耳鸣是患者在耳部或头 颅内感到的一种声音。耳聋 是听觉系统的传音、感音功 能异常所致听觉障碍或听力 减退。耳鸣、耳聋往往同时并 见,二者辨证论治基本相同, 均可分五型治。 1.风热侵袭型:证见耳 胀耳鸣,听力下降,头痛恶 寒,发热口干,舌淡红,苔薄 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 散邪宣窍。方用银翘散加减: 银花、连翘、芦根各15克,桑 白皮、荆芥、淡豆豉、牛蒡子、 菊花、桔梗、石菖蒲、蔓荆子 各10克,竹叶、升麻、薄荷、 甘草各6克。 2.肝火上扰型:证见耳如 雷鸣、生气加重,耳胀耳痛, 头痛眩晕,目红面赤,口苦...

  • 慢性咳嗽辨证论治 自拟健脾消痰饮

    慢性咳嗽辨证论治 自拟健脾消痰饮

    基于扶正祛邪法辨治慢性咳嗽临床探析 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持续8周以上,以咳嗽为主症,胸片无明显异常的一种病证[1]。慢性咳嗽多与感染无关,治疗时应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随着空气污染、环境变化、呼吸道传染病频发,本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但病因常复杂不明,加之患者对疾病不重视,长期失治误治,易发展为难治性慢性咳嗽。西医多采用抗菌、镇咳、祛痰等治疗方法,虽能缓解病情,但停药后常复发,长期服用毒副作用明显。因此,难治性慢性咳嗽与少见病因慢性咳嗽的发病机制与治疗,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中医药治疗注重整体...

  • 流行性感冒治方 成人流感发热期辨证论治

    流行性感冒治方 成人流感发热期辨证论治

    从中医角度看,呼吸道感染属于“时行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范畴,病毒戾气及风、寒、湿、热、燥等四时之邪从口鼻或皮肤侵袭人体,使得正气受损、肺失宣肃,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气喘等临床症状。根据寒热虚实等不同表现,可通过中医辨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馆陶县中医院特色协定方——防瘟系列协定方是邯郸市名中医、馆陶县中医院主任医师李茁壮多年针对临床症状、发病特点,结合五运六气,通过20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经验方、防瘟系列...

  • 抑郁症志意辨证论治解析

    抑郁症志意辨证论治解析

    •抑郁症属人与社会的失和谐状态。临床论治抑郁症,应根据病证类属及主证,选择相宜辨治法则,所谓各得其法为相宜,对抑郁症采用志意辨证是可能相宜的选择之一。 •抑郁症基本病机是神魂不足、意郁魄抑,治疗时应把握主证,辨别病理阶段、类属,其次结合兼证、发病经过,审证求因。治疗以论裁志意、补虚泻实、减轻抑郁发作为主。 抑郁障碍是一类具有发作性特点的精神疾病,其核心症状为心境低落、兴趣丧失以及精力缺乏,伴有其他认知、生理以及行为改变。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类疾病中的主要亚型之一,特征为持续至少2...

  • 牙痛极为难忍 中医可以通过辨证论治解决大部分牙齿问题

    牙痛极为难忍 中医可以通过辨证论治解决大部分牙齿问题

    未学中医前,我常年被牙齿问题困扰。 在牙医的建议下,我拔了三颗牙,做了四枚牙齿的根管治疗。 牙疼、拍片、打孔、磨去牙髓、上药、封口,两周后,再钻孔,清洁、放根管、填缝、打磨抛光,这些流程我烂熟于心。 疼痛让我长了记性,然而我却只能不断地往牙科医院跑,无奈地看着自己的牙齿被人工材料替代。 牙髓根管治疗,又称根管治疗术,是牙科专家认为治疗牙髓发炎最有效的方法。 但我认为,某种程度上,这种把牙齿当做一个机械器件一样钻孔、填胶、打磨和抛光的治疗,本身就是对牙齿不可逆的破坏性...

  • 脏躁病 辨证论治

    脏躁病 辨证论治

    脏躁症?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更年期综合证、经前期紧张症、癔病等证。其多发生于中青年妇女,表现为精神忧郁,情志烦乱,哭笑无常,睡眠不安,更有甚者出现意识朦胧。对脏躁病进行辨证论治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一)痰火交炽   症见心胸烦闷,语无论次,殴打怒骂,不避亲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涤痰,开窍。方用二陈汤加味:姜夏10克,陈皮10克,制远志7克,菖蒲8克,茯苓20克,苡米40克,象贝10克,郁金10克,甘草3克,大枣6枚。   (二)心肝火旺   症见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胸闷胁痛,哭笑无端,尿黄便燥,舌红...

  • 四个类型进行辨证论治手足发凉

    四个类型进行辨证论治手足发凉

      在临床的过程中,手足发凉是经常遇到的一个症状。在西医的诊断中,脑血管后遗症、颈椎病、糖尿病微循环障碍、末梢神经炎等都会出现手足发凉的表现。在中医里,我们一般分为四个类型进行辨证论治。   气血亏虚   属于中医的血痹,乃血虚寒厥证。患者手足发凉,发麻怕冷,甚则冷过肘膝,舌淡,脉细无力。代表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血虚重者,可以在方中加鸡血藤、首乌等。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经常服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并且注意保暖,少接触寒凉。   气虚血瘀   素体气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

  • 悟透仲景是如何创立和运用辨证论治体系

    悟透仲景是如何创立和运用辨证论治体系

    本在何处,源在何方?本在经典,源在临床,这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传承发扬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一致的。 《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架构,张仲景则建立了中医辨证论治这一体系的巍峨大厦。欲溯本求源,就必须悟透仲景是如何创立和运用这一辨证论治体系的。 辨证论治体系如何创立 张仲景首先将百病依据《内经》阴阳学说,分为阴阳两大类。正如《金匮要略》所言:“阳病十八,阴病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然阴阳各有多寡进退,又将阴阳...

  • 中医辨证论治诊疗技术的理论体系

    中医辨证论治诊疗技术的理论体系

    标准是衡量学科成熟的标志,辨证论治诊疗技术的标准化是体现中医疗效优势的核心技术载体,可对中医诊疗技术行为发挥规范性作用和指导作用。作为中医药的核心技术,辨证论治要服务于全人类,不但临床疗效要取得世界医学界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形成辨证论治诊疗技术的规范,将其技术特色与优势以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技术标准。所以,实现辨证论治诊疗技术标准化是提升其技术的科学内涵,走向世界服务于人类的前提。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医药研究者们围绕证候标准开展了系统研究,对证候概念和内涵、证候分类、命名、证候量...

  • 岳美中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

    岳美中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

    岳美中(1900年—1982年),河北省滦县人,为自学成才的著名中医学家、临床家、教育家。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医学术刚刚振兴,中西医结合医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少中医在临床上忽视或不会辨证论治,以中医方药简单地对应西医的病名,使辨证论治简单化;同时,也存在泛谈辨证,忽视对症的专方专药使用的情况。这两种倾向严重地影响了中医药疗效的提高和学术进步。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岳美中于1958 年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的重要观点。 他认为,辨证论治...

  • 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中医药学的蓬勃发展和它与现代医学的汇聚和互补已经成为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这一潮流不仅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而且也已成为临床实践中提高医疗保健水平、降低医疗费用和社会成本的有效手段。 •当代科学技术正出现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显著趋势。通过多学科交叉,应用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等新理论和新方法来认识生命奥秘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从而为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因人施治、复方用药等优势和特色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不断深入,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对生命和疾...

  • 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

    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

    最近,一场关于“脉诊验孕”的中西医约战受到很多人关注,在热烈的网络讨论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以现代诊疗技术的进步来否定中医的基本技能,是否有失偏颇? 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四诊(望、闻、问、切)之中,以脉诊为首。早在1700多年前,西晋人王叔和著有一本《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中根据脉象的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不同,将脉象总结为24种,包括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并详细记录了每一种脉...

  • 中医学界之提倡“辨证论治”

    中医学界之提倡“辨证论治”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界之所以提倡“辨证论治”,并将之提升到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的高度来宣扬,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简言之,在新中国的中医政策开始确立和贯彻之初,为了尽快从根本上消除“中医不科学”的历史偏见,将其作为对中医的基本诊疗规律和与西医相区别的学术特点的概括,并随着中医政策的贯彻而在中医学界迅速流传开来的。 提出:基于中、西医思维方式不同 任应秋先生在1...

  • “辨证”及“辨证论治”思想源于《内经》

    “辨证”及“辨证论治”思想源于《内经》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大量中医著作、教材甚至中医辞典,都写有《内经》含有“辨证”“辨证论治”或“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的论述。笔者在此提出质疑,“辨证”与“辨证论治”思想真的是源于《黄帝内经》吗?细究《内经》中“证候”及“证”的论述,可见《内经》时代只有辨病思维,尚无《伤寒杂病论》的“辨证”思维概念。...

  • 中医膏方 讲究辨证论治

    中医膏方 讲究辨证论治

      那年膏方节,我在胡庆余堂名医馆坐诊,来自桐庐县的姚先生拎着两支价格在4000元以上的山参,要求开膏方。他说,一支给自己,一支给母亲,做到膏方里去补补。   姚先生是慢性胃炎患者,我曾用中药治疗半年,病情稳定,数月未再发病。望、闻、问、切后,我给他开了一个膏方,让人参在膏方中发挥补气健脾的主导作用。另一个给老人服用的膏方,我告诉他必须看到人、对全身情况有确切的了解后才能处方,否则难能做到对症下药,大补元气的人参会变成伤害身体的毒草。姚先生点头称是,满意地走了。   膏方可以是补方,但补药的选用有讲究。...

  • 中医最大特色与优势“辨证论治”

    中医最大特色与优势“辨证论治”

    拜读了中国中医药报日前刊发的陈士奎先生的“《伤寒杂病论》原创辨证论治思想”一文后,受益匪浅,颇有醍醐灌顶之感。但也深深地认识到:学界对“辨证论治”这一被公认为是中医最大特色与优势说法的来龙去脉,似乎还不太清楚。现简要叙述如次: 古代医家对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特点的概括 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集》中有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是&ld...

  • 蒲辅周 善于运用辨证论治

    蒲辅周 善于运用辨证论治

      蒲辅周(1888年-1975年),原名启宇,四川梓潼人,三世精医。倾心中医事业70余年,为我国杰出的中医学家和临床家。   他善于运用辨证论治的理论原则指导临床实践,形成了“辨证准、立法慎,选方精、用药稳”的独特医疗风格。对于临床辨证,提出内伤杂病重在辨虚实寒热,外感时病重在辨表里寒热,使八纲之用,在辨外感病和内伤杂病时得以明晰化。   对于八法的运用,提出了“汗而勿伤,下而勿损,和而勿泛,吐而勿缓,温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补而勿滞”等重要治疗准...

  • 张锡纯远绍仲景 辨证论治重脉诊

    张锡纯远绍仲景 辨证论治重脉诊

    近代中医大师张锡纯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他是较早运用中西医理论研究《伤寒论》的医家之一,对《伤寒论》的阐发见解独到,对学者启发匪浅。 远绍仲景 辨证论治重脉诊 张锡纯认为,通过对脉诊的辨证,可以分析病情、确定病位、掌握病候、执简驭繁地辨证论治。 判断疾病性质主要依据脉诊,这在古代经典中早有论述。如《伤寒论》140条:“太阳病之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

  • 中医学术“辨证论治由来”

    中医学术“辨证论治由来”

    笔者撰写的《辨证论治的由来》一文(以下简称“拙文”)在2015年4月2日“学术与临床版”发表后,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陈永灿先生又于2015年5月27日刊发了《辨证论治首见于〈证治要义〉》一文(以下简称“陈文”),对笔者的有关说法提出了质疑。有商榷就得有回应,倒不是为了争辩出什么,目的是使围绕“辨证论治由来”这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和广泛,以期对中医学术与临床的发展有所裨益。 可能首见于《临症指南医案》...

  •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

    •预防用药、慢病调理时,经方1两可折合1~3克应用。 •治疗一般疾病时,经方1两可折合3~6克应用。 •治疗急危重症,经方1两可折合6~9克应用。 •涉及剧毒药的经方,宜参照药典。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当辨证、选方、用药确定后,合理用量便成为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理、法、方、药”为传统辨证论治体系的四个关键要素,而关于“量”的问题则缺乏系统的理论阐述...

  • 中医辨证论治是与辨病相结合的

    中医辨证论治是与辨病相结合的

    中医诊治的核心内容是辨证论治,而仅就中医本身的传统而言,辨证论治也是与辨病相结合的。从历代中医著作中可以看到庞杂的病名系统以及很多因病而设的方法和方药,反映古代医家以“病”为纲研究疾病实质,进而把握共性,探索规律。西医传入之后,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为特色,同时,融会新知,创造出一种新的临床诊治模式,即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模式。 中西医比较,各有其长短,互有优劣。中医、西医均有“病”的概念,而“证”则是西医没有而中医特有的概念...

  • 首见《证治要义》“辨证论治”说法沿革

    首见《证治要义》“辨证论治”说法沿革

    •首次出现“辨证论治”一词的中医文献是《证治要义》,刊刻于1775年,比已知最早记载这一词组的《医门棒喝》(章虚谷撰于1825年)向前推进了50年。 •《证治要义》作者陈当务对“辨证论治”具体内容做了较为清楚的论述,与现代对这一术语的内涵表述高度接近。 近日拜读张效霞先生大作《辨证论治的由来》(《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4月2日),犹如春风拂面,使笔者对“辨证论治”从古到今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晰。...

  • 中成药缺乏准确的辨证论治 就会大打折扣

    中成药缺乏准确的辨证论治 就会大打折扣

    中药是指以中国 传统的’医药学理论 f如四气五味、升降浮 沉、归经、补泻润燥、 配伍反畏等1为指导 来解释其作用和用 途,而用以防病、治 病、保健的药物。中成 药则是在经方和验方 的基础上,通过现代 工艺制成的方便患者 携带、服用的一系列 药物。经方和验方在 治疗疾病方面的特点 是疗效好、见效快,但 其前提是需要有准确 的辨证论治作为指 导。缺乏准确的辨证 论治,这些经方验方 的作用就会大打折 扣,甚至起到加重病 情的相反作用。 以最常见的感冒 为例,临床有很多治 疗感冒的中成药,如 感冒清热颗粒(冲...

  • “辨证论治”观点“医圣”张仲景

    “辨证论治”观点“医圣”张仲景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而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却是一千七百多年前被誉为“医圣”的大医学家张仲景,这是他青年时代刻苦实践、辛勤劳动的结晶。 东汉末年,张仲景任长沙太守,一年夏天,有个姓李的病人请张仲景看病。病人已病了三四天,头痛发烧,解不出大便,肚子胀得难受,连吃了两帖发汗药也没有好。张仲景经过仔细诊察后,发现病人脉跳得快而有力,舌苔又黄又厚,下腹部隐约摸到一颗颗小硬块。 张仲景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这个人的病邪已经侵入体内了,起初病邪还在皮肤的时候,及时用点...

  • 中医药学 辨证论治奥妙无穷

    中医药学 辨证论治奥妙无穷

      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独有的医学科学,她采用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医治病不仅仅是针对病因、病灶或某个病理改变简单地进行对抗性治疗,而是强调“调和治中、以平为期”,立足于对人的整体调节,使整体功能恢复平衡和谐的状态。   中医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从整体联系度、功能、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把握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规律,并形成了四大原创诊疗核心理念:一是用整体观认知健康与疾病;二是用中和观调治健康与疾病;三是用未病观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四是用制宜观关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

  •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但疾病原因往往是复杂的,症候表现有时也有疑似之处,故遣方用药稍不留意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外感表虚证   王某,女,47岁,2005年11月6日初诊。   诉外感10余日,始发热,体温38.7℃,曾服扑热息痛好转,热势虽退,但仍恶风汗出不止,经当地乡医治疗数日未果,查其处方,用桂枝汤去姜枣加收敛止汗之品:龙骨18克,牡蛎12克,麻黄根6克,浮小麦30克。   笔者观患者面容憔悴,着厚衣裤,神疲乏力,肌肤汗出不止,脉浮缓,重按无力,舌淡苔白,脉证合参,证属太阳中风表...

  • 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量

    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量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理、法、方、药,又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在理、法、方、药确定之后,什么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呢?量!故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之说,或曰:传方传药不传量。也就是说,量,是决定疗效的关键。以往辨证论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法、方、药上,而对量的研究较少。以至临证数十载,辨证纯熟,而疗效平平,特别是急、危、重、难,常觉力不从心。这也是许多中医医生自身的困惑。因此,辨证论治,要在理、法、方、药之后,必须加一个字“量”,即理、法、方、药、量。...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