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第5页
-
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专科、专病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然而笔者每观其专科、专病之治疗特色,多数以教科书分型分类施治,实在难以看出有特色彰显。天下一色,特色何有?中医之根在中医文化,中医之本在疗效,中医学博大精深,流派纷呈,各有特色。中医人应继承创新,不可本本主义,分型治疗之形式,难以脱离书本。中医人应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凸显中医特色,增强疗效,实为中医发展之必要。 中医特色,乃是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施治。中医是实践医学、经验医学。许多国医大师、中医名家,对疾病的治疗,一招一式,一方一药,一言一行,...
-
运用哲学思维谈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
陈宝贵教授强调中医、西医都是人类文明长期实践的结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人类本身可持续发展进步的宝贵财富。我们决不能排斥西医,并主张中西医并重;我们同时提倡中西医要认真地互相了解、配合。中西医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地发展,真正的中西医结合也可能是产生新的医学理念和医学体系的有效途径。从哲学理念上说,中医是从整体出发到局部,进而有效地认识局部,通过调理整体来医治局部。而西医往往是从局部出发而不问整体,通过医治局部来改善整体。因此,总的来说,中西医的理念各有各的优长。从整体上说,西医检测的定性和量化等可能比中医直观、先进...
-
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主要法则之一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主要法则之一,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等,不一而论。“这些辨证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内在联系,现今仍是中医临床认识和揭示疾病本质的主要手段。”面对如此庞大的辨证体系和历朝历代医家们的多种诠释,后世学者几乎是在眼花缭乱中去学习认知、选择应用的。当看到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李其忠两位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经过16年的努力,在国家立了专项的研究成果《中医藏象辨证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一书时,心想:...
-
中药处方用药是否符合辨证论治原则
编者按:随着中药自身优势的凸显、大量的成方被应用、药物品种不断增加、新剂型不断推出及中西药联用的增多,中药的合理应用问题也日益突出。处方点评作为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的一种方法,对于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处方点评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制度,尚无国际经验借鉴,国内缺乏必要的标准和经验,不同单位点评深度和水平也参差不齐,如何开展中药处方点评工作成为困扰全国各级中医医院临床药学人员的一个棘手问题。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梅全喜作为《广东省处方点评实施规范(试行)》的起草专家,结合《...
-
证候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在中医药现代化这个问题上业内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中医药要加速传播和良性发展首先应该将证候的标准与规范研究透彻。因为证候在中医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医药基础理论取得突破的关键,是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然而传统中医证候诊断是通过直观疗法得来的,望闻问切的诊病手段所归纳出的信息是不可直接测量的变量。这些信息大多无法用确切数据定量表述,缺乏客观、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给中医诊断和疗效评价造成诸多困难,而且可信度低。中医学要在继承发扬传统的同时必须向现代化转变,中医诊断的科学化、规范化、定量化、标准化、可信性、可操...
-
什么是辨证论治?如何辨证论治呢?
什么是辨证论治?好像很含蓄,天天看病,天天碰到,但又非一言可定。我想从病例谈谈辨证论治的思路,可能会清晰一些。 女性病人,31岁,身体还算匀称。说起自己的病,滔滔不绝,有痛经,白带多、异味重,有口腔溃疡,面部有痤疮,还有颈椎病,时或出荨麻疹。初听,杂乱无章,不知道她来看什么病的。待她说完,余问:您今天来看病,什么是最痛苦的?想让医生解决什么问题?她说:当前口腔溃疡、面部痤疮最痛苦,是否先给我解决这两个痛苦?余曰:可以。 观其面部,额与面颊满布痤疮,有大有小,大如绿豆,小如米粒,色紫。望其舌,舌质...
-
辨证论治仲景方
沈钦荣认为仲景方是学习辨证论治方法的楷模,仔细揣摩,勤于总结,总能拓展思路,提高疗效。 桂枝汤治术后盗汗 术后盗汗是临床常见证,一般患者在术后1周内偶有1~2次盗汗,不必治疗,但如患者术后盗汗时间长,次数多,则必须治疗。沈钦荣常用仲景桂枝汤出入治疗术后盗汗,效果满意。他认为桂枝汤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剂,凡属卫阳不足,营气虚寒,在里阴阳不和,在外营卫失调,均可用桂枝汤化裁。术后盗汗的病机,多由患者骨折及术后出血较多,营卫虚弱,卫外不能,与桂枝汤证相符。一男性患者,51岁,2011年1月14日就诊,左肱骨...
-
望面色可为中医诊断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亚健康状态是对现代人体健康状态处于非正常又非疾病的一种状态的概括。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问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所致,严重影响人的工作能力和生存质量。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对社会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在临床...
-
舌象是中医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重要指征
望舌质 舌象,是内脏的一面镜子。舌象是中医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重要指征。舌象常是反映内脏变化的灵敏指标,可判断正气的盛衰病邪的寒热属性等,以及疾病的消长、预后等。 自己望舌,可面对镜子,最好不在阳光及霓虹灯直射下望舌,还应避免窗帘等周围颜色的干扰。 舌主要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行与脏腑关联起来。又有称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而舌苔乃胃气所熏蒸。中医舌诊主要分望舌质和舌苔两部分,治病要两者综合诊疗分析。 一般讲“淡红舌,薄白苔”接近正常舌象。并舌质红活鲜明、润泽,胖瘦...
-
中医辨病与辨证 从病案谈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将理、法、方、药等中医药理论转 化为临床应用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临床中医师必须 掌握的技能,是中医的核心特色,也是中医临证的 精髓所在。但是学习辨证论治却并不容易,需要在 临床中不断地反复实践。国医大师任继学曾经讲 过 ,“不到六十不懂中医” ,正是强调这个学习过 程的艰苦和漫长。辨证论治源于临床,更能指导临 床,因此,从来源于临床实践中的病案入手,更有 利于我们加深对辨证论治的认识和体会,以下结合 病案进行讨论。 患者,男,53 岁。2013 年 5 月 25 日初诊。主 诉:...
-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 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中医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把人的生命活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活动,同时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这种对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外环境的统一性及机体自身的统一性的认识,便是中医的整体观念。 所谓辨证论治,就是运用望、闻、问、切的诊察方法,全面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抓住病人的主病主症,进行综合分析。运用中医理论法则,辨别病变的部位和病变的性质,然后针对性地确定治法,选定主方,然后遣用药物。辨证施治的过程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中医治病绝不是...
-
中医辨证论治心脏神经症
心脏神经症发作时类似于心脏病,临床常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出汗,甚至反复出现强烈的惊恐发作伴濒死感、失控感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很多患者在检查后,虽然已排除了心脏病,但从思想上总认定自己心脏有问题,给本人甚至家庭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了生活质量。一般的非专科医生按照对症处理的原则,可能会建议患者服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实这种治疗并不对症,还有些医生虽然确诊此类疾病为心脏神经症,但大多是用抗焦虑抑郁的西药治疗,这样长期服用反而加重了焦虑、失眠、烦躁等精神症状,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损害。 那么,应该...
-
辨证论治 中医学特色
临证辨证应首重病机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中,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淫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并存,发挥着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但对于缺少丰富临床经验的医者而言,在临床具体应用中往往较难把握,初学者更难甄别应用。有其症,辨其证,分其型是中医传统辨证体系的基本模式。由于疾病的症状、体征可因个体差异、病程、药物治疗等影响而复杂多样,加之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疾病的辨证分型各有不同。因而传统的辨证方法使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