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药 第27页

中医药 第27页

  • 目前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

    目前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

    •我国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阶段。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治体制改革、科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全球科技一体化的趋势等,无不对成果评价产生影响。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评价方法,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适应需求的科技成果评价新体系尚未建立 科技成果评价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阶段,旧的体系已经不适应需求,新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国家对科技成果评价的政策依据,可见于1994年10月26日国家科委颁布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该《办法》规定,鉴定的主体是科技行政管理机关...

  • 中医药信息化

    中医药信息化

    2010年,上海发布“云海计划”,之后在闸北区启动健康云建设,建立覆盖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络,居民凭借一张身份识别卡,可实现从挂号、门诊到检查、付费、取药等全流程数字化。 深圳的健康云系统在全市58家公立医院及634家社区医疗机构应用,并在全国试点,纳入1600多万人的健康档案,全年门诊量7900多万人次。 北京市政府倡导、百度牵头的“北京健康云”发布,首个健康云体验中心即将在这个城市现身……...

  •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的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现已发展成为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集医疗、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机构,先后荣获“全省小康建设先进集体”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该院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分3个院区,现有医疗床位1398张,人员1600多人,具有正、副高级职称专家255人,其中享受省政府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3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等26人,并拥有国医大师张琪教...

  • 湖北省洪湖市中医医院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掠影

    湖北省洪湖市中医医院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掠影

    “杏林飘香,洪湖水长,多少人慕名来到这神奇的地方。这里有百年的药王传奇,这里有精湛的名医风范。多少疑难杂症在这里化解排除,多少风湿患者在这里丢掉拐杖……”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富有强烈的穿透力和感染力。这首名为《为你歌唱》的院歌,深情中饱含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风湿病患者对洪湖中医院的景仰和信赖,豪情里漫溢着洪湖中医人的执着与奋进。它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诠释了该院浓郁的中医药文化内涵。 洪湖市中医医院创建于1979年8月,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为...

  • 让中医药深入人心且改善民众生活

    让中医药深入人心且改善民众生活

    每一个广东罗定人的健康档案里,中医体质辨识成为重要内容;新农合报销补助,中医药占比超过32%;在城区,罗定市中医院业务收入破亿元;在基层,黎少镇中心卫生院中药饮片收入增加了58%,中医理疗收入增加20%。这个属于广东省内经济欠发达的小城市,中医药不仅成为医院增加收入、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也在改善着人民的生活。 2013年,农业人口约占七成的广东粤西小城罗定,GDP在广东省23个县级市中仅列第18位。而这一年,罗定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基层...

  • 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巡礼

    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巡礼

    德为事业之基。走一条“立德树人、端纯学风、学术至上”的教育之路,弘扬“以仁存心”、“大医精诚”的人文精神,培养具有“仁德之心、仁术之能、仁人之行”的中医药人才,是南京中医药大学60年的不懈追求与最终目标。 多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大课题,凝练出 “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仁德”就是以...

  • 建立京津冀中医药协作平台

    建立京津冀中医药协作平台

    •建立京津冀科研协作平台 •建立中医药技术与产品研发平台和科研服务平台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部署,大势所趋,利国利民。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契机,让三省市中医药事业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协同发展。 科学设计是关键 完善体制机制,首先需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建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成立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做好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定位、目标、任务,统筹协调,协同发展。 此外,需建立起京津冀三地沟通协作长效机制。...

  • 记云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

    记云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

    从2011年云南省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93567例,死亡14340例,到2013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9091例,死亡病例2194例,出现首次下降。这是云南省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取得的阶段性胜利,其中,中医药对艾滋病的防治功不可没。 2005年,云南省成为第二批实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的6个省之一。10年来,这行工作一路艰辛,从无到有,逐步壮大,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患者的认同。 艰难起步 在摸索中一路前行 项目开展之初,在文山、德宏、大理、红河、昆明5个州市和省艾滋...

  • 中医药外治 勿因“简”“廉”而轻之

    中医药外治 勿因“简”“廉”而轻之

    近日,我偶然翻阅毛以林的《步入中医之门》一书,在读到其中一篇名为《“莫因技小而不为”谈谈吴茱萸外用的临床心得》时注意到了一个“药毒致呕,巧用吴茱萸降逆气”的案例。 毛以林在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时任大内科主任刘新祥是他的临床导师。一天,毛以林在和导师刘新祥一起坐诊时,诊室中的电话突然响起,电话中的一位科室主任急切地邀请刘新祥去参加会诊。原来,会诊的是一名持续呕吐2天的患者。之前,内科的几位副主任会诊过后,给病人开出了各种止呕西药,但是患者的症状丝毫没有减轻,滴...

  • 中医药驱蚊有妙招

    中医药驱蚊有妙招

    中医药驱蚊有妙招 不仅现代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夏季一到,蚊虫就成了众人的“心病”。古代诗人很早就诉说着夏季蚊虫带给他们的烦恼。《庄子.天运篇》说: 蚊虻噆肤,则通昔(夕)不寐矣。 宋代欧阳修在《憎蚊》一诗中说蚊子: 虽微无奈众,惟小难防毒。 夏季一到,蚊虫总是防不胜防,自古至今,人们都在想着各种办法来有效的躲避,驱赶蚊虫。那么,时至今日,到底该如何做到有效驱蚊呢? 1 植物驱蚊——简单又健康 古人为了防止蚊子的祸害...

  • 中医药枕养生

    中医药枕养生

      药枕养生,自古有之。古代医家、养生家为了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在枕套中装上具有保健、治病作用的药物做成药枕。中医认为,人的头颈之处经脉网罗密布,久卧药枕,可利用睡眠时头部温度,促使药物有效成分散发出来,缓慢持久地刺激经穴,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现介绍几组常用药枕方,有需要者可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   1.丹菊虎杖枕 丹皮、野菊花、夜交藤、枸杞、白芷、虎杖、樟脑、冰片、艾绒等。具有清肝怡神、祛风温肺功效。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高血脂和神经衰弱、抗衰老等。   2.清肝枕 杭菊花、冬桑叶、野菊花...

  • 中医药枕数款配方

    中医药枕数款配方

    据医籍记载,汉武帝刘彻去泰山祭祀途中,遇一百龄采药老人,获赠一药枕配方。他依方做了药枕使用,多年的病痛尽去,耳聪目明。汉武帝可能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使用药枕的人。 我国唐代著名医家、药王孙思邈,终生使用药枕,享年102 岁。他在《千金要方》中记载:“治头项不得四顾方,蒸好大豆一斗,令色变,内囊中枕之。” 佛家和道家都有使用药枕的传统 佛家僧侣常用的药枕——枕囊,是一种用帛或布缝制的直袋,内填决明子、毛麻、棉絮、干苔等物,不仅柔软舒适,且有明目之效...

  • 中医药调理亚健康有优势

    中医药调理亚健康有优势

      从亚健康的表现来看,亚健康不仅有生理的不适,而且还有心理的障碍;造成亚健康不仅与其生存环境有关,还与其所处的社会状况有关。其核心的原因是人体脏器功能下降,主观上有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但各种检查又达不到确诊的标准,这对于西医来说,就会因为没有明确的病性、病位而难以提出恰当的治疗方案。而中医学对于这种整体功能失调的表现,至少具有3个方面的优势,即:理论体系的优势、治疗观念的优势、治疗手段的优势   理论体系的优势   亚健康是一种多脏器、多系统功能失调的状态,中医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也注重研究人体的功能状态,强调&l...

  • 改善过敏体质 试用中医药膳

    改善过敏体质 试用中医药膳

      过敏体质属于中医特禀体质的一种,这种体质是由于生理功能和自我调适力低下,对过敏原(引发过敏的物质)反应性增强导致的。过敏因人而异,有的对花粉过敏,有的对某种食物(如牛奶、鱼虾)过敏等。过敏体质的人的季节气候适应性差,春秋两季容易发病。   中医认为,过敏体质者主要是肺气不足,卫表不固,则易致外邪内侵,引发过敏反应。改善体质的方法主要是益气固表,养血消风。可以通过食用一些药膳来提高免疫力,增强正气。下面列举几则药膳,供过敏体质者参考选用。   1.归芪红枣蒸鸡 炙黄芪100克,当归20克,红枣8枚,嫩母鸡1只...

  • 中医药的国家法律 中医之殇古方保护中医“断档”

    中医药的国家法律 中医之殇古方保护中医“断档”

    早在2012年,《中医药法》就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随后的几年里还屡次传出将出台的消息。11月23日,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平行论坛:中医药发展”上,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中医药法》即将出台”。 《中医药法》也将成为我国起草的第一部关于中医药的国家法律。王国强指出,中国政府把中医药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最近几个月来,中医药在政策层面所享受到的“待遇”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全国卫生与...

  • 中医药是宝库 发展中医药

    中医药是宝库 发展中医药

    中西医结合从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了很好的开展。当时,毛泽东主席有两句话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第一句是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第二句是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1955年12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国务院决定在北京成立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第一届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班同时开办,周恩来总理对中医研究院的成立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58年,毛泽东主席批示了一段话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

  • 中医民间偏方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民间偏方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中医药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谋划推动中医药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措施,先需营造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良好氛围。政府应制定灵活多样的中医药卫生政策,对于社会上确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也要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更应重视一些传承千年的民间偏方。 从现实情况来看,民间的有些中医偏方确实效果神奇,能够治疗一些顽疾。因而一些偏方传承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经久不衰。 笔者认为,中医民间偏方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当高度重视,加强与中医偏方继承人沟通和交流,组织专门人员收集偏方,认真分析研究,全面总结其中的规律...

  • 中医药食的基本特性 药食对脏腑的补泻作用

    中医药食的基本特性 药食对脏腑的补泻作用

    本文根据《黄帝内经》的原始论述和医学体系,用理论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探索《黄帝内经》药食(中药和食物)的性味、补泻作用机理,为临床诊疗提供最可靠的理论指导,应对千变万化的疾病现象。从《黄帝内经》对于生命形成的经文入手,结合相关各家学说,推论出生命的本质是天地相合而形成的一团中气,并具体阐述了天气、地气对人的影响以及中气的特性。基于这种天人相应的认识,将天气、地气的因素引入到认识药食的性味和补泻作用机理上,从而比较合理解读了《黄帝内经》中关于药食作用机理的基本内涵。 1 《黄帝内经》对人的生命本质的认识...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本草纲目》是一部闪烁着人类智慧光芒的巨著。被达尔文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是中国明代李时珍(1519-1593年)花费毕生精力,克服千难万险,历时27年编著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内容涉及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诸多领域。《本草纲目》代表了16世纪以前东亚地区药物学的发展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巨著,是世界医药学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18世纪到20世纪期间,《本草纲目》被全译或节译成英、法、德、俄、日、拉丁、朝鲜等20多种语言文字,再版100多次,在世界广为传播,成...

  • 中医药已经有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已经有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迫切需要一种新模型、新语境、新话语体系,让人听得明白、看得真切、真心喜爱、自觉传播。 •中医药已经有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关键是要采用模型理论,对中医药学科理论进行模型重塑,用现代语境进行表述。 •在中医药的对外宣传方面,更需要一套国际化的话语体系,一种新媒体表达方法,才能讲好中医药故事。 放眼当今信息时代、透明世界,很多传统文化、经典学问、古老学科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就在于其话语体系的大众化。印度的瑜伽经过改革,发展成一套以现代语言和优美形体动作为...

  • 中医药特点 中医药的历史与传承发展

    中医药特点 中医药的历史与传承发展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 远古 “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 夏代和商代 酒和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 西周 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春秋战国 扁鹊提出四诊合参,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秦汉 《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神农本草经》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

  • 中医药“七”字频频登场亮相

    中医药“七”字频频登场亮相

    在中医药里,“七”字频频登场亮相,屡屡充当角色。不乏其例,不同凡响。 中草药里,药名末尾是“七”的有:三七、长春七、寸节七、豆叶七、五转七、蒿枝七、鸡心七、雷公七、菜子七、麦穗七、高粱七、人头七、桃儿七、扇子七、铜锣七、拐枣七、偏头七、马牙七、南瓜七、茴香七、盘龙七、朱砂七、凤尾七、铁牛七、金牛七、云雾七、荞叶七、象牙七、虎尾七、马蜂七、螃蟹七、鸳鸯七、白窝儿七、松打七、竹根七、猪毛七、蝎子七、秤杆七、飞天蜈蚣七…… 中...

  • 中医药历史发展脉络 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

    中医药历史发展脉络 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

    前言 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

  • 孔子对中医药的影响

    孔子对中医药的影响

    这是我们最常遇到的一种不适感觉。那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与“痛”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看汉字是如何解释的? 我们先来看看结构。疼,外面是一个病字旁,里边是一个冬。怎么理解呢?中国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里,都有深刻的含意。冬,一定和冬天、寒冷有关,而病字旁,代表过寒。 “ 《黄帝内经》是这么解释的:“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灵枢经·刺节真邪》” ” 那这是什么...

  •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凝练研究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凝练研究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其核心价值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 和优秀人文精神。对核心价值进行深入、 系统地研 究和解读, 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 充实中医药文化内 涵, 弘扬中医药文化精神, 既是本文的出发点也是落 脚点。 1 研究意义与目的 2009 年, 国务院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 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 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 家文化规划。2012 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 医药文化建设 “十二五” 规划》 并提出 : “对中医药...

  • 中医之《西游记》巧借中医药元素

    中医之《西游记》巧借中医药元素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完成。 《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挑担牵马,保护唐僧赴西天取经,沿途遭受磨难,最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在小说中,作者也匠心独具、不惜笔墨,用讲故事的方式记录医事、传播了中医药知识和文化。 抒情表意,巧借中医药元素 《西游记》中,每每有作者巧借中草药名称以及五行之理叙事的记载。第二十八回,悟空兴起大风驱杀残害众猴儿的猎户,但见“一个个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

  • 文学对中医药的影响

    文学对中医药的影响

    仔细回忆我对中医药粗浅的认识,总是可见文学的身影。年幼时读《红楼梦》,没读懂其中的情痴,病弱的黛玉常年服药倒是印象深刻;中学读鲁迅的文章,“人血馒头”给当时的我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后来长期沉迷各路小说,中医药的知识也浸透其中。金庸小说中各种解毒,疗养内伤情节,小说中还有许多人物不仅是武林高手,而且医术高明,武、医相兼。许多网络小说则十分喜爱用中医药名来给角色命名。众多文学作品中对中医药的涉及或深刻或肤浅,对其描述或赞扬歌颂或激烈批评。但无论如何,文学作品对中医药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 对中医药古籍书名的辨证论译

    对中医药古籍书名的辨证论译

    1 引言 中医药古籍书名的翻译是困扰译者的一个重要 难题, 原因有三: 一是由于时代变迁, 有些书名显得 隐晦难解、 诘诎聱牙; 二是其中的文化负载词颇多, 意蕴深邃、 厚重典雅; 三是书名翻译不仅要求达意, 更要惜字如金、 高度概括。 然而无论是自古以来的直译与意译之争, 还是 近代的归化与异化之辩, 都很难找到一种放之四海 而皆准的翻译方法。真正在翻译实践中还要根据翻 译的宗旨、 语境、 内容和文化差异等进行全面考量, 然后对其进行 “辨证论译” 。 “辨证论译&rdquo...

  • 百姓身边的中医药博物馆

    百姓身边的中医药博物馆

    中医药博物馆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方面功不可没。今年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各地独具特色的博物馆,领略一下它们的风采。   上海 现代科技演绎传统文化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有近80年的历史,馆藏文物1万多件,是我国目前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药史专业博物馆。馆外有1万平方米的“百草园”,种有600多种药用植物。 镇馆之宝御制针灸铜人   一踏...

  • 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体现在中医药的各个方面

    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体现在中医药的各个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于烽烟乱世秉周礼之烛火,建儒家信仰以匡扶天下。上古混沌时代,神农亲自尝遍百草,制良药以普济万民。贯穿千年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医药在自身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深深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其思想的精髓在中医药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好的体现。 “仁者爱人”与中医医患关系 儒家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仁”。“仁”对内在于自身的心境和修为,对外在于对待他人的态度。孔子讲“仁者爱人”,对除自...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