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 第2页
-
秋冬季节如何养阴
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之时,由于万物敛藏.人们应顺其自然.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抗病延年。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指出:“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盛之为病也。”所以,“秋冬养阴”?对维护人体健康相当重要.秋冬如何养阴呢?重食疗以养阴 从气候特点来讲,秋冬性燥,易造成津液不足,所以宜多吃些防燥护阴的食品。芝麻有滋阴润肺之功,故宜在秋冬季多食。除芝麻外,蜂蜜、乳品、甘蔗、香蕉、番茄、萝卜、菠菜、银耳、百合、鸭肉、梨柿等亦可滋阴,皆宜常食。 食疗方: 燕窝6克银耳9克冰糖2...
-
养生益寿该如何科学喝茶
贵州省贵阳市读者王军仪问: 养生益寿该如何科学喝茶? 答:一年四季的节气不同,喝茶也要随之相应调整。春季宜喝花茶,因为花茶可以敞发冬天郁积于体内的寒邪,促进阳气生发:夏季宜喝绿茶,因其性味苦寒,可清热、消暑、解毒,增强肠胃功能,防止腹泻、皮肤疮疖的发生;秋季宜喝乌龙茶,乌龙茶不寒不热,可消除身体内热,使之神清气爽;冬季宜喝红茶,红茶味甘性温,有暖胃的功能,能消炎,保护胃黏膜,对治疗溃疡也有效。红茶不宜放凉饮用,泡红茶最好用敞口杯;不要等到杯中的水都喝尽才补充热水,最好剩1/3左右时就加水,以保持茶温和浓度适宜。晚上...
-
中医如何养神保养精血
中医养神 《黄帝内经》指出“心藏脉,脉舍神”,这里所说的神是指心神,脉是指血脉、血液。血脉充盈,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旺盛;血脉亏损,心血不足,则失眠,多梦、健忘。能够养心神的食物有浮小麦、猪心,百合等。药膳有柏子仁炖猪心,即将猪心洗净,把柏子仁放入猪心炖烂,捞出切片加作料食用,能养心安神、益智。 综上所述,合理的饮食有利于人体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相应的食疗亦能帮助某些精神障碍性疾病的康复;反之,人体心理活动异常又直接影响食欲的好坏。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中医养魂 由于“脾藏营,营舍意”,所以...
-
如何应对蜂、蝎蜇伤
蜂蜇伤是蜜蜂、黄蜂、大黄蜂或土蜂的尾刺,蜇人人体皮肤时释放出含有组胺、缓激肽、胆碱酯酶和抗原物质的毒汁,且毒刺常留于皮内引起的局部和全身反应。蜂蜇后局部很快出现烧灼感及痒痛感,并迅速绷中,中央可见蜇瘀点,约半小时全身出现风团、红斑、血管性水肿,严重时可出现水疱、大疱,偶可发生组织坏死。若多处同时被蜇,皮肤可出现弥漫性水肿,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部分患者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发热等全身症状,重症者可出现抽搐、昏迷、肺水肿、心脏及呼吸肌麻痹等导致死亡。 蝎蜇伤是蝎刺蜇人时刺蜇器内含强酸性的毒汁注入人体引起皮肤...
-
如何为肾排毒 怎样知道肾脏有毒
肾有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代谢等功能,被称为“先天之本”。年复一年,我们的肾脏不断为身体排毒,时间长了,总会有毒素侵入肾脏。因此日常也应给肾脏排排毒。 怎样知道肾脏有毒 肾脏有了毒素,就会容易疲倦。毒素消耗了肾的能量,肾脏提供的能量减少,就会体倦,神疲思睡,四肢无力。同时女性还会月经量变少。脸下颌部位由肾管辖,肾排毒不足,多余的毒素会在下颌处长痘痘。此外,水肿更是肾脏毒素的体现,肾脏管理体内的液体运行,肾脏堆积毒素后,排出多余液体的能力降低,就出现了水肿。 如何为肾排毒...
-
女性朋友阳虚体质如何调养
生活中,我们常说“体质”,究竟体质是什么?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武月萍博士谈到,体质是对个体身心特性的概括,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个性特征,体质特征取决于脏腑经络气血的强弱盛衰。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体质,以便在生活中更好地调养身体。中医把体质基本上分为九种,阴阳平和型体质是最好的,这种体质的人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 阳虚体质,尤其是女性朋友更多见一些。武月萍简单概括了女性阳虚(寒性)体质的一些主要表现:1.痛经,白带多,质地稀薄;2.经常在下午、晚上感觉胃胀、反酸,睡觉时会不自觉流口水...
-
脾阴虚证如何辨治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可无限地划分阴阳。相对五脏来说,《黄帝内经》里有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肾阴、肾阳,肺阴、肺气(气属阳),唯有脾脏,只提脾阳,未提脾阴。这是为什么呢? 脾阴与脾阳 《黄帝内经》虽无“脾阴”一词,但却论述了脾具有蕴藏营阴、滋养脏腑的生理功能,如:《灵枢·本神篇》曰:“脾藏营”;《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藏真濡于脾”。元代朱丹溪在《格致余论》说:“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明代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说:“胃气弱不...
-
胃强脾弱如何调理
临床上,有这样一类孩子,平时很能吃,但是却不长肉;体质很差,脸色蜡黄,身体瘦弱;很容易积食,进而导致发烧、咳嗽等症状。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孩子消化不好、生长发育迟缓,不应该是没胃口、不爱吃饭吗?为什么很多孩子反而还会胃口很好,动不动就喊饿呢? 临床中这样的症状表现,我们称之为“胃强脾弱”。胃火过旺,脾气已伤。胃的功能过强,胃火很旺,能接收很多的食物,孩子总是感觉饿,食欲很好,特别想吃东西;但是脾的运化能力有限,跟不上孩子的食欲。简单理解就是吃得很多,但是吃后却不消化、不吸收,不长肉、不长个,反复积食、发...
-
冬季如何正确进补 冬季进补误区
大家都知道,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冬季寒冷,人体能量消耗相对减少,这时进补能使营养物质转化成能量,最大程度地储存于体内,帮助扶正固本,平衡阴阳,增强身体的防御能力,提高免疫力,避免来年春天因阳气不足、阴寒内伏而患病。 但在丰衣足食的今天,大多数人都处于营养过剩的状态,所以即便是进补,也不可乱补、大补,否则反而会影响健康。 冬季进补误区 虚实不分 中医认为虚者补之,非虚证病人不宜滥用补药,而且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
-
如何理解“气”黄芪泡水补肝气 勤练吐纳补肾气
天气越来越冷,中医学强调“冬藏”,意思是说,严冬来临前,万物为避其寒冷肃杀而闭藏安静,以利保存或蓄积实力,待来年气候转暖时再生再长。中医认为“天人合一”,这时人体中的“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同样会在寒冬时节以藏为主。因此,严冬到来前,补好体内的“气”,对冬季养生很重要。 如何理解“气”,给大家举个形象例子:一锅白米,即便加入水仍为米,若加火烹之,则可转化为米饭。人体的五脏六腑便如同这锅米,“气”便是这釜底薪火。唯有“气”在体内推动运行,才能让脏腑各司其职,维系生...
-
气虚质如何调理
李阿姨60多岁,退休好多年了。很多人都会觉得好不容易熬到退休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出去唱歌、跳舞、旅游、会友等。可是李阿姨就喜欢在家待着,不喜欢凑热闹,而且平时在家也不做饭,都是她爱人在做。好多人羡慕李阿姨的退休生活,殊不知李阿姨形体偏胖,一干活就累,上气不接下气,而且还出虚汗。虽然李阿姨家住3楼,但是平时她回家都需要乘坐电梯,因为走楼梯的话每上一层楼都要气喘吁吁,需要休息一会儿,要等缓过劲儿来才能再继续往上爬。除此之外,李阿姨每天早上起来会觉得眼皮肿,晚上脚踝处一按还有小坑。像李阿姨这种体质类型就是典型的...
-
中医讲气血不足 如何补养气血
经常有病人对医生说:医生我总是头晕气短,脸色也不太好,帮我抽个血看看是不是贫血了。然而很多时候血常规结果显示病人都没贫血。很多有明显头晕气短好像有贫血的人,其实从中医来讲是气血不足,但西医的血常规检查不一定有贫血。 气血不足产生的原因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从其本源来看,是由肺所吸之自然界之清气、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所藏之精三者结合化生而成。气血的生成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比较为密切,尤其是脾胃功能最为关键。 气血不足的症状 头晕心悸、倦怠乏力动后加重,失眠多梦,食欲不...
-
如何调畅气机 避免生气
众所周知,人有三宝“精气神”,其中,“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但是,人的很多疾病,恰恰来源于气的运行失常,所以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也”。进一步来说,人的七情失常最易引起气的运行失常,尤其是生气发怒,正如清代养生大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所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就是说,人一发怒,气就会运行逆乱而不顺畅,气受到伤害,身体就会受到伤害。也可以看出,养生必须调节气机,尽量不要生气,不要让人体之气受伤。那么,如何调畅气机,避免生气...
-
中医五劳所伤如何预防
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中医认为,心主血,肺主气,脾主肌肉,肾主骨,肝主筋,故五劳所伤,与五脏之关系甚为密切。视物过久,必伤其血,并出现头晕目眩,双目干涩,视物不清等。预防办法是:视物1小时左右,应让眼休息数分钟。所谓眼休息,包括闭目,看窗外景物,或做眼操。这样就可避免久视伤血。久卧后,觉浑身乏力,短气汗出,这是久卧伤气的表现。预防办法是:养成按时入睡和起床的习惯,切勿贪图安逸而多卧,久卧。健康人应如此,病人也应尽力做到多下床活动。俗话说:“闲则易病,忙则健身”,就是这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