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第475页
-
《黄帝内经》大脉小脉考辨
大脉、 小脉最早见诸仓公诊籍。 《黄帝内经》 (以 下简称《内经》 ) 对二脉多有记载, 视其为纲领脉。 然而在后世流传过程中, 有观点认为大脉与洪脉、 小 脉与细脉脉形相近, 主张归并; 亦有将二脉独立讨论 者。 本文分析《内经》相关记载, 结合后世认识, 尝 试对其加以考辨。 《内经》相关记载分析 1. 大脉、 小脉为性征相对的纲领脉 纲领脉为 脉象构成基本单位, 通常表征某种单因素脉象性征, 如, 脉位深浅、 脉率快慢、 脉管柔坚、 脉血盈缺等。 历 来有关纲领脉探讨颇多, 如清代费伯雄 “浮...
-
小儿发热的家庭护理
发热是儿童患病的常见症状,如果仅为轻中度发热,可居家治疗与护理。如何在家中护理发热患儿,以下几点可供家长们参考。 体温监测一般应每4个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待体温恢复正常后的第2天减为每日2次。体温测量应持续至体温恢复正常后的第3~5天。儿童的正常体温为36℃~37.2℃。当体温达37.3℃~38℃时为轻度发热,38.1℃~38.9℃时为中度发热,大于39℃即为高热。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在39℃以上时,往往意味着患儿病情加重,此时应尽快带孩子去医院观察治疗。 生活与饮食调理患儿发热时应卧床休息,减少活...
-
小儿心脏杂音要紧吗?
发育正常的小孩,进幼儿园体检时却发现心脏有杂音,吓得家长以为孩子患了心脏病。心脏杂音指正常心音之外持续时间较长的声音。小儿心脏杂音不一定都是病,小儿的心脏杂音有两种情况,一是生理性杂音,二是病理性杂音。 生理性杂音 小儿胸壁薄、心跳快,发热、紧张和运动后,用听诊器检查心脏时,有时可听到比较柔和如同吹风一样的声音,这些杂音往往是生理性的,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健康儿童可有生理性杂音。生理性杂音有以下特点:杂音部位较局限,均为收缩期杂音(心脏收缩时产生),持续时间短,音调低,随体位、呼吸及运动而改变,...
-
哪些疾病可导致小儿长期低热
长期低热是指小儿体温在37℃—38℃之间持续2周以上。导致小儿长期低热的疾病很多,概括起来,有因为器质性疾病而导致,也有因功能失调所致。在小儿长期器质性低热中,以慢性感染最为常见。如小儿结核病、慢性肾盂肾炎、慢性鼻窦炎、某些寄生虫病等。这些都是由于感染因素而导致的低热,治疗应该针对引起感染的病原体采取相应的措施。还有一些非感染因素也可以导致小儿长期低热,如小儿贫血、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及类风湿病等。对这些非感染原因而发生的低热,应该首先进行详细的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引起低热的...
-
给小孩喂中药 学会用小技巧
给小孩喂服苦口的中药是家长们都普遍感到头痛的事情,但其实可以按照小孩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喂中药就不再是件难事了。 1岁以下的小孩,还在以母乳或牛奶等为主食的小孩,胃容量较小,药物应该煎浓一些,大概有50~70毫升,分5~6次喂。这个时候的小孩的味觉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把中药装进奶瓶里,让小孩吸吮就可以了。 而1~3岁的小孩,可以把药煎至150毫升,每次30~40毫升,分4~5次服用。这个时期的小孩味觉非常敏感,要喂他喝苦药,往往他会喝了就吐。在这个时候,可以往中药里加适当的调味品,例如白糖、冰糖等。然后...
-
小儿消化不好 吃什么药?
很多小孩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情况,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医师江涛称,可以给小儿服用龙牡壮骨颗粒。 一岁至一岁半的小儿,还不具备自我控制能力,只要见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就会停不住口,最后常常把肚子吃的鼓起来,容易形成积食。江涛表示,积食的孩子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厌食、口臭、肚子胀、胃部不适、睡眠不安和手脚心发热等症状,一般情况下,会推荐家长给小儿服用龙牡壮骨颗粒。 江涛称,龙牡壮骨颗粒可强筋壮骨、和胃健脾,对小儿多汗、夜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等症有治疗作用。而且临床发现,小儿服用该药后效果...
-
《遇见中医:一个医学小白的经方之路》推介
中医历经数千年的光阴,名医大家辈出,医学流派林立,学术思想流传广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师承这种传承模式。这一模式是中医传承的主要形式,对众多医学流派的产生及中医的传承、发展影响深远,更令中医界出现了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盛景。 《遇见中医:一个医学小白的经方之路》(以下简称《遇见中医》)作者陈权先生以跟师模式学习中医,笃学好古,追慕仲景之道,孜孜无怠、乐此不疲,并根据学习体会及所闻所遇感悟写下“岭南中医传承人故事,散文式中医科普作品”《遇见中医》,令人赞叹,余亦因岭南中医后继有人而...
-
历代医家论少阳三焦 陈潮祖详解小柴胡汤
陈潮祖是我国著名的方剂学大家,今整理陈潮祖上世纪九十年代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系列学术讲座中的珍贵录音,节选小柴胡汤相关章节,详述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之临床应用,与同道分享,以期共勉。 历代医家论少阳三焦 少阳包括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包括胆囊、胆管,但手少阳三焦到底有无形质,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内经》和《难经》对三焦的描述各有不同,《难经》说有名无形,《内经》说有形有质。《难经·二十五难》记载:“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难经&middo...
-
中医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 临证遣药组方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比例与用量,已经是中医千古传承之难题,非师父不心传,非弟子不勤学,其实是用药之比例与用量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真不可言传么?其不知意也! 比 例 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临证遣药组方时对药量应严格要求,不得违其规律而施。常见的规律归纳如下: 药量大者为君,把持主体功效 在一首方剂中药物用量大者为君早有古训,君药是针对主要病因及主症而设,突出其药量以确保主治方向。 如麻黄汤中麻桂药量之比为3:2,是保证峻汗的最佳比例,不可轻易变动。...
-
古代五菜之薤 这种小蒜实为野蒜
被家乡人称为小蒜的,其实是古代五菜之薤。这种小蒜,实为野蒜,在家乡已经很难看到了,这可能与30年前的整改土地有关,不少的旱地变成了水田。 记得这种小蒜,椭圆的茎杆,内空,看上去像葱,所以有的地方又叫小葱。它的土下鳞茎却形若蒜瓣,或大或小,跟土地的贫富有关。我见过最大的小蒜瓣儿跟大拇指差不多。如果不是荒年或者菜蔬紧张,家乡人是很少食用野蒜的。即便食用,也少有人连鳞茎一起拔起的,这样便于萌发新苗,有如割韭菜。我们家的自留地少,人口多,祖母常常在旱地的拐角铲一些小蒜的茎杆儿,经开水漤过,再用热锅烹调,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