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针灸 第14页

针灸 第14页

  • 针灸学里的套针与普通针

    针灸学里的套针与普通针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繁衍昌盛起了重要作用。近些年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中医得以迅速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针具及针法,如毫火针、掀针、小针刀、筋骨针、宫氏针疗法等,其根本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将经典医籍中提到的针具或针法结合现代技术加以创新而产生的。套针也正是如此发展而来的。 套针是在新型浮针、浮针、腕踝针、皮下针、针灸基础上发展而来。套针与现代医学留置针很相似。由于套针特殊的操作,以及软套管可留于皮下24~48小时继续治疗,故能更好地发挥激发相应脏腑和器官的调整和修复作用,并可振奋皮部...

  • 套针疗法的传统针灸学解读

    套针疗法的传统针灸学解读

    套针疗法是在《黄帝内经》和传统针灸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针法,对疼痛性病症效果较好。套针疗法主要沿皮下经络走向进针,施行摇摆手法后留针,可振奋皮部之经气,起到激发和推动气血运行的作用。 □ 王启才 南京中医药大学 侯国文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套针专委会 套针疗法是运用一次性皮下套管针灸针(简称套针),通过皮下浅刺治疗以疼痛性疾病为主的一种新针刺方法。由于该疗法对于疼痛性病症有比较快捷的疗效,且又简便易学、容易掌握,也很安全,所以现在学习的人比较多,学员遍布世界各地,为广大患者解除痛苦。...

  • 针灸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作用及优势

    针灸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作用及优势

    感染性疾病是指能在正常或非正常人群中流行 的疾病,通常由各种致病或条件致病病原微生物 ( 病原体) 引起 [1 ] 。随着病症的进一步发展,病原 菌及其代谢产物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扩散,引起各种 临床表现而影响患者的预后 [2 ] 。感染性疾病具有 发病快、传播迅速的特点 [3 ] ,其防治的主要方式 是使用抗生素,而目前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不恰当 应用已引起了严重的抗生素滥用问题,如细菌耐 药、过敏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损害人体 器官及延误病情等 [4 -5 ] 。针灸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人类还没有...

  • 针灸意外1则

    针灸意外1则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疗效显著,经济实用,治疗范围广泛。只要恰当应用,针灸疗法具有安全且无药物不良反应的优点。但如果医生操作不当,也可能发生针灸意外。轻则可能造成患者一时痛苦,重则可能导致患者终身残疾,甚至危及生命。本文介绍针灸意外1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63岁,2018年5月30日主因“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无力4个月余”以“非创伤性颅内出血后遗症、陈旧性脑梗死、高血压3级、2型糖尿病”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

    养生秘方 2024-03-06 11 0 针灸意外
  • 中医针灸 经典探理论重构

    中医针灸 经典探理论重构

    编者按:作为中医药走出去的“排头兵”,针灸已传播至183个国家,中国不仅是针灸临床应用、针灸教育和针灸科研等方面当之无愧的大国,也是可以领跑世界的针灸学术强国。然而,大好形势下,针灸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以干针为代表的西方针灸强势而来,怎样让古典针灸学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最有效的保护,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黄龙祥通过近二十年在针灸理论创新路上的两次行走,重现古典针灸学理论原貌,并深入探究针灸传承创新之道。 作者介绍 黄龙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

  • 还原古代医者对针灸的“所思”

    还原古代医者对针灸的“所思”

    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树剑教授所著《中国针灸思想史论》一书,于2020年6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试图还原古代医者对针灸的“所思”,意在引发现代针灸人对针灸的“所想”。 探古人所思 该书主线基于一个简单起点,即古代医者是如何思考针灸的,与今天有什么不同,又有何现实意义?在针灸教科书和现代临床针灸教育课程中,以及在针灸科研探索的起点上,人们常常忽略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古人发明针灸原意如何,同我们现在所想、所用以及用现代科学技术所揭示的针灸是一回事吗...

  • 计算针灸学:丰富理论 服务临床

    计算针灸学:丰富理论 服务临床

    21世纪是信息科学时代,信息的载体是数据。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大数据应运而生,逐渐渗透至当今各行各业,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许多决策将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得出,并非仅仅基于经验和直觉。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丰富的中医针灸典籍及长期的针灸实验研究积累了海量针灸数据资料,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机器深度学习技术的提高,为针灸从分子、细胞、器官、系统、整体水平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技术与方法,可实现实时、动态、海量数据的采集和储存,通过系统深入的挖掘研究,从这...

  • 李延芳临证治头痛腰腿痛颈肩痛 针灸选穴组方

    李延芳临证治头痛腰腿痛颈肩痛 针灸选穴组方

    李延芳老师临证治疗诸痛症,总结出系列针灸选穴组方,验之于临床每获良效。现总结其治疗头痛、腰腿痛、颈肩痛、膝关节肿痛及各种跌打损伤的针灸经验方如下。 头痛方 穴位:百会、风池、合谷。太阳头痛加天柱、后溪;少阳头痛加太阳、头维、丝竹空透率谷、外关;阳明头痛加上星、印堂;巅顶头痛加前顶、后顶、四神聪、内关、太冲;肝阳头痛加太冲、太溪;痰浊头痛加足三里、丰隆、阴陵泉。 针刺方法:各穴均用虚补实泻法,留针40~60分钟,疼痛严重者,可留针2小时以上。 主治:偏正头痛。 方解:...

  • 针灸铜人 开创了针灸教学进行实践操作的先河

    针灸铜人 开创了针灸教学进行实践操作的先河

    北宋王惟一(987—1067)是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他编撰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针灸图经》),主持铸造了针灸铜人,开创了针灸教学进行实践操作的先河。 北宋年间,针灸非常盛行,但是各种书籍中对经典针灸理论的摘录和传抄错误频出,学医者因没看到针灸经典著作的原貌,导致错误的穴位定位、应用等情况经常发生。作为翰林医官,王惟一决定编绘一部规范的针灸图谱。他考证针灸经络,订正讹谬,编撰了《针灸图经》,该书后来被作为宋代官方针灸学教材。《针灸图经》完成后,王惟一担心流传过程中再次出现传抄讹谬,...

  • 程莘农与中医“识于微时”携针灸事业并进

    程莘农与中医“识于微时”携针灸事业并进

    程莘农(1921—2015),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医大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今年是程莘农院士诞辰100周年,我们纪念这位针灸学家,回忆的是他一生为中医针灸事业奋斗的事迹,看到的是近百年来针灸的发展历程。 与中医“识于微时” 1921年8月24日,程莘农出生于江苏淮阴的一个书香世家。他10岁时开始习读《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这一时期正是中医发展的低谷,“废止中医案”极大地挫伤了民众...

  • 针灸与中药配伍 大椎曲池合谷肩髃曲池

    针灸与中药配伍 大椎曲池合谷肩髃曲池

    针灸配方与中药配方相同,有其配伍方法。一般来讲,有近部取穴法、远道取穴法、随证取穴法。阎润茗总结了一些简洁有效的针灸配方以及运用细节,易学好用,总结后介绍给读者。 大椎曲池合谷 大椎是手足三阳与督脉的会穴,纯阳主表,可以疏解在表之邪,配曲池合谷是以阳从阳,可以助大椎调营卫,清里以达表。如感冒无汗恶寒,可补大椎以发汗解表,或艾灸大椎20分钟,亦可达到解表退热的作用。如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曲池穴走而不守,合谷穴升而能散,是清热散风、清理上焦之要穴,三穴相配亦是治疗肩臂疼痛、中风上肢不利以及面瘫和...

  • 基于“标本根结”探析针灸临床应用远近配穴的理论依据

    基于“标本根结”探析针灸临床应用远近配穴的理论依据

    远近配穴是针灸临床应用中常见的腧穴配伍方法,在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和生殖系统疾病中广泛应用[1]。但由于教材及文献缺乏系统论述,远近的概念及指导理论模糊不清,临床工作者更多地从字面意思理解远近配穴,即从病变部位的相对关系而言,以病变部位为近,远端穴位为远。这种简单的解释局限了远近配穴的深层含义,阻碍了临床研究的发展。《针灸处方学》定义远近配穴,以病变部位的局部和远端穴位配合应用,局部穴位多位于头部、胸腹及背腰等躯干部,远部穴位多位于四肢肘膝以下部位[2]。本文将从“远”&ldq...

  • 针灸疗法相对于方药 针灸治疗有其独特性

    针灸疗法相对于方药 针灸治疗有其独特性

    •针灸疗法属外治法,完全依靠外源性的刺激作用于躯体某些部位,以促进、激发机体自我调节机能而实现疾病的良性转归,与方药治疗的外源性物质补充或干预截然不同。 •传统针灸学理论体系宏观上可分为非线性结构系和线性结构系(经络系统)两大体系。前者主要包括五体诊疗体系、气街与四海、俞募穴与某些特定穴及现代的头针、耳针等,临床价值极高。 针灸疗法以外源性刺激作用于躯体部位而发挥其治疗作用,与内服药物治病截然不同,理性思考针灸疗法的自身特征与临床诊疗规律,有助于把握其本质,提高临床疗效。...

  • 针灸灵魂 得气是疗效的保证

    针灸灵魂 得气是疗效的保证

    人物链接 郭廷英,男,1941年生,山西人。出身中医世家,曾先后在山西省太原市商业职工医院、太原市中医研究所担任针灸科主任。行医60余年,取穴精、用穴少,疗效卓著,被尊称为“郭一针”。擅用“意气合一”家传针法,治疗内科、妇科、皮肤科各类疾病,以及肿瘤疼痛、抑郁症、失眠症等各类疑难杂症。 其多次受邀赴北京中医药大学进行针灸讲学,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特聘临床指导专家,享誉海内外,弟子遍布全国各地。 •郭廷英扎针从不用电针,完全靠手...

  • 王惟一 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王惟一 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王惟一(987—1067),又叫王惟德,北宋针灸学家,不仅是翰林医官院的医官,也是太医局的针灸学“教授”。王惟一打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针灸铜人,设计了古代独一无二的针灸学习与考试技术。 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宋代太医局是当时最高级别的医科大学,王惟一就在太医局教授针灸。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经络知识,他常常绘制人体经络图,在相应位置标注腧穴名称。但人是立体的,平面图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王惟一设想,如果能制作人体模型,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便捷地...

  • 辨证论治 随症取穴 针灸并治 重视脾胃

    辨证论治 随症取穴 针灸并治 重视脾胃

    国医大师班秀文在7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广西山区缺医少药,很多的疾病只能依靠针灸和草药来治疗,因此班秀文溯源穷流,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并结合壮医药特色,在针灸疗法上参合己见,切合临床,颇多精思妙解,特别是在针灸治疗妇科病和急性传染病,如月经病、产后病、疟疾和回归热等方面屡获奇效,为广西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现将班秀文针灸学术思想分述如下。 尊经重古 择善而从 经络学说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班秀文继承《内经》《难经》之说,在临床针灸治疗中,以经络为纲,分...

  • 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丛书评介

    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丛书评介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杨金生研究员担纲主编、参加针灸申遗的专家团队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学术传承团队联合编写的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丛书,给中医药特别是针灸学知识的普及带来了佳音。 写针灸发展轨迹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辨证思维超前化、认知思想系统化、治疗思路多样化的典型标志。正如文明始祖燧人氏对火的发现,既是灸法的肇始又是中药炮制技术的本源,医宗扁鹊的针砭应用与药物治疗具有难分难解的血肉关系一样,通过考镜源流、剥茧抽丝、条分缕析,描绘出针灸的发展轨迹,就是一部浓缩的个性化的中医学发展史。...

  • 针灸辨部位 疼痛辨虚实 辨寒热辨气血

    针灸辨部位 疼痛辨虚实 辨寒热辨气血

    国医大师程莘农从医70余年,辨治思路缜密,诊治痛症颇有特色。疼痛有寒热虚实之分,临床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将程莘农痛症诊治要点分述如下。 辨部位 对于疼痛,程莘农按照“诊病之处即是治病之处”的规律,常常采用压痛选穴法,以压痛点作为针刺的治疗点,分穴位压痛选穴和非穴位压痛选穴,前者常用的有募穴、背俞穴以及四肢的穴位;后者又称阿是穴压痛选穴,广泛用于扭伤、痹症、落枕等病。 患者,女,48岁,2002年12月17日初诊。诉心...

  • 方药辨证理论适合针灸临床吗?

    方药辨证理论适合针灸临床吗?

    编者按:辨证论治在中医学诊疗体系中一直被奉为圭臬,即便这一名词概念被明确提出仅逾半个世纪,但其内涵与应用却已有贯彻古今之实。在中医学发展历程中,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丰富的辨证方法不断涌现,为中医学理论建树与临床发展奠定基础。在这样的“辨证”大背景下,针灸临床虽迥异于方药治疗,但也被辨证论治体系所统摄并规范指导。关于针灸临床是否适用方药体系下的辨证论治理论,多年来中医学界尤其是针灸领域有不同的声音,今本版特邀相关专家就此话题展开讨论,明辨针灸的辨证论治之路,以利中医针灸...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