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第18页
-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眩晕是常见的脑系病证之一,因其发病年龄不等,病因复杂,西医有时也难以明断。曲艳津,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中医脑病科主任医师,受名医何世英亲传,擅长针药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曲师临证30载,认为头之晕者,以肝阳上亢充血上脑而不复者居多,临床多用平肝降逆之法调治,但困于痰饮、血痹致晕者也不乏其人,其论治之法与平肝之理南辕北辙,不可不知。 眩晕是自觉平衡丧失,出现眼花、视物颠倒,甚至昏厥等症状的一类疾病,中医多从风、火、痰、瘀、虚论治[1]。曲师在论治眩晕时,指出因风、火、虚致晕者当不难辨别,但...
-
路志正治疗眩晕,耳鸣和下肢慢性溃疡医案三则
路志正学术以经典为宗,学兼各家,既不泥古,亦不废今,宗《伤寒论》而不囿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泥于四时温病,治伤寒、温病于一炉,而对清代叶、薛、吴、王等诸家的温病学说尤为服膺,并颇有心得。对汉以下的学术流派也勤求博采,撷英咀华,毫无偏见。尤其受李东垣、叶天士影响最深,最重脾胃,结合当今社会和人们的饮食起居情况,提出了湿邪常在,不独南方多见,北方亦多湿邪的观点。反对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主张对历代名家医著和临证经验,要融会贯通,验之临床,并加以发展,反对脱离实际,奢谈理论。临床诊病细致入微,常常灵活运用各家学说经验治疗...
-
眩晕保守中医针灸治疗方法
针刺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30例 颈源性眩晕, 是指椎动脉外段受到各种颈源性病变(颈部 软组织异常解剖结构改变及继发性骨质增生等)因素的影响导 致其供血障碍从而引起的以眩晕和平衡失调为主的临床综合 征, 同时可见头痛、 颈部僵硬疼痛、 上肢乏力等症状, 严重者可导 致昏厥、 猝倒等发生 [1 ] 。目前, 国内外的学者大多数认为, 颈源 性眩晕可能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神经、 体液以及血管本 身的病变具有密切关系, 其具体发病原因仍然没有完全清楚。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按摩推拿、 针刺治疗、 神经阻滞...
-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性眩晕 泽泻汤治耳石症 甘汤证治梅尼埃病
崔书克运用经方治疗眩晕案3则 经方指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方剂。《金匮心典·徐序》云:“唯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经方组成药味简洁,用药精准,效宏力专,疗效显著,为世代医家称赞。 崔书克教授从医20余年,经验丰富,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临床采用“六经辨病,方证对应”的辨证方法,以六经为纲、方证为要,先辨六经,继而方证对应,方随证立,方证一体,往往一剂知,二剂显,效如桴鼓。现将其应用经...
-
眩晕的病因病机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 中醫论治方
眩晕系指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颜正华认为,眩晕虽病在清窍,但与肝、肾、脾三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三者中又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五行属木,木性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气机,调畅情志,在经属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内居相火,一经诱发则易于升腾;肝体阴而用阳,全赖阴血涵润,而阴血易耗,故肝风易动。若肝...
-
眩晕的论治体系 因虚致眩完善思路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其先世因军功世袭武官位,壮年投笔从戎,颇通兵法,后壮志难酬,遂归于故里致力于医学。景岳擅以兵法部署方略,用药如用兵也,著有《景岳全书》一书,为其学术建树和临床实践的代表之作。眩晕一病,自古医家便有不同认识,张景岳对眩晕之病机观点鲜明,认为“无虚不作眩”“上虚则眩”,辩驳了刘完素关于眩晕的风火立论说,补充完善了朱丹溪的“无痰不作眩”之说,主张从虚论治,兼顾他证,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以“虚证&rdq...
-
眩晕处方:四物与当归补血汤
汪某,男,67岁,衡阳市人 患者自述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目眩,甚则头痛。经休息后病情无明显缓解,现症见:头晕、目眩、甚则头痛,有间断耳鸣。加剧时则呕吐不能睁眼,脉来弦细无力,舌淡苔薄。 中医诊断:眩晕 中医辨证:肝血不足,清阳不升 西医诊断:脑动脉供血不足 治疗:养血以补肝,滋水和肝 处方:四物与当归补血汤 当归15克、黄芪50克、党参15克、地黄15克、白芥10克、川芎10克、山萸肉10克、山药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 连服30帖渐安。 〔评析〕李...
-
目眩头晕 眩晕的病因病机与情志因素的关系
浅析情志因素与眩晕的相关性 眩晕是以目眩、头晕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目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头晕指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1]。眩晕是临床常见疾病,涵盖了西医近20种病名[2],1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超过3%,其中约20%患者的发病与精神因素相关,器质性眩晕患者中有40%~60%伴有精神症状或心理障碍[3,4]。由此可见,情志因素贯穿眩晕病因病机及治疗的始终,现将情志因素与眩晕的相关性浅析如下。 1 情志因素与眩晕发病的相关性 1.1 眩晕的病因病机与情志因素的关系 (1)古代医学对眩晕病因病机...
-
奔豚案眩晕辨证 治法方药
秦某,男,37岁,2014年2月26日初诊。诉头晕1月余,于2014年1月20日突发头晕,神志不清,伴左侧肢体麻木,查有“高血压、高血脂、肝功异常”。现服用降压药、降脂药。刻诊:血压120/95mmHg,发作性头晕、头胀、头部发热,伴胸闷、心悸(心率快)、四肢麻木、恶心、腹胀,有濒死感。发作前自感有气从腹部直冲到胸,继而出现上述症状。一日发作数次,每次发作都极度恐惧,已无法正常工作,身边随时需要人陪。平时睡眠欠佳,恶闻声响,脉弦滑,舌暗苔白,边有齿痕。患者日常应酬较多,过量饮酒,过食肥甘厚味...
-
眩晕型颈椎病按丁锷喜在补中益气汤中加入炒枳壳
全国名中医丁锷学验俱丰,擅治骨伤科疑难病症,尤对颈椎病的辨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丁锷认为眩晕型颈椎病的发生属虚者居多,或虚实夹杂,但总以虚为本。临床上,丁锷将眩晕型颈椎病辨证为两型:中气不足型和痰湿中阻型。中气不足型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痰湿中阻型以燥湿化痰治其本。今简介如下,以飨同道。 中气不足型 李某,男,38岁。因头晕,颈痛3年余,于2001年10月8日就诊。面色白光白,少气懒言,舌淡苔薄白,脉缓弱。查颈椎生理活动度尚可,C4、5棘突处压痛,侧方压顶试验阳性,颈椎正、侧、左、...
-
中医治眩晕 处方用大柴胡加玄参地黄汤
大柴胡加玄参地黄汤是古方之一,是在大柴胡汤基础上,加玄参、地黄而成,意在除少阳阳明之燥结热,并能甘寒养益下焦津血、濡养清热,是为阴精耗损伴实热结燥而设。现结合此方理法,整理案例如下。 龙某,男,53岁,2022年8月29日入院。主诉:左足趾坏死切除术后2月,头晕1月余。患者2个月前出现左足趾疼痛、色暗黑,无溃烂,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血糖明显升高,诊断为糖尿病足,遂行左侧足第2、3、4足趾切除术,予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仍有波动。1月余前患者出现头晕,少许昏沉感,与体位变化有关,视力较前模糊,伴上肢及...
-
眩晕高血压病 中医组方原理
龙某,男,57岁,已婚,广西岑溪人,体育教师。 门诊号001351。于1984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头晕目眩,恶心欲吐反复发生19年,复发十天。现病史:患者1965年曾发作类似症状一次,持续时间长,此后曾反复发作,发作时颈腰不适。本月2日中午睡醒时,突发头晕脑胀,眼花目眩,视物转动,羞明畏光,胸闷心慌,恶心欲呕,不能起床,动则症状加重,胃纳不佳,腰部胀痛,双下肢酸软不能站立。曾在本院神经内科及耳鼻喉科门诊,诊为“眩晕待查”,给服“脑络通”等药,症状无改善...
-
眩晕,气血不足所致,治法大补气血
组成:五指毛桃〔五爪龙〕60克、当归身15克、生姜15克、羊肉100克、大枣10枚。 上肉及药洗淨后加水500毫升,煑沸后改文火再煎一小時左右,去掉湯表之油即可食用。 功效:益气养血、固元益精。 主治:因气血亏虚、元气大伤所致头晕、心悸、气短、懒言,纳呆肢困;或产后、手术后出血较多者。 方解:五指毛桃又叫土北芪,能益气兼有除湿之功;当归补血;生姜与大枣醒胃补脾;羊肉性温,固肾益气。全方大补元气、益气养血、健胃醒脾。 常用加减:証属阳气虚衰患者,素见畏寒肢冷、手足麻痹、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色...
-
眩晕治则 调理脾胃化痰息风处方
血管痉挛性眩晕属眩晕病范畴,常继发于中老年人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硬化,个别青年人因精神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烟酒过量等,也极易发生。症见天旋地转、不能睁眼,甚至恶心、呕吐、不能站立。 该病多因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阻;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因火而动;或季节变化、起居不慎、外风引动内风、因风而动等,均可使痰浊之邪随之上犯于脑而发眩晕。 治则:调理脾胃、化痰息风。 处方:茯苓、钩藤、白芍各20g,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郁金、白菊花、葛根各15g,天麻12g,陈皮、清半夏各10g,僵蚕、全蝎、蔓荆...
-
反复头晕,眩晕病,中医治则补气升清安神
某女,47岁,工人,反复头晕3年来诊。晕甚时多为旋转性眩晕,起身尤甚,常伴有行走不稳,视力模糊、黑蒙,神疲乏力,纳差,气短,面白,夜寐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略数。查体:BP:100/50mmHg,神志清,颅神未查及异常,TCD示椎动脉流速低。西医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辨病为眩晕病,辨证为气血不足。中医治则:补气养血,升清安神。药用熟地30g,白芍20g,川芎10g,红参20g,当归10g,黄芪30g,升麻15g,柴胡15g,丹参20g。上药配清水500ml,煎取汁250ml,分两次温服。守方治疗2周后,患...
-
基于肝与雌激素关系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由于头部位置变动引起的、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及特征性眼震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占眩晕病的20%~30%[1]。该病临床表现为体位变动时突发短暂性眩晕,如坐起、仰头、垂头、转动头部或翻身等活动[2],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属于中医“眩晕病”范畴。BPPV的女性发病率比男性更高,与年龄增加成正比,尤其是绝经后女性[3]。女性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耳石由碳酸钙结晶而成,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
-
眩晕病因病机复杂 验方治疗
毛德西教授为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三、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毛德西教授临证50余年,擅用经方、验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眩晕属于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但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治疗比较棘手,笔者有幸跟随毛德西教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其辨治眩晕的经验简介如下。 风火上扰 证属风火上扰者多因风邪外袭,客于肌表,循经上扰清窍所致。主要症见:眩晕,遇热加重,或伴头部胀痛,面红目赤,发热恶风,鼻流浊涕,口干咽燥,舌苔薄黄,脉浮数。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云,所谓风气甚...
-
四气五味论 陈怀珍教授治头痛眩晕癫痫等脑病
陈怀珍治疗脑病常用药对经验举隅 陈怀珍教授从事临床工作、教学、科研30年,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头痛、眩晕、睡眠障碍、帕金森病、癫痫等脑病。陈教授治学严谨、辨证细致,处方用药时善用药对加减化裁。药对肇始于《黄帝内经》半夏秫米汤,经后世医家长期临床实践和理论总结,现已成为临证常用的固定中药配伍组合[1]。现就陈教授常用药对及配伍经验举例论述如下。 四气五味论 中医学认为,药有辛、甘、酸、苦、咸五味,药性分寒、热、温、凉四气。气味合用,可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正如缪仲淳《本草经疏》中“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