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眩晕 第13页

眩晕 第13页

  • 治急性发作性眩晕经验方

    治急性发作性眩晕经验方

    经验方:柴胡12克,法半夏、党参、黄芩、藿香、白芍各15克,竹茹、防风、陈皮各10克,茯苓25克,大枣20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疗效:本方治急性发作性眩晕症患者25例,治愈13例,显效5例,好转3例,无效4例。停药后复发3例,再服本方仍有效。...

  • 治眩晕3剂后诸证皆除

    治眩晕3剂后诸证皆除

      周某,女,66岁。2013年3月6日夜间发病,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恶闻声响,端坐于床困难,不能自行下地。2008年曾眩晕发作,当地诊断为梅尼埃综合征,经住院10余天后好转出院,后未见发作。刻诊:面色苍白,不愿睁眼,语声低微,闻声响心烦,大便晨起解过一次,质地偏稀,小便正常,舌质淡,苔白略厚,脉细濡,尤以右关部明显,结合患者平素虚寒体质,治以温补中焦,祛风定眩,方选理中汤加减:党参15克,干姜12克,炒白术15克,炙甘草6克,钩藤20克,砂仁15克,陈皮12克,法半夏12克。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早、中、晚...

  • 中风先兆头目眩晕 滋补肝肾法

    中风先兆头目眩晕 滋补肝肾法

      证见头目眩晕,头摇肢颤,健忘,腰膝酸软,肢端麻木,步履乏力,或盗汗,遗精滑泄,耳鸣,脱发,五心烦热,眼睛干涩,视物昏花,口干,尿黄便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偏阳虚者,则畏寒肢冷,面色白光白或黧黑,少腹拘急,四肢不温,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肾经不足,无以生髓以充脑,脑海空虚,故头目眩晕健忘;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经不足,骨骼失养,故腰膝酸软,步履乏力;肾经亏虚,虚则生热,热生风动,故肢端麻木,头摇肢...

  • 老年人眩晕用压炙

    老年人眩晕用压炙

    压灸是艾灸疗法中的— 种,可使热力迅速直达患处,与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相结合,产生综合治疗效应。压灸百会穴町治疗眩晕,尤其对中老午人常见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 在百会穴(头顶正中,两耳连线的中点处)上铺6~8层绵纸,手持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垂直按压百会穴,并适度加压2秒钟,使热力缓缓透进穴内并向四周放射,待感到局部灼热、疼痛即提起艾条,稍停片刻,再行压灸,如此反复操作,每次10分钟,每日1 次。按压力度要适中,可使绵纸稍加移动,勿使艾条穿透绵纸的底层,以免烫伤头皮。 古书中说&ldquo...

  • 温胆汤治眩晕验案

    温胆汤治眩晕验案

    病例:李某, 男,62岁。因头昏眩晕 反复发作1年来院就诊。 症见:头昏,视 物旋转,耳鸣,恶心欲吐,食少,眠可, 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根腻,脉弦滑。 有高血压病10余年, 自服复方降压片、复 方罗布麻片维持治疗。刻诊血压:150/90 毫米汞柱。 中医证属:痰火上扰。治以温胆汤加味:法半夏、钩藤、川芎各12克, 藕节、天麻、茯苓各15克,枳实、陈皮、 竹茹、僵蚕、白术各10克,生甘苹3克, 薏苡仁25克,石菖蒲6克。7剂,每日1 剂,水煎分3次服。 复诊头晕明显改善, 耳呜亦减轻,恶心欲吐已止。...

  • 眩晕症的治疗中药方

    眩晕症的治疗中药方

    方药:半夏9克,白术15克,天麻10克,陈皮、甘草各6克,茯苓12 克,生姜3片,大枣3枚。 加减:痰浊上逆、胃失和降,眩晕较甚者加代赭石12克,竹茹9克,茯苓用至20克;脘闷食少者加砂仁9克, 白蔻仁12 克;耳鸣加葱白2根,石菖蒲12克,肝阳上亢者加钩藤、白蒺藜各10克。 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后,水煎分 3次服,每日1剂。6天为1疗程。 主治:痰浊中阻型眩晕,症见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汗出等。 疗效:治疗116例,治愈91例,好转3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7%。...

  • 治疗眩晕的妙方 定眩饮

    治疗眩晕的妙方 定眩饮

      组成僵蚕10g,蝉衣10g,片姜黄10g,天麻10g,半夏10g,白术10g,茯苓12g,晚蚕砂6g,寒水石10g,陈皮、甘草各6g,枳实10g,吴萸、焦山栀、龙胆草各3g。用法日1剂,水煎服。   功能暖肝和胃,清胆安中,升清降浊,理气化痰。   主治眩晕属于湿痰阻滞,挟风上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胆胃不和者,常见于梅尼埃综合征、高血压病、肾性高血压等。   方解本方由升降散、天麻半夏白术汤、宣清导浊汤、温胆汤、吴茱萸汤、龙胆泻肝汤等化裁组成。方中半夏、天麻加二陈汤为主,化痰息风,健脾祛湿,理...

  • 眩晕“梅尼埃病”化痰降浊法

    眩晕“梅尼埃病”化痰降浊法

      多用于形体肥胖者,证见头目眩晕,倦怠,头重如裹,困重多寐;胸闷恶心,呕吐痰涎,肢体麻木或手足抽动,头重脚轻,脚下如踏棉絮之感,舌体胖大,舌胀或语言不利,苔浊腻或白厚而润,脉滑。或现心下痞,心烦而悸,口苦,苔黄腻,脉滑数。丹溪翁云:“无痰不作眩。”痰为湿聚,湿乃阴邪,其性重浊,易阻气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故头目眩晕,头重如裹,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恶心,呕吐痰涎,痰动风生,故现肢体麻木,手足抽动,舌胀语言不利等症。治以燥湿化痰,息风通络。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半夏、白术、天麻、龙骨...

  • 眩晕症的中医辨证食疗

    眩晕症的中医辨证食疗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 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 旋转或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轻则闭目静 卧稍安,重则如坐车船,天旋地转,不 能站立,甚则昏倒,常伴有恶心、呕吐、 耳鸣等症状。西医所谓高血压、颈椎 病、脑血管疾病、贫血等属于中医眩 晕。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实 施饮食调理对治疗该病有较好效果。 一、痰浊上蒙型 症见头晕如蒙, 目视色黑,胸闷,恶心,呕吐痰涎,倦怠 多寐,舌苔白腻,脉滑或濡。饮食宜清 淡利湿之品,如冬瓜、玉米汤或荷叶 粥,素食为主,忌膏梁厚味...

  • 泻南补北法治疗眩晕症

    泻南补北法治疗眩晕症

    病案举例 马某,女,54岁。 初诊:8月10日。 主诉及病史:眩晕伴有头痛、咽痛、口干、耳鸣、尿赤已3年。症状逐渐加剧,经某医院检查,血压 206/112毫米汞柱,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 诊查:患者来诊之时,面红而光,腰酸而痛。舌绛苔少,脉象细数。 辨证、治法:此乃阴虚火旺之证,当以泻南补北法治之。 处方: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五味子3 克,当归身6克,地黄15 克,杭白芍12克,京丹参 15克,夏枯草15克,条黄芩6克,珍珠母30克,牡蛎30克。 另用明天麻12克,向日葵(果盘)12克,和鸡蛋 1个...

  • 经方辨治痰饮眩晕

    经方辨治痰饮眩晕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统称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者可突然仆倒。眩晕属于虚者居多,但多为虚中挟实之证,而这个实则以痰饮为多见。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称眩晕为“头眩”、“目眩”,或“冒眩”,或与其他症候并称之为“癫眩”、&ldquo...

  • 眩晕症的治疗秘方

    眩晕症的治疗秘方

    治眩晕症(痰浊中阻)秘方 处方:茯苓25克,天麻、制半夏、白术各15克,生姜、陈皮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用于治疗眩晕症,中医辨证属痰浊中阻型。症见视物旋转,头重如裹,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脘腹痞满,纳少神疲,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 创方者:史继鑫 马云枝 治眩晕症(瘀血阻窍)秘方 处方:白芷、赤芍、川芎、桃仁、丹参各15克,老葱(切碎)、天麻、红花各10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祛瘀生...

  • 中医治眩晕验案

    中医治眩晕验案

    方药:五味子、菊花、苏梗各10克, 天麻、白术各20克,泽泻30克,钩藤、 半夏各15克,甘草、全蝎各3克。 随症加减:痰浊内蕴加陈皮、胆南 星、竹茹;呕吐加代赭石、生姜;气血两虚 明显加制首乌、当归、黄芪;肾精不足加熟 地、山萸肉、枸杞子;肝阳上亢加夏枯草、龙 胆草、石决明;阳虚饮停加附片;头痛加 蔓荆子;失眠加炒枣仁、夜交藤。5剂为1 个疗程。 典型病例:李某,女,50岁。眩晕反复发作2年多,发作时头昏目眩,视物旋转,黑朦,恶心欲吐,疲乏无力,耳鸣,口淡、口干、不欲饮水,面色苍白,脉细弱,舌质淡,苔薄白,辨证:...

  • 治疗眩晕的妙方

    治疗眩晕的妙方

      成某,女,37岁,2010年7月10日初诊。2月来常感胃部不适,时有恶心,昨夜突然头晕目眩,呕吐频作。现正值经期,经行不畅,有块,月经前后无定期。观其精神萎顿,面色苍白,舌红苔滑,脉滑数。四诊合参,此乃经期气血不足,秽浊中阻,伴肝气上逆与胃浊相阻所致。治当以平肝和胃降浊,以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花(包)10克,代赭石(先煎)24克,法半夏9克,泽漆10克,陈皮6克,白蒺藜10克,生白芍15克,佩兰叶9克,竹茹6克,六神曲10克,生姜3片。水煎服,日1剂,3剂。二诊:药后症状大有改善,呕吐已停,头晕减缓。原方续...

  • 高血压病引起的头痛眩晕 泡脚方

    高血压病引起的头痛眩晕 泡脚方

      取钩藤、桑枝各20克,冰片10克。先将钩藤、桑枝放入500毫升左右的温水中,浸泡20分钟,然后煮沸后煎15分钟,再放入冰片煎3~5分钟;待水温适宜时加温水1000毫升浸泡双脚。泡脚掌握在30分钟为宜,每天可早、晚各1次。   钩藤具有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钩藤有明显的降压作用,通过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抑制血管运动中枢神经,起到明显的降压作用。   桑枝味苦,性平,归肝经,功能祛风通络,利关节,行水气,主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脚气浮肿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桑枝有显著降压作用。...

  • 眩晕症的治疗方法 阎艳丽经方

    眩晕症的治疗方法 阎艳丽经方

      编者按:阎艳丽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河北省第二批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临床善以经方化裁治疗百病,其学生总结其运用经方治验五则,本版今起陆续介绍。   陈某某,女,成年。2008年9月14日初诊,自述近日头目眩晕,感觉外界物体旋转动摇不定,9月13日因为工作劳累,晚上突然眩晕发作,发时伴有欲吐、口干。平时大便偏干,偶有口苦,纳眠尚可。舌边红,苔白干,脉左弦细,右弦滑。诊为少阳郁热,肝脾不和,痰饮上逆而致眩晕。治以小柴胡汤和解枢机,调达肝脾;泽泻汤降逆祛饮...

  • 眩晕症的治疗与饮食

    眩晕症的治疗与饮食

      眩晕症的治疗 刘某,女,71岁。2008年9月10日初诊。患者头晕间断发作6年余,重时眼前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伴头痛,耳鸣,两目干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便干难下,舌质稍红而暗,少苔,脉弦细。曾服用伊那普利,无明显疗效。辅助检查:血压:180/100mmHg;双目等大等圆,颈抵抗无,神经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以滋补肝肾,平肝潜阳,活血通络。自拟四草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15克(后下),刺蒺藜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夏枯草30克,益母草15克,决明子15...

  • 治眩晕案例 头昏乏力

    治眩晕案例 头昏乏力

      王某,男,33岁。2011年11月4日初诊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戴天木教授。头晕疲倦3年余。患者自述头昏沉,疲乏无力,欲睡而不易入睡,睡觉涎水颇多,尿频,尿急,尿后余沥不尽,阴囊潮湿,大便稀溏,查其体胖,双眼胞浮肿;舌苔黄腻,脉缓。辨为湿热之邪蒙上流下;治以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处方:萹蓄20g,瞿麦20g,车前子15g,栀子10g,滑石15g,苍术10g,黄柏10g,川牛膝10g,薏苡仁30g,萆薢30g,土茯苓30g,茵陈30g,藿香10g,佩兰10g,黄芩10g,泽泻20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分...

  • 治高血压头痛眩晕方

    治高血压头痛眩晕方

    高血压患者,临床上常症见头痛眩晕,面赤目红,心悸,气粗,烦躁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边红,脉弦数有力,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型。用下方治疗,有良好疗效。 方法:取钩藤20克(剪碎,布包),冰片l克,共同放人盆内,加热水 2000毫升,10分钟后泡脚,每次30~ 45分钟(水冷后可以加热水保持水温)。每日1剂,晨起和晚睡前各1次, 10日为1疗程,连续2—3个疗程。据报道,用本方治疗高血压病50例,其中显效27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2%,显效者最长随访2 年,血压持续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 应用天麻治疗眩晕的体会

    应用天麻治疗眩晕的体会

    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多由肝阴不足,或肝肾阴虚,不能制约肝阳,致使肝阳上亢,上扰清窍而发眩晕。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耳鸣颧红、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口苦口干、血压偏高、舌红、脉弦细数。治宜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方用杞菊地黄汤和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克(研粉冲服),枸杞、菊花、茯苓、山药、山萸肉、生地各15克,钩藤、牛膝、黄芩、栀子、益母草、杜仲、茯神、夜交藤、桑寄生各 10克,代赭石、生牡蛎、生龙骨、石决明(上4味药需先煎 1小时)各30克,水煎分3 次服,每目1剂。如肝火盛,伴耳鸣如潮或耳聋,或咳血、吐...

  • 治美尼尔氏眩晕症验方

    治美尼尔氏眩晕症验方

    经验方:珍珠母、代赭石各30克(先煎),党参20克,白术、钩藤、茯苓、白芍、菊花各10克,附子、炮姜各3克,远志6 克。 加减:舌苔厚腻,脉弦滑者,去党参,加姜半夏、陈皮各 10克;呕吐较剧者,加姜竹茹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疗效:本方治美尼尔氏眩晕症患者30例,治愈10例,好转14例,无效6例。...

  • 特定穴位组合针灸治眩晕

    特定穴位组合针灸治眩晕

      舒某,女,37岁,教师,2月22日初诊。主诉眩晕4天,患者长期失眠,曾在我科针治颈椎病,近日天阴多雾,诱发眩晕,虽经药物治疗,略见减轻。现神疲困倦,头晕眼花,泛泛欲吐,头不得举,目不得视。笔者穴取特定穴位组合针灸,一次晕止,头目清利,诸苦皆去。   笔者根据临床经验,摸索出一组治疗眩晕的特定穴位,包括四神针、太阳、印堂、合谷。嘱患者仰卧,穴取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0.25×40毫米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四神针: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四针均向外平刺。   太阳穴:眉梢与目外...

  • 眩晕症中医治疗方法

    眩晕症中医治疗方法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老人眩晕症常与老化和代偿减退有关,治疗时应分清致病原因,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眩晕症中医治疗方法   脑血管性眩晕   老年人由于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出现脑供血供氧不足,导致脑血管性眩晕的发生。老人的细胞结构是脂肪多而水分少,因此容易造成脱水、血液过度浓稠,影响血液循环,故随时要补充水分。故老人患眩晕病不要使用利尿剂,不要突然改变体位,如夜晚上厕所时猛起,容易发生脑血管性眩晕。   治宜益气补血、活血化瘀,给予眩晕汤:党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熟地黄20克,枸杞20克,当归15...

  • 治疗眩晕症的药用方

    治疗眩晕症的药用方

      张某,男,63岁,2010年2月12日初诊。患者6年前出现胸闷胸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经治疗其功效不明显,胸闷胸痛时作,遇寒即发。近一个月来天气寒冷,加之劳累出现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内臂,伴见心悸不安,气短乏力,面色白光白,畏寒肢冷,舌淡暗,苔薄白,脉细涩而迟。叩诊心界向左下扩大,心音低钝,心律整齐,心率74次/分,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少量吹风样杂音。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标Ⅱ、AVF、V3的T波低平或倒置。心脏彩超显示左心室肥厚,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心室舒张功能下降。中医诊断为胸痹,证属心阳亏虚,心脉痹阻...

  • 颈源性眩晕 用艾灸治疗

    颈源性眩晕 用艾灸治疗

    颈源性眩晕,顾名思义,就是主要由颈椎病变而引起的一种继发性眩晕,常于颈部活动时出现,特别是猛然扭转或过度后屈颈部时易于引起,也常发生于体位改变时。中医学称为“眩冒”、“眩”。从颈源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及辨证,属于中医学的因虚而致之眩晕。 灸百会、足三里、风池、神阙穴可治眩晕。令患者取舒适的俯卧位,将百会 (位于人体头部,头顶正中心,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和风池(在耳后枕骨下陷中)两穴局部各1厘米范围的头发剪掉,将艾绒做成蚕豆大小的柱状放于穴位上,用线香由其顶端点燃今其...

  • 治眩晕验方

    治眩晕验方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病症。中医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忧郁恼怒,疏泄失常,主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苦耳鸣,面色红赤,血压偏高,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宜平肝熄风,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15:克,栀子10 克,黄芩10克,石决明30克,...

  • 治美尼氏眩晕症经验

    治美尼氏眩晕症经验

    经验方:茯苓30克,泽泻、车前子各15克,生龙骨、牡蛎(先煎)各25克,天麻、白术各12 克,法半夏、陈皮、菖蒲、川芎各9克,附子、甘草各6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疗效:本方治关尼氏眩晕症患者103例,治愈54例,好转46例,无效3例。...

  • 归脾汤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症 疗效满意

    归脾汤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症 疗效满意

    椎一基底动脉是负责大 脑血液供应的动脉,分左右两根,当椎一基底动脉因骨质增生或其他原因而发生狭窄、畸形、管腔形态不规则等变化和异常时,可引发短暂性脑缺血,产生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其突出临床表现为眩晕,但常被怀疑为美尼埃综合征或前庭功能障碍,而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采用归脾汤治疗椎一基底动脉病变引起的气血亏虚型眩晕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症状 有突然眩晕和昏厥史,发生前有疲劳、情绪波动等,发作时与体位及头部变换位置有关,有不同程度的黑蒙、复视,手麻木,出汗,或有视物变形。发作时间一般持续l~2天,发作...

  • 眩即眼花 晕是头晕 眩晕辨证论治

    眩即眼花 晕是头晕 眩晕辨证论治

      眩晕在中医看来以风、痰、虚引起清窍失养。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病变也可以引起眩晕,也可参照中医加以辨证论治。   指导专家:广州中...

  • 治眩晕呕吐二方

    治眩晕呕吐二方

    一方:石决明(先煎)、泽泻各12 克,钩藤(后下)、白菊花、益母草、丹皮各10克,栀子、黄芩、白术、半夏、天麻各6克,生姜4克。 用法:每日l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平肝熄风,和胃止呕。 主治:眩晕呕吐,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型,症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恶心呕吐,呕吐物呈黄绿色,失眠,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二方:党参、茯苓、黄芪、白术、神曲、桂圆肉各15克,当归、泽泻、半夏、‘薏苡仁、熟地、川芎、大枣各 10克,生姜、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补气养血,健...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