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第2947页
-
牟林茂中西医结合治疗石淋的经验总结
牟林茂为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从事肾脏疾病诊治30余年。泌尿系结石又叫尿石症,在泌尿外科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点滴状排尿、排尿疼痛等症状。泌尿系结石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不同个体预后差异较大,泌尿系结石病程日久,并发生肾钙化、异位钙化、尿酸性关节炎和间质性肾炎,甚至草酸钙性心肌炎等并发症。笔者有幸从师于牟林茂,受益匪浅,现将牟林茂中西医结合治疗石淋的经验总结如下。 辨证论治 湿热下注腰腹绞痛,小便涩痛,尿中带血,或排尿中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药用石韦散加减...
-
治疗高血压病药枕配方集
1.广陈皮800克,槐花、木香各 300克,川芎、夏枯草、菊花各200 克。共研细末,装入布袋中做枕,睡眠时用,每日不少于4小时。药枕用60天换药1次。此药枕有疏风清热、平肝潜阳、活血化瘀之功。 2.荷叶、夏枯草各1000克。加工成粗末,装入枕芯。此药枕有清心除烦、化湿浊功效,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失眠的患者。 3.白矾2500克(筛去碎屑,碎成蚕豆粒大小),川芎1000克,槐花 500克。上药打成粗粒,混合装入枕套即可,药枕可连续使用半年。 4.野菊花、灯心草、夏枯草、石菖蒲、蚕砂各等份,加工成粗末,混合,...
-
丁锷治疗痹证常用药对举隅
全国名中医丁锷生前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在长期实践中,丁锷提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用药经验,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对中医痹证提出了许多卓有建树的理论。丁锷临证诊治痹证善用多种药对,以提高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笔者有幸侍诊丁老左右,悉听指导,感悟颇多,现就其在痹证诊治过程中个性的用药规律略述一二,与众共勉。 肉桂配牛黄,凉热互用,化滞通窍 丁锷在治疗顽痹时强调瘀浊,当以祛瘀化浊为法,而在祛瘀化浊中,又注重温经通络。丁锷以温通立意时常用肉桂、牛黄药对。肉桂味辛而甘,气香且窜...
-
归脾汤治疗神经官能症
梁某,男,49岁,2011年6月28日初诊。患者在煤矿工作,较为劳累,因头痛头晕,焦虑不安,心悸失眠健忘数日,入某院住院治疗,未检查出明显器质性病变,诊断为急性焦虑性神经官能症,予改善微循环、镇静、调节神经、抗焦虑等治疗10天,各种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主动要求出院。诊见其身体瘦弱,面色少华,述其肢体倦怠乏力,纳差,察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辨证为劳伤心脾,气血亏虚,而呈上述诸症。治则: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佐以安神镇静。方予归脾汤加减:党参3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桂圆肉...
-
治疗便秘慎用补药 通腑为主注重气机升降
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等。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全国名中医田德禄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对慢性便秘病因病机及治疗均有独到认识,临床疗效确切。笔者有幸侍诊,获益良多,现将田德禄治疗慢性便秘经验进行总结,与同道分享。 通腑为主 田德禄认为胃肠通降功能失调是便秘的基本病机。临床中治疗不论何种病因引起的便秘,强调“通腑为第一要义...
-
冠心病中药治疗三方
方一:茯神12克,丹参、赤芍、桃仁、酸枣仁(炒)、柏子仁各9克,薤白、郁金、全瓜蒌、丹皮各5克,桂枝、甘草各3克,红枣5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主治:冠状动脉硬化,叶1医辨证为痰瘀内滞型,症见心痛,痛有定处,咳唾痰涎,心悸,头昏,失眠,舌紫苔腻,脉滑。 方二:当归、炒自芍、党参、炒酸枣仁、沙参、合欢花、白术、茯神各9 克,桂枝、远志各5克。 加减:服上药好转后原方去沙参、合欢花,加炙黄芪、秫米各9克,山药 12克,炙片草5克,以补益心脾。 用法:每日l剂,水煎分3次服。 主治:窦性心动过速...
-
便秘分虚实 中医治疗审证求因
专家简介 贾小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肛肠科主任,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肛肠病学专家委会主任委员。 便秘是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社会发展,老龄化程度加重,便秘发病率有逐渐增多趋势。很多人或多或少经历过便秘带来的痛苦。 便秘分虚实 中医学把便秘分为实秘和虚秘两大类。实秘指便秘属实证的,又可分为热秘、气秘和冷秘;虚秘指便秘属虚证的,多为慢性便秘,常见气虚、阴虚、血虚以及阳虚四种证型。现代医学将便秘分为慢传输型便秘、出口...
-
张学文通痹方治疗冠心病
恩师张学文系陕西中医学院终身教授、国医大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心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颇有独到见解。现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冠心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群,现代医学病理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主要是突然阵发性前胸胸闷或疼痛,并可放射至左肩及左上肢,并沿前臂内侧直达小指和无名指,发作时面色苍白,表情焦虑或烦躁,心悸,心慌,短气,疼痛剧烈时可伴冷汗。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因饮食、情志、吸烟等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致管腔闭塞或痉挛,猝然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所致,常因情志、饮...
-
林定坤治疗颈性眩晕经验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退行性病变、颈部外伤以及颈部慢性损伤所引起的小关节错位从而出现压迫或刺激椎动脉、交感神经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综合症,常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本病临床常见于中老年人,且本病常迁延不愈,反反复复,给患者身心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岐黄学者林定坤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先后师从岭南骨伤大家邓晋峰和石仰山先生,长期从事临床、科研工作,临床经验丰富。林定坤认为颈性眩晕多由筋骨失衡、气血失调兼有邪气共同所致;在颈性眩晕的临证诊疗上,林定坤临证首先以手法、导引等平衡筋骨,再予...
-
治疗高血压病自拟一方
菊花有降血压的作用,余治疗高血压病自拟一方名曰桑菊降压丸。方用菊花、桑椹子、丹参、葛根、牛膝、钩藤、地龙、三七、当归、水蛭、白芍、山萸肉、黄芪、杜仲、鸡血藤、桃仁、红花、山楂各50克,决明子、泽泻、川芎各100克,薄荷3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重,每次服1丸,日服3次。 患者刘某某,男,26岁。主要症状为头晕,体倦,精力不济,记忆力减退,脉象细弱,血压(140/100毫米汞柱)。用桑菊降压丸加味治之。方用菊花、桑椹子、丹参、葛根、牛膝、钩藤、地龙、三七、当归、水蛭、白芍、山萸肉、杜仲、鸡...
-
愈梗通瘀汤治疗心肌梗死
愈梗通瘀汤是陈可冀院士应用多年之经验效方,也是陈可冀院士治疗心肌梗死的基本用方。 该方剂组成:生晒参10~15克,生黄芪15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元胡10克,川芎10克,藿香12~18克,佩兰10~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生大黄10克。全方益气活血,清瘀抗栓,利湿化浊,乃标本并治、通补兼施之剂。 方中,人参、黄芪并用,扶正益气生肌,补气行血。当归、丹参并用,调气养血,使气血各有所归,活血而不破血。元胡、川芎并用,理气定痛、化瘀抗栓通脉,气血同治。藿香、佩兰、陈皮、半夏合用,理气燥湿化痰,生...
-
温热扶阳法治疗脑瘤、脑梗塞出血
据有关文献记载,对于肿瘤的治疗,多数中医专家学者都认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之法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然而,我们认为,肿瘤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阳不化气、阴盛阳衰、寒血凝滞、瘀血内结,因而提出治疗肿瘤应以扶阳化气、温热扶阳、温通脉络,消散肿块、化痰散结为大法,常以附子为君药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用辛温发汗之法,解开皮腠,通调水道,使尿量增加,脑压下降,瘀血得化,从而起到热能化冰,辟秽开络,化瘤为血,散结活血,气血得利,经络得畅,脑瘤顽疾自可削减,以至消失而痊愈。 临床近万例病例也证实了温热扶阳法治...
-
治疗足跟痛外用方
足跟痛也叫跟痛症,起病缓慢,多为一侧发病,主要症状为足跟部的局部疼痛及明显压痛,有时局部红肿;多数患者早起站立时疼痛较重,行走片刻后稍好,但行走过久,疼痛复又加重。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尤以老年妇女发病者居多。临床发现,足跟痛是由跟骨结节部的前缘骨刺赘生、足脂肪纤维垫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减退、扁平足、急性滑囊炎、跟骨类风湿等病变引起,有些外用验方可取得良效。 方一取祁艾60克,乌梅10克,放入水中煎出药汁,倒入浴足盆内;再将烧砖烧红放入药液盆内,患足放于蒸汽上熏蒸(要注意预防烫伤)。待药冷至温度适当后,将患足...
-
结石性胆囊炎自拟方治疗方法
全国名中医廖润泉是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著名的中西医外科专家,擅长于治疗普通外科和泌尿外科疾病,本文将廖润泉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整理廖润泉自1997年~1998年治疗的老年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例共36例,全部病例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B超影像学改变。其中女性20例,男性16例,年龄58~72岁,平均65岁,发病时间2~10年,伴有冠心病者18例,高血压心脏病8例,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6例,糖尿病4例。治疗前每年发作3~6次,平均4....
-
慢性肾衰竭 治疗原则温补脾肾湿热瘀毒
国医大师皮持衡系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潜心临床、教学、科研,临证经验丰富,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风格,笔者对皮持衡对慢性肾衰竭的辨证施治、遣方用药,悉心观察,总结其诊治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经验,以飨同道。 病因病机 脾肾两虚,湿邪从生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脾、肾,久而累及心、肝、肺三脏,肺主行水,肺气虚则宣肃失司,脾转运之津液不得四布,致水液从聚。脾喜燥恶湿,脾虚则水饮不得运化枢转,湿邪横生而困于脾,湿浊困遏脾气,升清降浊无度,水湿更甚。肾主水,司开阖,肾气虚则蒸腾气化无力,膀胱开合失权则聚水而生病也...
-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名 中医药对结肠炎的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状态,可累及直肠和结肠的不同部位,具有反复发作、缓解交替的特点[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UC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在21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逐渐稳定,甚至出现下降趋势[2],但在东欧、亚洲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等以前发病率较低的地区,发病率和患病率则持续上升[3]。目前UC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西医治疗该病缺乏针对性,其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特点给...
-
分证治疗窦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属中医的惊悸、怔忡、厥证、虚劳等范畴。症见心悸,心前区不适,乏力,眩晕,气急,心律失常的判断最好配合心电图确诊。 1.窦性心动过速 方用:生铁落30 克(先煎),淮小麦30 克,麦冬12克,柏子仁10克,生甘草3 克,灯芯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随证加减:气虚者加太子参15克;血虚者加当归10 克,阿胶9克(烊化冲服);津亏者加北沙参12克,川l石斛 10克;痰火旺者加炒山栀10克,瓜蒌 12克;失眠者加百合12克,夜交藤15克;头晕者加珍珠母30克,钩藤15克(后下);胸闷 者加郁金10克,炒 枳...
-
复发性乳糜尿 中医药对膏淋的治疗经验
“复发性乳糜尿”究其临床症候多属于中医学的“膏淋”范畴。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乳糜尿的发病率逐渐下降,但并未完全消失。 中医药对膏淋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膏淋虽然病位在肾与膀胱,但肾与脾密切相关,脾可以助肾。脾主统摄升清,肾主封藏,若肾不藏精或脾不升清,精气不固下陷膀胱则为膏淋。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有赖于后天的不断充养,脾病日久必及肾,故膏淋从脾论治尤为重要。从脾论治是中医治疗体系中独特的一环,其实质系通过调理脾来调整水谷精微、气血,是直接改...
-
肠息肉症状表现 预防方法 治疗手段
今年50岁的秦先生,在做肠镜时发现多个肠息肉,最大的直径有8毫米,当时医生建议他在内镜下切除。因为对肠息肉不了解,恐惧手术,秦先生拒绝了医生的提议。 时间一晃4年多,由于一直没啥明显不适症状,秦先生就淡忘了肠息肉这回事。近日,秦先生因为长期便秘到门诊调理,医生了解病史后,建议他复查肠镜,结果发现了一个高度疑似癌变的息肉,病理结果显示:管状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 其实像秦先生这样的案例在门诊每天都有发生。随着现代人健康意识的增强,肠镜检查越来越普及,人们对于肠息肉这个病名并不陌生,...
-
五仁茶治疗津亏肠燥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又称特发性便秘,是指由非器质性原因导致的持续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出现排便不尽感[1]。近年来,我国FC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2],也与当今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中西医药物治疗FC的方法较多,但大多只能缓解症状,疗效难以长期维持,且不良反应明显,如泻药虽能帮助排便,但若长期使用,使肠道对泻药形成依赖性,使自主运动减弱,肠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形成泻药性便秘,造成恶性循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
-
紫癜性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全国名中医刘宝厚是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学贯中西,汇通古今。由刘宝厚提出的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方案,被中国中医内科学肾病委员会采纳,作为全国试行方案,并由卫生部收入《中药新药研究指南》。现对刘宝厚中西医结合治疗紫癜性肾炎经验,介绍于同道,以期共同学习提高。 紫癜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以皮肤损害、出血性胃肠炎、关节炎、肾脏损害为特征,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3~17岁儿童最多见,男女之比为5∶1,春秋两季多发。 临床分型 刘宝厚非常注重现代病理学诊断,认为...
-
介绍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痹证相关经验
•桂枝芍药知母汤由九味药组成,实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汤化裁。该方表里同治、气血兼顾、阴阳并调,是治疗痹证的基础方、常用方、通用方,可应用于西医学诊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多肌痛、关节型银屑病、痛风性关节炎等。 •对于痹证病程顽缠、邪实正虚、病久入络者,桂枝芍药知母汤则药力不及,此时可合用焦树德所创补肾祛寒治尪汤,或朱良春所创益肾蠲痹汤。 凡肢体、关节、肌肉等处酸楚、疼痛、麻木,严重时关节肿大、变形、功能障碍,不能正常行走及活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