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第83页
-
哮喘反复发作中医乌梅丸
张某,男,47岁,2003年2月24日初诊。 患者素有哮喘病史17年,近20天来哮喘反复发作,1周前住院治疗,拍片提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血常规均在正常值之内。喉间痰鸣,动则喘促,两肺满布哮鸣音,夜间端坐呼吸。经静脉点滴小量抗生素、松弛气管平滑肌、抗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同时口服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等方加减治疗10天,能暂安一时。观其咳喘痰鸣,气短发憋,咯痰黄稠,心烦失眠,形寒肢冷,腰腿酸软,夜尿清长,舌质红,苔黄,脉沉数,尺脉弱。证属肝木上扰肺金,上热下寒,上盛下虚。当用乌梅丸平肝肃肺,清上温下...
-
肺热咯血中医验方
咯血出于肺与气管。因咳而咯血者,每多 挟痰,或痰多血少,或痰 少血多,或痰血各半,或 为纯血。此证常见,且以 肺热所致者为多。基于 上述,笔者特自拟清热止血汤随证加减,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满意效果。兹将所治32例肺热咯血,小结如下。 1.方剂组成、剂量及 煎服法:本方由白芨、藕 节各15克,生石膏30 克,知母、黄芩、栀子各12 克,桑白皮、桔梗、阿胶、 茜草各9克,甘草6克组 成。上方除阿胶外,加水 1200毫升煎煮,取汁600 毫升,去渣,将药汁放入锅内,加阿胶烊化,分2— 3次服,每日1剂。 2...
-
中医咳血郁证 咳血方加减
佐金平木治悲忧伤肺,木火刑金 张女士,55岁,3年前丈夫车祸去世悲泣不已,后常身体不适看病,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近一周性情焦虑,口苦胁胀,潮热颊赤,伴咳嗽阵作,少痰,日重夜轻,发现2次咳痰带血丝,服抗菌素无效转看中医。诊见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予胸片DR检查,提示未见明显病变,结合临床。血压130/86mmHg。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咳嗽;中医诊断为咳血、郁证。治以泻肝清肺宁络法,选拟《丹溪心法》中的咳血方加减:栀子、黄芩、丹皮各12克,青蒿20克,瓜蒌仁、海浮石各12克,黛蛤散12克,诃子10克。水煎服,日1剂...
-
寒咳 热咳 燥咳 痰咳中医治方
咳嗽是肺脏疾病的主要症状。如受寒受热,气候干燥, 吸烟过多及其他脏腑有病累及于肺时都可引起。随着不同的 原因、体质和表现,临床可分为寒咳、热咳、燥咳,痰咳 等,治疗也应分别对待。 寒咳 多因受寒引起,咳嗽吐稀白痰,鼻流清涕,打喷 嚏。兼有头身痛,发热怕冷,没有汗等现象。脉多浮,舌苔 薄白。治宜驱寒止咳。 处方 (1)紫苏10克 桔梗3克 陈皮3克 甘草9克 水煎服。 (2)麻黄6克 杏仁10克 甘草3克 水煎服。 (3)矮地茶30克 杏仁12克 紫菀15克 甘草6克 将上药 加水煎熬两次的药液混合,沉淀24小...
-
肺结核中医辨其证候治肺痨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病轻者,不一定诸症悉具,重者则每多兼见。对于本病的名称,历代变迁不一,归纳而言,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以其具有传染性而定名的,如尸注、虫疰、传尸、鬼疰等;一类是以其症状特点而定名的,如痨瘵骨蒸、劳嗽、肺痿疾、伏连、急痨等。 一、辨证要点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对于本病的辨证,当辨病变脏器及病理性质。其病变脏器主要在肺,以肺阴虚为主。久则损及脾肾两脏,肺损及脾,以气阴两伤为主;肺肾两伤,元阴受损,则表现阴虚...
-
呼吸道疾病 中医绿色疗法
呼吸道疾病影响患者的自由呼吸,治疗也较为棘手,缠绵难愈。对付它,中医有很多简、便、廉的绿色疗法,效果明显,不妨一试。 督灸 适用于慢阻肺、肺纤维化、肺部感染(包括真菌感染)。能温肾壮骨、补精益髓、温经通络、豁痰祛瘀、行气活血、祛寒除湿。 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脊柱,常规消毒脊柱及两侧皮肤,从大椎穴到腰俞穴之督脉处撒上一层薄薄的督灸粉,铺桑皮纸,在上面放4厘米厚、6厘米宽的生姜泥,再于生姜泥上铺3厘米宽、2厘米厚的艾绒条施灸,共施3次,每次约两小时,一个月重复一次。3个月为一疗程。 脐灸 ...
-
中医调治感冒后咳嗽严重
感冒后咳嗽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生活和工作,其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无痰或少许白色黏液性痰,咳嗽常突然发作,呈阵发性、挛急性的呛咳,咳甚者可小便自遗或作呕吐等,多伴咽痒,可持续3~8周,甚至更长时间。 中药治疗(补土宣肺方):麻黄5克,杏仁、桔梗、法夏、地龙各15克,党参、北沙参各30克,甘草5克。伴鼻塞、流涕、喷嚏者加辛夷、苏叶各10克;痰黄难咯、咽痛显者加天竺黄15克,鱼腥草30克(或黄芩10克,桑白皮15克);久咳(肺燥津伤)、口咽干燥者,将上方中麻黄改为炙麻黄5克,加五味子10克,款冬花10克;痰液...
-
治产后咳嗽中医润燥通便
赵某,女,32岁,2010年11月5日初诊。诉其咳嗽一月余,咳嗽痰少,咽部不利,呼吸不平。问其病史,知其产后2月余,病起于精神不爽、感寒而致。现每日咳嗽频作,食纳欠佳。更苦于大便干结难解。观其面红唇干,舌红苔干微黄,脉细而无力。 此乃产后阴血不足之际,外感邪气,化燥伤津,燥邪伤肺,肺失清肃。肺与大肠相表里,故便干难解。治以养阴清燥,润肠止咳。 立方:太子参12克,北沙参12克,炒杏仁12克,冬瓜仁12克,瓜蒌仁10克,百部6克,炒苏子9克,火麻仁12克,郁李仁9克,枇杷叶5克,甘草3克。水煎...
-
中医止呃逆方:和胃降气
呃逆的发生,主要由于胃气上逆所致。胃主纳、主降,以通降下行为顺。若因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以及久病、重病等,均可使胃气失降,上逆为呃。治疗方面,则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法。用自拟五香降气汤治之,疗效较佳。药用木香8克,丁香6克,沉香3克,降香6克,檀香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法:若偏于寒者,得热则减,可加吴茱萸3克、高良姜5克、柿蒂5克,以温中散寒降逆;胃火上逆而呃者,加石膏30克、竹茹10克,清火降逆;大便秘结,脘腹痞满,加大黄、厚朴各10克,通腑泄热,腑气通,则胃气降,而呃逆自止。舌红口干烦渴者,加生地15...
-
中医小验方八则
治鼻血验方:猪鼻子1个,白茅根10根,共蒸吃。每日1次,连吃3次即可。 治烦渴方:乌梅5枚,橘皮5克,开水冲泡,加盖闷15分钟,即可食服之。本方有和胃消食之功效。 治胃寒型呃逆方:带壳老刀豆50克,生姜10克,红糖20克。将刀豆、生姜用水煎20~30分钟,去渣取汁加红糖,放温即可食用。每天1~2次。 治糖尿病验方:车前草、金钱草各30克,共泡水当茶喝,每日2 次,连喝1个月。一糖尿病人血糖达13.8,连服1个月,血糖降到 6.8。 治胆道蛔虫症方:乌梅12克,冰糖30克,上两味,加水适量,入瓦锅煎汤饮服。 治胃脘疼...
-
食熨疗法:中医外治法
食熨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即运用某种食物加热后来熨烫一些特殊的部位或者患处,透过皮肤毛窍传人经络而到达脏腑,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常用的食熨法有以下几种。 蛋熨法 用鸡蛋或鸭蛋一个,在水中加热,温度适宜后,放置于病人腹部、背部、四肢等处做来回的滚动,每次10分钟,可以减轻寒湿腹痛、伤风感冒、四肢厥冷、腹泻等多种病症。 盐熨法 取大粒盐500克,放人锅中炒热,快速装入布袋后扎口,对手心、脚心、腹部、背部进行熨烫,每次15分钟,可以治疗呕吐、腹泻等疾患,特别是对寒湿腹痛、手脚发凉效果甚好。 麸皮熨洼 小麦麸皮500...
-
中医治疗口腔异味
酸、甜、苦、辣、咸,食品中的各种滋味都要靠我们去细细品味。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使没有进食过什么食物,口腔有时却会莫名奇妙地出现味道,比如我们常说的口苦、口酸等。有人觉得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但中医认为,这种异常的口味,往往是脏腑功能失调或疾病的一种外在表现。 口苦 中医认为,口苦与热邪、肝胆关系密切,是由于肝胆蓄热,胆气熏蒸所致。口苦常与胆汁代谢失常有关,多见于胃热炽盛及心火上炎者。常见症状有头痛眩晕、面红眼赤、性急易怒、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赤黄、舌质偏红等。如经常口...
-
中医巧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复发性口腔溃疡在临床颇为多见, 反复发作,此消彼长,缠绵不愈。临床常 以清胃散和导赤散合方加减治疗,效果 显著,现介绍如下: 清胃散源于《兰室秘藏》,导赤散出 自《小儿药证值诀》。清胃散以苦寒泻火 之黄连为君,泻心火以清胃热,专于口舌 生疮之症;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 热;当归养血活血,对于溃疡有养血生肌 之良效;升麻散火解毒,合黄连使上炎之 火得散,内郁之热得降。导赤散专于清心 经之热,生地滋阴凉血以滋肾凉心;木通 利小便而降心火,使热从溲泻,有釜底抽 薪之意;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二方 相伍,一可清胃凉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