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88页

中医 第88页

  • 头痛中医偏头痛简易疗法

    头痛中医偏头痛简易疗法

    头痛,许多病都有这个症状。大抵叫分内伤、外感两 类。外感多由感受风寒,风热引起;内伤多山气血虚,或体 内有痰湿。治法以针对原因进行治疗为主,因此,外感头痛 治法同“感冒”篇,这里只介绍内伤头痛的治法。常见的有 气虚,血虚、痰湿、偏头痛等四种。 气虚 时痛时止,早上痛得比较厉害,晚上就要减轻一 些,稍微劳动一下,就觉得更痛,休息一下,就要好一些。 兼症有饮食减少,精神疲倦,耳朵里嗡嗡地响,呼吸短促, 手脚松软没有力。舌淡红无苔,脉多虚软。治宜补气。 处方 (1)党参10克 炙黄芪10克...

  • 中医助眠有妙招 自制安眠贴

    中医助眠有妙招 自制安眠贴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球有约27%的人有睡眠问题,成年人一年内的失眠患病率高达57%。失眠会造成第二天疲倦和动作不协调,长期失眠则会带来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障碍和工作力不从心等后果。目前,失眠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现代人健康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影响人的情绪,甚至能影响人的免疫系统,更重要的是,失眠往往是身体潜在某种疾病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吕沛宛向大家介绍了一些助眠妙招,让大家轻松入睡。 妙招1:自制安眠贴 和药 在药店购买酸...

  • 癫痫羊角风中医治疗方法详解

    癫痫羊角风中医治疗方法详解

    癫痫,在中医学中又称癫、癫疾、痈等名。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文献——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到《黄帝内经》时期,又进一步对癫痫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例如:“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癫疾。”(《索问·奇病论》)“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索问·长刺节论》)治疗则以针灸为主。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复方酸枣仁膏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复方酸枣仁膏

    目前,失眠症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西药催眠镇静剂或抗焦虑药物,但由于长期使用该类药物不但损害记忆功能,还容易诱发老年性痴呆,引起药物依赖或成瘾。 西苑医院神经科几代中医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治病求本”思想为治疗原则,历经反复试验,研制出复方酸枣仁膏。其组方含有可以安神的酸枣仁,在辅料里还添加了同样具有宁心功效的蜂蜜,因此食用起来口感较好,复方酸枣仁膏就此成为西苑医院经典特色膏方之一,该院已成为广大失眠患者的“福地”。...

  • 失眠通过一些中医的方法来辅助调整

    失眠通过一些中医的方法来辅助调整

      雨水以及反复的闷热气温,很多人容易出现睡觉不安稳、有时睡到半夜也容易醒,对于单纯性失眠或者简单的一过性失眠(时差所致),可通过调整生物节律很快恢复,无需药物治疗。但是对于较为严重的无其他疾病伴随的失眠,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庄礼兴表示,除了通过抗抑郁、抗焦虑的一些药物可服用治疗失眠的药物,对于体虚的中老年人也可以通过一些中医的方法来辅助调整。   本期专家 庄礼兴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症:安神助眠   专家开方:酸枣仁饮,...

  • 小儿头痛 中医治法

    小儿头痛 中医治法

      某医之子,8岁。2010年11月17日早晨诉头痛,家人未在意。至上午10时许学校联系家长说:孩子头痛剧烈。接回家中其父亲为孩子诊查、处方用药(不详)治疗,未效。吃晚饭时伴呕吐,继续用药治疗,第2天头痛依旧,且饮水、吃饭则呕吐,不饮、不食则不呕吐,遂赴县医院诊查,做脑CT、脑电地形图、血液分析等检查皆无明显异常。拟诊为“病毒性脑炎早期”,用穿琥宁、甘露醇等输液,效仍不显著。   11月19日下午1点左右,家长邀笔者诊治,至其家见患儿正在输液,且啼哭不止。询之得知,孩子前额及两侧太阳穴部位疼...

  • 神经衰弱失眠的中医治疗

    神经衰弱失眠的中医治疗

    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症,中医认为是由于气阴两虚、肝郁气滞、阳不入阴、心肾不交等因素引起的。临床上一般分以下四型辨证施治。 1.气阴两虚:患者失眠,口干心烦,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脉弦细。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安神。 处方:百合、浮小麦、夜交藤各30克,莲子15克,大枣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2.肝郁气滞:患者失眠易怒,心神不安,口苦,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少苔,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养心安神。 处方:钩藤、合欢皮、夏枯草、炒酸枣仁各15克,丹参、珍珠母各30克,炙甘草6克。...

  • 中医调节脏腑来治失眠

    中医调节脏腑来治失眠

    暑天容易让人烦躁和休息不好,特别是患有失眠的中老年人不得不服用安定、硝基安定等西药来改善睡眠。虽服药后暂时有效,但时间一长会出现耐药性和依赖性等副作用,很难从根本上治愈失眠。记者日前采访中国药科大学副主任医师陈林雅时了解到,中老年人失眠90%以上与脏腑不调有关,治失眠而不调节脏腑是治标不治本。陈大夫指出,治疗中老年人顽固性失眠,只有通过脏腑调节才能去除引起失眠的根本原因,达到镇静安神、改善睡眠的良好效果。 据陈林雅大夫介绍,人的全身各脏腑气血、阴阳平和是良好睡眠的基础。中医认为,人体脏腑器官是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整...

  • 适用于经后血虚头痛 中医方

    适用于经后血虚头痛 中医方

    经行头痛是指每次经期或行经前 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消失, 多发于行经妇女。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显著。 处方:川芎、白芍、肉苁蓉、当归、仙 茅、蔓荆子各10克,黄精、益母草、玉竹 各15克,淫羊藿12克,白芷20克,熟地 30克。如果肝气不舒,肝郁气滞,郁而化 火,肝火上炎而致的头痛,去补肾之黄 精、玉竹、淫羊藿、肉苁蓉、仙茅,加夏枯 草、竹叶各10克,龙胆草6克,以清泄肝 经实火;气虚血瘀者,白芍变为赤芍,去 黄精、玉竹、淫羊藿、肉苁蓉、仙茅,加黄 芪、党参各10克,以益气活血;兼痰浊 者,加天麻、白术各1...

  • 中医“正邪”对偏头痛的治疗

    中医“正邪”对偏头痛的治疗

    对于不是学中医的很多人来说. 关于中医的知识有很多不了解.所以 看中医的时候会有一些茫然,比如说 中医上的“正”与“邪”。 中医学所论的“正气”内涵相当广 泛而丰富.仅就发病机理而言,正气是 指人体的形体结构、精微物质及其产 生的机能活动、抗病能力、康复能力, 以及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调控能 力之总称. 正气又简称为“正”。中医发病学 认为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 盈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发生。即使 邪气侵袭...

  • 拨开失眠阴霾 中医手法循经按摩失眠穴

    拨开失眠阴霾 中医手法循经按摩失眠穴

    如今失眠日益成为现代都市人的一大困扰,今年51岁的吴女士和45岁的陈女士就是遭遇失眠的众多都市人之一,她们都要依靠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中医师提醒说,失眠者最好不要服用药物,容易成瘾,可以试试中医手法循经按摩失眠穴,或可拨开失眠阴霾。 个案:工作压力大加重失眠症状 今年51岁的吴女士是一名公务员,最近由于工作压力,她已经失眠近半个月。吴女士痛苦地说:“我每晚都要吃3片安眠药才能入睡一会,半夜又醒来。白天无心工作,没精打采的,老忘事,记忆力大大减退。” 无独有偶,今年45...

  • 中医内服外用疗法治头晕 调理“天昏地暗”

    中医内服外用疗法治头晕 调理“天昏地暗”

      “不舒服,整天头晕晕”,这是很多人都会出现的症状。但其实,“晕”的种类也有细分。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脑病科主任高敏表示,单纯的感觉头部昏沉只能称为“头昏”,而伴有看东西天旋地转、行走不稳、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医学上才被称为“眩晕”。对付让人异常难受的眩晕,中医在治疗上有内服外用的不同疗法。如何通过调理摆脱“天昏地暗”的感觉,让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指导专家   高敏   广东省...

  • 中医辨症治腹泻

    中医辨症治腹泻

    肠胃湿热:表现为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浮数或滑数。宜清热化湿,理气止泻。可选用葛根芩连微丸,口服,一次3 克,一日3次;或遵医嘱。 寒湿阻滞:表 现为呕吐清水,恶 心,腹泻如水,腹痛肠鸣并伴有畏寒发热,颈项或全身关节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宜散寒除湿,和中止泻。可选用藿香正气水,每次1支,一天 3次。 食滞胃肠:表现为恶心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泻下秽臭,气迫不爽,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实。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 精神分裂症案 中医治狂症

    精神分裂症案 中医治狂症

      张某,女,20岁,农民,于2007年7月就诊。在外出打工时,因与人发生口角而出现烦躁不安,昼夜不寐,语无伦次等精神症状,曾用镇静剂与针灸治疗,稍有安静,但症状无明显改善。刻诊:由家属陪诊,见其形体偏胖,面色红赤,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喃喃自语,且语无伦次;饮食减少,大便干燥,舌质紫红,舌苔薄白而干,脉象弦细偏数。病属狂症,即精神分裂症,乃心肝火旺,阳明燥结证,治宜清肝泻火,逐瘀散结。方用达营汤加减,生大黄60克,生石膏60克,三棱60克,莪术60克。3剂,水煎服,头煎40分钟,二煎30分钟。   二诊:语无伦次有...

  • 失眠不寐虚实不一 中医治疗处方

    失眠不寐虚实不一 中医治疗处方

    中医学中失眠称之为“不寐”。失眠 症状较轻者,其具体表现为难以入睡,睡 后易醒;情节严重的表现为彻夜不能入 眠。对收治的6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采取 中药汤剂治疗,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选取收治的6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男37例,女23例;年龄 30~57岁,病程3~12个月。排除药物 因素、身体疾病、精神疾病等导致失眠的 患者。 一、诊断标准 ①难以入睡、多梦、易醒、觉醒次数 频繁,总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②白天经 常感觉疲劳、头晕,注意力无法集中。③ 多导睡眠图表明:睡眠潜伏...

  • 中医辨治 突发昏迷

    中医辨治 突发昏迷

    春季天气时冷时暖,疾病多发,体弱或久病不愈者易突发昏迷。中医称昏迷为“昏蒙”“昏愦”“神昏”“不省人事”等。病理总属清窍失灵,神明失用。病因病机包括素体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外感时邪,蕴结化热;饮食不节,嗜食酒酪肥甘;久病脾肾阳气虚衰以及素体羸弱。辨证上首先应分清闭证、脱证,而其中闭证又分热闭、痰闭、浊闭,脱证又分亡脱、亡阳。治疗上闭证宜开,脱证宜固,内闭外脱者开闭固脱兼施。现介绍如下,供参考。 闭证 一、热闭 热入...

  • 活血通窍 主治眩晕中医辨证为瘀血内阻型

    活血通窍 主治眩晕中医辨证为瘀血内阻型

    治风寒眩晕方 处方:葛根15克,桂枝、白芍各 10克,炙甘草、川芎、羌活各5克。 无汗者,加炙麻黄5克。每日l剂, 水煎分3次服。 主治:感受风寒之邪引起的眩 晕,症见眩晕,恶寒或周身不适、紧 束感,鼻塞,咽痒,舌质淡;苔自,寸 脉浮紧或沉紧。 陈紫薇 治支气管哮喘方 处方:地龙适量。研粉,每次3 克,每日34次,温开水送服,小儿 用量酌减。 治眩晕方 处方:川芎、赤芍、桃仁、石菖 蒲、地龙、柴胡、白芷各10克,红花、 当归各8克,甘草3克。 加减:神疲乏力,气短自汗者...

  • 三叉神经痛 中医疗法大全

    三叉神经痛 中医疗法大全

    中医学无相类似病名,一般将其归属于“偏头痛”、“面痛”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灵枢·经脉》篇提到颔痛、颊痛、目外附痛;《素问·缪刺论》有“齿唇寒痛”之症等。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征候特点有较细致的描绘和较深入的认识。如《医林绳墨》谓:“亦有浮游之上,上攻头目或齿鼻不定而作痛者。”阐述了其病机与症状。《张氏医通》中云:“面痛……不能开口...

  • 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治失眠先调理脾胃

    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治失眠先调理脾胃

    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意思是说如果脾胃有疾病,就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或者不易入睡。这是因为脾胃主水谷运化,脾胃功能失调,宿食停滞或胃肠积热,浊邪或热邪就会内扰心神而致失眠。 三餐不规律、节食、过饥或过饱的人最容易引起脾胃虚弱,从而出现恶心、反酸、胃胀、腹胀等不适,这类人群如伴有失眠,就应先调理脾胃。 调理脾胃分几种情况:①脾气虚弱,如面色发白、四肢乏力、精神差,可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②脾胃积滞,如脘腹胀满、大便不畅,可用保和丸、健脾消积口服液;③胃阴不足,如口干舌燥、没...

  • 中医郁证“抑郁症”治方

    中医郁证“抑郁症”治方

    在当今社会,人们学习、生活的压力逐渐加重,一些性格内向、内心脆弱的人常常因为某种心理社会因素,如夫妻争吵、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而诱发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并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这便是抑郁症。 抑郁症中医称之为郁证。中医认为,“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仲,而气先受病。”可见思想情志不正常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中医治抑郁症首先要辨明虚实,然后分别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抑郁症的实证常见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和痰气郁结数种。 ●肝气郁结者证见精神抑郁,胸闷胁痛,腹胀嗳气,不思饮食,脉多...

  • 中医“呕吐忌甘”小议

    中医“呕吐忌甘”小议

    “呕吐忌甘”,即呕吐病人不宜使用甘味之药,如蜂糖、甘草、大枣之类。在临床实践中,过食甘味之药或甜食而引起呕吐者,时有发生;呕吐而食甘味之药或甜食而致病情加剧者,也屡见不鲜。说明“呕吐忌甘”,确有事实依据。但是象六君子汤、大半夏汤、旋复代赭石汤,这些治呕吐的常用方中却有甘草、大枣等甘味药物,这又是为何?因为甘味之药大多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脾胃虚弱而呕吐的患者用之,能使脾气健运,呕吐自,止。但是,甘味之药,其性粘滞,用之尚有助湿生痰之弊。故《伤寒论》云:“若酒...

  • 中医“脾虚”吃啥药

    中医“脾虚”吃啥药

    62岁的黄老伯前段时间因家里装修,累着了,随后出现不想吃饭、勉强吃点心窝处就胀闷不舒等症状。近几天又有点拉肚子,全身散了架般没劲,连话都懒得说。 他到医院找中医门诊看,专家看了看舌头,又摸了脉,诊断是“脾虚”。黄老伯问了半天也没懂,心里直纳闷:“脾虚”到底是咋回事? “脾虚”是中医一种虚证病名,一般指脾气虚。“脾”的功能和脏器概念与西医的“脾脏”不是一回事。中医学认为,在心肝睥肺肾这五脏中,脾...

  • 癫狂中医治法: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癫狂中医治法: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林某,女,11岁,湘潭人。2011年8月18日初诊:精神迟滞,日渐加重,已近8个月,其行为乖异,多躁动,双目呆滞,少语寡言,大便干结,少寐,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痰热上扰。 治法: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主方:生铁落饮。天冬10克,麦冬15克,川贝10克,陈皮10克,胆南星4克,炙远志10克,石菖蒲15克,连翘10克,茯神15克,钩藤10克,玄参10克,丹参10克,辰砂10克,甘草6克,丹皮8克,栀子8克,生大黄3克,煅磁石20克,龙齿15克。15剂水煎服。...

  • 抑郁症是精神类常见病 中医加减处方

    抑郁症是精神类常见病 中医加减处方

    抑郁症是精神类疾病中的常见病、多 发病,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 同时,抑郁症也是导致自杀、自残的主要原 因之一。本病社会危害性大,治疗有一定 难度。中医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独特的优 势。用温胆汤加减治疗30例痰气郁结型抑 郁症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30例患者均为门诊或住院患者,其中 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8~70岁;病 程最短为6个月,最长为18年。 中医证候:情绪低落,表情呆滞,郁郁 寡欢,行动迟缓,思维迟钝,舌质淡,苔白 腻,脉沉滑等。中医辨证为痰气郁结型。...

  • 抑郁症反复情绪低落 中医益肾调气法

    抑郁症反复情绪低落 中医益肾调气法

    唐启盛教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他临证经验丰富,辨证功力深厚,运用方药灵活,临床疗效显著,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笔者跟师数载,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抑郁障碍病案一则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陈某,女,49岁,于2014年6月24日初诊。 主诉:反复情绪低落8年。现病史:患者2006年因家庭纠纷出现情绪低落,烦躁易怒,表情呆滞,于某三甲医院诊断为“抑郁障碍”,服用喜普妙(西酞普兰)1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随即自行停药。2009年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服用怡诺思(文...

  • 中医治失眠分五型

    中医治失眠分五型

    失眠,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病症。西医一般选用镇静安神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是药物的成瘾性和副作用又让许多老人望而却步。中医治疗失眠,有自己独特之处,一般根据辨证可分为多型,病因不同,选择的药物也不同。必须对证用药,才能收到助眠的效果。 下面简单分类介绍一下各型失眠及常用的中成药,以方便广大中老年人使用。 肝气郁结型 多表现为失眠多梦,胸胁胀痛,走窜不定,胸中满闷,喜叹息,嗳气稍舒,口苦纳呆,女性可表现为乳房及两肋部位胀痛。一般是由于生气、抑郁或思虑使得情志不得疏泄,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以致肝气郁结而成失眠。中成药...

  • 中医治疗失眠偏方 按摩穴位助安眠

    中医治疗失眠偏方 按摩穴位助安眠

    加班,对于现在的上班族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高强度的工作量及职场压力,让不少的上班族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生活时间。不少长期OT的职场人士,往往都有失眠、睡眠质量低下的情况出现。从中医角度看,“不寐”或“不得卧”系指失眠为主症的一些疾病。那么中医有哪些疗法有助改善失眠? 按摩穴位助安眠 失眠的原因主要为脏腑机能紊乱,所以治疗失眠我们可以运用交通心肾、调节气血的手法。睡前进行穴位按摩,可起到放松心情,安神定志,促进睡眠的作用。 1、三阴交:...

  •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最常见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而难愈。中医分型治疗如下: 寒痛:胃痛暴作,感寒则剧,得热则缓,畏寒喜热饮,不渴,苔白腻,脉紧。治宜散寒止痛。处方:高良姜15克,香附10克,附子5克。水煎服,日1剂。 热痛:胃脘灼痛,泛恶口苦,口渴饮冷,便秘,苔黄腻,脉数。治宜清热和中。处方:石膏20克,玄胡5克,知母10克,青皮5克,甘草5克。水煎服,日1剂。 气滞痛:胃脘胀闷,攻撑作痛,...

  • 老中医治胃下垂经验方

    老中医治胃下垂经验方

    朱良春,全国名老中医,擅长治疗疑难杂病。下面介绍其运用苍术治疗胃下垂经验。朱老指出,“久患胃疾,脾胃虚弱,中气久虚,水谷精微无力推动,日久则水湿中阻,故胃虚之证多见夹湿,湿浊不得宣化,清阳岂能上升。”基于此,朱老治胃补虚,必兼宣化湿浊,如治胃下垂,每以辨病用药为主,自拟苍术饮,即一味炒苍术,每日20克,沸开水冲泡,少量频饮代茶,配合“升阳举陷,疏肝解郁”组成基本方如下,苍术、白术、炙黄芪、炒枳壳、升麻、柴胡、元胡、炒白芍、茯苓、白术、陈皮、甘草。以此12味平淡药治胃下...

  • 中医治疗疝气《冉氏经验方》

    中医治疗疝气《冉氏经验方》

    现代医学认为,疝是人体腹部肌肉薄弱或开裂的区域,导致脂肪组织或肠等人体器官通过这个位置向外,在皮下形成明显突出,伴有不适感和疼痛。特别长时间站立、大小便或举重物时症状会更加明显。大部分疝是由于人体内有长期存在的薄弱区。通常腹壁的薄弱区域是与生俱来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遭受创伤或手术切口变得更薄。举重物或干重体力活会加剧疝的严重程度。 疝的常见类型有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等,中医统称为疝气。其基本症状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时...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