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73页

中医 第73页

  • 眩晕病中医分虚实两型辨治

    眩晕病中医分虚实两型辨治

    内耳眩晕病或耳源性眩晕又称梅尼埃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身体向—侧倒感,站立不稳,并有耳鸣、耳聋,常伴有恶心、呕吐及听觉障碍等症,临床较为常见。本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其治疗原则应以育阴潜阳,和胃化痰,培补气血为主,在临证之时详辨虚实,灵活施治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一、分证论治 1.实证:眩晕耳鸣呈阵发性,视物旋转,头胀痛或昏重如裹,心烦易怒,胸胁胀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舌偏红,舌苔厚腻或浮黄,脉象弦劲或滑数。治以平肝潜阳,和胃化痰,拟方加味五苓散:茯...

  • 治疗焦虑症 中医运用刚柔辨证

    治疗焦虑症 中医运用刚柔辨证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焦虑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学并无“焦虑症”病名,但与“脏躁”、“惊”、“恐”、“惊悸”、“心悸”、“不寐”等相近。中医认为本病属于情志病范畴,过分的担忧、紧张甚至恐惧是本病最突出的表现。   病机病因   对于焦虑症病因,赵志付将其概括为内因(正气虚)和外因(邪气实)两种。内因多为先...

  • 慢性心衰中医临证治验

    慢性心衰中医临证治验

      慢性心衰属于中医学的“心痹”、“心悸”、“喘证”、“痰饮”、“水肿”等疾病范畴。中医著作中很多论述与其描述症状相似。陈宝贵教授认为,冠心病心衰之病因主要为心脉失养,外邪侵袭,年老体弱,阳气虚衰。其病机主要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阳虚,以心肾阳虚为根本,与五脏相关;标实为血瘀、水饮、痰浊等,是病理基础。据其病机,治疗原则为:益气养阴,温阳利水。临证常用生脉饮合五苓散合四逆汤加减治疗。  ...

  • 老中医周信有治冠心病经验

    老中医周信有治冠心病经验

    周信有,男,1921年出生。历任 甘肃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教务 处处长、教授等职,兼任甘肃省中医 学会名誉理事、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 授、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全国内 经专业委员会顾问,是首批和第二批 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 老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周老擅长 以《黄帝内经》整体观、系统观和辨 证观的哲学观点与方法分析问题与指 导临床科研工作,取得卓越成果。现 将周老治疗冠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辨证分型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 病”,属中医“胸痹&rdqu...

  • 中医通里攻下法

    中医通里攻下法

      通里攻下法为邪传于里、阳明里实内结病变的首选方法。   阳明内结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病邪不从外解,邪热、积食、宿滞互结于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的病变。   阳明胃肠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传导和排泄,推陈致新,宜通而不宜滞,宜降而不宜逆,始终保持“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的泻而不藏、动而毋静这一通降下行、节律有序的虚实更替生理状态。这里所说的通,就是通畅;降,乃是下降。饮食物由食道人胃,经胃受纳、腐熟后下传肠腑,在这一过程中,胃肠必须保持通畅状...

  • 中医方药护胃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慢性胆囊炎

    中医方药护胃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慢性胆囊炎

    全国名中医赵文霞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赵文霞不仅专于诊治肝系疾病,对脾、胃、胆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遣方用药更是精准巧妙。现就赵文霞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慢性胆囊炎经验略陈固陋如下。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因过多胆汁反流引起的胃黏膜损伤性炎症性病变,可分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和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其中发生于非手术胃的称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于胃部手术或胆囊切除术后的称为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炎是指由胆囊结石、高脂饮食所诱发的胆囊炎症性病变,据其发...

  • 肾病综合征 吕仁治疗中医案

    肾病综合征 吕仁治疗中医案

    肾病综合征(NS)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大量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高脂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中医治疗NS具有一定优势,能够减轻激素不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肾功能恶化。 国医大师吕仁和潜心研究肾脏疾病六十余载,在NS的诊疗中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根据NS特点及临床表现,将其归属“肾水”范畴。NS是以本虚为本,常因情志、饮食等诱发,以气血不足、血瘀水湿内停为基本病机。其病位主要在肾脾肺,也涉及胃与肝,以肾脏为主...

  • 中医腹痛 陈宝贵常用少腹逐瘀汤

    中医腹痛 陈宝贵常用少腹逐瘀汤

      中医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而言。腹痛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也有兼而有之者,临证时需仔细辨别。寒瘀型腹痛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其主要症状为:少腹绵绵而痛,甚则痛剧,或刺痛,痛处不移,或腹胀满,或腰酸腰痛,或月经一月多见,或经期延后,其色紫黑,或兼有血块,或色淡暗,舌象暗淡,或紫暗,舌苔多白。其病机为:寒瘀之邪着于腹部。治则:温阳化瘀兼以止痛。治疗寒瘀型腹痛陈宝贵教授常用少腹逐瘀汤加减,疗效卓著。   基础方:小茴香10克,炮姜10克,延胡索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

  • 胃痛之疾 中医治法

    胃痛之疾 中医治法

    胃痛之疾,其病在胃不言而喻,故见胃治胃,乃治法之常;殊不知,肝病每易犯胃,胃虚亦易招肝乘,故治胃必先治肝,属隔脏治疗,较之前法又进一筹。盖肝之旺,不仅在于肝阴阳失衡,每每责之肺金制木怯力,故于治胃中参以左金之法,令金行肝之左位以克木,此属隔二脏之治。夫中医治法丰富多彩,跃然于此。 前方药后胃胀减轻,灼热感近愈,仍有空腹时现痛,进食后缓解,此“中虚求实”之征,当补益为主。 药用党参10克、黄芪2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百合15克、苏叶6克、延胡索1...

  • 老中医马元起胃痛治验

    老中医马元起胃痛治验

      患者蒙某某,女,79岁。2012年5月24日就诊。胃脘部疼痛伴反酸、嗳气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灼热疼痛,反酸嗳气,心烦失眠。曾就诊多家医院,给口服中药、西药等治疗(具体不详),疗效不佳。2个月前就诊于天津总医院消化科,诊断为“慢性胃炎”,给口服奥美拉唑、莫沙必利、安定等,病情未见明显好转。入院时症见:胃脘部疼痛,时有反酸、烧心,口苦,不思饮食,胸中烦热,失眠乏力,自诉睡前服舒乐安定2片亦不能入睡,无寒热,大便干,小便调。形体消瘦,神疲倦怠,面赤,语音低。舌质红,苔薄黄...

  • 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规范叙述如下

    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规范叙述如下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性痴呆,是发生在老年期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一般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精神症状比较突出,如性格孤独,多疑自私,主观固执,或缺乏羞辱感和责任感;记忆力缺损,经常失落东西,计算、理解、判断、工作能力下降;甚则生活不能自理,语言杂乱无章,二便失禁等。脑电图与脑CT检查,都有异常变化。   老年性痴呆归属于中医学“痴呆”、“呆病”等范畴。心藏神,肝藏魂,肾藏志,脾藏意,肺藏魄,痴呆应与五脏功能失调有关,尤以心、肝、肾三脏关系密切。肝...

  • 中医减调治痊愈三叉神经痛

    中医减调治痊愈三叉神经痛

      活血化瘀法   本法适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三叉神经痛。明代医家龚信提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叶天士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久痛入络”的病理机制。故本法对病程长,缠绵难愈,迁延日久的顽固性病变尤为适宜。症见多为面部疼痛时作时止,或痛如针刺,或结膜充血,或剧痛如裂,经久不愈,或失眠多梦,面色晦暗无华,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细或细涩。此种证型,常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方法治疗。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当归、川芎、升麻(童便炒)、地龙各10克,生地、赤芍各15克,红...

  • 陈国玺中医辨证治功能性腹泻

    陈国玺中医辨证治功能性腹泻

    治功能性腹泻(寒热挟杂)方 处方:乌梅、炒白术、川椒、制附片f先煎)、炮姜、黄柏各8克,党参20克,黄连4克,茯苓10克,细辛 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温中,寒热并用。用于治疗功能性腹泻,中医辨证属寒热挟杂型。症见腹泻日久,便下粘腻,或夹泡沫,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便前腹痛,腹胀肠鸣,便后症状缓解,但易复发,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或细。 创方者:陈国玺 治功能性腹泻(脾胃虚弱)方 处方:党参、山药、薏苡仁各25克,炒白术、陈皮各10克,炒扁...

  • 胃痉挛的中医疗法

    胃痉挛的中医疗法

      以现代医学的眼光来看,急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胆结石、胰脏炎等各种原因,都可能产生胃痉挛。   刺激在腿上的梁丘穴,胃痉挛的剧痛也好,普通的胃痛也好,都可立刻缓和。   梁丘穴在膝盖骨附近。脚用力伸直,膝盖骨的外侧(小脚趾方向)会出现细长肌肉的凹陷。朝着大腿用力压这个凹陷的上方看看,应会有震动感,这就是梁丘穴。   以指压刺激此穴,朝大腿方向加压时,震动较强,可用大拇指用力地压。   每次压20秒,休息5秒再继续。如此重复几次,疼痛便会渐渐消退。   但是,刺激梁丘穴仅是一种紧急...

  • 老中医刘茂林治失眠经验方

    老中医刘茂林治失眠经验方

    刘茂林教授是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 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现任河南中医 学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 技术全而,通晓各科,尤擅长内科杂病的治 疗,从医近50载,潜心研究,总结出经验方 数十个,并倾囊传授给学生。桑圆饮是刘茂 林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方。刘茂林教授采 用桑圆饮治疗失眠症患者多达数千例,无 不有奇效。 临床所见失眠病证多为心肝阴血亏虚 所致。如《金匮要略·虚劳病》篇云:“虚劳虚 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本条所言即为 心肝阴血亏虚的失眠。心之阴血亏虚,则心...

  • 名中医盛循卿治慢性胃炎经验

    名中医盛循卿治慢性胃炎经验

    盛循卿,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主 任医师, 国家级名老中医,首批全国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 老师。善将仲景学说灵活施用,以治 疗中医内、儿科疾病。盛老对脾胃病 研究尤深,曾提出脾胃气机失调是该 系统疾病的共同病机,认为治疗脾胃 必先调养肝气,以疏肝理气来调理脾 胃气机,对四逆散古方的应用阐发, 造诣精深,对医治脾胃病颇有良效。 现就盛老以四逆散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作一介绍。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 畴。盛老认为,胃脘痛者,疏理气机 为通用之法。胃病用药,宜用性味甘 平之品...

  • 中医情志病证防治

    中医情志病证防治

      七情内伤是中医病因学说的核心内容,传统认为其导致疾病是由于情志刺激损伤脏腑气机,这一理论模式一定程度上有效指导中医对情志病证的防治,但无法说明当今社会为何情志病证日益多发,无法有效指导针对患者不同个体特点的情志病证防治。   “情志刺激致病四段式模式假说”将引入生活事件是导致情志病证的始发因素新认识,明确个体心理生理机制在情志致病中的关键作用,将其致病机制损失脏腑气机深化至体内激素和神经递质相关活性物质含量和功能改变。   本假说的内涵要点:生活事件是引发情志刺激的始发因素;...

  • 跟中医学养胃

    跟中医学养胃

      邀约桂林市各大医院的中医专家开讲。讲堂内容包括常见病的中医疗法、中医养生、食疗等。讲堂现场,听众可以和专家进行互动,得到专家针对性地诊断和治疗。另外,还会有小礼品赠送。   邀请南溪山医院中医科主任阳媚开展了夏季肠胃养护的知识讲座,30多名读者来到现场学习。   讲座上,读者们不仅学到了养护肠胃的知识,还得到了专家现场看病的待遇。      带上女儿来听讲座   “我觉得阳主任教的穴位治胃病很好,很实用,我准备回去试着做!”市民吴女士在讲座上学了穴位治胃病后,如是...

  • 中医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治失眠

    中医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治失眠

    失眠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医通过补虚泻实,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有助失眠的治疗,湖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临床发现,采用以下六方治失眠症有较好疗效。 1、半百镇魂汤百合、酸枣仁、夜交藤、龙齿、磁石各30克,生地黄15克,陈皮、法半夏、茯苓、石菖蒲、郁金各10克。 主治失眠多梦,早醒,醒后难再睡,心烦口干,胸闷恶心,舌质偏红,苔白腻,脉细滑。口干渴明显者,加沙参、石斛;苔黄腻者,加胆南星、竹茹;腹胀者,加厚朴。 2、逍遥镇魂汤柴胡、炒白术、茯苓各10克,白芍15克,当归、薄荷、甘草各6克,酸枣仁、夜交藤...

  • 中医治疗胃下垂

    中医治疗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及胃小弯切迹低于正常位置,其临床表现类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胃缓”等范畴,分型治疗有良好效果。   脾虚气陷:症见素体体弱,脘腹坠胀,食后、站立或劳累后加重,纳差食少,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或缓。治宜补气升陷,健脾和胃,方选补中益气汤加枳壳:党参15克,炙黄芪2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炙甘草6克。成药有补中益气丸等。   ...

  • 春天头痛高发 中医疗法缓解

    春天头痛高发 中医疗法缓解

      “头部的一侧胀痛,还能感觉血管在跳,上下楼梯时更厉害,有时还想吐。”昨天,来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就诊的郭女士,17年来一直被头痛困扰,每次来例假前一天,头就开始剧烈疼痛,两天才会缓解。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张舒雁检查后认为,郭女士肝胆湿热,于是对她进行腹针治疗,缓解了症状。   “春天是头痛的高发季节,到3月份的时候头痛的人会更多,以偏头痛居多。”最近,浙江省中医院的头痛病人增加了不少,张舒雁介绍说,她平均一周会遇到十几例来看头痛的病人。   头痛以...

  • 中医止胃痛效果并不慢

    中医止胃痛效果并不慢

    胃痛,中医病名是胃脘痛,又称胃气痛、心窝痛等,是指上腹或心窝处发生疼痛的一种病症,痛时可以牵连肋背或兼见呕吐、吐酸、嗜杂、形寒、便黑及大便不正常等现象。 导致胃脘疼痛的原因通常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另一是由于脾不健运、胃气不降而导致。因此,胃脘痛常发生在情绪失和,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的时候。 一些患者认为中医止胃痛效果慢,不如服西药见效快。其实,仅就止痛而言,中医、西医的效果一般都不能速效。不过,中医多根据体质,从根本上纠治、排除引起胃痛的原因,其远期效果多优于西药。 中医诊治胃脘...

  • 治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刚柔辨证理论

    治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刚柔辨证理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作压力的增大,心身疾病的发病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心身医学科赵志付教授认为,在传统的疾病谱中,消化系统疾病多属心身疾病,以刚柔辨证理论指导其临床治疗,疗效显著。笔者跟随导师临证,获益匪浅,现将导师刚柔辨证理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刚柔辨证执简驭繁   赵志付认为,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多属心身疾病,因其发生、发展和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尤其和心理情志因素刺激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采用刚柔辨证理论指导其治疗,疗效理想。刚柔辨证理...

  • 中医临床治肝肾阴虚之头晕头痛

    中医临床治肝肾阴虚之头晕头痛

    一贯煎出自清代魏之秀所著的《柳州医话》,其方主治由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所引起的胸胁疼痛,口苦吞酸,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或细弦等证。其方药组成为北沙参三钱、麦冬三钱、当归三钱、生地六钱至一两五钱,枸杞子三钱至六钱,川楝子一钱半。陈宝贵教授在临床遇到肝肾阴虚之头晕头痛,常用一贯煎加减,收到不错的疗效。今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沙参10克,麦冬10克,生地15克,川芎10克,枸杞子20克,川楝子6克,女贞子15克,薄荷6克,陈皮3克。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三次饭后温服,每日1剂。   方解:...

  • 你属于哪型头痛 中医如何区分

    你属于哪型头痛 中医如何区分

    由于头痛的病因比较复杂,所以人们更喜欢选择起效迅速、疗效全面的中药汤剂来治疗。头痛有不同的类型, 中医是如何区分的呢? 虚证头痛 虚证头痛,通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头痛的性质一般为隐痛、昏痛、空痛,劳累后会加重,伴精神困倦、心慌心悸、耳鸣耳聋等症状,多见于素体虚弱者。此证又因气血阴阳虚损程度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气虚型 症状为阵发性,时而发作,时而停止,过度劳累就会头痛加重,伴有乏力、气短、易出汗、胃口欠佳等。 血虚型症状为时痛时止,多伴有头晕、心慌、面色发白或黄等。 阴虚型头痛时呈空痛感,伴眩晕耳...

  • 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方

    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方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中医的“腹痛”、“瘰疬”范畴。患儿以3~8岁最常见。小儿多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多发肿大淋巴结。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其病机主要是毒壅气滞,湿热交阻,不通则痛。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儿科专家崔文成主任医师以解毒燥湿、清热散结为治法,对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之消瘰丸和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消瘰丸进行继承、发展和创新,研制出了消瘰止痛颗粒,用于临床,共治疗2000多例,均有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1典型病例。...

  • 改善胃下垂症状中医食疗

    改善胃下垂症状中医食疗

    中医认为,胃下垂是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敛,治疗以补中益气药物为主,并辨证加减用药。下面介绍两款食疗偏方,虽不如药物、手术那样直接起效,但对改善胃下垂症状十分有益。 一、黄芪猪肚汤 原料:猪肚1个,黄芪200 克,陈皮30克。 做法:将猪肚去脂膜,洗净;黄芪、陈皮用纱布包好放入猪肚中,用线扎紧,加水文火炖至猪肚熟,再加适量调味品,趁热食肚饮汤,分4次2天服完。5个猪肚为一疗程。 功效:黄芪猪肚汤可补中气,健脾胃,行气滞,止疼痛,对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之胃下垂,颇有功效。 二、猪肚枣米粥 原料:猪肚半个,大...

  • 春夏之交的中医养生原则

    春夏之交的中医养生原则

    春夏之交,气温逐渐升高,人体阳气遇到自然界骤升的阳气,内外两阳碰撞,易引动内热而生肝火。饮食上以清淡养肝为主,平时多到户外活动助身体阳气升发。 饮食以清积热为主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讲:“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可适食大枣、蜂蜜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糯米团饼等不易消化的食品。还要多吃如芹菜、菠菜、白菜、油菜、莴笋、绿豆芽等蔬菜,补充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的不足。 饮食要清淡戒辛热:除适当进食优质蛋白质类食物外,可饮用绿豆汤、酸梅汤和绿茶等,以清除体内过大的火气。不宜吃羊...

  • 细菌性痢疾用药 中医疗法

    细菌性痢疾用药 中医疗法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多数为1~2天。起病前有食入污染食物或与痢疾病人有密切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为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腹痛、里急后重,每天排便多次,脓血便、量少;左下腹痛伴肠鸣音亢进,严重者表现为中毒型痢疾。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大便培养阳性可确诊。   辨证论治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学对痢疾就有记载:《内经》谓之“肠澼”,《难经》称为“滞下”,均属痢疾范畴;正式...

  • 中医治泄泻“利小便实大便”

    中医治泄泻“利小便实大便”

      “利小便实大便”是中医治疗泄泻的一种常用方法,即通过疏利小便而使大便成形的方法,又叫“开支河”或“分消走泄”。其理论来源于张仲景《伤寒论》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下利气者,当利小便。”晋代王叔和亦在《脉经》提出:“溏泻,宜服水银丸,针关元,利小便。”...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