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第45页
-
乳腺小叶增生的中医治疗
乳腺小叶增生义叫乳房纤维囊性增生症,一般发生于中年妇女。症见乳房中肿块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质硬而光滑,活动好,经X线拍片等检查可确诊。由于此病属慢性疾患,中医对症治疗取效良好。 一、痰湿型:患者形体多肥胖,或多疾,或倦怠嗜睡,有的患者皮肤油垢较多,体味明显,或白带多且略偏黄,便粘稠而不畅顺,或常咯痰,舌质红,舌苔略黄厚,月经来潮时乳房隐隐作痛。 治则:化痰湿、散乳结。方药:半夏、陈皮各12克,制胆南星10克,郁金、浙贝母各15克,鹿角霜20克,橘核、生牡蛎(先煎)各30克,海藻18克,蜜枣5枚。每日1剂,水煎分3次...
-
中医是如何治疗乳腺炎的
中医辨治乳腺炎分为郁乳期、成脓期和溃破期三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略。 郁乳期:乳房肿痛,皮色发红,或皮色不变,内有结块,排乳不畅,或伴有恶寒发热,骨节酸痛,胸闷不舒,苔薄黄,脉浮数。治宜舒肝清胃,通乳散结。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金银花、连翘、瓜蒌、牛蒡子各10克,陈皮5克,天花粉15克,黄芩、栀子、皂角刺各5克。水煎服,日1剂。 成脓期:肿块逐渐增大,硬块明显,皮肤红,疼痛加重,高热不退,口渴喜饮,舌苔黄,脉弦数,已有化脓趋势。若壮热、疼痛十余天不见减轻,硬块中央变软,按之有波动感,为成脓阶段。治宜清热解毒,通乳透...
-
产后病变 中医防治虚实夹杂
由于产后阴血骤虚,阳气浮散,故其病变既有亡血伤津,又有瘀血内阻,多是虚实夹杂并见。《金匮要略》把痉、郁冒、大便难等称为产后三病,后人将其概括为神病、筋病、液病,其实质为亡血伤津,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之变。故治疗产后疾病,柔养和息风之品在所常用。但柔养之品多遏阳致瘀,息风之药易化燥伤阳,应用时必须注意养血不碍瘀,息风不过燥。如产后遍身诸节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或肿胀麻木,重着不举,得热则舒,遇寒加剧,或游走不定,疼痛剧烈,宛如针刺,伴发热恶寒,脉浮紧或浮缓者,此属产后气血亏损,百脉空虚,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留滞筋脉关节,治...
-
异位妊娠中医疗法
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位着床称异位妊娠,习称宫外孕。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率约为1%,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本病以输卵管妊娠最多见,约占异位妊娠的95%。且以壶腹部最多,其次是峡部、伞部,间质部最少。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孕妇宿有少腹瘀滞,冲任不畅,使孕卵运行受阻;或脾肾气虚,运送孕卵乏力、迟缓,而使孕卵滞留子宫腔外等有关。孕卵在子宫腔外发育,日久则胀破脉络,血溢于内,蓄积少腹,而形成少腹血瘀之实证;若脉络大伤,则血崩于内,阴血暴亡,气随血脱,变生厥脱之危急重证;或瘀血...
-
乳房疼痛的中医治疗
在女士中有 10%左右的人,在不同时期内出现乳房疼痛,尤其是青年女士,在月经来潮之前或行经期间,乳房出现胀痛或剌痛,轻者尚能承受,严重者痛得难以忍受,直接影响到工作和生活。而部分女性,在哺乳期间,亦出现乳房疼痛。 中医认为,乳房属肝,肝善舒畅,人一旦情绪不佳时,则易郁闷伤肝,致使肝气郁滞,肝经受阻,从而导致气血流通不畅,出现乳房疼痛。可采用药物或推拿治疗。 中药治疗方为:当归、夏枯草、郁金、延胡各15克,白芍、柴胡、香附、枳壳、厚朴花各12克,青皮、甘草各8克,丹皮 10克。水煎服,每日 1剂,于经前一周服用。...
-
乳房胀痛 介绍几种中医外治法
很多女性朋友每到经期前,会有乳房胀痛的感觉,有的还很严重,门诊上因此症就医的朋友也不少。河南省中医院乳腺科张卫红主任医师说,中医认为乳房胀痛是肝气郁结造成的,多数患者或是因为工作、学习压力过大,或是其他原因情绪郁闷,不稳定等。大部分发生在经前3~5天,有些人还伴有头痛失眠、烦躁、下腹胀痛等。若不及时处理,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其他病变,如乳腺增生、囊肿等。 中药治疗主要采取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方法,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治疗。除了中药内服,张卫红主任医师还介绍了几种中医外治法: 中药敷渍:将温散...
-
放环后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中医辨证施治
余临证每见放环后妇女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以中医辨证施治常获良效。 经量过多 妇女放环后常见月经量明显增多,出血甚者常致贫血,应积极调理,中医认为环卧胞宫,损伤冲任二脉。环为异物,常可郁而化热,热迫血行致使经血流溢无度。久之气血不足,体质虚弱,摄纳无权,使冲任不能约制经血所致。或致体内瘀血内聚,瘀血不去,则新血难安。 临床施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分别采用清热止血,凉血止血,益气止血,化瘀止血诸法,缓则治其本,多采用安冲固冲以治本,使冲气安则血海宁。立方常用《傅青主女科》治疗月经过多之加减四物...
-
经前期综合征 中医辨证分型治
经前期综合征是指育龄妇女在月经前7~14天(即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反复出现一系列精神、行为及体质等方面的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迅即消失。西医治疗主要是纠正水钠潴留和控制神经症状,中医辨证分为以下三型: 心脾两虚型:症见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胃纳欠佳,月经量多色淡,脉细弱。治宜补养心脾。 方药:党参15克,黄芪12克,当归12克,白术9克,茯神9克,生姜6克,远志9克,郁李仁6克,木香9克,炙甘草9克,龙眼肉12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一剂。 肝郁气滞型:症见经前乳房胀痛,下腹胀满连及...
-
中医治疗乳腺纤维腺瘤
中医治疗乳腺纤维腺瘤首先要进行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表现,施以不同的处方用药,从根本上调整患者的脏腑功能,同时给予一些消块散结的中药,以达标本同治的目的,临床常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肝气郁结型:一般肿块较小,发展缓慢,不红不热,不痛,推之可移。可有乳房不适,胸闷叹息。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解郁,消块散结为法,方用逍遥散加减,药用柴胡9g,当归12g,赤芍12g,全瓜蒌15g,半夏15g,郁金12g,香附9g,石见穿30g,贝母15g,昆布30g。 血瘀痰凝型:一般肿块较大,坚实木硬,重坠不适。胸胁牵...
-
月经过少的中医治疗
特约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广西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张达旭 编辑同志: 我近半年来每次月经的量都很少,半天就干净了,请问能否服中药治疗? 浙江嘉兴黄丽 黄丽读者: 月经周期正常,而月经量明显减少,少于20毫升,或月经期缩短不足二天,月经量少于正常,连续出现两个月经期以上者,医学上称为月经过少。中医一般分以下两型辨证施治。 一、气虚痰瘀型:临床症见经量少,常延迟,色淡,有时点滴即净,用小护垫即可,形胖,舌淡苔白,舌边有瘀点,脉沉细。 治则:健脾益气,化瘀祛痰。 处方:党参、生牛蛎、益母草各15 克,...
-
青春期月经失调中医补肾疗法
少女青春期月经初潮,经来或先期而至,或延后而来,或先后无定期,量或多或少,经期延日不止,皆为月经失调,究其原因多为肾气未实,或阴阳失调之故。 经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肾乃先天之本,以藏精气,主骨生髓,髓通于脑,为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之本,脑为髓海,髓海空虚,肾精不足可出现生殖功能不全或衰退而致冲任失调,月经紊乱;肾气虚而致月经失调者,多因素体肾气虚弱,冲任难固。人体的生长发育依赖肾的阴平阳秘,不可偏盛偏衰。医者云:&ld...
-
中医养生 巧治六大经期问题
月经期间,女性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经期腰痛、腹痛、乳房胀痛、心律失常、关节炎等,巧治经期问题,如热敷可缓解腰痛、蒲公英敷脐可调理乳房胀痛等。女性朋友,不妨试试这些小方法吧。 1、经期腰痛 大多数女性在经期或多或少都有腰酸、腰痛的现象,这多是因为体弱、肝肾不足、寒气郁积所致。严重时感觉腰部如绳缠一样又紧又痛,到了后期逐渐减轻。 可以采用热敷的方法调节:仰卧,以热湿毛巾(以不滴水为度)垫于腰间疼痛部和稍下面的骶部,上面再放一热水袋,热敷约10分钟,然后分别在腰两侧热敷10分钟。 提示:经期...
-
月经不调用中医辨证治疗 疗效不错
月经不调主要是指月经周期,持续时间,月经色、量、质发生异常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主要包括月经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过少,经期延长、崩漏等,用中医辨证治疗,疗效不错。 月经过多:月经量明显增多,而周期正常者称“月经过多”,一般月经以30-80毫升为适宜,超过100毫升者为月经过多。 气虚月经量多,色淡红,质清晰;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坠胀,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方药:人参、白术、升麻、地骨皮各10克,黄芪、海螵蛸、续断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
乳腺癌的中医认识规律和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早在20世纪70年代,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陆德铭教授就开始重点钻研乳腺疾病的中医认识规律和治疗方法。 陆德铭认为,乳腺癌的发生与体内正气不足、毒邪留滞有关,再加上手术及术后放化疗,使正气更虚,其病本虚标实。因此,治疗上应重视扶正与祛邪两方面。 他经过对407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辨证分析研究发现,76.9%的患者属于气阴两虚、冲任失调型,并由此确立了“益气养阴、调摄冲任、散结解毒”的乳腺癌术后治疗...
-
月经先期中医辨证施治疗效好
月经先期证又叫经期超前证、经早证、经行先期证。是指妇女月经周期至少连续两次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六、十七天潮者。中医辨证施治疗效好。 肝气郁结型:症见月经提前,经行腹痛,经前乳房胀痛、常伴有情志抑郁,胸闷不舒,善太息,胸胁胀痛或窜痛,嗳气,头痛,失眠,烦躁,下腹胀闷不适,或咽间有异物感,舌苔薄自,脉弦。治宜疏肝理气。方药:柴胡、菊花、茯苓、厚朴、枳壳、白芍、香附、青皮、陈皮、合欢皮、夜交藤、山楂、鸡内金、神曲、当归、丹参、旋复花各15克,半夏、川芎、郁金、代赭石、苍术、生姜、佛手各 lO克,甘草6克,水煎3次,合并...
-
倒经“周期性子宫外出血”中医辨治
治倒经(胃火炽盛)方 处方:大黄4克,黄连、黄芩各5克,生石膏30 克,炙甘草6克,知母、粳米各1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胃泻火,引血下行。用于治疗倒经,中医辨证属胃火炽盛型+临床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或见便血,量较多且色鲜红,伴有口渴思饮,胸中烦热,口气臭秽,牙龈肿痛,咽干口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多伴见月经先期。 创方者:张才圣 治倒经(瘀阻气逆)方 处方:当归、生地、红花各9克,桃仁12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甘草各3克,桔梗、川芎各4.5 克,牛膝1...
-
月经先后不定期的中医治疗
特约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广西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张达旭 编辑同志: 我近来月经很不规律,经常提前或推后8~9天,该服哪些中药治疗? 广西宜州许萍 许萍读者: 月经周期或前或后一周者,医学上称为月经先后不定期,又称经水先后不定期,中医分以下两型辨证施治。 一、肝郁脾虚型:患者经来或先或后,经量多,色暗红,无血块,小腹疼痛,腰痛,带下多、色黄,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嗳气,小便黄,大便溏,舌光略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处方:当归、赤芍、茯苓各12克,白术、柴胡、丹皮、栀子、香...
-
妇女在月经期中医养生保健
妇女在月经期后常易出现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或神疲懒言、心悸怔忡等不适,这是气血偏虚的一种表现。尤其是人到中年,经、孕、产、乳等生理现象伤血无数,气随血耗,经后出现上述症状者更是屡见不鲜。 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血与气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气为血帅,气行血行,凡伤于血者,必损其气。为此,中年妇女更应重视经后调补气血,而八珍汤为首选。 八珍汤出自《正体类要》,是补气养血的代表方,实由四君子汤(人参、甘草各6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和四物汤(川芎6克,当归10克,熟地15克,白芍12克)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