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风 第64页

中风 第64页

  • 出血性中风辨证论治针药并治

    出血性中风辨证论治针药并治

    本文从辨证论治、针药并治及微创手术合并中药治疗3个方面综述了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现状,指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和不足,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探讨、治疗出血性中风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出血性中风是指因风阳上窜,痰火内扰,气血逆乱,使脑络破裂,血溢于脑,出现突然昏仆、头痛、失语、偏瘫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经疾患。本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等特点,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急性期的有效救治能最大限度地逆转病情,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故急性期的有效救治方案一直是中西医临床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现代中医大多从风、...

  • 中风的针刺治疗探讨

    中风的针刺治疗探讨

    以五脏为中心论述针刺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 从 《黄帝内经》开始,就有关于中风的记载, 唐宋以前主要以外中风为主,唐宋以后逐渐以内中 风为主,金元时期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等从火、 湿、气等方面阐发,至元代医家王履 《医经溯洄 集 》“中风辨”提出 “类中风” ,其特点与今之脑血 管疾病所致中风相合。清代王清任从血瘀论治,认 为脑内瘀血既包括脉中瘀血也包括离经之血,对脑 内瘀血的认识与现代医学脑梗死、脑出血的病理机 制相合。现代医学中风对应的病理改变主要指脑出 血及脑梗...

  • 中风都有脾气偏执或者心浮气躁的倾向

    中风都有脾气偏执或者心浮气躁的倾向

    这些年来,有很多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风病人在我这里接受“保守治疗”。由于他们病势较深,所以我也不能手到病除,只能用药慢慢调整他们的机体,让他们每服一段时间的中药就来复诊一次,再根据他们当时身体的状况开出新的处方,再继续深入调治。 这样反复了三四次后,病人沉不住气了,问:“我这么反反复复地来,每次开这么多药,早就喝得烦死了,你治了这么久到底有没有用啊! ”还有人干脆就不来了,倔强得九头牛都拉不回,家属怎么劝都不行,只得央求我去劝。 本来,医生尽心尽力,...

  • 冬季中风等脑血管病三补三注意

    冬季中风等脑血管病三补三注意

    冬季是中风等脑血管病高发季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乔虹介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统称为“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相对现代医学,中医药在防治脑血管病方面有其优势所在。 三注意 乔虹认为,中医学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了一整套养生防病理论,对我们现代人的养生保健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注意:...

  • 中风后遗症 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化裁

    中风后遗症 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化裁

    【病案】   王某某,男,46岁。2011年3月12日初诊。   3个月前突然头痛眩晕、言语障碍、左侧肢体软瘫、神志恍惚,血压190/128毫米汞柱,急诊入院,经颅脑CT检查,提示脑出血,出血量约30毫升,经住院多方治疗2月余,病情稳定,头痛消失,血压维持在140/80毫米汞柱左右,肢体活动较前好转,但仍屈伸不利,酸软无力,左上肢不能持物,言语吐字不清,舌根发硬,头晕,健忘,表情淡漠,情绪不稳,时而烦躁不安,时而沉默不语,食欲尚好,大便稍干,二日一行。刻诊见患者形体虚胖,面红,精神不振,神志...

  • 对中风病因病机认识 临床验案举例

    对中风病因病机认识 临床验案举例

    张崇泉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3、第4批全国中医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十一五”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项目确定的名老中医专家,博士生导师。张师擅长诊治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风湿病及老年疑难病,临床多见卓效。余有幸跟师侍诊近3年,对老师临证经验略有体会,现将临床跟师学习治疗中风的点滴经验介绍如下。 对中风病因病机认识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呙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因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

  • 中风脑病的病因病机 中风脑病与肝肾脏腑的关系

    中风脑病的病因病机 中风脑病与肝肾脏腑的关系

    万老早年从师湖北省著名老中医叶国芝,潜心学习中医药理论及临床。已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治各种疑难疾病,特别是对中风脑病等疑难杂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独具一格的治疗体系。笔者有幸跟师学徒,受益匪浅。现将万老治疗中风脑病的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介绍如下。 1中风脑病与肝肾脏腑的关系 中风脑病之中风,与《伤寒论》之外感中风所指不同,万老认为中风是以卒然晕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特征的疾病。万老认为其病位在脑,与肝肾脏腑密切相关。《内经》认为&l...

  • 运用地黄饮子治中风后遗症

    运用地黄饮子治中风后遗症

    连建伟运用地黄饮子经验撷菁 连建伟 (以下尊称 “连师” ) 从事中医临床、 教学 四十余载, 擅长应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 连师运用 地黄饮子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 脑动脉硬化、 病毒性脑膜炎后遗症、 多动脉硬化、 脑 萎缩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笔者作为浙江省基层名 中医培养对象, 有幸长期跟随连师临证侍诊, 不揣浅 陋, 现将连师运用地黄饮子经验介绍如下。 中风后遗症 患者某, 男, 84岁, 台湾省台中市人。 2015年12月 12日初诊。 主诉: 行走不利1年余...

  • 中风后遗症 辨证治则小续命汤加味

    中风后遗症 辨证治则小续命汤加味

    气血   李春生老师常以脉诊和舌诊来判断气分或血分。例如右脉虚大,脉大于左脉2~3倍即可判断其气虚;舌有瘀斑来判断血分是否有瘀。但具体用药还是要依据患者整体体质和中医经典论述来决定。现举一医案述之:   王某某,男,69岁,河南人。2014年9月3日初诊。   主诉:偏瘫已五年,左侧上下肢软弱,手足不遂,走路时左肩高于右肩。口角流涎,滴湿衣裳。近半年气短心慌、心悸,怕冷,喉痒,微咳,小便排出困难,大便正常等症状。曾患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以及前列腺增生。   检查:面部无明显...

  • 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与中医预警模型新型系统性研究

    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与中医预警模型新型系统性研究

    中风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 高复发率的特点,是威胁我国中老年人群健康的首 要病因,每年新发患者超过 200 万人,其中缺血性 中风占中风患者总数的 60% ~ 70%,平均病死率 为 10% ~ 15%,发病后存活患者中有 50% ~ 70% 遗留有后遗症,6 个月内复发率为 8. 8%,2 年内 为 15% ~ 30%,5 年内为 20% ~ 47. 7% [1 -3 ] 。因 此,如何降低该病的复发率是当今医学界研究的重 要课题。临床上缺血性中风病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 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 [4 ]...

  • 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中药外治疗法

    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中药外治疗法

    中风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 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 病率明显升高,偏瘫患者有所增多。 中风后常见的症状以偏瘫肢体肿胀 及肢体活动能力受限为主。常因血 管硬化、血液运行不畅及神经营养 不良所致。其临床表现为持续手足 肢体肿胀,低垂部位最为明显,轻者 可自行消肿,重者肿胀明显,长时间 不能消肿,导致肢体功能恢复受阻。 采用中药热熨进行治疗,获得了较 理想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共50例,男24例,女26例;年 龄48~53岁;其中脑梗死34例,脑 出血16例。 二、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及护...

  • 中药治中风后遗症典型病例

    中药治中风后遗症典型病例

    中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老年人脑部血流减慢,血液粘 稠度增加,脑血栓逐渐形成,阻 塞血管,致使脑部瘀血、水肿压 迫脑神经,大脑中枢功能失常。 中风患者表现为突然语言障碍、 流涎、半身活动不利。临床用中药 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良好疗效,现 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共治78例患者,男性41例, 女性37例;发病年龄50~95岁;病 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半年。多 数患者在做此治疗前应用过青霉 素类抗生素及丹参、参麦等针剂输 液治疗过,病情没有彻底根治。中 医辨证属瘀血阻络型。 二、治疗方法 处方:白术、防风、桃...

  • 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组方用药

    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组方用药

    李长生是山东中医药大学教 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名老 中医,中风病国家重点专科学术带 头人。李老从医40余载,建树颇 丰,临床擅治心脑血管疾病,治疗 缺血性中风遣方用药颇有独到。现 将李老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组 方用药经验总结如下。 李老认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 的主要病机是气虚血瘀,气虚是发 病之因,而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 是致病因素。血瘀日久,阻塞经络, 筋脉失养,即可出现手足拘挛、屈 伸不利等。血瘀日久必然影响气、 血、津、精之化生,瘀阻愈久,其气 愈虚,瘀血不去,则新血难生,导致 此期患者病情恢复缓慢。...

  • 出血性中风恢复期机体气机失常与对策

    出血性中风恢复期机体气机失常与对策

    出血性中风恢复期脑部病变较急性期基本稳 定, 脑水肿、 颅内高压的临床征象, 受损的脑功能趋 向恢复。此期正虚标实, 治疗侧重扶正与祛邪, 针对 气血、 阴阳、 营卫、 脏腑层面调理, 对瘀、 痰、 湿、 火进 行论治。我们认为气机失常为恢复期病程中纲领性 病机, 是此期确立治则的基本原则, 制定相关对策的 重点也应首推调理气机。 1 恢复期调理气机的重要性 气街是经气集中运行的共同通道。四海化生精 神气血, 四街行气通调营卫 [1 ] , 说明气街的一个重 要功能, 即为气血汇聚、 运行的通道。脑部气街的结...

  • 三种食疗方防中风

    三种食疗方防中风

    现代人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使得中风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时值冬初,又将迎来中风高发季节,潜在患者该如何从饮食上预防呢?专家推介以下三种食疗方防中风: 陈皮山楂粥 材料:贝母粉15克、陈皮粉5克、山楂粉15克、粳米50克、淮山5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粳米、淮山、冰糖如常法煮粥,煮至米烂未稠时,加入贝母、陈皮、山楂,改用文火稍煮,视粥稠时停火,每日早晚温服。 作用:适用于脾虚痰湿盛,症见食欲不佳、腹胀便溏、痰多苔腻等表现者。 春砂仁瘦肉汤 材料:瘦肉100克、三...

  • 中药调理脑中风后遗症 艾灸药膳食疗

    中药调理脑中风后遗症 艾灸药膳食疗

    脑中风后遗症为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后仍存在的一系列症状,包括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吞咽困难、精神及智力的异常、一侧肢体麻木萎软(动则乏力、久卧在床)或痉挛(常见的上臂“挎筐”、下足“内翻”)等。 中医称本病为“痿病”“偏枯”,概因其“气血不足,脑髓失养,痰瘀阻络,半身不遂”,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 临床上这一类的病人很多,大多数人都缺乏脑中风后续康复...

  • 通调营卫是防治中风的基本法则

    通调营卫是防治中风的基本法则

    丁元庆教授又一力作。认为运用营卫理论可以比较完满的解释中风的临床表现,营卫失常是导致中风的基本病理损害,也是导致中风各种临床表现的内在基础。通调营卫是防治中风的基本法则。 中风是临床常见慢性病。其常见危险因素诸如超重/肥胖、血脂、血糖、血压异常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不运动、不健康饮食等均与营卫失常有关。此外,中风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古今医家对其发生机制的阐述说法不一。运用营卫理论可以比较完满的解释这些临床所见,提示营卫理论在中风防治过程中具有指导作用。试述如下。 1.中风危险因素与营卫失常...

  • 中风后肢体麻木刺络放血疗法

    中风后肢体麻木刺络放血疗法

    刺络放血疗法,又称为刺血疗法、放血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指使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或其他工具来刺人体的某些穴位、病灶或浅表小静脉等,放出少量血液,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该疗法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便有记载,通过刺络放血可以达到调和气血、改善微循环、治疗疾病的目的。笔者临床对刺络放血疗法亦有涉及,且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现将有效案例分享如下:   案例 中风后肢体麻木案。   庄某,男,83岁。2016年6月7日入院。诉左侧面部及左上肢麻木三月。患者2016年2月2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面部及...

  • 京城名医孔嗣伯辨证治疗中风病述要

    京城名医孔嗣伯辨证治疗中风病述要

    孔嗣伯(1933—2011 年),系京城四大名医孔 伯华先生三子,1948 年始随父学医,临诊左右, 生前出版了 《孔伯华医集》 ,发表 《孔伯华学术经 验简介》等论文。其遵循孔门大方脉辨证思路, 在治疗多种内科杂症方面疗效确切,尤擅辨证治 疗心脑血管疾病。 1 分期分型论治 中风是中医内科重病,以临床突然晕厥、昏 仆、偏身不遂为主症,中医论述历史悠久,早在 《黄帝内经》中就有 “大厥” “偏枯”等病症记 载 ,“中风”病名为汉...

  • 中风后遗症 判断患者是否兼有气虚

    中风后遗症 判断患者是否兼有气虚

    中风是我国成人致命疾病排行榜的第三号杀手,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尤其好发于中老年人。中风发病突然,起病急骤,来势凶猛,常令人猝不及防,出现头晕目眩,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等症状。中风后遗症,因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本人带来深深的痛苦,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及预防其二次中风,相当重要。 中医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古人云:“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中医认为中风病的发生与六大因素...

  • 冠心病和中风“脾气虚”的作用

    冠心病和中风“脾气虚”的作用

    论“脾气虚”在冠心病合并中风发病中的作用 冠心病和中风系最常见心脑血管疾病, 常相互影 响、 并发出现。基于现代心理测量理论, 结合医学、 数 学、 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 研制了 “冠心病合并中风证 候要素、 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 问卷” , 并将 1504 份调查结果建立三维结构化关联数 据库, 对其进行统计处理, 从而辨证分析冠心病合并中 风各阶段的不同症状群及舌脉, 确定其证候类型和证 候要素, 发现 “脾气虚” 在本...

  • 脑缺血属“中风”的范畴 针刺对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

    脑缺血属“中风”的范畴 针刺对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

    近年来脑缺血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的上升, 严重 危害人们的健康,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针刺疗法在治 疗脑缺血后遗症, 促进机体恢复, 改善功能活动等方 面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研究采用体针、 眼针和头 皮针治疗脑缺血, 均发现针刺能改善血液循环, 提高 血流量, 改善脑缺血缺氧的状态, 促进神经功能的修? 复 [1-3] 。近年来针灸治疗脑缺血的机制研究较为多 见, 大多认为可能与针刺抑制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 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 抑制脑水肿形成和神经凋 亡、 促进神经和血管的再生有关 [4] 。研究深入细胞, 分...

  • 基于脑肠互动探讨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

    基于脑肠互动探讨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

    中风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可导致一系列 神经功能缺损事件的发生,是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 的疾病 [1 ] 。通腑泻热是中医药治疗中风的重要法 则之一,可以开窍醒脑、减轻脑损害。现代医学研 究发现,通腑泻热法一方面可以调节胃肠道功能, 促进肠管蠕动,清除氨类、吲哚类等有害物质,预 防和减轻应激性溃疡; 另一方面可以调整血管通透 性,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促进血肿吸收,抑 制缺血区炎性反应,改善神经功能 [2 -3 ] 。近年来 脑- 肠轴的发现为研究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等脑病 的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从脑肠互动研究...

  • 中风病与其说是外风不如说是内风

    中风病与其说是外风不如说是内风

    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同时,也是临床多种脑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形式,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 《内经》虽没有提出“中风”之名,却较为详尽地描述了中风病的特征:“击仆”“大厥”“煎厥”“薄厥”,相当于突然昏仆、神志不清的症状;“偏风”“偏枯”&ldquo...

  • 寒冷天气如何预防脑中风

    寒冷天气如何预防脑中风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碧辉   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病情严重者会丧失劳动力,生活不能自理。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医师张晓雪介绍,冬季是脑中风发病的高发时期,尤其在北方,昼夜及室内外温差变化大,该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那么寒冷天气,如何预防脑中风? 控制血压   张晓雪说,高血压是导致脑中风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高血压病人要遵医嘱按时、坚持服用降压药物,不可自行停药,最好每日测1次血压,特别是在调整降压药物阶段,以保持血压稳定。...

  • 国医大师任继学治中风

    国医大师任继学治中风

    中风即俗称的“脑血管意 外”、“脑卒中”、“脑出血”、“脑 梗”,由于具有起病急、变化如风 邪善行数变的特点,故名中风。 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 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是危害 老年健康的大敌,近年来逐渐向 年轻化转移,应当引起我们的高 度重视。 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认为 中风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情志失调病人往往因情 志不抒,情欲改变,忽喜忽乐,或 发怒气,气逆血逆,上冲于脑。 2.饮食失调常见于体型 偏...

  • 治中风后半身汗出有妙方

    治中风后半身汗出有妙方

    病人中风后半身汗出,是中风 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较为 多见。患者多于患侧汗出,有自汗, 有盗汗,还有两者兼有,常反复发 作,较难治愈,时刻影响中风患者的 预后。在治疗该病时,结合中风之痰 瘀致病理论,采用逐瘀化痰法治疗 22例中风后半身出汗患者,疗效颇 佳,现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 共收治22例中风后半身汗出 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 年龄均在49岁以上,均无手术、外 伤史,且肝肾及心肌功能正常,均为 中风后患侧半身汗出较多,有时可 浸湿衣物,活动后症状加重,既往无 半身汗出史,为中风后发病。...

  • 出血性脑中风后遗症头痛、偏瘫案

    出血性脑中风后遗症头痛、偏瘫案

    黄某,男,65岁,2016年3月6日诊。患者五年前患出血性脑中风。在该院开颅手术治疗。现常头晕痛,时有刺痛,失眠,记忆力明显减退,左上肢能慢慢握拳,尚不能端碗,左下肢痿软无力、痹痛,在家人搀扶下能跛行;左侧上下肢欠温,左下肢微肿;头部有时疼痛难忍。面色晦暗,舌密布瘀点,苔薄白,脉弦。 处方:黄芪50克,川芎12克,丹参12克,田七15克,天麻12克,杭白菊12克,葛根15克,白芷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水蛭10克,蜈蚣10克,当归10克。日煎服1剂,连煎2次,煎得药液混合,分2次温服。7服。...

  • “小中风”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处方及用法

    “小中风”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处方及用法

    有的患有高血压、脑动脉 硬化的中老年人,突然头晕目 眩,语言不清,单眼黑朦或失 明,或视物飘动,肢体麻木无 力,四肢沉重,在动作中掉物、 摔物,走路摇晃不稳,动作不 协调等,症状持续可几分钟、 十几分钟至数小时后,不经治 疗又可自然缓解,常反复发 作,一天数次或数天发作一次 不等,这在医学上称为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 (中风先兆)。小中风如不及时 治疗,则可导致血管破裂或血 管闭塞,造成持久性难治性大 中风。 “人之百病莫大于中风”, 它是威胁人类健康的...

  • 加味补血汤典型中风医案

    加味补血汤典型中风医案

    张锡纯原解   加味补血汤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内外中风方中。方药组成为:生箭芪一两,当归五钱,龙眼肉五钱,真鹿角胶三钱(另炖同服),丹参三钱,明乳香三钱,明没药三钱,甘松二钱。加减法为:服之觉热者,酌加天花粉、天冬各数钱;觉发闷者,加生鸡内金一钱半或二钱。服数剂后,若不甚见效,可用所煎药汤送服麝香二厘,或真冰片半分;若服后仍无效,药汤送制马钱子二分。张锡纯解析说:“脑贫血者其脑中之血过少,又无以养其脑髓神经。所以脑部贫血成内中风者,当峻补其胸中大气,俾大气充足,自能助血上升,且能...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