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风 第66页

中风 第66页

  • 冬季是中风的高发季 如何有效预防

    冬季是中风的高发季 如何有效预防

    俗话说“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冬季是脑卒中的高发季,尤其是大降温期间发病率明显增加,近期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平均每天收治入院的脑卒中患者明显增加,其中不乏年轻人的身影。 冬季发病率增加 脑卒中也称为脑中风,是由于脑血管发生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在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脑卒中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冬季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今年天气尤其寒冷,发病率...

  • 脑中风后记忆力明显减退治处方

    脑中风后记忆力明显减退治处方

    李某,男,75岁。2014年5月6日诊,患者10年前患高血压病,一年前因出血性脑中风,半年前又患脑梗塞。此后常诉头晕、头痛,烦躁不眠,记忆力逐步下降。近二个月来记忆力明显减退,沉默少言。饮水多,胃纳差,小便常失控,大便1周1次。面部及唇舌较红,舌尖边有许多瘀点,无苔,脉弦。   处方 生地12克,玄参12克,麦冬12克,田七12克,丹参12克,水蛭10克,地龙10克,太子参15克,百合20克,瓜蒌仁20克,杭白菊12克,水牛角末30克,牡蛎末20克,珍珠母末20克。21剂。日煎服1剂,连煎2次,煎得药液混...

  • 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药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

    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药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

    归芪祛风合剂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观察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 其遗留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1]。针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仍是神经内科医生面临的难题。因此, 从中医活血通络方面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意义重大[2], 本文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药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 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许昌市中医院中风科住院的辨证为气虚血瘀的恢复期缺血性卒中患者...

  • 许胤宗熏蒸法治柳太后中风

    许胤宗熏蒸法治柳太后中风

    《旧唐书·方技传》中提到南陈柳太后有一年患上了中风病,嘴巴也歪了,既不能言语也不能服药,御医们想了很多办法,可就是效果不佳。 许胤宗给柳太后看过之后,命人做了十多剂治疗中风的黄芪防风汤,其他御医看了说:“明明知道太后不能喝药,还做这么多汤药有什么用啊!”许胤宗笑答说:“虽然太后现在不能用嘴喝,但是我可以用其他办法让太后服药。”他叫人把滚烫的汤药放在太后的床下,汤气蒸腾起来,药气在熏蒸时便慢慢进入了太后的肌肤,并从肌肤进入身体,药效逐渐发挥,达到...

  • 说起中风操控血压和血糖 心态平缓

    说起中风操控血压和血糖 心态平缓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说起中风,我们都不陌生。中风还有一个医学称号叫“卒中”,也叫“脑卒中”。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医师阮明军介绍,现在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近来气候渐冷,气温下降,人体内的肾上腺激素水平升高,导致心率加快,添加患脑卒中的危险。阮明军坦言,虽然中风迅猛如虎,但操控好血压、养成良好的日子方法、具有积极的心态,70%的中风是能够防备的。 操控血压和血糖 高血压是导致脑中风的重要要素,因而,操控...

  • 缺血性中风 临床研究针刺疗法

    缺血性中风 临床研究针刺疗法

    许能贵,1964生,男,汉族,针灸推拿学,二级教授、研究员。从事中医针灸学的医、教、研工作20余年,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家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中医学学科带头人、省级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带头人,国家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南粤百杰,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南粤创新奖&rdquo...

  • 《本草纲目》中风病案浅析

    《本草纲目》中风病案浅析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记载有“薄厥”“偏枯”“仆击”等病证,与中风病的临床表现相似。《金匮要略》正式将该病命名为中风。《本草纲目》是明代及明代以前中医药的集大成之作[1],其中散载有中风病的病案,这些病案既有从内风论治者,也有从外风论治者。两种治法迥异,但都符合临床实际。本文整理分析这些病案,有助于全面认识中风病的发病机制,深入了解中风病的处方用药。 1 中风汗出案 有人年六十,脚肿生疮,忽食猪肉,不安。医...

  • 中风后抑郁症疏肝健脾养心法

    中风后抑郁症疏肝健脾养心法

    从“心-脾-肝”轴浅析中风后抑郁症病机及治法 中风后抑郁症( post - stroke depression, PSD) 是中 风病常见的急性或慢性并发症, 是以中风后出现持续 情感低落、 兴趣减退为主要特征的心境障碍 [1 ] , 临床以 抑郁寡欢、 孤僻多疑、 烦躁不安、 悲忧无度及失眠多梦 等为主要表现, 其总体发生率高达 40% ~ 50% [2 ] 。 PSD 不仅限制患者参与社会家庭活动, 降低生存质量, 而且影响患者中风康复效果, 造成不良预后, 增加中风 复发率、 死亡率...

  • 整理总结张洪洲治疗中风九法

    整理总结张洪洲治疗中风九法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脑卒中可分为两大类,即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 河北省名中医张洪洲临床50余年,尊中而不拒西,他根据古人总结及自身临床经验,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为风(内风、外风)、痰(风痰、热痰)、虚(气虚、阴虚)、瘀(血瘀)、郁(五志过极化火动风),对中风及后遗症的治疗有丰富的临证经验。现整理总结...

  • 中风“卒中”按痰瘀同治法分型论治

    中风“卒中”按痰瘀同治法分型论治

    中风又名“卒中”,常突然发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障碍、昏仆或神志昏蒙为主要表现。因本病起病急剧,变化迅速,与风邪致病之善行而数变相类,故以中风名之。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因此,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是治疗的关键。缺血性中风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小中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脑栓塞等,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在恢复期内及时治疗是促进康复,减少后遗症,降低致残率的关键。 国医大师沈宝藩擅治脑血管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

  • 中风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理论

    中风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理论

    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的理论分析 缺血性中风属于心脑血管外科多发病,具有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等特点,其病机较多且复杂,如中风急性期病理产物一氧化氮、钙离子超载、兴奋性神经毒、花生四烯酸、氧自由基等可对脑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导致神经细胞出现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等,严重损害患者身体健康。 1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理论 脏腑功能失调受多种病机因素的影响,气虚最为常见,气虚易致痰阻、湿停、血瘀,多种病理因素又可与气虚相互夹杂。《黄帝内经》认为中风与血瘀、气虚有关[1],如《灵枢·刺节真邪论》...

  • 中风后遗症李振华验案 治眩晕方 痹症疗方

    中风后遗症李振华验案 治眩晕方 痹症疗方

    国医大师李振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急性热性病、脾胃病及疑难杂病。他认为对于气虚血瘀证的治疗除健脾益气、蠲除痰湿治法外,还应以活血化瘀通络为必施之法,并重用虫类药。对于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者,注意用药不可过于温燥;而对于久痹正虚者,须随证施用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之药,使正气渐复,而顽疾得愈。本文收录了李振华教授的验案3则,以飨同道。 中风后遗症 某男,59岁,2005年3月23日初诊。诉右半身无力,伴行动不灵活、语言不利6个月。刻见:右半身无力,行动不灵活,言语不利,头晕,...

  • 中风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期,补阳还五汤合菖蒲郁金汤化裁

    中风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期,补阳还五汤合菖蒲郁金汤化裁

    万某某,男62岁,工程师 患者自述5年前在家中无显着诱因,突感头晕,左边肢体麻痹,继之活动晦气。遂由家人送至某医院就诊,查头颅CT示:右基底节区脑梗塞。经医治,左边肢体活动晦气有所改善,日子能自理。但近半年来,逐步神态板滞,面庞呆钝,记忆力锐减,常与家人争吵,思想愚钝,言语謇涩,行动迟缓,步履不稳,常常木呆枯坐,懒于动作,间或二便失禁。曾服用都可喜、喜得镇等药,作用欠安,遂来我院医治。入院查体:BP:220/120mmHg。神志清楚,表情呆钝,记忆力差,计算力下降,长谷川发呆量表(HDS)得18分,简易智...

  • 治疗瘀血证常用药对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中风脑积水

    治疗瘀血证常用药对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中风脑积水

    国医大师张学文从医近70年,对瘀血证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1998年出版了《瘀血证治》。张学文在辨证的基础上,针对瘀血证,善用药对治疗因瘀血导致的各种疑难杂症,疗效确切。现将张学文运用药对治疗瘀血证的经验总结如下。 治疗瘀血证常用药对 理气祛瘀药对:香附配川芎香附辛散苦降甘缓,性平无寒热之偏,为血中气药,主行血中之气,为治气滞证的主药;川芎辛散温通,走而不守,为气中血药,主行气中之血,能入气而偏治于血。血随气而行,气顺则血畅,气逆则血滞。二者合用,气血并调,共奏理气解郁、活血止痛...

  • 中风肢体偏瘫,口眼歪斜,中医拟化痰通瘀加减

    中风肢体偏瘫,口眼歪斜,中医拟化痰通瘀加减

    某男,67岁,农民,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无力3天来诊。 来诊时见,身体困重,言语骞涩,口眼歪斜,右侧肢体偏瘫,独自行走困难,持筷不稳,舌质淡暗,苔厚白,脉弦滑。查体:BP:160/100mmHg,神志清,右侧中枢性舌面瘫及肢体瘫,头颅示左侧基底节脑梗塞。西医诊断:左侧基底节脑梗塞,高血压病2级。中医辨病为中风病(中经络),辨证为痰瘀阻络。患者因经济困难,要求中医门诊治疗,不同意住院诊治。中医治则:祛瘀化痰通络,拟化痰通瘀加减。药用法半夏10g,橘红10g,枳壳10g,川芎10g,红花10g,熟地10g,丹参15g,...

  • 中风后睡眠障碍 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

    中风后睡眠障碍 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

    浅析卒中后睡眠障碍 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 stroke sleep disorders, PS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不仅影响患 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延缓神经功能恢 复, 甚至会诱发再次脑卒中, 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 PSSD 临床较为多见, 却很容易被忽视, 多表现为 失眠、 嗜睡、 异态睡眠、 发作性睡病、 昼夜节律紊 乱、 睡眠呼吸障碍及睡眠相关性运动障碍等 [1 ] 。 据报道 76% ~ 82% 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 睡眠障碍 [2 ] 。 一、 发病机制 中医学认...

  • 太阳中风表虚外感案 处方《伤寒论》桂枝汤

    太阳中风表虚外感案 处方《伤寒论》桂枝汤

    太阳中风表虚外感案 成某,女,43岁。2016年4月6日初诊。主诉:微热、汗出、恶风等数月不愈。现病史:患者自台湾于北京研修,由于气候南北差异,加之平素身体虚弱,不耐北京气候寒冷,感冒小恙,数月迁延不愈,3月中旬因打扫阳台,复受风寒,时轻时重。刻诊:时有汗出,尤以后背为甚,常湿透内衣,遂即恶风、恶寒,喷嚏连连,鼻流清涕,倦怠嗜卧,纳少乏力,大便偏软,舌淡苔薄白,脉浮缓弱。 中医诊断:太阳中风外感。 病机:太阳表虚,营卫不和。 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处方:《伤寒...

  • 中风后期足内翻 中医治则的针刺方法

    中风后期足内翻 中医治则的针刺方法

    全国名中医武连仲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天津市著名脑病专家、“武氏调神针法”创始人。武连仲对于中风后期足内翻有独到的见解和治法,确立了以“扶阳抑阴”为治则的针刺方法,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诊,现将其经验要点总结如下。 临证思路 扶阳抑阴是重点 机理武连仲强调中风偏瘫当注重阴阳缓急的辨证,中风早期肢体尚处于阴阳俱缓,患侧下肢肌力及肌张力均低下,甚至丧失,肢体处于萎软性瘫痪状态,无足内翻现象,此时重点在于激发下肢阴经经气...

  • 自拟方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自拟方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中风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三期。急性期一般在两周内,待病情稳定后即进入恢复期。恢复期一般6个月,前3个月是治疗的黄金期,此时若治疗及时、用药得当,肢体功能恢复得相对较快,后遗症明显减轻。若6个月内没能恢复,即进入后遗症期,或多或少会遗留后遗症。两年内治疗尚有效,两年后治疗效果较差。...

  • 中风病治疗临证常用的九类中药应用体会

    中风病治疗临证常用的九类中药应用体会

    中风(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在诊治中风病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现将临证常用治疗中风病的九类中药应用体会简述如下。 1.疏散外风药 疏散外风药应用于中风,主要见于金元以前。由此上溯至《内经》,对中风病因的认识均持外风入中之说,故治法以祛风为主。如《灵枢·刺节真邪论》说:“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诸病源候论·中风候》曰:“风偏枯者,由血气偏...

  • 针灸治病 针灸治中风

    针灸治病 针灸治中风

    全国名中医张沛霖是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主任医师。他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整体,即要左右、上下、前后平衡。身体大多是对称的,故针灸治病,必切诊左右脉搏,左右脉象总以持平为度。临床上凡左右气血偏胜的患者,脉象就会出现左右不平衡的情况,用一侧的脉作为正常的脉与另一侧做对照比较,不平衡的一侧来定性。现举例如下: 医案一 宋某,女,65岁,2005年5月8日初诊,左侧肢体活动不灵2年余,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曾住院治疗,头颅CT示:“右颞叶、枕叶及右基底节区多发性大面积脑梗塞&r...

  • 从“将军之官”解析肝脏体用病机及其在中风中的应用

    从“将军之官”解析肝脏体用病机及其在中风中的应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将各脏腑比喻为十二官,故医家要对寓含的脏腑生理功能进行理解,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1]。《孙子兵法·谋攻》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将帅对国家尽职尽责,国家一定强盛,如果将帅未能尽职,则国家一定衰弱。所以,将军担当着护卫国家的重任。《灵枢·师传》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候外者,即抵御外敌之意,肝脏有升卫固表、抵御外邪之功,可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肝为刚脏,古人有&l...

  • 从六经太阴中风病传解读东垣清暑益气汤

    从六经太阴中风病传解读东垣清暑益气汤

    东垣清暑益气汤是一首传世名方,笔者早期应用此方也基于仅仅分析此方中各味药的功效构成,而忽视了病机浅深、虚实、寒热错杂的状态,以致不能充分体会此方之奥妙。近期,笔者立足六经辨证体系下太阴中风病传分析此方内涵,茅塞顿开,临床应用疗效亦更加确切。现整理一则医案如下。 陈某,女,48岁,2022年5月27日入院。主诉:反复发热2年余,再发6天。患者2019年因反复发热被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予护胃、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后仍反复发热,服用中药治疗,间中仍易出现发热。2021年6~7月因“尿路刺...

  • 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

    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

      《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病证无论在表或在里,只要有小柴胡汤见症,哪怕仅仅是一症,也就意味着单用表证或者单用里证无法完全解释见症者,此时单治表或单治里即属治不对证,而应当先予小柴胡汤(或小柴胡汤类方)和畅表里、通达上下,或在此基础上取用汗法或下法。   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对于某一具体病患,似乎可以辨为某一证或某一方证,但总有那么一、二症不支持。这时候,很多医者会选择忽视这一、二症的存在。细细品...

  • 中风半身不遂中药验方

    中风半身不遂中药验方

    中风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仅有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骤,变化迅速。 处方与用法:黄芪60克,赤芍10克,淫羊藿30克,红花5 克,秦艽10克,僵蚕3 克,地龙10克,当归尾10克,川芎5克,桃仁5克,川断1 2 克,橘络5克,川牛膝 10克。便秘加肉苁蓉 15克,嗜睡加生枣仁 15克,阴虚加龟板10 克,肥胖加茯苓、半夏、枳壳各5克。水煎服,日1剂,30天为 1个疗程。 功效:补血活血,强壮起废,治中风后半身不遂,语言涩滞,手足麻痹,知觉异常,时有哈欠喷嚏,嗜...

  • 中药验方治偏瘫(中风后遗症)

    中药验方治偏瘫(中风后遗症)

    中药验方治偏瘫方:全当归9克,黄芪12克,千年健3克,秦艽9克,桑寄生9克,地龙3克,丹参6克,海风藤5克,鸡血藤6克。每日一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30天为一疗程,连服2~3疗程。 加味:如头痛剧烈属肝阳上扰者,加龙齿9克,石决明12克,磁石6克,抱茯神12克。 注:本方重在益气活血,祛风通络,用于中风后遗症。也可用于风寒湿痹(即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 中风(脑血管意外)(秘方数:12)

    中风(脑血管意外)(秘方数:12)

    中风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供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意识障碍,言语失利和肢体偏瘫。本病多见于老年人,与心肌梗塞、癌肿为老年人三大主要病死原因。中风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风则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血栓形成最多见,其次分别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胜出血、脑栓塞。 中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面赤升火,...

  • 缺血性中风(秘方数:14)

    缺血性中风(秘方数:14)

    缺血性中风一般是指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的基础上导致脑梗塞、脑动脉堵塞而引起的偏瘫和意识障碍。脑血栓形成多在50岁以后起病,男性较多,常于休息、静止或睡眠时发生症状,发病情况较脑出血缓慢。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等,在血压低时史易发生。少数病人可有浅、中度昏迷,约在24小时左右逐渐清醒,脑脊液检查正常.临床表现因病变血管部位不同而异,脑血栓形成多在起病后几天内病情可趋稳定,2-3周后由于水肿消退和侧枝循环建立而症证逐渐减轻。脑栓塞患者常有心脏病、骨折、肿瘤以及某些临床操作的影响如静脉注射、人工气胸、气腹...

  • 中风后遗症(秘方数:10)

    中风后遗症(秘方数:10)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经过救治之后所留有的轻重不等的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弛斜等症状。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因为脑血管意外之后,脑组织缺血或受血肿压迫、推移、脑水肿等而使脑组织功能受损。如脑出血的部位大多数在内囊,可引起对侧松弛性偏瘫(包括下部);左半球出血可伴有失语;急性期后,偏瘫逐渐成为痉挛性,上肢屈曲、内收,下肢呈直伸,腱反射亢进,运动能力可有恢复。随时间进展,偏瘫肢体的运动可逐渐恢复,下肢一般较上肢恢复为早,近端比远端的恢复好,手指精细动作的恢复最迟并最差。...

  • 出血性中风(秘方数:6)

    出血性中风(秘方数:6)

    出血泊中风一般是指因脑出血(脑溢血)所引起的昏迷和瘫痪,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以男性为多。常发生于病人清醒活动时。可能有情绪激动及使劲用力等导致血压突然升高的诱因。常见的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突然昏迷、偏瘫,大小便失禁、发热等。昏迷是脑出血的主要症状,昏迷的程度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有关,多为深昏迷、瞳孔早期缩小而后扩大,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减弱或消失。按出血部位可分为内囊出血、桥脑出血、小脑出血、脑室出血等。其中内囊出血有典型的“三偏”症状(即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同时有...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