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 第4页
-
视疲劳治当以养肝益肾为主
视疲劳是由于用眼过度引起的视物模糊、眼胀、眼睛干涩、灼痛、眼及眼眶酸痛,以及头痛、恶心、乏力等全身症状的一组综合征,现代医学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肝血不足、肝肾阴虚所为,治当以养肝益肾为主,中医辨证施治可分为以下两种证型。 肝血不足型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眼目干涩、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当以养血补肝为治,方用八珍汤加减,药用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黄芪、鸡血藤、桑葚、桂圆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还可选用中成药羊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
-
名医唐鸥治视神经萎缩方
名医治唐鸥视神经萎缩(肝肾不足)方 处方:熟地、茯苓、枸杞子、桑椹子、楮实子各15 克,当归身12克,山药、山茱萸、菊花、女贞子、五味子各10克,泽泻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滋补肝肾,祛风明目。用于治疗视神经萎缩,中医辨证属肝肾不足型。症见视神经乳头色灰白,边界清,视网膜动脉细;伴视力渐降,甚至失明,视物昏花,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燥咽干,潮热盗汗;舌红干裂,苔少,脉细数。 创方者:唐鸥 名医治唐鸥视神经萎缩(气血瘀滞)方 处方:桃仁、川牛膝、白芷、赤芍、枳壳各10克,红花...
-
过敏性鼻炎视病程用药
过敏性鼻炎也称变应性鼻炎,典型症状为鼻痒、喷嚏连连、流大量清水样鼻涕和间歇性鼻塞。医学统计表明,很大一部分过敏性鼻炎在未经积极治疗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并发过敏性鼻窦炎、渗出性中耳炎,甚至支气管哮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而且大约78%的过敏性疾病患者有严重的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深度不够及醒后疲劳等。因此,积极防治过敏性鼻炎对过敏人群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非常有意义。 治疗过敏性鼻炎特效方 药方:香港出产-保心安油-药店有卖 用法:用棉花沾油,不要太多。轮流堵住2个鼻孔,1天2-3次,1次10-30分钟. 如果1...
-
熏鼻洗鼻润鼻 重视鼻子保健
鼻子是呼吸道的门户,是重要的呼吸器官。鼻腔四通八达,与眼睛、鼻泪管、咽喉、耳咽管等器官相通,所以,鼻腔的很多疾病会影响相邻器官的健康。鼻子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和加温加湿作用,是防止细菌、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应特别重视鼻子的保健。 熏鼻杀灭有害病菌 患有感冒、鼻炎等,平时泡茶时,用茶壶嘴(或有盖的杯子留一条缝)冒出的热气熏鼻子,热气可通过鼻腔深达肺部,对鼻腔和肺部有温润作用,让人感到温暖舒适。若取辛荑花、薄荷、苍耳子、金银花、苏叶等用沸水冲泡熏鼻效果更好,因辛荑花等药物具有通利鼻窍、杀菌...
-
咽喉肿痛切莫轻视
咽喉痛是普通的小病,大家往往都不以为然,痛得厉害自己吃点药硬扛。然而,有些病症如急性会厌炎,最初表现只是咽喉痛,把它当作普通的感冒来治疗,却会发展成咽喉水肿,影响呼吸通气。因此,咽喉痛患者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到医院检查。 咽喉部有一扁平如叶的弧形结构,称之为会厌,靠舌根一面的黏膜非常疏松,它在呼吸和发音时开放喉的入口,使气流通畅,发音响亮;在吞咽或呕吐时关闭喉的入口。当会厌发生急性炎症时,会短时间内发生肿胀,体积增至原来的5~6 倍,伴有剧烈的咽喉疼痛,吞咽时因食物刺激水肿部位,轻者自觉有异物感而形成吞咽困难,...
-
口眼歪斜 用《审视瑶函》正容汤加《杨氏家藏方》牵正散
广东惠州6岁男孩刘某,2006年3月5日清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并伴有恶风,发热,无汗,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耳下有压痛等兼症,立即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确诊为面神经麻痹。医生为患儿安排的治疗方案为: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患部,每日20~30分钟;服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强的松等药,注射加兰他敏。治疗20余天,病情未见缓解,患儿却食欲大增,身体发胖,已形成满月脸,生出了淡淡的胡须。其母焦急万分。在朋友的推荐下带患儿到珠海求余诊治。余用《审视瑶函》的正容汤加《杨氏家藏方》的牵正散,配合针灸治疗,收效良好。 方药:白...
-
重视心理健康 搞好心理保健
医 学心理专家认为,人的心理和生理是密切相 关的,不良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很大。 因 为不同的情绪状态会通过下丘脑、脑下垂体、植物 神经系统引起身体器官功能的变化, 这就是情绪 或者说心理因素可以致病的生理学基础。 一般情 况下,倘若一个人经常处于颓废、沮丧、愁闷的情 绪状态,那么他患诸多病症的几率就要比乐观、开 朗、愉悦者高得多。 因此,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除 了要注意身体锻炼、积极防病治病、加强饮食营养 调节外,还应重视心理保健。 而要搞好心理保健, 方法得当至关重要。 静心读书法 书是文化的沉淀和传递,是慰...
-
《内经》视心脏为胃之大络
心脏与胃之大络关系的探讨 对于心脏与胃之大络的关系, 目前中医界较为一 致的认识是 [1-2] : 心位于胸中, 外应虚里; 虚里为胃之 大络, 其部位在心尖搏动处, 为按诊的部位之一。 将 虚里, 也即胃之大络, 视为一个与心脏关系密切的络 脉, 而非是心脏。 然而客观事实是: 对虚里按诊所感 知的就是心尖搏动 [3] , 也即左心室之动(心尖主要由 左心室构成 [4] ) 。 此结果使人产生一个疑问, 此处的 胃之大络是否就是指心脏? 笔者通过分析以《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 经》 ) 为源头的文献资料,...
-
谢春光从虚与瘀论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所致眼底疾病,已成为工作年龄人群失明首要病因。目前我国DR患病率约为24.7%~37.5%,并且随着病程延长,患病率愈高,病情愈严重,致盲率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岐黄学者谢春光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临床疗效卓著,善于病证结合,专病专方,尤善于内分泌疾病。笔者有幸随师临证,以诊治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为例,介绍谢春光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证经验与特色。 病因...
-
中医如何防治近视 按揉攒竹穴
丹丹读小学二年级,放假前双眼视力就只有0.8了,医生告诉家长,暂时还不需要戴眼镜,要特别注意用眼健康。没想到暑假过完,开学了,丹丹再次复查视力,视力却继续下降,只有0.6了,丹丹妈妈很着急,四处打听提高孩子视力的办法。 儿童青少年近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中小学生课内外负担较重,电子产品的普及、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等因素,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因此要近视眼的健康防控应引起广大家长的重视。 近视眼要科学防控 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
中医古籍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近视定义为:因青少年时竭视劳倦,导致神光不足,或禀赋不足所致,以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为主要表现的内障类疾病,含义同“能近怯远”[1]。中医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由来已久,认为其与气血阴阳密切相关,与经络紧密相连,遗传因素亦不可忽视,涉及脏腑主要包括心、脾、肝、肾。不同医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相关知识做简单梳理。 1 中医古籍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由来已久,认为其与气血阴阳密切相关,且与经络紧密相连,遗传因素亦不可忽视,涉及脏腑主...
-
彭清华治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经验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及其轴突渐进变性,进而导致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和视功能损害的视神经病变。目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青光眼发病居全球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第一位,一直是眼科的研究重点、热点及难点。此病具有视神经损害的病理特征,其原因是很多病理因素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变性、凋亡。目前,降低或阻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提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率已成为青光眼治疗研究的主流方向。但现有的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手段尚不令人满意,各类西药均有一定的局限性,疗效亦不令人满意。中医药在青光眼治疗上具独特优势和广阔的应...
-
重视气机升降调畅 从调理肝脾入手
薛伯寿上世纪70年代师从中医大家蒲辅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通过统考进入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班,拜薛老为师,随师侍诊,对薛老灵活运用经方四逆散治疗临床各科疾病深有感悟。 脾胃不调案 刘某,男,41岁,2010年3月10日就诊。 患者喜食肥甘厚味,近半月来出现脘腹胀满,便干不爽,周身困重,体倦乏力,失眠多梦,舌质暗红,苔薄黄而腻,脉弦细而滑,证属痰湿内阻,脾胃气滞。治宜理气化痰,调和肝脾。方用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味。处方: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
-
视神经萎缩(秘方数:4)
本病是指视神经纤维变性,导致传导障碍的—种致盲性眼病。本病病变位于视神经,视神经纤维又是传递感觉细胞的光刺激冲动,直达视觉中枢,产生视觉。一旦视神经纤维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产生变性使传导障碍而影响视觉,故本病自觉视力减退,不能矫正,部分病例的视力或视野虽在正常范围,但也可表现出色觉减退。本病有些病变位置在视神经的不同部位,其表现为不同的视野缩小或偏盲、中心暗点等,通过眼底镜检查,其视神经乳头常可见到蜡黄或苍白,或颞侧苍白等。导致本病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有高热、发炎、肿瘤、颅内的各种病变、外伤、中毒、...
-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秘方数:4)
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尤以男性居多,常以反复出血为特征,故又称青年性复发性视网膜玻璃体出血。双眼患病,预后较差。由于视网膜静脉炎症,导致出血,流蓄视网膜层,大量可渗溢到玻璃体,屈光质透明度降低,视物不清。开始时,常以眼前黑影增多,一旦出血量大,累及黄斑,或血染玻璃体,则视力骤降。本病常因反复出血,以致造成增殖性视网膜炎,势必导致视网膜剥离,致使失明。导致本病发生的原因,一般认为与结核有关,有时虽在全身检查未发现任何活动性结核病灶,此时可作结核菌素过敏所致来考虑。其他非特异性感染病灶、过敏、内分泌障碍也可能是导致本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