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 第13页

根 第13页

  • 人之有脚 犹似树之有根

    人之有脚 犹似树之有根

      如今,人们保健意识日益增强,护足保健开始受重视。许多人只知使用脚而不知保养。殊不知,人的脚象心肺一样,在人体中是很重要的角色。从医学典籍中可找到佐证: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   人的双脚有无数神经末梢与大脑紧密相连,并与所有器官和腺体相连。根据中医理论,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投影。脚部是足三阴经的起点,又是足三阳经的终点,踝关节以下,就有60多个穴位,刺激这些穴位,会改善各个器官的功能,增强血脉运行,调理脏腑,舒通经络。如大拇趾是肝、脾两经通路,可疏肝健脾,增进食欲,治肝脾...

    养生秘方 2024-03-07 10 0
  • 丹田为性命之根本 道教养生重视

    丹田为性命之根本 道教养生重视

      道教养生重视丹田,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是性命之根本。丹田有上中下三处,《仙经》中指出:“上丹田,藏神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下丹田,藏精之府也。”   上丹田 为印堂所在,亦称泥丸宫、升阳府、昆仑顶、灵台。道家认为,上丹田为入道之门,天地灵根,是祖窍、祖气,至宝至贵。平时人们只要经常意守上丹田,存思九真神,就可以延寿不老。   中丹田 又叫绛宫,《仙经》中说:“六腑五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意思是说,六...

  • 陈永根

    陈永根

    陈永根,男,1961年生,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红花村人,1980年起在龙泉驿区山泉镇红花村卫生站独立行医。这个2岁失去左腿,总是拄着一根拐杖,奔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的乡医,在大山里坚守了36年,艰难走出18万里出诊路,被村民们称为“最美村医”。 陈永根 一桌、一椅、一部台式电脑,办公桌背后是一排中医储药箱,还有两组存放西药和简单医疗器具的旧式立柜……近日,笔者赶赴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红花村卫生站,只看到卫生室简陋的陈设,却没...

    养生秘方 2024-03-07 10 0
  • 中国传统文化是气功的魂与根

    中国传统文化是气功的魂与根

      中国传统文化是气功的魂与根,无论是在气功的理论、实践,还是在其操作要领中,处处都散发着传统文化的芬芳,传统哲学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中医药学中综合调理的摄生观、儒家学说中以和为贵的中庸观……无不为历代气功家所借鉴,并将其合理融合后指导练功实践及其应用。   道法自然   即气功的方法源于自然。天人相应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要之一,其要点是人类为宇宙万物之一,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的生成本原。由于“天地氤氲,万物化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rdq...

  • 根据体质品晨茶

    根据体质品晨茶

      饮第一壶茶为“品茶”。茶被热水沏过,挥发油的香气蒸发于杯面,水入口中,香入鼻中,令人心醉。观赏茶于色、香、味为一体,表现在一个“品”字上。   绿茶沏三遍,茶汁已尽。比较讲究的好茶者,绿茶沏两遍;特别讲究者绿茶只沏一遍,是狭义上的品茶。绿茶沏三遍后,再沏颜色渐黄,茶多酚已有变化。红茶、花茶等,只要茶味尚浓,可沏三壶以上。因为不存在茶多酚质变的问题。   四季的旋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黄帝内经》讲一日也分“四季”,所以一日...

  • 诸经之根“河图”“洛书”
  • 中医“能治好病”的根本原因

    中医“能治好病”的根本原因

      作者简介   陆广莘,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著名中医理论学家、临床家,首届国医大师。他将中医药学学术思想归结为“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中医学为健康医学的本质属性,奠定了健康医学理论基础。   ●中医研究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要保持其学术的独立性和固有价值,并且发扬下去,“科学化”仅仅是途径。因此,首要的是提高中医学术水平,抓好继承工作。   ●疾病医学、疾病对抗医学是用物质世界的知识解决生命现象,...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2014年1月16日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前作出重要批示,强调“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对于我们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是笔者对&l...

  • 读罗根海教授的《中医的文化底色》

    读罗根海教授的《中医的文化底色》

    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的文化底色》一书,是“一本外行能够看得懂,内行看了有启迪的散文性中医科普小书”,全书不到10万字。作者是天津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年近七十的文化学者罗根海教授。这本小书,是他40年来一直从事医古文和中医药文化教学、研究的积淀之作。 作者通过对中国大文化与中医文化源与流、根与枝、母与子血肉关系的剖析,展现出中医文化那坚实厚重、色彩斑斓、炫目璀璨、引人入胜的根底和本色,也把作者擅于“御繁为简,深入浅出,以淡雅的文风、通俗...

  • 中医药的根在基层 在农村

    中医药的根在基层 在农村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公布的2013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量达到52.3万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39.8万人,较上年增加3万人;中药师(士)11万人,较上年增加0.2万人。 这样的数据告诉人们,中医药人员在逐年增加。特别是具备执业(助理)中医师资格人员年增3万人,预示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动机”在“更新换代”。任何一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新陈代谢”“逐年...

  • 如何看待生死 是养生的根本问题

    如何看待生死 是养生的根本问题

    如果有人问:你怕死吗?想来多数人会回答:怕!所以《黄帝内经灵枢·师传》中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人的生命毕竟只有一次,贪生怕死是很正常的。也正由于怕死,人们才会珍惜生命,也才会有养生的动力。但时常也可以见到如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说的“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有人一得知自己患有重病,立刻面色惨白,两目无光,甚至委顿于地,不几日便被“吓死”了。 那么,如何看待生死呢?其实,这不仅是养生的...

  • 根据内因降内火

    根据内因降内火

      天气热了,身体里的“火”也烧了起来,如口腔溃疡、便秘、腹胀……都随之而来。不过虽然都叫“上火”,却因病因不同,“灭火”方法也不一样。   口腔溃疡:多吃绿豆和芹菜。口腔溃疡、咽痛咽干,可能是吃了太多温热性的食物,如荔枝、桂圆等导致。中医认为,口腔溃疡是“心火”旺,要少吃温热性食物,多吃些凉性食物,如苦瓜、绿豆、芹菜等。   便秘腹胀:少冷饮。吃太多甜食导致“胃火&r...

    养生秘方 2024-03-07 8 0 根据
  • 中医的根基是天文 同时也是历法与周易的根基

    中医的根基是天文 同时也是历法与周易的根基

    @仝小林北京 西医知识和中医知识,对于搞中医文献的研究者来说,所需之差异可谓天地;而对于一个现代中医临床医生来讲,却是同等的重要。只是在思维上、治疗方法和手段上,孰主孰从而已。做中医人,始终不要忘记:以我为主,我主人随。 @贠克强 蔡元培主政北大时,不拘一格,网罗各家、各派、各路货真价实的人才,学术上古今中外、三教九流,但凡对文化文明、科学技术有积极意义者,皆为其兼容并包于麾下;但各家各派多“自耕其田”而又尊重他方的存在,通则融,歧则敬,于是大师...

  • 治未病 病愈防发是中医学根治已病

    治未病 病愈防发是中医学根治已病

    •治未病在方法上较之治已病更全面、更主动、更有利于恢复健康,仍有现代科学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已病防变,不仅贵在早治,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失治误治,迫及其它脏腑而产生并发症。 •病愈防止复发是中医学根治已病,防止产生新病的重要手段。 中医治未病是在中医学阴阳五行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个性化理论指导下保障人体健康较全面的中医学术理论。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医学就已重视治未病,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 见病知机是仲景著书的根本目的

    见病知机是仲景著书的根本目的

    “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语出《伤寒论》第317条通脉四逆汤方后注。当今学界主张“方证对应”的一些学者认为,“将方证对应的论治理念与实践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的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即‘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事实上,仲景此语与所谓的“方证对应”“方证相应”“方证相对”“方证相关”之间是没有丝毫瓜葛的。...

  • 文化是中医药的根基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是中医药的根基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目前有3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中医药项目仅“中医针灸”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不论项目数量还是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中医药类在十大类项目中都占比最少。对此,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申报与保护工作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如何解决传承断层的问题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中...

  • 冬季养生“根”类食物

    冬季养生“根”类食物

      可能很多人都会听说过“春吃花、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其实很简单,这就是中医一直说的“天人相应”理论。冬天是蛰伏收藏的季节,所以这句话说的就是要吃恰逢时令的食物。如今时值冬季,正是根类食物当令的季节。那我们应该怎么吃根呢?为此,记者采访到广东省中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林淑娴。   指导专家   林淑娴   广东省中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   糖友吃“根”很健康   “根”类...

  • 足底按摩 稳固根基

    足底按摩 稳固根基

    《黄帝内经》的《足心篇》中简述了脚底按摩原理:人体器官脏腑各部位在脚底都有反射区,用按摩刺激反射区,通过血液循环、神经传导,能调节机能平衡,恢复器官功能,收到祛病健身之效。中医理论记载,人有“四根”——耳根、鼻根、乳根和脚根,其中以脚根为四根之本。人老脚先衰,木枯根先竭,可见脚对人体的重要性。脚踏地面,地心引力使血液无法回流,通过脚底按摩,刺激血液循环,让血液回流上来,可强身健体。脚底和脚趾有千万神经和血管,即使不是按摩反射区,只是稍微按摩脚底,都具有保健效用。...

  • 一到春季就发烧 过敏是祸根

    一到春季就发烧 过敏是祸根

    经过漫漫长冬的刺骨严寒,等待春天的降临是一件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然而,在王琦教授的门诊上,一位少女却对花红柳绿的满园春色无暇欣赏,反而忧心忡忡,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2015年3月的一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一位母亲带着女儿急切走进诊室,只等少女刚刚落座,其旁的母亲就着急地说道:“王教授,我家姑娘一到春天就发烧,这一连都好几天体温持续39℃了,怎么也退不下去,您快给瞧瞧吧!”看到年轻女子一脸疲惫,王琦赶紧摸了摸少女的额头,问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慢慢讲来!&rdquo...

  • 盛夏暑热喝些芦根茶饮

    盛夏暑热喝些芦根茶饮

      盛夏暑热当令,适当喝些芦根茶饮,对养生治病大有裨益。   芦根为芦苇的地下茎,夏秋季采挖,鲜用或切段晒干用,是常用的清热泻火药,也是居家必备的消暑佳品。其性味甘寒,可清热解暑,生津润燥,除烦利尿,降逆止呕,在治疗暑热口渴心烦,风热感冒,肺热咳嗽,胃热呕恶以及小便短赤涩痛、麻疹等病症有独特功效。制成茶饮服用,简便有效。   芦根绿豆汤:鲜芦根30克,绿豆各15克,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加适量冰糖即成。可解暑生津,缓解暑热口渴等症状。   芦根麦冬饮:取鲜芦根(碎)30克,麦冬15克,共置保温...

  • 板蓝根煨红枣 海参炖猪蹄

    板蓝根煨红枣 海参炖猪蹄

    板蓝根煨红枣 板蓝根30克,红枣20枚。先将板蓝 根洗净,切片后放入纱布袋,扎口,与洗净 的红枣,同入沙锅,加水浸泡片刻,,中火煨 煮30分钟,取出药袋,即成。早晚2次分 服。功效:适用于各型病毒性肝炎辅助治 疗。 蓝言芳 海参炖猪蹄 海参4个,猪蹄2个。将水发海参和 洗净猪蹄人锅煮熟食之。老年体弱、便秘、 动脉硬化者均可食用此方。 郑 洁...

  • 板蓝根为啥“万能”

    板蓝根为啥“万能”

      随着禽流感疫情的出现,一些人一度抢购板蓝根,把它当成治疗流感的万能药物。其实,这是个误区。   板蓝根为啥“万能”   从“非典”到手足口病,从甲流到H7N9,每次重大传染病出现,板蓝根都会作为防治药物走到台前,原因何在?   一是板蓝根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而在中医理论中,“毒”泛指一切对人身体不利的东西。由此,凡是由“毒“引起的疾病板蓝根都可以防治;不管由什么病毒引起的疾病,用板蓝根来&ldquo...

  • 一方脉枕三根指头

    一方脉枕三根指头

    脉枕是中医大夫诊脉时放在病人腕下起衬垫作用的用具。具有收藏价值的古代脉枕,多为瓷枕。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唐朝时期开始大量生产,宋、金、元时期最为鼎盛。在瓷枕发展史上,以宋代磁州窑烧制出的瓷枕最具代表性。 古代实用的小型陶瓷枕有多种:一种是袖枕,因为当时交通不发达,人们外出长途旅行风餐露宿时,常随身带个小枕,便于在休息时使用;一种是腕枕,在人们长期书写时,为防腕子发酸,将小枕垫于腕部;再一种就是脉枕,体积很小,重量很轻,为的是大夫出诊时携带方便。箱型脉枕下面一般有一两个小孔,它们是烧制时为防止爆裂而设的排气孔。...

  • 医道为干为形 人文为根为魂

    医道为干为形 人文为根为魂

      ●中医文化建设,既需要注重对院容、院制等文化外显具体部分的拾回,更需要树立中医文化教育目标,使中医药人员在精神世界的层面受到熏陶,在思维方式上得到培养,以蓄积中医人应有的学术素养,从而使中医文化与中医技术真正达到交融而致用的高度。   ●中医文化建设需要每一个中医人的参与和努力。只要我们都自觉地以“厚德载物”和“止于至善”为自己的目标追求,我们即可找回已经或正在丢失的中医文化。   医道为干为形人文为根为魂   中医文化是指中医学中相对于医术的部分...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父亲贺普仁的学养根基与大医之路

    父亲贺普仁的学养根基与大医之路

    我的父亲,针灸学家贺普仁于2015年8月22日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辞世前的几个月,他一直在思考着针灸向癌症全面开战的问题,直到8月20日还在交代着针灸治疗癌症的治则与要穴。 父亲一生以“以医治人,以义正己”为座右铭。父亲多次盛赞仲景大医的医德医道。张仲景是医学史上,开有道、有用,道用合法之先河的大医。汉以前的医学界,有“医经家”和“经方家”之分。所谓医经家,多有论无方。所谓经方家,多有方无论。二者各有长短,仲景则取两家之长,熔为一...

  • 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根脉

    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根脉

    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

  • 民间中医是中医之根

    民间中医是中医之根

    我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对民间中医有着深厚的情感,并始终认为,民间中医是中医之根,是中医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溯岐黄下迨至今,民间中医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间中医古称走方医,即走动在民间的医生,又称草泽医,串医,俗称走方郎中。他们“负笈行医,周游四方”。清代著名医家赵学敏著《串雅》内外编,对走方医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其所录大量单方、验方和疗法,包括内治、外治、急救等各科方药,充分体现了走方医贴近民间,及其“简、验、便”的治疗原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

  • 中年再振根基

    中年再振根基

      张景岳(公元1563~1640年),字会卿,号景岳,明末山阴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著作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及《质疑录》等。作为明代著名中医学家,张景岳博学多识,学验俱丰,不仅精于医术,而且对养生也十分重视,亦独有神悟,造诣颇深。   先天后天交相互胜   对于先天后天对人的影响,张景岳谓:“人生于地,悬命于天,此人之制命于天也。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此天之制命于人也。”他认为,“故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后...

  • 白茅根:春日祛火佳品

    白茅根:春日祛火佳品

    春季容易上火,常表现为咽痛、流鼻血、尿黄等症状。此时,正值白茅根生长旺盛,在野地、山坡上多见。中医认为,白茅根味甘,性寒,人肺、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可有效消除体内的火热,因此,春日上火不妨用些白茅根。 嗓子痛 春季上 火引起的咽喉肿痛,可 以取鲜白茅根30克 (干品减半),金银花10 克,加水1000毫升,煎 煮20分钟后,去渣取 汁,加冰糖少许即可,代 茶频饮。每日1剂,连饮 3--5日。可清肺热,利咽 喉。 流鼻血 春季上 火引起的鼻出血,可取 鲜白茅根30克(干品 减半),藕节...

  • 春季“上火” 喝茅根茶

    春季“上火” 喝茅根茶

    春天气温渐暖,人若调适不当、休息不好、压力过大等,很容易上火。而此时,正是路旁、山坡、草地上白茅根生长旺盛之季。中医认为,白茅根性甘寒,人肺胃二经,有清火生津、凉血止血等功效。现推荐几则茶疗方: 1.茅根银花茶:取鲜白茅根40克,金银花10克。锅内加水1000毫升,放人两药煮沸,去渣,加冰糖20克调味即可。可清热解毒、清咽利喉,适用于病毒性感冒、急慢性扁桃腺炎等。 2.茅根丹皮茶:取鲜白茅根30克,牡丹皮、防风各10克,放人锅中,加水500 毫升,煮沸,去渣即成。每日1剂,分2次于早、晚餐前饮用。可清热凉血,增强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