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第30页
-
高血压肾阳亏虚 温清并用法治之
案:温清并用法 患者:李某,女,38岁,职员。 病史:患高血压病年余,检查属原发性,常服山绿茶片治疗,但效果不明显。 初诊:自觉颈部僵硬酸痛,时有心中虚悬,意识模糊,胸部闷塞不舒,头昏,偶有肢麻,两下肢清冷发凉,经行超前,量少色暗,舌苔黄薄腻,舌质黯,脉沉细,血压160/100 mmHg。证属肝肾不足,阴虚及阳。药用:淫羊藿10 克,仙茅10克,巴戟肉10克,当归10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生地10克,桑寄生15克,川芎10克,葛根10克,天麻10克,白蒺藜10克。 二诊...
-
治高血压不可盲目清肝泻火
从发病特征来分,西医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和特殊类型高血压,认为该病病因有遗传、肥胖、饮食高钠低钾等因素。中医认为该病有肝郁湿热、肝火上炎、心火上炎、痰湿内阻等实证,还有气虚血瘀、精血亏虚、肾虚火旺、肝肾阴虚等虚证,另外还会有虚实相兼、证型相兼的情况,所以并非单纯肝火所致。如不属于火热之实证,再用清肝泻火药则难以奏效。 医案举例 案一 安某,男,49岁,2016年8月11日初诊。患者2012年患轻度脑梗,血压175/110mmHg,频发室性早搏,双下肢动脉软斑。刻诊:经...
-
失眠即不寐 清胆宁心养血安神方解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成肇仁,男,1944年生。主任医师,湖北省知名中医,师从全国著名伤寒学家李培生教授,为湖北省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中医药大学经方研究所所长。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近50年,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和专著25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学术上侧重《伤寒论》方的现代临床拓展应用。临床上喜用经方并结合时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症,尤其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疾病颇有见地与心得,临证多取得满意...
-
陆长清治癫痫病验案三则
全国名中医陆长清是青海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对癫痫有独到的认识。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其特征是发作时精神恍惚,其突然仆倒,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做猪羊叫声,移时苏醒。西医考虑由于脑异常放电部位、传播方式及范围不同,致以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多种分类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可分为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及精神运动性发作,脑电图检查及头颅CT检查可协作诊断。笔者跟师陆长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危重症癫痫发作,取得很好效果,为癫痫持续症状的患者减少镇静药物的使用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 医案一...
-
从风论治偏头痛 清热解毒有考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进是著名温病学专家,从事温病学的教学、科研40余年,临床工作50余年,经验颇丰。下面通过一则医案,深入解析杨进诊治疾病过程中的思路、方法以及技巧。 樊某,女,15岁,学生,2020年11月29日初诊。主诉右侧偏头痛多年,甚则呕吐,手足清冷,面部多油,痤疮多发,苔淡黄微腻,脉细濡。 处方:川芎20克,炒延胡12克,炒柴胡6克,白芥子6克,法半夏9克,当归18克,紫花地丁20克,野菊花9克,丹参15克,白芷8克,郁李仁12克,吴茱萸3克,荷叶12克,炒赤白芍9克,生甘...
-
温阳清热治疗肠痈 温肾暖脾治疗泄泻
温阳清热治疗肠痈 张师运用附子配大黄治疗正虚的热毒之症。 病案举隅 患者张某,女,67岁。2000年5月15日就诊。主诉:右下腹疼痛2周。现病史:右下腹疼痛2周,局部可触及包块,经抗生素治疗1周,仍发热,38.5 ℃,腹痛,尚有包块。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无力。西医诊断:慢性阑尾炎。中医诊断:肠痈。辨证:正气不足,湿热壅滞,瘀结肠中。治以温阳扶正,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排脓去结。处方:制附子(先煎)15 g,生大黄(后下)15 g,牡丹皮15 g,冬瓜仁30 g,败酱草30 g,桃仁9 g,薏苡仁15 g...
-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D) 是由于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 以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等认知功能的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VD已成为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有研究表明,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约为5%,其中血管性痴呆占20%左右,阿尔茨海默病(AD)合并VD占10%~20%。调查显示,VD总的发病率为2.543 /(千人·年),其中男性为3.253 /(千人·年),女性为1.971 /(千人&mi...
-
节后“清肠”推荐几款清场菜谱
吃喝是节日不变的主题,但往往是饱了口福,累了胃肠。春节假期一过,不少人就开始了“清肠”计划。市民王小姐说,过年吃得太油腻了,体重上去了,所以现在开始决定不吃饭光喝水,然后做个清肠,给内脏“打扫卫生”。其实这样想的人还不少。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肛肠科的副主任医师褚卫健指出,不提倡健康人清肠。褚卫健介绍,清肠在临床上有明确的人群限制。如要做肠镜检查以及接受肠道腹部手术的人,才需要清,以避免影响检查结果或造成细菌感染。清肠即要排便,但排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代谢早、...
-
清肺化痰通腑治失眠
王某某,男,56岁,2001年4月3日初诊。患者吸烟40年,常年咳嗽痰多,形体消瘦。1月前逢家中办事,请客数日,大量吸烟饮酒,后咳嗽加重,痰多,色黄黏,不易咯出,大便干结难解。1周前突然不能入睡,整夜辗转反侧,情绪烦躁,自汗多,口干欲饮,胸腹均有紧迫不舒感,服舒乐安定4粒也仅能入睡1~2小时,轻微响动即刻醒来,后再也无法入睡。查其舌红少津,苔黄厚腻,根部有黑苔且干燥,脉细滑弦数。此痰火上扰、心肾不交之证,予下方清肺化痰。 处方:黄芩12g,败酱草15g,熟大黄15g,天冬30g,炒牛蒡子9g,法半夏25g...
-
胃下垂 治则健脾益气升清 胃上穴刺激手法
案一马某,女,30岁,1998年10月11日初诊。主诉:胃下垂6个月。患者家住农村,1年前在家中拉土搬砖建房后,时感饭后胃部胀满并有下坠感,有时微痛,饮食逐渐减少,经医治无效,体质较前瘦弱。半年前X线钡餐透视显示胃下极在两侧髂嵴连线下方9cm,诊为胃下垂。住院治疗后,效不显,遂来诊。现患者面色无华,平卧时上腹呈舟状腹。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诊断:胃下垂(脾胃虚弱,中气下陷)。 治则:健脾益气升清。 处方:百会,中气法组穴(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天枢、气海),足三里,胃...
-
江杨清辨治久泻学术思想及经验
久泻,短则数月,长则数十年,缠绵难愈,影响水谷精微运化转输,严重影响健康。笔者侍诊于侧,见江杨清教授治愈久泻患者众多,故对此经验作一总结,以飨同道。 辨病因、病机及脏腑 江老认为,久泻的病机有四大特征:一为多兼湿邪为患;二为多见脾虚或脾(肾)阳虚;三为寒热虚实并见;四为肝木侮土。前者为邪实,二者为正虚,三者寒热虚实错杂,末者属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其中脾胃气机之升降乃运化功能之关键,更为整体气机正常运转之枢纽,脾之清气不升而下陷则可为泄泻,故从他脏治泻亦应兼顾脾胃气机之升降[1]。把握住如上特征和标本主...
-
嗳气,打嗝,打饱嗝,方用清胆止噫汤加减
林某,男,42岁。主诉近来常嗳气,打嗝,并加重1周。1年前由于饮食不规律后出现上腹不适饱胀,伴有嗳气。腹胀呈持续性,进食后加重,无明显反酸、恶心、呕吐、厌油腻感。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昨晚喉间有痰不适,胸闷,嗳气头晕,纳差。舌尖红苔白干,脉弦略滑。中医诊断为“嗳气”,证属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治宜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方用清胆止噫汤加减,处方:枳实、茯苓、法夏、竹茹、浙贝、厚朴、黄芩、牛蒡子各10g,陈皮、桔梗、甘草各5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共7剂。1周后复诊...
-
癥积,多发性结肠息肉 治则养阴清热行瘀散积
时某,男,79岁,初诊2013年6月13日。患者在2003年腹胀肠鸣、便秽不畅,肠镜检查发现多发性结肠息肉。从2003年~2013年,先后4次通过肠镜高频电及氩气刀电凝切除息肉,病理均为肠腺瘤。但切除后息肉反复再生,虽反复切除,终不能治愈。第5次于2013年3月26日,电子肠镜检查所见:距肛门口60cm横结肠终段,见一直径约0.3cm山田一型,表面黏膜光滑,距20cm处以下,共见10余枚直径约0.2cm、0.3cm扁平隆起,表面黏膜光滑,色泽正常,仍于肠镜下进行结肠多发息肉电切术。因畏惧息肉复发及恶变,遂于2013...
-
清肺排毒汤:内外兼治 珠联璧合
清肺排毒汤是当前公认的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疗效肯定的中药方剂,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推广的有效方剂。 方药组成及来源 清肺排毒汤组方为:麻黄9克,炙甘草6克,杏仁9克,生石膏15~30克(先煎),桂枝9克,泽泻9克,猪苓9克,白术9克,茯苓15克,柴胡16克,黄芩6克,姜半夏9克,生姜9克,紫菀9克,冬花9克,射干9克,细辛6克,山药12克,枳实6克,陈皮6克,藿香9克。以上21味中药饮片,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两次,饭后40分钟温服。如有条件,服药后可加服米汤半碗至一碗。3剂药一个疗程。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