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 第33页

清 第33页

  • 清暑利湿名方六散的临床应用

    清暑利湿名方六散的临床应用

    清暑利湿名方六一散由宋·刘完素(刘河间)所创,又名天水散。 该方由滑石180克、甘草30克,共研细末而成。每次用9克,和白蜜少许,凉开水或灯草汤调服。功能:清暑利湿,解热泻火。方中滑石解肌清热,滑窍行水而利湿,人表里上下三焦;甘草泻火和中,二者配伍成为治疗因暑湿引起的发热口渴、烦躁、小便不畅、大便泻痢等病症。还可用于石淋的治疗。 清代汪昂认为:滑石气轻能解肌,质重能清降,寒能泻热,滑能通窍,淡能行水,使肺气降而下通膀胱。故能祛暑止泻,止烦渴而行小便也。加甘草和其中气,缓滑石之寒滑。 六一散加朱砂少许...

  • 清骨散治术后发热

    清骨散治术后发热

    王某,男,19岁。因“车祸致胸腹部疼痛5小时”于2010年6月5日由外院转入。诊断为:失血性休克;胸、腹部闭合性损伤(肝脾破裂);全身多发骨折。急诊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脾切除+左肝外侧叶切除+胃修补术。术后第8天病人逐渐出现夜热早凉,烦躁不安,体温多波动在37.5℃~38.5℃,血常规:WBC:32.85×109/L,NEUT:93%。抗生素调整为泰能、莫西沙星静滴。3天后,仍发热,体温仍波动在37.5℃~38.5℃,同时伴有嗜睡,血常规:WBC:27.7×109/L,...

  • 清热利尿验方三则

    清热利尿验方三则

    白茅根茶: 鲜白茅根100克,去节间须根,洗净、切碎,人沙锅内加水1500~1800毫升煎煮,取汁。每日代茶空腹温饮。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主治小便黄赤、淋漓涩痛、气味臊秽者。 清火利尿茶: 白茅根30克、蒲公英15克、金银花10克。上药共入沙锅,加水1500毫升左右煎煮,取汁。每闩1剂,早、晚空腹温饮。具有清热通淋的功效,主治小便热烫、尿色黄赤、气味臊秽者。 玉栀除烦饮: 玉米须30克、车前草15克、栀子10克。上药共入沙锅,加水1200毫升左右煎煮,取汁。每日1剂,早、晚空腹温饮。具有利尿除烦的功效,主治小便刺痛...

  • 清暑利湿 一则名方

    清暑利湿 一则名方

    进入夏季,人们常会感到身热口渴、心烦、小便不畅,有时还会出现呕吐、泄泻等中暑症状。中医认为,暑即是热,但暑热多兼有湿,故统称为“暑湿”。金代名医刘河间首创的六一散,有“清热而不留湿,利水而不伤正”的特点,是清暑利湿的一则名方。 六一散由滑石和甘草两味药组成,把它们研成粉,按6:1的比例混合均匀,就是“六一散”了。只要出现“发热、口渴、小便淋沥、吐泻”四大症状中的3个,就可考虑使用。用法也很简单,大人每次10克,3...

  • 升降散升清降浊

    升降散升清降浊

      “用方者,不贵明其所当然,要贵明其所以然。”杨栗山如是说。   《伤寒温疫条辨》中对升降散有较为详细的方解:“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能辟一切怫郁之邪气。”“蝉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蛮人生啖,喜其祛邪伐恶,行气散...

  •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这二句方剂歌诀说的是中医名方白虎汤的功效及药物成分。白虎汤是中医之祖张仲景首创,最早见于《伤寒论》一书。它是由石膏(打碎)30克、知母10克、炙甘草5克、粳米10克组成。是清气分热剂,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症见高热烦躁、口渴、汗出、面赤、恶热、脉洪大有力等常见的临床表现。方中石膏能清热除烦,知母能清热生津,甘草、知母能和中养胃、甘润生津、调合药性。故四味组合唯妙唯肖,具有极好的清热泻火的功效。此方从汉代一直流传至今,疗效极佳。   关于...

  • 牛黄上清丸新用

    牛黄上清丸新用

    牛黄上清丸 (包括片剂)是一种价格便宜的常用中成药(一般药店均有售)。传统应用于风热上扰、头晕耳鸣、头痛目赤、口舌生疮、牙龈肿痛、鼻干眼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病症。近年来发现,本品经中医辨证后灵活使用,对下列疾病也有较好疗效。胃热嘈杂泛酸 方法是病发时,口服牛黄上清丸 1丸(每丸重6克)。有医务工作者用本药治疗71例胃热嘈杂泛酸患者,收效灵验,服药20分钟左右,均收到疗效。急性结膜炎 口服牛黄上清片,每次4片,1日2 次,5天为1个疗程。本品能祛风解表,疏风清热,故能用于急性结膜炎的治疗。 口腔溃疡 内服牛黄上清...

  • “养阴清肺汤”治疗慢性咽炎

    “养阴清肺汤”治疗慢性咽炎

    【摘要】笔者从2002年8月-2003年1月期间,应用养阴清肺汤治疗慢性咽炎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慢性咽炎;养阴清肺汤;中药治疗?    一、一般资料?   38例慢性咽炎患者均为门诊病人,诊断符合1995年5月出版的《中医耳鼻喉科学》教材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1.6岁。对照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1.9岁。?    二、治疗方法?   1.治疗组:采用《重楼玉钥》养阴清肺汤,其方...

  •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

    来源: 《温热经纬》。 处方: 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麦冬9克,竹叶、荷梗、知母各6克,黄连、甘草各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西瓜青皮)30克。 用法: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用于治疗暑热气津两伤证乙症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 清胃散

    清胃散

    来源: 《脾胃论》。 处方: 生地、当归身、黄连各6克,牡丹皮、升麻各9克。 用法: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牙痛。症见牙痛牵弓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龈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方解: 本方证是由胃有积热,循经上攻所致。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胃中热盛,循上冲则口气热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血络受伤,故牙宣出血,甚则牙龈溃烂...

    秘方方剂 2024-03-07 19 0 清胃散
  • 清眩丸治病新用途

    清眩丸治病新用途

    清眩丸(包括片剂)是一种价格便宜的常用中成药 (一般药店均有售)。传统应用于风热头晕目眩、偏正头痛、鼻塞牙痛等病症。近年来发现,该品经中医辨证后灵活使用,对下列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感冒 方法是口服清眩丸,每次 1—2丸(每丸重6 克),日2次,5天为 1个疗程。本药能使体表血循增强,汗腺分泌旺盛,有解表、发汗的作用,故能用于感冒的治疗。慢性鼻炎 方法是内服清眩片,每次4片,早、晚各 1次,7天为1疗程。本品有解热、消炎作用,故对中医辨证属于风热证慢性鼻炎有良效。 牙周炎 口服清眩丸,每次1—...

  • 清热解毒口服液新用

    清热解毒口服液新用

    清热解毒口服液由金银花、玄参、地黄、连翘、栀子、黄芩、板蓝根等药组成,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传统应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发热面赤、烦躁口渴、咽喉肿痛等症。近年来,通过临床实践,还有许多新功用。 扁桃体炎。内服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次10-20毫升(1-2支),1日3次。一般3-5天显效。该方对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流行性感冒。内服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次10~20毫升(1~2支),每日3次,5天为1个疗程。该药有抑制流感病毒、解热、抗毒的作用。 痈肿疮疖。用清热解毒口服液治疗此类病症,有一定疗效。方法是清热口服液内服,每次1&...

  • 健脾清热消炎法治小腿灼痛

    健脾清热消炎法治小腿灼痛

      胡某,男,53岁。2011年6月10日初诊。述其两个月来在无明显诱因下,双小腿灼热疼痛,略有肿胀,并逐渐向踝关节扩展,近十几天来症状加重。其间经服独一味、伸筋丹、芬必得、奥沙新、强的松,及静脉注射(不详)等冶疗,效不显著,疼痛较剧。下午及夜间除灼热疼痛外,并有沉重不适感,难以安眠。查见双小腿下1/3段、踝关节肌肤略肿色红,触之灼手。化验:抗链“o”、血沉、类风湿因子、血常规,均属正常范围。近些日来口腻口渴不欲饮,纳食不香,小便色黄,尿有热感,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证属...

  • 清利湿热可止汗

    清利湿热可止汗

      有一位初诊患者,患周身多汗3年,自述白天活动后、精神紧张时、晚上睡眠时均出汗,以胸部、臂部为主。伴有睡眠易醒,疲乏无力,头晕、腰酸、遗精、早泄、阳痿,易腹泻,舌胖、有齿痕、质暗,苔薄黄腻,脉沉小滑。问诊后,我认为该患者病情复杂,白天自汗属阳虚,夜间盗汗属阴虚,然而观其症候,既有阴虚一面,(眠差易醒,盗汗遗精),又有气虚一面(头晕乏力,活动出汗),既有肾虚之象(腰酸、阳痿、早些),又有脾虚湿热之侯(腹泻、舌胖、齿痕,苔黄腻),颇为难治。   路老看过病人后,写道:自汗属阴虚,盗汗属阳虚,而本患者形体偏胖,舌苔黄腻...

  • 清胃泻火白玉汤

    清胃泻火白玉汤

    【方名】白玉汤。 【辨证】阳明热炽,胃火循经上炎;或年老阴液不足,虚热上浮。 【治法】清胃泻火,通腑润肠。 【组成】生地15克,麦冬15克,知母10克,石膏(先煎)30克,元参18克,花粉15克,牛膝10克,大黄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 清暑益气汤 详解

    清暑益气汤 详解

    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 诸症表现不一,但都是由气虚湿热引起。 李东垣的著作中多次提到“血”病、“气”病,不好理解,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血分病”...

  • 主治心火妄动气阴两虚清心莲子饮

    主治心火妄动气阴两虚清心莲子饮

      清心莲子饮源自于《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组成为:黄芩、麦门冬、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石莲肉、茯苓、黄芪、人参。发热加柴胡、薄荷煎。经后世许多医家广泛应用至今,笔者导师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佩青教授继承国医大师、中医肾病专家张琪教授应用本方的经验,临床常用本方,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主治本方主治心火妄动,气阴两虚,湿热下注,遗精白浊,妇人带下赤白;肺肾亏虚,心火刑金,口舌干燥,渐成消渴,睡卧不安,四肢倦怠,病后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之证。如《本草纲目》:“昔人治心肾不交,劳伤白浊,...

  • “清暑益气汤”方剂历史有两个

    “清暑益气汤”方剂历史有两个

    以“清暑益气汤”命名的方剂历史上有两个,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的《脾胃论》中有清暑益气汤一方,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中亦有清暑益气汤一方。虽然名字相同,但二者的药物组成不同,功用和主治亦不同。 王氏清暑益气汤是治疗夏季感受暑热而引起的热性病的常用方剂,方由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组成,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效,对暑热仍盛,气津已伤,主要表现为发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少而黄、体倦少气、神疲乏力、脉虚无力等症有较好疗效。因为病症中有暑热仍...

  • 清暑利湿 中医名方六一散

    清暑利湿 中医名方六一散

      进入炎夏,人们常会感到身热口渴,心烦,小便不畅,有时还会出现呕吐、泄泻等中暑症状。中医学认为,暑即是热,但暑热多兼有湿,故统称为“暑湿”。老百姓常说的“中暑”,其实从中医的角度看,也有“中湿”的成分。中医名方六一散,正是清暑利湿的一则名方。它价格便宜,疗效又好,很受欢迎。   六一散出自《伤寒标本》,它具有清暑利湿的作用。方由滑石180克,甘草30克组成,两药共研细末,药量之比为6:1,故名叫六一散。本方为夏季外感暑湿所设,被誉为&...

  • 方解清带汤

    方解清带汤

    方源 清代《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山药3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8克,海螵蛸 12克,茜草9克。 用法 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 健脾,收敛止带。主治脾虚带下赤白,清稀量多,连绵不断,腰酸体乏,舌淡苔白,脉细缓而沉。 方解 此方用龙骨、牡蛎以固脱,用茜草、海螵蛸以化滞,更用山药以滋真阴固元气。考《神农本草经》龙骨善开症瘕,牡蛎善消鼠瘘,足二药为收涩之品,而兼有开通之力也。海螵蛸、茜草为开通之品,而实具收涩之力也。四药汇集成方,其能开通者,兼能收涩,兼能开通,相助为理,相得益彰。 加减 单赤带...

  • 老人过服清热中药解方

    老人过服清热中药解方

    老年人应慎用清热中药,这是中医专家们的一再告诫。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很多家庭都喜欢购买一些清热中草药或冲剂,全家老小时常服用。对身体强壮的成年人来说,适量服点清热药物,并无大害。但对老年人来说,不适宜地服用清热药物,害处却不少。 老年人大多气血虚亏,各种生理机能呈进行性衰退。中医认为,老年人阳气虚弱者最为常见,而人体阳气的充足与否,与其能否健康长寿关系密切。所以,历代医学家提出老年人应护阳固气,以颐天年。 老年人因体弱常患感冒咳嗽、肝胆疾病、高血压、前列腺增生等,而这些疾病往往会呈现体内有热的某些症状。在...

  • 清瘟败毒饮治高热并发斑疹

    清瘟败毒饮治高热并发斑疹

      屈某,女,19岁,学生。   2005年11月2日初诊:患者诉高热40余日,每日热势均高达40℃,全身发斑疹,在省级某医院住院治疗1月余,高热、斑疹均未减退,医院尚无确切诊断结论。   诊见:患者身热如火,一身遍布红紫色斑疹,大者成块,小者如粟状,伴有鼻衄、齿衄,口渴欲饮冷,口中苦,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   辨证:热邪炽盛,气血两燔。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主方:清瘟败毒饮。   处方:生石膏30克,生地15克,水牛角30克,炒山栀10克,连翘15克,黄连4克,黄芩1...

  • 和解少阳 清温并举解定时寒热

    和解少阳 清温并举解定时寒热

      惠某某,女,26岁,工人。1980年3月8日初诊。   患者自述近1个半月来每日下午3时许发热,体温达39℃,3小时后自行退热。每次发热前先背痛,继而发冷发热,手足心热甚,恶心胸痛,四肢末端发凉。曾住院治疗,未查明原因,疗效不显,体重减轻10余公斤。平素纳差,日进食150克许。舌淡略暗,脉沉细略数。   证属少阳枢机不利,瘀血内阻不行,兼太阳表阳气虚、少阴里阴液亏。治以和解少阳、活血化瘀为主,并温补太阳之表,清滋少阴之里。   方药用小柴胡汤加减:银柴胡10克,黄芩10克,姜半夏10克,胡黄连1...

  • 清胆逐石汤的应用

    清胆逐石汤的应用

    笔者自拟的清胆逐石汤,用于临床已多年,实践证明,此方用于胆结石直径在1厘米以下者,确有其效。兹将方剂分述如下: 1.方剂组成:茵陈、金钱草各30克,枳实 18克,白芍、麦芽、谷芽各15克,柴胡、木香、黄连、鸡内金各9克,甘草6克。 2.方解:方中茵陈、金钱草、黄连清热利胆;柴胡、白芍、枳实、木香清胆解郁,理气止痛;麦芽、谷芽、甘草调养脾胃;鸡内金化石消食。诸药合用,共奏清胆化石、理气止痛之功效。 3.用法用量:上方加水,茵陈后下,连煎3 次,取汁900毫升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2剂后,停3日,再服2剂,如是...

  • 六一散(夏令清暑利湿药)

    六一散(夏令清暑利湿药)

      “六一散”,在琳琅满目的中成药里要算是最简单的品种了。一是它的处方简单,是由滑石六份和甘草一份所组成;二是制法也简单,只是将两味药研粉拌匀就可以了。     相传六一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别号刘河间)所创。在公元1147年(金皇统元年)的仲夏,金熙宗晋尚书右丞相韩企先为濮王,赐宴三日。谁知,未出三天,却得了一种怪病: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不畅、大便泻痢。家人四处求医,熙宗也派太医前来诊治,无奈近百剂药下去,病势有增无减,便在城门悬榜求医。     当时20岁的刘完素正在京城购置...

  • 知母配石膏清泻肺胃

    知母配石膏清泻肺胃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神农本草经》说知母:“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名医别录》说知母:“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药性论》说知母:“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本草纲目》说知母:“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 知母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功能。主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 清热宣痹汤的运用

    清热宣痹汤的运用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桂枝10克,防已15克,忍冬藤30克,天花粉30克,威灵仙30克,稀莶草15克,黄柏12克,生甘草5克。 功能:清热通络,宣痹胜湿。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热痹),证见高热,关节肿,口渴,苔白腻或黄腻,血沉增速和抗“0”升高。 用法:上药先煎石膏,约半小时后,将其余药物一起兑入,再煎半小时,每剂煎2次,合并药液,分2 次温服,每曰1剂,如病情严重,可每日服2剂,分4 次服用。 随证加减:咽痛明显者加射干、野芥麦,利咽解毒;热毒炽盛,高热不退者加水牛...

  • 扫毒汤与清暑汤二则验方

    扫毒汤与清暑汤二则验方

    扫毒汤:绿豆50克、桑白皮15 克、丹皮10克、蝉蜕10克、牛蒡子 10克、连翘10克、丝瓜络15克、甘草5克。功用:清热解毒。主治:湿疹、疮疡、麻疹、水痘、风疹、皮肤病后余毒不完除尽者,用以清扫余毒,清解余热。 清暑汤:茯苓18 克、滑石15.克、扁豆 32克、通草15克、青蒿12克、连翘12克、甘草5克。功用:利湿、消暑。主治:感受暑湿之邪。症见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黄,或咳嗽、精神困乏,脉濡数或洪数,舌红苔黄腻等。 加减:有微寒或汗少,头痛者,加藿香、香薷、白芷;咳嗽加瓜类壳、杏仁;壮热烦渴加知母、生石膏...

  • 偏头痛方(清府息痛汤)

    偏头痛方(清府息痛汤)

    主治:偏头痛。 功效: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组方:黄芪、当归、赤芍、川芎、细辛、全蝎等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配当归益气以养血活血;川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配赤芍凉血活血,以敛川芎之过 散;细辛辛温疏夕卜风、全蝎辛平熄内风。内外并治,共奏补虚、通络、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主要应用于因气虚而致瘀阻脑络、络脉不畅所致的偏头痛。...

  • 传染性肝炎(板蓝清肝茶方)

    传染性肝炎(板蓝清肝茶方)

      【出处】《中医良药良方》   【组成】板蓝根30克,茵陈15克,炒黄柏9克。   【功用】清热解毒,祛湿退黄。   【主治】肝炎   传染性肝炎,恶寒发热,倦怠乏力,身目黄染,纳差,小便短赤如浓茶,舌红苔厚腻,脉滑数。   【制法】   上方药量加大15倍,研为粗末。每次用50~60克,放入保温瓶中,冲入沸水泡闷15~2O分钟后,代茶频饮。每日1剂,连服7~10天。   【宜忌】原有溃疡病者宜食后饮用。   【按语】   板蓝根性味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说它:“治肝炎,腮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