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五 第46页

五 第46页

  • 五官属半表半里 柴胡类方治疗五官疾病

    五官属半表半里 柴胡类方治疗五官疾病

    郭少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沈阳市名中医。师从耳鼻喉科名家于清涛教授,喜用经方治疗耳鼻咽喉等五官科疾病。郭少武法承仲景,着眼五官方寸之地,从半表半里诠释五官之病,运用柴胡类方进行治疗。笔者整理其临证诊疗思维与经验如下。 五官属半表半里 张仲景《伤寒论》原书无半表半里一词,金代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率先明确提出了半表半里的概念。半表半里证,系外感邪气由表入里,郁于少阳,病邪处于由表入里的过渡阶段,病势徘徊于表里之间。临证多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

  • 魏晋流行的五石散是什么

    魏晋流行的五石散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服食丹药,当时的人喜欢服食五石散以求长生不老。最早提倡服五石散的人是魏晋时期著名玄学家何晏,此后在上流社会蔓延,最后在全社会风行。五石散是由石钟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组成,这些药都是温燥的矿物药,人服药后会全身发热,精神狂躁。服用五石散的人必须食用冷食来散热,所以五石散又被称为寒食散。由于五石散的药性非常猛烈,仅靠“寒食”来散发药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辅以冷浴、散步、穿宽大的衣服等来帮助散发药性。此类举动被称为“散发”或“行散&...

  • 五苓散是张仲景化气利水名方

    五苓散是张仲景化气利水名方

    五苓散是张仲景化气利水名方,关于其病机特点,原书没有记载,后世医家称之为“水蓄膀胱”,如清·吴谦《医宗金鉴》云:“小便不利者,是水蓄膀胱,宜五苓散。”清代徐大椿《伤寒类方》云:“小便不利而欲饮,此蓄水也,利水则愈。”然而观仲景全书,五苓散证共出现10条,在上可见“吐涎沫而癫眩”,在中可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心下痞满”,在下可见“小便不...

  • 杨栗山治温十五方解析

    杨栗山治温十五方解析

    基于升降散类方的杨栗山治疫思想探要 杨璇, 字玉衡, 号栗山 (1705年至1795年) ,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 在其著作《伤寒温疫条辨》中提出了以“郁热”为主的温病思想, 并以古方陪赈散为原型继承并发挥出升降散14个加减方。杨栗山学术思想受吴又可、刘河间、张璐等医家影响较深, 其主要学术思想有: (1) 以“杂气”为病邪的致病观。 (2) 以“郁热”为病机的核心。 (3) 以升清降浊、调畅气机为主要特色的治病理念。 杨栗山...

  • 经典名方:五苓散

    经典名方:五苓散

    五苓散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家张仲景所创,方载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历代被视为经典名方之一,传承研究和使用了两千余年而其用不衰,且代有发展。   原方由常用中药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组成,捣研为散,用米汤和服,用量约为现在的6克左右,并嘱病人多饮温水,使微有汗出,每日3次。原治《伤寒杂病论》中所称的太阳病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水蓄下焦,形成太阳经腑同病者。后世归纳总结的功用是: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下列三类病证,一是太阳膀胱蓄水证,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

  • 仲景名方五苓散临床新用

    仲景名方五苓散临床新用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 论》载著名利水渗湿方剂五 苓散,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 气功能。主治:1-夕h有表证, 内停水湿,症见头痛发热,烦 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 利,舌苔白脉浮。2.水湿内停 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 及霍乱吐泻等证。3.痰饮、脐 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 气而咳者。为行水之总剂。 本方由猪苓9克,泽泻 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 桂枝6克等组成。方中重用 泽泻为主药,直达膀胱,渗湿 利水;辅以茯苓、猪苓之淡 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佐以 白术健脾以助运化水湿之 功;更佐桂枝,一则外解太阳...

  • 五参丸即可益气养阴 又具化瘀 解毒之用

    五参丸即可益气养阴 又具化瘀 解毒之用

    孙思邈一生精勤不倦,博极医源,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取得很高的成就,虽一生著作较多,但现多已亡佚,唯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流传至今。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方》的问世,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在中国医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极文字之初,下迄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扼。”《千金方》中的五参丸配伍精当,临床应用广泛。 “五参丸:主治心虚热,不能饮食,食即呕逆,不欲闻人语。方:人参一两、苦参一两半、沙参一两、丹...

  • 五子衍生丸的服用方法

    五子衍生丸的服用方法

    五子衍宗丸最早见于道教的《悬解录》一书,书中有张果献给唐玄宗的五子守仙方,即是五子衍宗丸的原貌,它是唐代著名的补益方剂。五子衍宗丸由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五种药组成,具有滋肾助阳、固精止遗、种嗣衍宗之功效,特别是对男性不育症有较好的疗效,被誉为“古今种子第一方”。 纵观全方,皆为植物种仁,味厚质润,既能滋补阴血,又蕴含生生之气,性平偏温,擅于益气温阳,可治疗肾虚不育、阳痿早衰、精寒无子、遗精滑泄、小便余沥、须发早白等多种病症,与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等联合应用,可...

  • 人体四焦八系角度解读五活血汤

    人体四焦八系角度解读五活血汤

    王清任根据人体 “在外分头面四肢、周身血 管,在内分膈膜上下两段” ,创立了通窍活血汤、 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及身痛逐 瘀汤。尽管均从瘀血立论,后世对各活血汤的应 用均有创新,但结合临床来看,各活血汤所侧重 的人体部位不同,仔细分析,王清任对人体部位 的划分已与现代解剖学非常接近。今从人体四焦 八系角度解读五活血汤,希望对临床有所裨益。 1 通窍活血汤— — —顶焦脑系 在前期发表的四焦八系理论相关文献 [1 ] 中, 突出强调了人体顶焦...

  • 学习五运六气 活用东垣清暑益气汤

    学习五运六气 活用东垣清暑益气汤

    •东垣清暑益气汤出自《脾胃论》,该方专为长夏湿热困胃所设,功能清暑益气,除湿健脾,是在《内经》理论指导下,针对暑伤元气、湿困脾胃之病机而制定的。结合《内经》运气理论,2014年为甲午之岁,中运土运太过,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全年湿气流行,特别是上半年运气偏于热,湿热病患理当极为多见,东垣清暑益气汤恰中“病机”,最合“气宜”。 •笔者对于顾植山先生提倡的“任何方剂都可以成为运气方”这一观点有了更为直接的感受。分...

  • 五苓散配伍特点 主治病机

    五苓散配伍特点 主治病机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的利水名方,具有温阳化气利水之功,用以治疗包括太阳蓄水证在内的多种病证,临床使用广泛,效果显著,堪称千古利水第一名方。五苓散在药物组成、配伍特点、主治病机以及服用方法等方面颇具深意,值得中医学者仔细玩味,领会经方魅力之所在。 药物组成比例特点 五苓散中猪苓、白术、茯苓各一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半两,它们之间的剂量比等于3:3:3:5:2。根据汉代与现代度量衡的换算,24铢等于1两,16两等于1斤,1斤等于现在的250克,进行计量换算五苓散一剂方中各药物的剂量约为...

  • 《伤寒杂病论》退黄五法临床应用

    《伤寒杂病论》退黄五法临床应用

    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为珍本中之珍本,细品精读,感悟良多。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或列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黄”的法则,大致归纳在温、和、补、消、吐五法之内。 温法健脾温阳,多用于寒湿、脾阳不运。和法和解少阳,多用于阳明或少阳湿热,肝胆失调。补法健中补脾,多用于气血虚衰,营卫失和。消法消瘀化积,多用于病久气血瘀滞。吐法现多改作吹鼻外用,可根据病情和体质,辨证论治,选择使用。临床上可随症加减,或单以一法,也可两法合用,贵在权衡变通。...

  • 五苓散证治体会

    五苓散证治体会

    “功能五态学说”是门九章教授根据中医学术本体属性提出的创新学说[1]。“功能态”即“整体功能状态”,是人体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的整体反应,明确提出“证”的内涵就是患病情况下的人体功能状态。中医之所以有效就在于抓住人体功能态这个核心,认识、调整功能态,针对整体功能态进行综合干预,注重患者自身功能状态的发挥,以调整自身功能状态达到常态为治疗宗旨。“功能五态学说”即功能不足态、功能衰微态、功能不调态、功能...

  • 五苓散证之脉浮发热 乃由表邪所致

    五苓散证之脉浮发热 乃由表邪所致

    《伤寒论》有苓桂术甘汤,而没有苓芍术甘汤,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我认为,如果没有苓芍术甘汤与苓桂术甘汤对应,在治疗水证时则只有通阳之法,而无和阴之法。就象只有真武汤扶阳利水而无猪苓汤的育阴利水一样,是失之有偏的。 桂枝汤中的桂枝和芍药,有“滋阴和阳”之功,在临床上具二分法之义。因此,仲景在桂枝汤加减法中,既有桂枝汤去芍药,又有桂枝汤去桂枝;既有桂枝汤加桂枝,又有桂枝汤加芍药。这种桂芍相互对用规律,符合疾病变化的客观要求。从这一规律出发,仅有苓桂术甘汤,而无苓芍术甘汤,违背了仲...

  • 五参顺脉方

    五参顺脉方

    2013年9月的一天,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教授正在门诊看病,大约十点钟的时候,按照顺序进来一位病人,问及基本情况后得知,这位男性病人52岁,吉林省蛟河市人。 病人说:我患心胸闷痛一年余,在当地医院诊为“冠心病”,并患有胆囊炎。初期用西药治疗,但效果不明显。后在一本书上看到一首毛德西教授的经验方:五参顺脉胶囊,感到比较符合自己的病证,随即按照书上的用量配制一服散剂,大约花了280元。1次5克,1日3次,白开水冲服。一周后,所患病痛明显减轻,胆囊炎症状也有所缓解,比过去所服用的药物效果都...

    秘方方剂 2024-03-07 11 0
  • 五生汤组成方解 典型医案

    五生汤组成方解 典型医案

    五生汤组成:生地10g,生白芍10g,生黄芪10g,生银花10g,生甘草10g。 方解: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君药,《神农本草经》认为生地“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生芪、生白芍补气养阴,壮筋骨,长肉补血。生地、白芍更有清血凉血,缓解身痛之功,能消除肌肉紧张,消炎止痛。生银花能清热解毒,消炎退黄;生甘草补胃健脾,调和诸药,也具解痉舒筋之效。本方以甘甜少苦药物组成,易入小儿之口。全方配伍简洁明了,符合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质,为小儿伤科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剂。 功...

  • 五积散消寒湿痰瘀治痹证

    五积散消寒湿痰瘀治痹证

    案一黄某某,女,52岁。2002年9月12日初诊。患者少时生活辛苦不易,居住房屋潮湿不堪,冬日寒浸,夏天湿郁。中年以后生活条件大有改善,然已落下寒湿病根,全身肢体关节重着胀滞不能舒展,肌肤麻木,双膝关节肿胀变形,活动不便,雨天必然加重,晴日则稍好。平素食少,常感恶心,时咯出较多白色黏痰。近日又感冒风寒,寒热往来,体温38℃,头痛,项背胀痛不舒,胸脘痞闷,口渴,小便量少。舌质淡、有瘀斑、苔白腻,脉浮紧。 此系风寒湿郁痰滞痹证,先予和解散结、温里祛寒之方药:柴胡30g,桂枝12g,葛根30g,干姜12g,花粉...

  • 周围神经病之麻木 补阳还五汤加减

    周围神经病之麻木 补阳还五汤加减

    国医大师严世芸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潜心中医古籍和临床研究,对心脑血管系统等疑难疾病的诊治颇有心得。严世芸对于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也有独特的见解,他提出“无风不作麻”“无痰不作麻”“无虚不作麻”“无瘀不作麻”的发病理论,临床上杂合而治,往往能收到起沉疴、疗痼疾的作用。 无风不作麻 风为百病之长,风多挟寒挟湿等邪,乘人体卫表空虚入侵,客于肌表经脉,使气血运行受阻,而为麻木。风为阳邪,其性升散,善...

  • 肌痹 补阳还五汤

    肌痹 补阳还五汤

    唐某某,女,65岁。2013年8月21日初诊。诉左大腿内侧肌肉肿胀、僵硬、麻木、沉重十多天。无明显起因,初起肿胀如钱币大,逐步增至手掌大,行动很不舒适,如异物附着大腿内侧。病变部位不红、不热、不冷,触按不痛,口微渴。舌下静脉紫瘀,舌苔白。脉沉弦涩。西医血常规检查化验仅白细胞低于正常值(3.2×109),余未见异常。用氯唑沙宗和维生素B1治疗无明显疗效,转求中医药治疗。 诊断:(气虚血瘀,痹阻经络型)肌痹。 治则:益气活血,除痹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45g,当归1...

  • 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五变”

    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五变”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金匮要略》载历节二方,一为乌头汤,纯为寒证历节设法,二为桂枝芍药知母汤,乃疗寒热错杂历节专方。黄元御云:“(历节之病)究其病源,大抵虚致邪聚也。”上二方之配伍亦皆遵补虚散邪之架构。 桂枝芍药知母汤由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9味药组成,原文曰:“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仲景条文举要述简,桂枝芍药知母汤虽九味之方,...

  • 益气养阴安心神 五参芪汤

    益气养阴安心神 五参芪汤

    李敬孝,1945年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中医。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50余年,对经方的运用见解独到,擅长心脑血管疾病、脾胃肝胆疾病等内科杂症的治疗,并对亚健康状态、久病、慢病、大病术后体质调理等有丰富经验。 组成:生晒参10g,黄芪50g,太子参15g,沙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5g,炒酸枣仁25g,柏子仁15g,丹参25g,瓜蒌皮25g,山楂25g,檀香10g,砂仁10g,当归20g,桔梗15g,苦参10g,炙甘草15g...

  • 五苓散方君药应为茯苓

    五苓散方君药应为茯苓

    五苓散为通阳化气行水之方,古今临床应用较多。对于其命名,民国时期医家左季云认为:“苓者,令也,号令之令矣。通行津液,克伐肾邪,专为号令者,苓之功也。五苓之中,茯苓为主,故曰五苓散。”且不论此说可靠与否,仲景公作此方时是何种心境,只能凭己心去察尔。 《古今名医方论·卷三·五苓散》中引赵羽皇之论述:“人身之水有二:一为真水,一为客水。真水者,即天乙之所生;客水者,即食饮之所溢。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降。若真水不升,则水火不交而为消渴;客水不降...

  • 补阳还五汤治验四则

    补阳还五汤治验四则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方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组成,主治中风气虚血瘀证。临床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等。 中医认为脑梗死等由脑血栓引起的疾病属于“中风(中经络)”范畴,风痰入络而致瘀血阻滞,如辨证为气虚血瘀证,可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方中大剂量黄芪,力专而行走全身,大补元气而起痿废,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足血行、络通瘀消。黄芪可从小剂量(30g~60g)开始,逐渐加量至100g~120...

  • 五苓散治自汗与盗汗 五苓散治尿崩症,多尿症,遗尿症

    五苓散治自汗与盗汗 五苓散治尿崩症,多尿症,遗尿症

    《伤寒论》中的五苓散是仲景为太阳病蓄水证而设,蓄水证的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水不下输,津不上布;证候表现为小便不利、烦渴、舌苔薄白而滑润。本证小便不利为主要特征,小便不利的产生,责之于膀胱气化不利。本方主治太阳病表邪未解,内传膀胱经,致膀胱经气不利,水蓄下焦,形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证。五苓散由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五味药组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通阳功能。 诊疗经验 全国名中医张静生认为临床上凡口渴,小便不利及其兼症汗出、呕吐、癫眩、下利等,是由膀胱气化不行,水液输布不利所致,皆可应用五苓散。小便...

  • 治崩漏五个单方

    治崩漏五个单方

    1.棕搁炭、乌梅炭各15克。研为细末,黄酒或淡醋进服,日2次。 2.石榴皮100克,煎服浓汁,加蜂蜜调服,日1剂,连服3天。3.荔枝壳50克,炒微黄,水煎服。4.晚蚕砂100克,炒黄为末,每次服15 克,黄酒或淡醋送服,日2次。5.艾叶30克,烧存性,以小米稀饭送服。 (郭强光) 崩漏:亦名崩中漏下。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经血非时而下,并量多如注,谓之崩、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漏下或经漏。崩漏在发病过程中常互相转化,如崩血渐少,可能致漏,漏势发展又可转变为崩,故临床常以崩漏并称。本病以青春...

  • 鸡鸣泻(晨泻、五更泻)治疗法

    鸡鸣泻(晨泻、五更泻)治疗法

      鸡鸣泻,又名晨泻、五更泻,是指发生在黎明前的泄泻,此时正是公鸡打鸣的时候,故名。鸡鸣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中医认为,这种慢性腹泻多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所致。因属肾虚所致,故本病也有“肾泻”之称。   人至老年,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即不能帮助脾胃腐熟水谷,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就会出现泄泻。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尤易发作。这类患者除黎明前迫不及待地如厕排便外,平素还常伴形寒怕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等肾阳虚衰表现。患了这种病,服中药如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等效果一...

  • 五更泻“晨泻”治疗3方“鸡鸣泄”

    五更泻“晨泻”治疗3方“鸡鸣泄”

    “五更泻”,中医学上称为“晨泻”“鸡鸣泄”,多见于老年人,患者每当清晨便感到脐下作痛,腹鸣则泻,泻后则安。有的晨泻者还伴有腹部畏寒、四肢不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不适之症,且多缠绵不愈。 方药:干荔枝肉 50克,莲子、山药各10 克,大米适量。制法及用法:将前三味捣碎,加适量水,煎煮至软烂时,再加入已淘洗干净的大米;煮成粥。每晚食用,日服1 次,连服3-5天。说明:此方载于<泉州本草>方中荔枝味甘,微酸,性微温;补脾气、益血、生津止渴;莲子味甘...

  • 饮食五味养生的重要途径

    饮食五味养生的重要途径

      “生病起于过用”出自《素问.经脉别论》,是中医学关于人类发病的一种认识。经文指出“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所谓“过用”即指超越常度,本意虽指五脏过劳而致病,但结合《内经》其他篇有关发病内容的原文来看,其在发病学上有着普遍意义,因而应将“过用”视为人体致病的普遍规律。所谓生病起于过用,是指凡超过人体适应限度,包括四时天气、七情变化、饮食、劳倦等,使脏腑气血损伤者,皆为之。同时过度治疗、盲目使用...

  • 老人养生五戒

    老人养生五戒

      “老者安之,弗以筋力为礼,广筵专席,何当勉强支陪,衰年之戒,一也。戒之在得,举念浑无去取,家之成败,开怀尽付儿孙;优游自如,清心寡欲,二也。衣薄绵轻葛,不宜华丽粗重,慎于脱着,避风寒暑湿之侵,小心调摄,三也。饮温暖而戒寒凉,食细软而远生硬,务须减少,频频慢餐,不可贪多慌慌大咽,四时宜制健脾理气补养之药,四也。莫为寻幽望远而早起,莫同少壮尽欢而晚归,唯适性而已,五也。”   ——语出明《寿世保元·老人》   释文:   一是不要拘于礼节...

  • 强健“五脏”自然养生

    强健“五脏”自然养生

    人到老年,身体各脏器功能减弱,抵抗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下面介绍一套强健“五脏”健身法,老年人常做可强健身心,预防疾病。 健脾法。立正姿势,双臂同时向一个方向摇摆。手摆向左侧,头要转向左侧,意念从胸至左足;手摆向右侧,头亦向右,意念从胸至右足,反复做30次。 健肺法。立正姿势,双手掌心向后,俯身擦足3次,再双手掌心向前,俯身擦足3次,反复做10次。 健肾法。站立,双手握拳,紧抵左右腰部,身体向两侧摇摆30次,再以双臂伸直下垂,右手盖在左手上,身体向两侧摇摆30次。 健肝法。站立,两手...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